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2|回复: 0

【專題】亨利基辛格論中國的歷史(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26 07:4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dc9114f0295aba64bbe28ca99872c59.png


編者按|《孫子·謀攻篇》寫道:「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而所謂「知彼知己」不僅僅是去認識自己和認識別人,還需要知道別人如何地認識自己。亨利·基辛格是當代最具有影響力的中國研究專家,很多外國人對於中國的認識都來自於他的著作或者文章,所以亨利·基辛格對於中國的論述是有普遍性的,因此,這符合了「別人如何地認識自己」的要求。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亨利基是怎麼樣評論中國歷史的吧。

亨利·基辛格,當代美國著名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美國前國務卿,197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基辛格的政治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本科畢業論文《歷史的真義:關於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的感想》之中。這篇論文共分為四個部分:《施本格勒:歷史是直覺知識》、《托因比:歷史是經驗科學》、《康德:歷史和人的道德經驗》,最後一部分的標題是《責任感》。在這篇論文中,基辛格把施本格勒、托因比及康德3個哲學大師扯到了一塊,並向學院派提出了挑戰。論文的內容十分複雜,行文刻意求工,立論獨具慧眼。除對施本格勒、托因比和康得進行了專門論述以外,論文還涉及到了亞裏斯多德、荷馬、維吉爾、但丁、彌爾頓和斯賓諾莎的著作。

亨利·基辛格:「在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中國有書寫文字時,古埃及正處於鼎盛時期。希臘輝煌的城邦尚未興起。羅馬帝國的建立還是1000年以後的事。而今天有十多億人仍在使用直接從商代延續下來的書寫體系,今天的中國人可以看懂孔子時代的碑文。當代中國,無論書籍還是會話中,依然飽含從古代文化典籍中汲取的養分,例如關於戰爭策略和宮廷權謀的警句格言。中國歷史上戰亂頻仍,中央政府幾度蕩然無存,天下大亂。然而仿佛受一條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的左右,中央政權每次垮臺,都會被重建。每個歷史階段,都有一個誌在統一的人物站出來,基本上沿襲黃帝的做法,征服敵手,再次一統中國(有時是開拓疆土)。《三國演義》是一部寫於14世紀的長篇歷史小說,數百年來深受中國人喜愛(包括毛澤東,據說他年輕時沉迷於此書)。該書卷首的一段話膾炙人口: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的每一次分裂都被視為不正常的暫時現象。每次改朝換代後,新朝均沿襲前朝的治國手法,再次恢復連續性。中華文化的精髓歷經戰禍考驗,終得以延續。

西元前221年中國的統一意義深遠,此前的朝代延續了近千年。隨著分封的諸侯從自治漸漸走向獨立,周朝逐漸解體,陷入了長達250年的動亂,史稱戰國時期(西元前475~西元前221年),相當於西方從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訂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段時期。其間,歐洲諸國根據均勢理論互相爭奪霸權。自西元前221年起,中國維繫了大一統帝國的理想,然而分裂與統一的迴圈周而復始,有時一個週期長達數百年。

國家四分五裂時期,地方豪強混戰不止。古代中國疆域最大的時期,文化勢力圈覆蓋整個亞洲大陸,遠非歐洲國家可比。中國語言與文化以及皇帝的敕諭行及所有疆土,從北部綿延至西伯利亞的草原和森林,到南部的熱帶雨林和層層梯田的水鄉;東部港灣密佈、運河交織、漁村點點,西部有戈壁荒漠及終年冰雪的喜馬拉雅山。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中國卻從未主動與其他幅員一樣遼闊、歷史同樣悠久的國家或文明打過交道。中印兩大文明通過絲綢之路交易商品,傳播佛教思想,然而幾乎難以逾越的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阻隔了兩國之間更密切的交往。中亞無垠的荒漠隔斷了中國文化與波斯和巴比倫近東文化的交流,更不要說羅馬帝國了。中國與他國之間時有商隊往來,但作為一個社會,中國似乎不需要與同樣幅員遼闊、文化發達的社會接觸。儘管當時的中國和日本具有同樣的文化內核及政治製度,但卻彼此相輕,它們處理彼此關係的方法就是減少往來,幾百年一直如此。歐洲地處中國人所稱的「西洋」,距離中國更為遙遠。正如1793年中國皇帝對一位英國使者所說,既然是西洋,中國文化自然鞭長莫及。

在宋朝(西元960~1279年),中國的航海技術即居世界之首,其艦隊本可以將中國帶入一個探險和征服的時代。然而中國沒有攫取海外殖民地,對大海另一邊的諸國並無探知的興趣。中國也沒有提出過跋涉重洋向未開化之地推行儒家學說或佛教的理論。元朝蒙古人曾憑藉宋朝遺留的艦隊及其經驗豐富的船長兩次試圖到達日本,每次均因天氣惡劣——日本人所謂的神風——無功而返。儘管遠征日本是可行的,然而元朝滅亡後,中國再未作過嘗試。沒有一位中國當政者提出過中國應控製日本列島的理由。

但西元1405~1433年明代初期,中國開始了歷史上最壯觀、最神秘的航海之旅。鄭和統率技術上最先進的「寶船」艦隊出洋,遠至爪哇、印度、非洲之角和霍爾木茲海峽。鄭和下西洋時,歐洲的探險時代尚未開始。中國的艦隊擁有似乎難以超越的技術優勢,無論艦船尺寸、技術水準還是艦船數量,均令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尚是150年以後的事)相形見絀。

時至今日,歷史學家對鄭和下西洋的確切目的依然存在爭論。鄭和是探險時代的一位傑出人士。他是回族人,幼年入宮,歷史上很難找到有類似經歷的人。航海期間,鄭和每到一地,便宣示中國當朝皇帝的德威,厚贈遇到的君主,邀請他們或親赴中國,或派遣使者訪華,讓他們通過行叩頭禮的方式認可自己在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秩序中的位置,承認皇帝的至尊地位。然而,除了舉行莊重的儀典炫示中國的偉大外,鄭和對開疆拓土似乎並沒有多少興趣。他帶回國的不過是禮物,即「貢品」。除了為天朝揚威這一抽象成果外,鄭和沒有為中國攫取領土或資源,充其量不過是較早地運用中國的「軟實力」,為中國的商人創造了良好條件。

1433年,鄭和的航海活動突然結束,當時正值中國北部邊患再起。新皇帝下令解散艦隊,銷毀鄭和的航海記錄,此後中國人再沒有下過西洋。雖然中國的商人繼續沿著鄭和昔日航行過的海路往來穿梭,但中國的航海能力卻日益衰微,以至於中國南部沿海地區面臨海盜侵擾時,明朝的統治者竟想強迫沿海居民向內陸遷移10英裏。中國的航海史就這樣成了一片生了鏽的合葉。就在西方對航海興趣日濃之時,有能力稱雄海上的中國卻自願放棄了航海事業。中國的光榮孤立在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醞釀了一種獨特的中國自我意識。中國的精英階層逐漸習慣於認為,中國舉世無雙,不僅是世界諸文明中的「一個偉大文明」,更是文明的化身。

【文章由作者整理所得,並且文章觀點並不代表作者觀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1 12: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