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港合作深化推进,粤港青年交流合作也成为粤港两地政府社会的关注热点。广东省政协委员、新鸿基地产执行董事郭基辉称,近年来,粤港青年交流合作愈发紧密,形式丰富多样,可以说粤港青年交流合作已进入2.0模式。
郭基辉表示,十年前,粤港青年大多通过实习、大学交换生的模式进行交流,这可以称为1.0的合作模式;而今,粤港两地学生交流合作的范围扩大到了文化、艺术、创业、体育等方面,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更容易建立友谊。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前段时间对外表示,特区政府推出多项资助计划,推动香港与广东两地青年交流合作。
为推动香港青年赴内地交流,特区政府推出“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资助民间团体安排青年前往内地交流考察;还有“青年内地实习资助计划”,让青年人到内地企业和政府机构实习,认识内地就业市场、职场文化和发展机遇。
张建宗说,特区政府在今年夏季推出“卧龙自然保护区青年实习计划”和“北京故宫博物院青年实习计划”,让粤港两地青年一同前往四川卧龙大熊猫保育基地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共同实习,在增广保育见识之余,促进两地年轻人相互了解。
除了交流和实习计划,粤港两地也在青年创业方面紧密合作。据了解,目前已有50多家香港创业团队在广东省设立完全由港人管理运作的青年专业联盟众创空间。
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的陈丹丹,常常往来于香港与内地,对祖国和家乡怀着深厚感情,多年来致力于粤港青年的交流往来工作。她的父亲是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香港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经纬,是投资内地的港商典范,也热衷于公益事业。
“受到家父的熏陶和影响,我在担任广东政协委员时,依托香港中国商会的数据资源和智库资源,提交了多份关于促进粤港青年融合、激发两地青年创新创业的提案。”陈丹丹接受《小康》记者采访谈到。
在今年提交给广东政协的提案和建议中,陈丹丹特别提出希望在目前运作良好的粤港两地政府联席会议中,增设粤港青年融合专责小组,依托香港中国商会牵头发起成立的“紫荆谷创新发展中心”在国内11所高校分设的“紫荆谷创新创业发展辅导中心”、“粤港澳青年智库”、“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经济研究中心”等智库力量,扎实开展粤港两地青年深度融合,为粤港合作做出新贡献。
在受邀参与国侨办主办的“世界杰出华裔青年华夏行”、“华夏行”各类活动后,陈丹丹说她被海内外许多年轻的朋友和媒体称为超级联系人。“对于这个角色我自己也很认同,能在国家进一步开放发展和香港提振经济的关键阶段,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我在深感荣幸的同时,也把做粤港超级联系人作为我的人生目标。”
广东省是中国第一侨务大省,依托其庞大优质的侨务资源,陈丹丹告诉《小康》记者,从2016年4月开始,由香港中国商会牵头,经纬集团发起联合多家海内外华侨华人商协会成立了“紫荆谷创新发展中心”,推动以香港青年人和中小微企业为主,包括港澳台侨青年人和中小微企业,以及邀请内地“创二代”和“海归”青年人加入,构建一个学习、交流、合作、发展的创新创业平台,从而促进港澳台侨青年和中小微企业更好的融入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我们很高兴的看到,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紫荆谷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已经有许多有志于创业的香港青年人,透过这个项目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帮助。”对此陈丹丹呼吁更多的企业、企业家,以及有创业激情的人士,积极参与到紫荆谷项目中来,为粤港两地青年和两地社会的融合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香港回归以来,李文斌觉得粤港合作经济向好、“一国两制”制度实施成功的同时,人心也得到了回归。而人心的回归非常重要,香港青年对内地的认识越来越深,找到了祖国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历史很重要,香港青年需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整个中国的发展变化。”李文斌对《小康》记者说,以前很少有香港青年去内地尤其广东省交流,现在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得到机会。
2014年,新活力青年智库成立,李文斌任主席。“搭建平台,提供机会给他们,帮助香港青年来内地包括广东,让他们将交流融入到生活中去。”2016年,孙中山诞辰100周年,李文斌带着智库成员有学生和在职人士,到广东的中山博物馆、中山纪念堂参观。
今年,李文斌也有组织香港学生、东莞学生到他在东莞开的理文造纸厂实习。“两地各有15人,我们会安排他们去景点看,让他们自己设计路线和地点,让他们投票形成共识,这也是他们交流学习的好机会。”李文斌对《小康》记者说。
加强香港青年的祖国认同感,李文斌认为“软文化的灌输很重要”。“香港回归前,香港人很少留意内地电视台的节目,但是回归后非常关注。比如浙江卫视、湖南卫视非常精彩,非常丰富,比香港做得好。我们现在有很多选择,文化灌输得到很大改善。”
