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07|回复: 0

中国着力深化环保合作,打造“绿色丝绸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8 20: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675c59375d77be05.jpg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动脉”,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就将“绿色、健康、智力、和平”的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把绿色融入发展理念当中,是中国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总结,也是作为大国的担当。

  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以下简称“人大重阳”)、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和《国际金融》杂志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与全球绿色基础设施投资的未来》报告发布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举行。

  报告指出,“一带一路”与全球对基础设施建设有巨大需求,但资金缺口巨大,且在当前全球生态环境面临严峻压力以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因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和运营周期长、外部性强等特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甚至是不可逆的影响。因此,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势在必行。共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不能缺位。中国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调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化,努力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中。中国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中国方案”,有助于帮助其他国家在基建过程中避开中国过去所遭遇的严重环境压力,为全球基础设施绿色化、实现低碳的发展机会提供极具价值的经验。

  报告指出,全球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缓慢而需求巨大,尤其英美等西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低迷,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不平衡问题更是十分严重。OECD测算,受城镇化、人口增长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推动,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需求将达65万亿—70万亿美元。世界银行报告预测,发展中国家每年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约1万亿美元,但要想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满足未来的需求,估计到2020年之前至少每年还需要增加1万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报告指出,亚洲及 太平洋( 601099,诊股)地区若保持现有增长势头,若将气候变化减缓及适应成本考虑在内,此预测数据将提高到26万亿美元(每年1.7万亿美元,相当于11.6万亿元人民币)。全球基础设施领域存在巨大的潜在投融资需求。

  报告强调,相比较而言,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包括国家制度优势、不断完善的融资机制、技术优势和人员优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特质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成为中国基建的强大保障。中国不断完善的融资机制有助于破解基础设施融资难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四年来,中国同“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和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经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而中国基础设施的技术优势有利于基础设施的发展创新,这体现在中国拥有着全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三峡发电站,全世界最长的高速公路体系,最大的高速铁路体系(总长度20000公里以上,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全世界最大的4G通讯网络,全世界最大的智能手机与个人电脑市场及生产量等宏观总体层面。

  报告同时也提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风险和挑战:首先是基础设施项目的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私营资本积极性不高,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面临融资和盈利的风险。其次,地缘政治风险、不透明的法律环境等增加了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难度。再次,“环境威胁论”的指责重挫中国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报告最后提出中国关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全球倡议:一是倡议要向全球推广“要致富,先修路”的中国发展理念,并将生态文明融入“一带一路”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创新绿色金融机制,助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引领多边开发银行参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建立“一带一路”生态文明传播机制,扩大沿线国家对中国生态发展理念的认同。

  7月13日,由国务院参事室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中国企业“走出去”50人论坛2017年会在北京举行。主题是“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丁国荣在论坛上以丝路基金的发展情况为例,阐述如何更好地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

  丁国荣表示,成立于2014年12月的丝路基金是国家专门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资平台,也是中国利用自身资金实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一直按照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不断推进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的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并协助实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些早期收获,在助力企业“走出去”方面做出有益探索。他表示,今后丝路基金将在六个方面继续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助力。

  首先,对接各国战略需求。在投资时首先考虑与各国发展战略和战略规划对接,重视各方发展思路和发展需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最终推动各国实体经济发展。

  其次,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以资本“走出去”带动企业“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带动我国优势产能;同时,支持企业引进高端的产能和技术,帮助企业提升运营管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跨境合作能力。

  第三,深化金融机构合作。丝路基金积极与国际开发机构和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在多个领域展开深层次交流与合作。一方面通过设立共同基金方式联合融资,降低项目风险;另一方面加强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发挥优势互补,促进相关领域互联互通和产业链跨国延伸。

  第四,发挥中长期投资作用。丝路基金通过各种方式对项目进行投资,带动各方面资金力量,并为一些建设运营周期比较长项目的基础设施项目提供稳定资金来源,支持企业以PPP合作模式参与项目。

  第五,倡导绿色和谐发展。丝路基金支持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积极倡导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纳入可行性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

  第六,丝路基金从整体方面考虑,协同投资,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资金支持,以体现中国元素。

  全球尤其英美等西方国家基建投资缺口巨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世界银行预测,目前全球有12亿人口没有通电,24亿人口缺乏基本卫生服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2006)测算,受城镇化、人口增长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促动,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需求将达65-70万亿美元 。麦肯锡数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将高达57-67万亿美元。统计数据显示,英国近20年来的基建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5%至1.2%,与国际公认的2.5%的理想状态相距甚远。美国基础设施同样面临着长期投资不足的问题。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认为,到2020年美国基建投资需求量为2.7万亿美元。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竞选时期,将扩大基础设施作为其竞选的重要纲领,提出规模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即预计10年总投入达到1万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简称亚开行,ADB)2017年2月2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2030年亚洲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26万亿美元,可见基础设施需求是世界性的。

  在全球经济复苏愿望强烈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基础设施领域存在巨大的潜在投融资需求。亚开行最新报告显示,从人口占对象国整体96%的主要25国的推算来看,目前的基础设施年投资额为8810亿美元,仅为需求的一半左右。电力供应网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及其需要完善,而目前基础设施投资仅为需求的一半左右。亚开行等开发机构的投资仅占2.5%。因此其建议各国和各地区通过财政改革筹划资金,并用活民间资金。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一直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12%左右,而发达国家约为3%,其它发展中国家为5-6%,中国对基础设施的投资比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以及其他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总和都多。中国还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建造和资助的基础设施,这也超过了所有多边开发银行和经合组织国家的总和。

  中国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持续投入,也得益于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改革开放后,得益于有效地动员了多种资源,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基础设施水平得到大幅全面提升,为经济腾飞奠定了重要基础。据麦肯锡公司的研究,从1992年到2013年,中国用于修建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占GDP的8.6%,而同期美国、加拿大为2.5%。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3万公里,全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2.2万公里,均位居世界第一。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极大地改变了时空概念,人员、货物、信息流动加速,推动了产业的增效和城市化发展。中国还建成了全球效率最高的超高压输电系统,高效率的电网系统提高了整体效益,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时,就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时,更是强调融入绿色的发展理念。2016年6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演讲时又一次强调,中国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甚至发达国家建造和资助基础设施时,中国将尽心分享和交流几十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中国方案”,帮助其他国家避开中国所遭遇的严重环境压力。中国快速发展所积累的经验极具价值,必将为世界提供了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实现低碳的发展机会。

  根据新华社、 国际在线、中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5 07: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