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87|回复: 0

拥抱海绵城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9 0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5259877.jpg


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专案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50亿元。

8日至9日,由萍乡市政府主办、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承办的海绵城市建设论坛在江西萍乡举办。论坛以“创新海绵城市,绿色迴圈发展”为主题,来自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政府主管部门代表、业內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研究探討了以萍乡为代表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运营管理、PPP模式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董事长、党委书记吴建顺表示,作为一座“百年煤城”,江西萍乡地处赣湘交界的丘陵地带,资源型缺水、工程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城市內涝及水质污染等问题並存,煤炭资源临近枯竭也制约著萍乡的发展。海绵城市建设具有“建设理念新、建设模式新、建设标准高、运营週期长、维护週期长以及作用发挥系统化”等特点,专案的实施,在缓解城市內涝、消除水体黑臭方面已见成效。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介绍,自2015年4月萍乡市成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来,经过近两年的建设,萍乡海绵专案已完工43个,在建74个,待建42个,完成投资46亿多元。城市原来的內涝区经过改造后,已呈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內涝”的景象。

纯木步道、碎石路面、环绕雨棚的雨水收集管、遍佈四周的花草、蜜蜂在木墙做窝……在北京北三环马甸桥华展国际公寓社区A座楼下的“盖婭生态花园”(下称“盖婭花园”)里,40平米的“迷你”庭院落成已有一年。

一年里,盖婭花园经歷了数次暴雨冲刷,都没有变成泽国——积水全部下渗,雨棚上的收集管则为花园里的生态系统提供充沛的水源。

2017年6月23日,北京再度“黑云压城”,盖婭花园专案的主持人、“自然之友”盖婭设计工作室创始人高健却很淡定。他和社区內外600名志愿者共同营建的这片小天地,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海绵花园”。

“我们要去拥抱雨水”

2014年6月,“自然之友盖婭自然学校”落成伊始,高健和环保小伙伴们的办公地点搬到了北京马甸桥华展国际公寓社区一栋公寓的一层。高健说,“盖婭”二字取自古希腊神话,意为大地之神、众神之母,他希望借此传达融入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

然而,展现在高健眼前的“庭院”却和想像相去甚远:被水泥板牢牢覆盖住的空地寸草不生,“连一只小蚂蚁都没有,毫无生机可言。”除了没有生机,朝西的水泥庭院在夏天一经日晒,温度陡然升高。如果偶遇大雨,水泥地面阻断了雨水下渗,雨滴奔流著冲向窨井,如果遇到污水外溢则形成新的积水。

改建,势在必行。高健给他设计的盖婭花园定下目标:在四十平方米的院落里重新建立完整的生态迴圈,充分融入自然,而非靠外界人工的额外力量去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转。

他在盖婭自然教育公號发佈资讯,召集社区內有相同想法的伙伴们一起构思方案,建议侧重雨水收集、废物利用、生态种植和空间利用等几方面来展开设计。

水,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每年北京有10亿立方米的降雨量,集中在6、7、8三个月,白白流走太可惜。”高健说,一个巨大的蓄水罐很快在生态花园的一角矗立起来,比起把雨水像废物一样排出去的设计理念,他更希望“拥抱雨水”。

事实上,將覆盖著钢筋水泥坚固表面的城市改造成一块通透、渗水能力强大的“海绵”,充分利用从天而降的雨水资源,对国內现在的各大城市来说並非易事。每当暴雨来临,大城市里的人们仍旧会“如临大敌”。

即便生活在北京市区,“下雨看海”也並不稀奇。高健发现,他身边的人无论普通人还是设计师,往往都对雨水避之不及。

“传统设计师”对待雨水的处理方式是在坚硬而不渗水的水泥路面两侧设计排水装置。在人们的印象里,雨水落到地面,应该流入路旁的排水沟或是在酿成內涝灾害后被抽水泵排走。

然而,高健对此却有截然不同的认识:“雨水不是洪水猛兽。”在他眼中,雨水是免费的自然资源,也是“滋润生命的甘露”。造成严重城市內涝灾害的雨水,如果能以一个更加科学的系统进行回收利用,其作用將会截然相反。“下雨的时候把它们蓄起来,不下雨的时候就把它们用起来,这就建立了一个新的生态迴圈。”