在粤港交流过程中,李文斌觉得两地青年都是一样的,不能区分开来,也不必标签化。“大家需要平等地交流学习,需要友善一点”。而在两地交流过程中,李文斌觉得两地需要互相学习。
“香港青年在做义工时连交通费、午餐费都没有,完全自费,而且准时到准时回。”李文斌说,香港政府给新活力青年智库牌照,也就成为法定慈善团体,能得到很大信任,但是内地对法定慈善团体认识不深概念不太强。
李文斌认为香港青年更需要去内地包括广东学习交流,因为市场和机会都很大。“比如有香港朋友创业,拿香港或是外地的经验到内地创业,面对中国13亿人口。概念从香港来,融资在香港,但是资源基本在内地,也是面向内地的市场来运行,因为香港市场太小了。”
2014年,前海管理局下属企业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前海金控”)在港招聘员工,作为香港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王镓湋在对前海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随手投了一份简历。
“坦白说,毕业时我其实没有想过来前海工作。通知我面试之后,我才在网上搜了一下前海的情况。那时,我也有几个香港的工作机会在谈,但我还是来了前海。因为在香港找一个跟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容易,就算找到,两三年内都是做基础工作,接触不到核心业务。”于是,王镓湋在身边朋友大多留港工作的情况下,来到了前海。虽然9000元的月薪低于香港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但他看中的是前海给他带来的成长空间。
进入前海金控基金集群事业部后,王镓湋很快就开始负责具体业务。如今25岁的他负责跟进前海金控和成都市政府合作设立的成都前海产业投资基金项目。
记者了解到,这一基金采用母子基金架构,以规模为400亿元的母基金为依托,在城市建设、创新创业等领域分别发起设立各专业子基金群,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并重点投资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创新创业等领域,通过金融资本引导产业结构优化。
“在前海工作,业务能力提升很快。”王镓湋说。
天津人邢程赴港读书后,留在香港工作,并成为香港永久性居民。但在香港工作了三年之后,他以港青身份又回到了内地,来到前海发展。
邢程说:“香港的金融机构定岗很细,一个萝卜一个坑,自己只是一个链条中的一环,很难全面负责某项工作。前海金控是刚成立的新机构,机会很多。2014年,我刚来的时候,就让我负责跟进两个项目。”其中一个项目是推动前海金控与恒生银行一同在内地设立首家港资控股合资基金管理公司。
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在《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在内地成立的首家外资控股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其中恒生银行占股70%,前海金控占股30%。经营范围主要为基金募集、基金销售及资产管理等,为个人客户及机构投资者提供基金产品和资产管理服务。
该公司已于2016年6月获证监会核准设立,并于2016年9月在前海开业。该公司首只基金已于2017年4月正式成立,聚焦沪港深新兴产业。
恒生银行执行董事冯孝忠表示,恒生银行在编指数方面有一定优势,未来将研究开发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指数基金,同时还将研究SDR债券产品。
恒生银行副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李慧敏认为,作为一个跨境金融合作项目,恒生前海基金的设立,标志着深港合作进一步深化。
能够参与这个项目,让邢程兴奋不已。他说:“在香港,不可能轮到我负责这么大的项目。”
实际上,在CEPA框架下,除了首家港资控股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在前海落地外,前海金控与汇丰银行、东亚银行分别成立的港资持股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汇丰前海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汇丰银行持有51%股份)和东亚前海证券有限公司(东亚银行为第一大股东,持有49%股份)也已于2017年6月获证监会核准设立。
作为首家在内地设立外资控股证券公司的港资金融机构,汇丰银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王冬胜表示,汇丰前海证券投入运作后,可扩大汇丰在内地的产品类别,让本地和境外客户都能享受汇丰所提供的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并从内地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壮大和开放中获益。
东亚银行主席兼行政总裁李国宝表示,东亚前海证券的设立,让东亚银行把资本市场业务拓展至内地,令东亚银行在内地的业务更多元化。
实际上,前海在深港金融合作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在全国率先推动实现跨境双向人民币贷款、跨境双向发债、跨境双向资金池、跨境双向股权投资和跨境资产转让等“五个跨境”。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金融创新处处长文娉说:“《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开发开放有关政策的批复》中涉及金融改革创新的8条先行先试政策都已在前海得到落实。”
