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中国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援建了25个农业基础示范中心。中国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农药兽药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及动植物疫病防控经验开始走出国门,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百姓。同时,中国的山水园艺、农业机械和沼气等优势技术也在沿线国家得到推广应用。
“去年投入建设的阿拉木图中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今年已经初见成效,园区试验种植的冬小麦10月喜获丰收。基地冬小麦5号品种表现良好,抗锈病、抗旱,亩产达319公斤,比哈萨克斯坦当地品种增产82.28%,在当地有很大推广价值。”已是第三次带团参加农高会的哈萨克斯坦国际一体化基金会西安代表处主任何诚向记者介绍了3年来的参展经历——从第一次参会学术交流,到去年成为主宾国,再到今年更加务实的合作,10余家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企业带来了50多种农牧业产品寻求市场。站在一旁的俄罗斯乌拉尔糖果公司销售代表雅娜,正在向路过的观展客商推介巧克力产品。她说,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在中国找到销路。
据统计,“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提出3年来,已有10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同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同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
这是一个延续数千年的传统产业,今天,这个产业被人誉为“最具潜力”,引得无数大学生投身其中,催生着亘古未有的裂变。
浙江丽水的新农人陈小方感慨:“刚开始我做农业,人们看我的眼神是同情;今天,他们对我是羡慕嫉妒恨。”
像陈小方这样的新农人,在浙江难以计数。他们出身不同,有的是“农二代”,有的来自工商企业,有的来自IT或者媒体行业;所从事的方向五花八门,有农业生产、民宿农家乐、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等。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马甲”,这就是“大学生农创客”。
为什么投身农业产业?面对记者追问,大学生的回答往往是:这里有理想的创业环境,有理想的务农氛围。
这种环境和氛围首先来自于政府的政策:
为了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2010年起,浙江连续三次出台文件。其中2010年的文件明确直补政策,吸引了4500多人进入种养业。
为了解决就业信息不对称难题,从2009年起,浙江每年举办农业专场招聘会,至今已有1000余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设摊,签订意向招聘协议万余人。
浙江还有个“农业MBA”,每年招生,到去年底已经安排6个班共185人。此外还有“农民大学”,还有大学生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等等。
去年推出的“寻找农创客行动”,更是成为媒体“最爱”。浙江计划通过5年时间,找到500个农业创业初获成功的大学生。进一步的设计思路是,将这帮农创客组织在一起,成立联合会,再建一个农创客小镇,进行资源的集聚。
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在社会上营造了关心农业、重视农业、务农为荣的氛围,也极大地点燃了大学生投身农业的热情。他们有的相互介绍到农业领域就业,有的瞄准市场需求共同创业,也有的形成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
当然,大学生也十分理智,并不会单纯因为政策感召而投身农业。对市场的考量是他们做出选择的前提。浙江经济发达、消费能力强劲,对农产品消费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对生态农业、创意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的多元需求,客观上给大学生“触农”创造了新的机会,提供了新的可能。比如,光围绕农产品营销这一核心,已形成了包括平台搭建、品牌设计、网络直播、视频拍摄、网商服务等等一整个链条,而其中每一个环节,基本都由大学生担当重任。
正是在政策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向作用下,浙江形成了大学生务农的良好氛围。在这里,不经意间,你就会邂逅农业方面的论坛、PT、沙龙;在咖啡厅,只要你稍加注意,也不难发现,邻座一帮年轻人,高谈阔论的主题,可能就是农业。
记者采访发现,受传统就业观影响,大学一毕业,他们选择的,往往是城市写字楼。只是在职场动荡中,他们开始慢慢学会判断,尝试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还有人戏言,“城市套路多,我要去农村。”
一到农村,现实很快让他们明白,农业的门槛看似很低,实则很高。但另一方面,来自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又让他们备感温暖、动力大增。这缘于多年来,浙江对农业综合服务体系的构建。
