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香港教育局副局长蔡若莲的儿子自杀身亡,不久后,香港教育学院的公共空间便贴上大字报,写「恭喜蔡若莲之子魂归西天」。此举,若不是怀恨在心,绝不会做得出来的,〈大学〉有言,一人贪泪,一国作乱,更何况她们是將要为人师表的人。
適逢作者近日看到中文大学五十人之一,谢婉雯医生。她在香港沙士期间,临危受命,作为肺部专科医生,更自愿地去前线工作,十日之际,不幸感染沙士,最终不敌病魔。谢婉雯医生为人宅心仁厚,又细心处事,热爱助人,从小就自愿想成为医生。相较之下,实属悲剧。
教育工作者联会、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教育评议会及教育工作人员总工会,分別发声明谴责事件。教联会批评有关言论「泯灭人性」,又指准教师言行对下一代影响深远,涉事者「显然有违师德,不適合为人师表」,促请教大彻查及处分。教评会则指事件对教大及准教师产生极大不安,要求严正处分涉事者。
而依作者的意见,严正处分涉事者只会让事态更加严重,真正的问题不是在于学生,而是教育体系。所谓渴望生存的愉悦、追求生命的快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权利,英美分析哲学家罗素写道:「在经验的层面上,学校的教育系统是违背了上述的命题,教育本身是意在传授知识。」因为,教育与社会构成了关係,尽管这可能是无可避免的,但教育的目的并非全然地培养一个適应于社会的人。如果要培养一个適应于社会的人,她们大可以是不知礼仁义;不懂侧隱之心的人。
孟子说侧隱之心,十分简单,也不费唇舌,人之皆有也。然而,说「恭喜蔡若莲之子魂归西天」,是要成为师表的人,她们不仅是学了,还將要去教、甚至行之。反之,身为香港教育局副局长,所教之学生,竟然以自己儿子之死以作讽刺,也实属无能。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1929.7.19日,胡適草擬了《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第二次草案》,目标是
(一) 继续发展学生运用今语文敘事、说理、表情的能力和技术;
(二) 继续培养学生使用古文书籍的能力;
(三) 继续培养学生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
教育局《中国语文课程及评估(中四至中六),这几句:「本课程让所有学生在初中中国语文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
(一) 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 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三) 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性情;
(四) 培养品德,加强对社群的责任感;
(五) 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客观来说,依作者的意见,香港从二千年开始的教育改革,说学习范畴共通能力,解难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但实行起来,眼高手低,家长教师学生疲于奔命,学校功课愈来愈多,考试压力愈来愈重,考试操练渗入至小学幼稚园的课程结构和日常教学、中学更为严重。它最坏的结果就是与教育意义存在矛盾,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知识將会变得毫无意义。那么,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切学习的过程都成为了形式主义,因为需要合適于这个社会的教育。
所以,古典教育是旁通之道而已,大范畴如学习态度和习惯、情趣、性情、品德、责任感还不如多给学生读读古文书籍,让学校老师自由发挥。但是,今日之「恭喜蔡若莲之子魂归西天」(抱歉引用三次),他日想回到传统的古典教育,恐怕再不是易事。
盖举一篇之要约言之,〈论语〉有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法言〉有言,在或问「进」,曰:「水。」或曰:「为其不舍昼夜与?」曰:「有是哉!满而后渐者,其水乎?」因此,三人行必用我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