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26|回复: 0

搞创新,就该摒弃“计划思维依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5 10: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4286972848,3662925315&fm=11&gp=0.jpg

  重大发现和创新确实都不是“计划”出来的。所以,别让僵硬的“计划”“指标”,扼杀了“牛顿”们的创造力。

  “大家翻翻科学史,人类的重大科学发现都不是‘计划’出来的。”在近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针对科研管理中习惯于给科研人员“下计划”、“定指标”的现象,李克强总理的表述,引发广泛解读。

  重大科学创新都不是“计划”出来的,这是个科学常识,也指出了我国现行科技创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正是寓于“下计划”、“定指标”之中的对科研创新工作的行政化思维管理。

  我国当下已成为世所罕见的科研论文数量大国,但绝大多数论文是在低层次地简单重复,科研成果总体上是跟踪性质的,原始性创新研究较少,“重大科学发现”甚至“能够影响人类未来”的研究更是十分有限,也与此不无关系。

  “计划”涉及科研人员劳动监督问题,但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特点与农业劳动很相似,具有分散且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等特点。重大关键性突破,通常是某个科学家的“灵光一现”或“突发奇想”,正如李克强总理说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连他自己也‘计划’不出来啊!”

  对科研人员科研活动的监督、管理成本不低,但如果“管死”,那显然不是社会合意的结果。要释放更大的创新活力,就必须让“产权激励”替代“计划”,从而实现由“束缚活力”向“激发活力”的转变。

  从创新经济学视角看,“计划”是一套封闭性、条块分割的制度,而“开放性”是科学创新的生命线。“计划”更适合微观层面的简单、重复性劳动,而完全不适用科学创新这样复杂性、不确定性劳动。对于科研,“计划思维”缺乏经济动力,无法激活科学家的内在积极性。

  不单是科研,在经济领域的“双创”中,也要避免太依靠“计划思维”。经济发展可以有前瞻性预测和必要调控,但不能依赖行政包办式指令安排。经济发展,本质就是经济资源的配置过程,创新则是植入新的发展函数。所以,不能总沿袭那种“不找市场找市长”的模式,秉持用行政手段干预微观市场行为的惯性,搞指令性经济。

  如今,市场经济已被证明是最具效率的经济运行载体,也该成为创新型发展的基石。

  市场经济的表现就是充分竞争、产权明晰。拿科研来说,“计划思维”下,当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实际上是工资合约和分成合约的混合体。而经济学家认为,“计划”下的分成合约和固定工资合约,在农业经济组织等场景中并不合适,理论上最没有效率,“地租合约”则好得多。

  “地租合约”实质上就是“产权激励”。对于科研人员,就完全可实行“产权激励”制度,激励其积极性:可以让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归国家或单位,但使用权、收益权,以及基于这两项权利的转让权归属科学家(部分或全部)。

  现实中,搞创新就该摒弃“计划思维依赖”,多运用市场经济思维,多通过明晰产权等手段去激励。

来源: 新京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1 12: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