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了,工作了,挣钱了,于是,我顺理成章地开始考虑买房。没想到这一考虑,让我和父亲发生了一场争论。
这场争论说来也简单,当时,我提出了一年之内买房的宏大目标,并希望家人借给我一笔首付款,帮助我和女友共同置业。我的父亲却不认同我的想法,他认为,与其先拿一大笔钱,再背一大笔债,去换一栋勉强能住的蜗居,不如把这笔钱用来投资,然后用投资的收益支付房租。我的父亲并非不舍得出钱帮我实现在北京购房的理想,而是坚定地认为,花大价钱买房,不值当。
其实,这也怪不得我和父亲不够理解对方的想法,因为在住房问题上,年轻人和他们的父辈,确实成长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我国的房地产政策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父辈小时候,私人拥有房产还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那时一切都是公有的,一家人能住什么样的房子,完全取决于组织安排。个人只能好好工作,稳定升迁,期望以此换取更好的住房条件。
后来,在住房商品化早期,绝大多数人购买的是单位的“集资房”或是“公产房”,这些房产实际上还是组织分配房的变种,其价格特别低廉,而且不是人人可得。后来,国家开始逐渐取消分房政策,购买商品房才成为大多数人的唯一选择,但我们的父辈好歹赶上了房价飙涨之前的末班车,“攒钱买房”还是一件并不太难的事情。如今,大城市的房价让白手起家购房变得异常困难——然而与父辈无关,这是这一代年轻人正在面对的时代。
上一代人几乎从未像今天这一代人一样,为自己的容身之所感到紧张与焦虑。在他们眼中,房子的属性更简单也更纯粹——那就是居住的地方。对他们来说,只要勤劳肯干,踏实本分,住房问题就不会成为问题。房子在他们那里也没有被附加太多社会意义。记得我父母结婚时,加上爷爷奶奶和叔叔,全家5口人挤在一间不到40平方米的房子里——而我的姥姥姥爷绝不会为此挑理。
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拥有这份安逸和淡定。一边是不断高企,让普通人难以企及的房价,另一边则是结婚、成家等社会压力给人带来的购房需求,夹在中间的年轻人当然有理由焦虑,当然有理由想方设法买房。
父辈的观念并非“站着说话不腰疼”。他们的社会经验毕竟比我们丰富得多,对很多事看得都比我们更开。他们年轻时一个月可能只有几十元的薪水,而今天这个数字已经增长了不止几十倍。今天他们回首青年时代的经济焦虑,恐怕只会当做笑话来看,“房产焦虑症”在他们看来也是一样的道理。他们的想法虽然未必与我们此时此刻所想相吻合,但无疑是他们人生经验与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咀嚼与思考。
当我向父亲提出凑首付款的需求时,我想的不是“啃老”,而是想先集合家庭的力量,断绝困扰着我的“后顾之忧”,让我能更好地为家庭发展奋斗。父亲的反对意见,当然也不是因为“惜财”,而是因为他的社会经验让他天然比我们年轻人更加谨慎和稳重。因此,我们虽然发生了争论,但最终选择了互相理解,从长计议。而这番争论也给我带来了不少收获,我想,或许每个有计划买房的年轻人,都不妨花些时间,和父母“争论”一番。
在许多年轻人的家庭之中,两代人之间的观念矛盾或许更为剧烈。有些家庭为了首付款的问题闹得父不父子不子,也有些家庭天天争论,搞的两代人都不得安宁,还有些非独生子女家庭,因为两代人观念的不同,还波及了兄弟姐妹的感情,这些事都令人十分痛心。亲情的羁绊如此宝贵,不该因为房子的事遭到破坏。
一方面,年轻人总是对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压力更有真实感触;但另一方面,天下鲜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父母的考虑又何尝不是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呢?如果两代人都能拿出更多时间与耐心,彼此倾听,彼此理解,得出令双方都能信服的结论不会太困难。在亲情的扶持之下,或许“购房”这样沉重的话题,也能变得轻松一些。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