你要投入农业,政府有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早已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好;你要流转土地,政府有覆盖县、乡、村的三级服务体系,不必再一家一户去跟农户打交道;你想提高效率,从育秧、播种、植保,一直到收割、烘干,第三方可提供全程服务;你要充电培训,从高端的农业MBA到“阳光工程”,你可以照着菜单打勾选择……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在城市就业创业,大学生无足轻重,也难以实现自身价值;到了农村,不仅天地广阔,还能够得到政府保姆式的服务。
今年33岁的王美君,大学毕业后在杭州一家公司上班,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她父亲是个种粮大户,最多时种有50多亩水稻。王美君辞职回东阳老家,通过机械化打开规模化的大门,很快将粮食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200亩。在她影响下,东阳很快形成了一个“粮二代”群体,平均年龄30余岁。去年开始,她注册“粮二代”商标,走上了品牌经营的路子。
谈到政府的关心和支持,王美君由衷感谢:我们的种植基地都在园区里,不需要自己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也由政府代办;整个粮食生产过程都有政府补贴。去年,政府还给我们合作社上了一条日产60吨的精品米加工生产线,“接下去我要搞综合农业,从单纯的种植水稻,向休闲观光方向发展。”
记者调查发现,在浙江,搞种养业的大学生大多系“农二代”出身。正是因为具有这一基础,加上政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让大学生能够迅速成长,在新型经营主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湖州市吴兴区的费明锋也是个“农二代”,他拿出家人苦心积攒的30万元购房款,投资湖羊产业。缺乏企业管理知识,他就报名上了湖州农民学院的农经管理专业,成为首批农民大学生。如今,费明锋每年为市场提供肉用羊2000头,种羊2000头,还把种羊大批引到新疆。
对政府给予的扶持,费明锋如数家珍:一是帮助流转土地,办理生产设施用房,不必自己花费心思;二是借助湖州市和浙江大学的“市校合作”平台,优化了湖羊种质资源;三是借助农业园区,实施“生态循环”,将养殖、种植、加工进行结合。“农业创业面临着多重风险,如果没有政府支持,每一重风险都有可能置人于死地。”
尽管没有一个部门可以准确统计,活跃在浙江现代农业领域的大学生究竟有多少,但媒体报道和有关会议透露出的信息,不断强化着一个事实:在现代农业领域,他们已经慢慢形成一股新的力量,并且站稳脚跟,开始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他们中间,有的已经成为省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有的披上了大学生现代农业“十佳创业典范”、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农村新闻人物的光环。
2015年,浙江省农业厅对600个样本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农业创业领域非常广,从新品种种养、新技术开发、新模式经营到新兴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涵盖了种植养殖、产供销整个产业链。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占76%,农产品销售和配送占23%。530名创业者当中,95%都是80后,甚至不乏许多90后。
年轻代表着希望,也意味着未来。大学生们所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浙江农业的进程。对此,浙江省农业厅厅长林健东认为,浙江作为人才高地,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培育大学生农创客新军,现实有需求,实践有优势,其中4条值得特别关注:
首先是融合发展的模式。新农人们往往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将传统的种养业和农家乐餐饮、休闲观光、采摘游等服务业相结合,既解决了产品销售问题,又为消费者提供了个性化服务。
第二是品牌经营的理念。为了占领终端消费市场,绝大多数新农人十分重视品牌创建,注册商标、申报认证,进行个性化、差异化包装,同时利用现代传播工具讲故事,提升品味,获得了较高的产品溢价。
第三是生态循环的理念。传统农人往往只管种或只管养,很少将两者进行结合;而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环保意识,对生态循环一点就通,并能够自觉实践,既增加了务农收入,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四是对现代科技等新事物的运用驾轻就熟。大学生有技能、有理念,运用起现代科技手段来游刃有余。现在,通过嫁接电子商务、网络直播等新事物,让大学生群体创意无限、活力无穷。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相对于数量庞大的农民群体,大学生融入各类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或致力于农业创业创新的,现在还处于起始阶段,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政策环境的日趋向好,随着市场需求的日趋多元,这朵含苞的荷花必将灿烂盛放!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