实际上,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在海绵城市的设计体系里,雨水一部分下渗到了绿地里,一部分被蓄水池和湿地储存起来,被直接排放的不到四成。

收集雨水的装置很快进入了正常运转,如今,盖婭花园的雨水收集系统在每次大雨中可以收集约半吨的水,足以保证整个生态花园动植物的水迴圈供应。此外,生态花园的地表也从水泥地被改建成了可以使雨水充分下渗的碎石地面。

灰色的社区变绿了

除了雨水收集系统,盖婭花园內一排排由废旧马桶、沙发、轮胎做成的盆栽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高健告诉南方週末记者,这些都是他和社区內外600名志愿者花费两年时间近4000小时进行社区营建的结果。

2014年6月,高健召集自然之友盖婭自然学校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开展参与式设计工作坊时,他就向居民公开徵集了意见。“我们当时徵集了五组设计意见,大家一起討论、取长补短,最终的方案力爭照顾到所有人的诉求。”

在外人看来,居民们诉求各不相同,要让所有人满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盖婭自然学校的社区志愿者祥云参加了第一次公开的意见徵集,他记得当时自己在绘图纸上画了自己想像的改造方案,“既然要回归自然,步道就必须是木质的。”最后,这一构想被成功採纳。

高健坦言,“让花园变成社区居民自己的”是他一直坚持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社区的边界。

不过,也有一些居民在观望。年近六旬、家住华展国际公寓A座二楼的刘阿婆正好处于盖婭花园的正上方,每当有志愿者前来翻土、种植或者除草,刘阿婆都会站在自家阳臺向下望,观察著志愿者们的举动。

久而久之,改变发生了。高健发现,刘阿婆开始时不时带著小孙女下楼来到盖婭花园玩耍,还把树枝树叶捡拾起来,集中到花园里堆肥。“她跟我说夏天水泥地很晒,建成现在这样的花园挺好。”

每回大雨,盖婭花园的塑胶雨棚总会滴答作响,遇到大风,雨水收集装置更是无法发挥作用。生态花园建成后,刘阿婆主动出资购买了彩钢板对雨棚进行加固。

点滴的转变积少成多,盖婭花园不断迎来一批批新的志愿者,社区业主们废弃的建筑材料、丟弃不要的傢俱、卫浴器材,也被陆续集中到了花园里。居民们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参与生态花园的步道铺设、作物培植,或是参加知识普及课堂。

三年级小学生小熊是年龄最小的参与者之一,立志长大要当设计师的他还在家里用乐高玩具搭建了模擬的雨水收集装置。高健觉得,他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绿色公民。

靠著社区里被拋弃的废旧马桶、浴缸、沙发,加上外界捐赠的木料、石料,能够解决內涝问题,充分回收雨水,並保证生态系统內部迴圈可持续的盖婭花园在2016年落成。天气晴好的时候,盖婭花园时常聚集著来这里闲坐、谈天、小憩的居民。

高健算过一笔账,从开始设计到落成,两年內盖婭花园的实际建造成本只有1.2万元。每到夏季一下雨,北京多处地面路段仍有积水。可是,在这40平米的狭小空间里,“晴天不乾旱,暴雨不看海”的“海绵城市”目标却已经实现了。

陪伴,而非赠与

“让社区居民全面参与,自主融入自然”的理念,始于高健儿时长时间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成长经歷。

彼时,家住山东淄博郊外的他,在高中之前的课余生活一直离不开斗蛐蛐、捉知了、堆雪人。虽然在进城念书后他一度“与自然隔绝”,但在大学选择了景观设计专业后,他又在2010年接触到了自然之友组织。“认识到这么一帮喜欢自然的人,我觉得又找回了那种感觉。”

在参加自然之友活动的同时,高健逐渐意识到,比起“传统设计思维”,自己应当帮助更多的人“重回自然”。“传统设计师往往注重物质化空间改造的过程,但从另一个角度可以通过设计把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的情感链接建立起来,这是我的一个口號。”