除了金融机构进驻、金融业务试点开展以外,前海还吸引了一批香港青年北上创业。张龙华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一个在北京和香港有过两次创业经历的香港人,他把自己的第三次创业之旅放在了香港和前海。
2014年,张龙华在香港推出了名为SHOWMUSE(秀妙)的移动互联网视频教学平台,提供非学术性知识教学课程,内容涉及演讲技巧、社交礼仪、恋爱婚姻等生活技能。张龙华坦言,SHOWMUSE主要通过用户付费点击、收取广告费用,同时结合电商模式来盈利,而这种方式需要很大的用户量来支撑,单靠香港市场的用户,远远不够。
由于香港办公租金和人力资本高昂,以及拓展内地市场支撑企业发展的需求,2015年6月张龙华又组建一支团队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形成了香港、前海双办公的模式。2015年7月,SHOWMUSE团队完成1000万港元前期融资,SHOWMUSE APP在同年11月成功上线。
像张龙华这样在前海创业的香港青年还有很多。入驻前海让一些香港青年很快在融资上尝到了甜头:来自香港的“视野机器人”团队开发的以森林防火为目标的项目,已完成3000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融资和首轮融资;留英归港青年陈升创办的学学科技团队,在梦工场创业不到一年,即获首轮融资5000万元。
陈升说:“前海的创业平台,降低了年轻人创业门槛,让我们可以更专注地把时间用在产品研发上。”
近年来,创业热在香港青年中升温。记者采访发现,很多港青将北上的首选地列为深圳,原因是“饮食、语言上没有太大差异”“离香港很近,往来很方便”。这种天然的文化地理优势结合前海梦工场提供的租金减免、创业辅导、投融资服务等政策支持,使得前海成为港青创业聚集地。
成立两年多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已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87家,其中香港团队87家,超过50%的创业团队已经获得融资,单个团队获得最高投资额度达7亿元。中国(广东)自贸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说,“前海已经成为香港青年内地发展的‘第一站’”。
同样在前海创业的香港青年李德豪的感受是,内地市场不仅空间大,而且对新创公司的包容度要大很多。“在香港,大公司一般只跟大公司合作,创业公司的科技产品很难找到市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会有更多中国企业走出去,对数据备份安全会有更多的需求。这对我们开发的数据云端容灾审计项目BizCONLINE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机遇。”
“以前创业打的是600万人的市场,现在打的是十多亿人的市场。”在香港公屋里长大的李德豪说,“对于像我这样的普罗大众,要想实现自己的创新梦,国家是很重要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有兴趣来前海参加交流活动。近两年来,前海共接待了香港青年来访考察交流近400批次,共1.5万余人次。同时,2014年以来,前海还为香港青年提供了1408个实习岗位。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处副处长王子忠说,不论是来创业、就业、实习,还是参观,只有来了,香港青年才能切实感受到内地特别是前海日新月异的变化、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蓬勃发展的气象。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前海嘉里中心”已经拔地而起,成为前海目前为数不多的高楼之一。2015年1月9日,嘉里置业(中国)有限公司以38.6亿元的价格拍得这块位于前海中心位置的地块,使得该地块成为前海首块港企竞得地块。
2014年12月发布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促进深港合作工作方案》提出,总面积15平方公里的前海要向香港企业出让不少于1/3的土地,并且,到2020年,前海由港资、港企开发的建筑面积要超过900万平方米。
截至目前,前海共出让土地28宗,总面积达69.08万平方米,共计868.5亿元,其中定向对港资出让土地14宗,累计出让土地33.47万平方米,占全部出让土地的48.5%,共计458亿元,占出让总额的52.7%。
土地政策是前海推出的支持港企发展的“万、千、百、十”计划中的一部分。该计划提出的目标是,建立10个面向香港优势和特色产业的港企聚集基地;孵化100家成型的港资创新企业;孵化1000家有发展潜力、创新和整合能力较强的香港企业,力争港资服务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有港资开发的建筑面积超过900万平方米,在前海开展商务活动和就业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超过10万人,吸引1万家香港企业落户。
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席罗康瑞认为,前海作为“特区中的特区”,自诞生之日起,便承担起深化内地与香港合作的重任,是内地与香港合作的桥梁。
