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期3个月的暑期档正式落下帷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9月1日提供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6月至8月)全国城市影院票房163.35亿元;观影人次4.74亿,比去年3.74亿增长26.7%。
今年暑期档像许多电影一样充满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戏剧性。裹挟着热门IP、流量明星、话题效应的一些大制作,未取得预期成绩。上映前略显低调的《战狼2》却成为名副其实的“黑马”,观众超过1.4亿人次,票房超过55亿元,不但创造了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而且跻身历史上全球票房榜前100名;与此同时,国内首部反映我国慰安妇幸存者生存状态的纪录电影《二十二》,既收获了几乎“零差评”的黄金口碑,也以超过1.7亿元的成绩打破了内地纪录电影的票房纪录。看似意外反转的表象,自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可以说,无论经历如何的波折,出现怎样的幻象,情怀为先、品质制胜,终究是中国电影走向成功的不二铁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增长已经保持了近四十年,成为了世界TOP2,但在文化上却很难对外输出。前不久火热上映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口碑票房双丰收,人们纷纷看到印度电影在这几年的发展迅速。如果说国产电影与欧美电影的差距更多是底蕴所带来的,那么印度电影是如何做到这样的进步呢?毕竟被称为金砖四国的印度人均GDP仅有1598美元,是中国的五分之一。
有电影爱好者在豆瓣上做了一个统计,2016年国产片票房前十名总计达到104.8亿,而平均评分仅为5.8分。2016年上映的100部国产电影中,评分超过7分的仅有13部,总平均分仅为5.3分。高票房、低口碑,烂片横行已经成为国产电影的真实写照。老炮冯小刚甚至指出,这是中国电影的自杀。
在电影的创作和制作过程中,如果掌握不好赚钱的尺度,就很容易失去整部电影的灵魂,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出了大量的烂片,同样也会催生出流量小鲜肉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的市场属性近些年在业内被过度放大,随即滋生的是IP盛行、偶像当道、资本通吃。作品无论质量高下,只要有当红明星参演,粉丝便趋之若鹜,其中的狂热者甚至不惜用包场、锁场、控评等极端方式支持其偶像参演的影片。当有制片方从中嗅出商机并轻松捞金后,便在一些圈子里形成了“利用流量明星扩展粉丝效应”的“行业规则”,商业逻辑吞噬了艺术诉求,模板炮制淹没了工匠精神,快感消费挤占了精神陶冶。很显然,这样的“行业规则”无论对业界还是观众,从长远看均百害而无一利。对于如此偏离产业正轨的乱象,亟须拨乱反正。
电影终究是拍给观众看的,观众的喜好和选择从根本上决定着电影创作的理念和风潮。有些观众也许会暂时双眼蒙蔽、口味跑偏,但内心深处永远是明是非、辨香臭、识良莠的。今年暑期档与几部高品质作品同台打擂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试图继电视剧版大火之后,再次乘着热门IP的东风在电影市场上大放异彩,结果事与愿违,内容的粗制滥造使其口碑很差。同样,动用了大半个娱乐圈人气明星的《建军大业》,在票房上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所有这些反常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电影观众逐渐成熟的现实。观众欣赏素养的提升,一方面得益于其固有的心明眼亮,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同期一些精品力作的强烈映衬,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内因与外因的合力推动,令这个暑期档的观影行为更加趋于理性和成熟,这是比取得高票房更可喜的事情。
不管海内还是海外,VR内容创业者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其实从基础上来说,中国与国外差距并不大,毕竟大家都是同一时间起步,技术和设备上很接近,市场情况也相仿,只不过相比海外,中国的VR创业者体验到的“资本寒冬”更为严酷。
在国内,去年VR风口正热,对VR工作室而言,理想的投资当然是能对VR方向有长线思考和战略眼光,而不是纯粹的财务投资。然而现实中更多的投资者,多数并不懂VR电影,上来就问怎么可以快速复制商业模式,关心的是如何迅速变现。而目前VR影视的商业变现模式又非常有限,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纯艺术的事情,很难通过点击、付费、广告分成来赚取利润。
同时现在的投资人趋于冷静,中国的VR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资本支持。大批VR从业者转行,能坚守下来的内容创业者除了情怀和理想,至少也都做好了自给自足的“过冬”准备,大部分工作室为了生存都会去转接商业的项目,不局限于制作VR的电影内容。而相比之下,去年美国有很多工作室融到了一笔钱。
另一方面在人才储备上,中国与海外也存在一定差距。与海外传统电影人的对VR影视探索不同,国内VR电影的先驱者们多是从游戏、动画转过来的,还有广告出身的,以及做VR器材的硬件产商。真正的影视团队基本上根本没有涉足到VR领域,也没有VR影视作品产出。
只有内容逐渐实现量产,才会有后续内容制作、发行的标准化,平台与设备的整合,以及商业模式上的更多突破。没有市场就没有投资,没有投资就无法生产好的内容,无法生产好的内容就无法吸引更多的用户,没有用户就自然没有市场。
在线下体验方面,包括国美、万达、数字王国、IMAX等大公司在VR影院方面都有各自的布局。目前VR影院并不是单独开体验店,而是在传统影院内大规模铺开,比如将影院利用率较低的VIP厅改造为VR厅,利用无线头显为观众播放VR影片,定价在30元/单片以内;也可以是包间包时收费,在里面呆一个小时随便看。传统VIP影厅利用率并不高,而时长较短的VR电影可以大大提升影厅的流转率和单厅收益。
当然这些模式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一个是内容供给,VR电影的内容体量是否足以达到影院的更新频率,另一个是放映格式,传统影院有统一化的放映标准,以及影院提供的低保底+分账的模式,对VR电影内容方而言是否划算尚未可知。
在人才方面,有楼彦昕发起的Sandbox VR影像周,类似电影节,有公共展映,有交易市场,也会有研讨论坛,能够让更多创意人接触到VR并产生兴趣;有Jaunt China与北京电影学院共同成立了VR影视联合实验室,如今他们还设立了Wonder 10计划,为10部优秀的VR原创项目免费提供拍摄设备和全球发行推广资源。
不管怎么说,当前的中国VR影视方面正逐渐向着更好的方向而去,除了摒除急功近利的心态外,更需要大胆创新,勇于尝试,寻找在VR技术下电影的更多可能性。这中间一定是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生,也许会比我们想象中快一些。在今年的奥斯卡上,VR动画短片《珍珠》入围最佳动画影片提名,而中国VR电影的不断进步也让我们看到了问鼎奥斯卡的新希望。
根据新华社、中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