不过,践行生态景观设计理念的道路,高健走得並不顺。

2011年,还是北京大学景观设计专业在校生的高健和同伴们找到了北京昌平燕京小天鹅实验学校作为试点,打算和学校师生一道通过社区营建,把校园改造成可迴圈的环保生态系统。他们还申请到一笔企业捐助,在学校里建成了绿色操场、菜园和雨水花园。

“整个过程是非常美好的。”然而那年冬天,学校因为取暖需要,在高健和同伴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將一座煤山直接堆在了雨水花园里。高健与小天鹅实验学校的合作也就此终止了。

结果很“惨”,高健得到的教训也很深刻——他意识到,如果想要维繫一个可持续的生态景观设计,受益的一方就必须要有长期参与的主动性。“如果对方只觉得这是我们送给他的,就不会有‘互相’的意识。”高健说。

同时,高健也在思考,自己如何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带动公众一起营造生态景观系统。“专业的人,不能光在玩专业的事,否则公众就是被动的使用者。如果亲自动手参与,一起去营造环境,效果会大不一样。”

高健认为,要通过公民绿色行动让公众意识到,他们才是解决海绵城市问题非常重要的个体,“可以有能力去解决一些环境问题,而不是坐在这儿干等著。”而社区则无疑是解决公众认识问题的最好平臺。

“先从课堂开始,让公众提高环境意识,我们讲解理念和方法,让他们认识到雨水收集的作用”。两年內,“共知共行”理念开花结果,高健和他的伙伴们成功地让华展国际公寓的居民们把“对自然的诉求”转化成了实际行动。

社区是最小的细胞

在四十平方米的土地上实现了成功,高健內心的蓝图也並没有局限在马甸桥北的这一个社区里。在他心中,希望將自己的生态花园模式推广到更多城市的角落。

一年多以来,有了盖婭花园的成功范例,他也确实接到了不少专案的邀约。但是,他在理念上仍追求“寧缺毋滥”,並非所有找上门的专案最终都能达成合作。

高健说,在他的标准里,“匹配”意味著理念上的高度契合。“要有时间跨度,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而非流水作业。”高健说,自己曾经拒绝过一些主动找上门的专案,尽管对方提供的资金条件优渥,但却要求在三个月內就將专案全部营造完毕。

先找上门的是望京SOHO旁边的启明幼稚园,校方邀请高健的团队帮助建设生态校园。和盖婭花园的时间一样,高健和校方约定的期限也是两年。而在比望京更远一些的顺义区罗马湖畔,成立于2014年9月的现代书院式国际学校培德书院,也于2016年8月正式和高健团队开始合作。

“人从自然中生,从大地中来,我们不能忘记土地,”培德书院小学部教学主管寧冰洁告诉南方週末记者,与盖婭自然学校合作设置自然课程的初衷就是希望给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孩子们创造机会去脚踩土地、瞭解自然。

除了校园的环境营造,中关村街道科育社区亦有社区准备採取和盖婭花园一样的改建方式。科育社区多是落成于1960年代中期的老公房,目前拥有居民1600户。该区居委会委员胡扬告诉南方週末记者,因前些年修建停车场和部分居民的违章搭建,社区內的绿化面积锐减。2017年“开墙破洞”专项整治行动开始后,社区急需一场“绿色改造”。

中关村街道公共事务管理科负责人对南方週末记者说,他们对中关村专案的未来充满信心,且自然之友提供的社区营造过程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补充社区活动的组织工作。久在钢筋水泥樊笼里的现代人终于有了亲近自然的机会,居民参与度也空前高涨。

近年来,城市內涝问题屡现报端,成为国內大型城市的一块心病。建设“海绵城市”的设想,在新的城市规划中被不断提及——2017年6月以来,先后得到国务院批復的徐州、太原城市规划报告中,海绵城市的目标都被正式列入规划,而北京市更是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规划目标,並在前期以通州区、延庆区作为两个先行试点。

“先小后大,微观的是给整体在打基础”,高健一直將盖婭花园的范例视作解决海绵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社区是城市最小的细胞,它的好坏决定一个城市的健康与否。如果一个灰色的社区变绿了,那周围的社区也就离变绿不远了。从小规模的创新开始,一起行动。真心实意身体力行,我们就是这样的。”高健说。

根据网易、南方周末等综合采编

【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6 09: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