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古代经验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形式,它们不仅是建筑;还有器具、书画、习俗礼仪、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等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元素,经过「时间」遗留至今;是贯彻了歷史经验的必然性。所以,它们犹如是活着的记忆,歷经沧桑而脉络不断,是「人」生活在优良的社会上能被濡染而成的底蕴。
因此,今天接作者的上一篇文章《中国古代文化之一:传统建筑风格》,而再具体的去看一下中国古代有什么可以值得发掘的事物。首先,先从作者最喜欢的柴烧开始说起吧,作者特別喜欢在室內有沉积的木器所散发出来的味道了,实在是令人心神气爽。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是指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主要分为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备前烧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係。
「我追求自己的作品,希望这个东西最简单,平凡无奇,但其实它能够被使用,也不用觉得它很金贵,但又很漂亮;它就是平时生活中可以用,又耐时间,用了三年觉得还不过时……美好的器物往往诞生于不去刻意追求的时刻。无论怎么冥思苦想,也无法主观地创造出一个好形态,但在不知不觉专注于手中工作时,在驾车远游时,那些形状却会自发地从心底浮现,来到眼前,它们的模样清晰可辨,几乎触手可及。」—木艺品制造者之言
「元书纸」,竹纸的一种。宋朝诗人苏东坡说过「寧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之句,唐白居易也有「水能性淡为我友,竹解心虚是我师」。作者横批:没有竹纸,有我何用。一般来说,元书纸古称赤亭纸,又名谢公笺。是传统手工艺品。北宋时期已被选作「文书纸」。因皇帝元日庙祭时用以书写祭文,故名为元书纸,又因名臣谢富春推崇此纸生产,故尚有谢公纸或谢公笺之称。
「刻字」在中华民族漫长的歷史中已有六千多年之久,传统刻字是將文字和古今书法雕刻在石、木、牙、骨等材质之上,主要表现在书法的翻刻、复制和书法神韵的再现,也是书法的再度创作,雕刻者必须具备精湛嫺熟的雕刻技法,以及深厚的书法功底,才能使作品与原字跡做到形神兼备。
文房四宝,砚为其一。在中国所产的四大名砚中,尤以端砚最为称著。宋朝诗人张九成赋诗写道:「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端砚的歷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其中的「西砚」,最为传统的工艺品,是由西石制作而成。西石,产于浙江省衢州市的江山市大陈岭乡和常山县青石乡一带的砚山。石质结实细腻,光滑坚润,长年浸于水中者色青,山石者色紫,其中以紫红色为佳。西砚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因衢州古称西安,砚山前又有一清流名西溪,故名西砚。
「善璉湖笔」,文房四宝(湖笔、徽墨、端砚、宣纸为文房四宝之上品),笔居首位。善璉湖笔是汉族传统书画工艺品之一,歷史悠久,工艺精湛。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镇是湖笔的发源地,距今有二千多年歷史,因「毛颖之技甲天下」、「紫毫之价如金贵」,而被誉为「笔中之冠」。
作者认为,古代传统文化在歷经五千多年的积淀之后,理应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化的载体。但遗憾的是,古代传统文化並不是中国现代文化载体。中国近代转向经济发展时受西方文化的强烈衝击,以致在中国文化转向近现代形态的剧变时期,也不曾做出任何回应。因此,始终缺少一种能与其他近现代文化相適应的形态,这种缺失使渐渐远离了它原来所处的重要位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