在国务院批复的22条先行先试政策的支持下和前海推出的对港“万、千、百、十”计划下,近年来,港企入驻前海呈现出加速趋势。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前海区内注册港资企业家数依次为59家、218家、731家、1978家、3797家。截至2017年一季度,前海区内注册港资企业家数更新为4441家,注册资本达3862亿元。前海已引进汇丰、恒生、东亚银行等金融服务业企业,同时还引进了周大福、新世界、嘉里、九龙仓等一批香港知名企业。
田夫说:“前海已经成为香港人最愿意来,香港企业最受益的深港深度合作的标志性区域。”
全球化的竞争,需要有全球化的眼光,以及无障碍的区域合作,但在肖国伟看来,无论是香港人,还是香港经济,都没有真正融入中国内地的发展中,也没有充分分享中国崛起带来的经济红利。
过去十年,顺应中国经济向更高端科技产业发展要求,内地政府推出众多的扶持政策和发展规划,珠三角地区更是首当其冲,率先实现经济转型。“内地的经济发展和变化,香港社会、香港产业、香港经济界,都没有太多参与其中”,肖国伟认为,无论是享受发展红利,亦或是说跟上内地经济发展节奏,香港其实可以做得更好。
“不要说内地的京津冀、长三角,就拿毗邻香港的珠三角而言,香港、深圳、广州这三个城市交流都没有达到深层次的融合和认识”。他认为,香港经济如果仅局限于香港自身相对比较单薄,经济纵深不足,结构比较单一的市场环境,其发展高度和广度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香港毗邻广东,就有一个良好的市场和产业纵深,广东的人才结构、产业的上下游配合、市场空间都具有优势,香港如果没有与珠三角深度融合的话,就很难将自身优势与内地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发展。
过去的不足,恰恰是香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机会,香港的发展空间就来自于如何更深层次的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结构的融合。他坦言,“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普通市民都有一份责任和需求,放下简单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惯,突破心理障碍”。
北上发展寻求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已经是目前香港年轻人的现实选择,他们准备好了吗?肖国伟经过多年观察发现,香港许多同胞缺乏对内地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香港人实际上没有跟上内地过去十多年来的迅速发展和变化”,肖国伟说,内地整个社会经济、产业,特别是高科技发展,都发生了许多实质性的提升和变化。身为高科技企业的创始人,他能深切感受到内地经济发展迅速对企业带来的冲击,也对科技人员和企业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正因为如此,他认为,当下的香港年轻人毕业后走入社会,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
对于普通香港民众和香港的科技工作者,在作出北上发展决策时,普遍会遇到生活习惯与工作习惯的不同,或者是社会文化机制的原因导致的不适应。他认为,要对两者进行区分。目前两地机制和文化影响已经越来越小,影响港人北上发展,更多的是个体在生活习惯和家庭方面考虑,为此,港人需要突破个人心理障碍,去适应内地发展环境,利用交流平台有意识的参与内地经济发展,无论是企业间的合作,还是寻求工作上的机会。
肖国伟建言,内地政府应为在内地工作的香港人士提供政策扶持,比如税收、企业运营机制等环节。可以参考香港的一些优势做法,率先在自贸区、开发区进行试点,将有助于更多香港企业、香港创业者、香港年轻人在内地、在珠三角工作,港青进入内地后,也会将香港的一些优势引进内地。
“香港的整体社会经济结构要调整,在实现与珠三角深度融合发展后,将来下一代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香港未来的年轻人,才能真真正正在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就业、生活和发展下去。”肖国伟对此充满期待。
“在与国际客户交流洽谈时,我们发现已经丧失了工人成本优势,企业的人均制造成本费用与台湾地区相比也已没有优势”,肖国伟感叹,“最近两三年中国内地人工成本上升太快,现在企业科技研发人员的成本,已经与香港相当”。
作为一个高科技型上市企业,晶科电子需要严格合规合法经营,在合理缩减费用和成本下方面,晶科电子有着实实在在的需求。“晶科电子参与的是国际化竞争,国际化竞争需要有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营商环境、国际化的制造成本优势和投资环境”,肖国伟对此有着迫切的需求,认为国家层面有着改善的空间。
“像晶科电子这样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非常期望国家在政策上、税收制度上、机制上,能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企业能够在平等的起跑线上,与欧洲、美国或者亚洲发达地区的高科技企业有平等竞争环境。”肖国伟表示,现在国家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但如何迅速落实下来,还需要政府加大工作力度。
根据 经济参考报、香港下午茶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