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中国企业扬帆出海的现象,大家早已司空见惯。对大部分并购事件而言,待成交“落槌”,已是故事剧终。
阿里巴巴(BABA.US)鲜有境外大买卖,但每逢出招均给资本市场极大想象空间。刚刚,绝迹港股近两年的马云终于按捺不住了,宣布正式杀入香港保险。
在资产管理大热的市场氛围下,阿里巴巴主席马云旗下云峰基金持有的云峰金融(00376.HK)联合新浪、蚂蚁金服,以及私募基金巨人投资等,共以131亿港元,收购美国万通保险亚洲,而这家公司是一家在中国香港及澳门从事保险业务公司。云峰金融此次收购中,占股为60%,其余40%的股份则由7名投资者分担。云峰金融认为,此次收购将透过引入美国万通保险亚洲的保险及年金产品,扩大公司现有的理财及投资服务。
这还只是近年来内地资本"海淘"保险公司的一个缩影,伴随中国成为真正的资本净输出国,保险业又受到热捧,越来越多的内地资本开始了海外保险业的布局。
如今,内地监管不断加强监管,保险公司股东准入门槛大幅提升,或将进一步助推这一趋势。
云峰基金,即上海云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初,是以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的名字命名而成,其GP份额中,马云占40%,虞锋占60%。云峰基金控股的Jade PassionLtd是香港上市公司云峰金融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约为56%。
和以往土豪一掷千金式的收购有所不同,此次云峰金融收购万通亚洲采用了股权+现金收购的方式。云峰金融为此需要付出26.6亿港元单期票据或现金,同时还需拿出自家价值52亿港元的股份--按每股6.50港元向卖方发行合共8亿股对价股份。对价股份占云峰金融已发行股本约33.01%,及占经扩大后发行股本约24.82%。
这也就意味着,交易完成后,云峰金融将持有万通亚洲60%的股份,成为其绝对控股股东,并获得美国万通在香港、澳门和中国大陆的"万通"独立商标。与此同时,万通亚洲目前的母公司万通国际,也将拥有云峰金融约25%股权,并在云峰金融和卖掉之后的万通亚洲同时拥有董事会席位。
操作稍显复杂,但这种方式却减少了云峰金融的流动性压力,同时,通过股权互换,万通国际成为云峰金融股东,二者深度绑定,也为之后的战略合作打下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云峰金融、蚂蚁金服与万通亚洲母公司美国万通三方已经分别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其中美国万通集团及子公司将成为蚂蚁金服集团在美国的战略及非排他性战略合作伙伴及寿险产品供应商,且双方将就通过数码或线上媒体,提供保险和财富管理产品的研究合作。
据报道,鉴于交易的复杂性,此次交易最终达成的时间可能会到2018年底。同时,根据公告显示本次收购设定诸多先决条件,包括需要获得香港保监局、证监会、积金局及澳门金管局批准,最终能否实现还待观察。
万通亚洲母公司系Massachusetts Mutual Life Insurance Company,直译为"马萨诸塞相互人寿保险公司",即美国万通保险亚洲有限公司,简称"美国万通"。其是美国一家实力雄厚的老牌人身险相互保险公司,成立于1851年,目前旗下约有400余家子公司和孙公司,整体称为美国万通金融集团(MassMutual Financial Group)。
其在香港的子公司万通亚洲是一家经营长期保障的保险公司,单纯从数据来看,此次云峰金融能够控股该公司无疑是"赚到了"。
万通亚洲规模适中。目前,香港约有50家登记在册的经营长期保障的公司(包括再保公司),万通亚洲属于其中的第二梯队,2016年总保费收入约68.75亿港币,排名12左右。
该公司业务结构合理:总保费整付保费(类似"趸交"概念)收入占比约为17%(市场平均水平20%),非整付保费收入占比83%。新单中超长期业务(>25年)占17%(市场平均2%),10-25年占比18%(市场平均7%)。
渠道发展也较为均衡:从销售渠道看,代理人、经纪人渠道发展较为成熟,分别占新业务收入的53%和46%,银行渠道也有所涉及,但是仅占2%左右。万通亚洲还拥有6家子公司,其中美国万通信托有限公司还有经营香港强制性公积金业务资格。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6年底,万通亚洲的总资产已经达到了444.60亿港元,权益总额也高达67.83亿元。
与之相比,云峰金融对其的收购堪称一场"蛇吞象"-- 借壳上市以来最高市值尚不及200亿港币。
香港上市公司云峰金融原名"瑞东集团",系香港当地小型券商,2015年5月,由云峰基金控股的Jade PassionLtd、赵薇老公黄有龙、史玉柱等内地商人收入囊中,其中,Jade PassionLtd持股56%、黄有龙持股15%。2016年11月,瑞东集团发布公告正式更名为云锋金融。
因为有了马云的加持,云峰金融在资本市场上颇受关注,不过其业绩表现平平,2016年收入同比下降76.2%至4610万港元,亏损同比扩大107%至3.17亿元。不过现金流充裕,截至2017年6月30日还手握35亿港元现金。但市场依然对其表示失望,直接表现就是股价下跌,股价从借壳时期由3块多暴涨至25元之后,一路跌至5元以内。
对于云峰金融来说,此番入股万通亚洲算是真正的淘到了宝,或将助其彻底摆脱亏损状态,数据显示,2016年,万通亚洲的保费及收费收入达68.75亿港元,税后溢利达11.19亿港元。
此中蕴含的种种利好在股市当中已经有了快速的反应。云峰基金的股票8月18日开盘受到收购万通的消息鼓舞,股价应声上涨30%,最高至8.20港元。
其实除了马云以及云峰金融之外,此次交易中,尚有多家股东也值得关注。
例如,第二大买家觅优国际控制人卢晓云系泛海控股集团董事长卢志强之女。而泛海集团近年来对于保险业的热情也有增无减,不但在内地收购亚太保险(原民安保险),还曾公开宣布要发起设立一家互联网寿险公司。2016年10月,其还高调宣布将斥资27亿美元现金,收购在纽交所上市的美国保险公司Genworth金融集团全部已发行股份。
国内三大新闻门户之一的新浪也现身买家行列,算是其在保险业的处女秀。近年来,各门户网站纷纷看准保险业,拟利用自身流量进行变现,东方财富、金融界以及和讯网此前都曾传出拟设立专业保险中介公司的消息,不过这次,显然是新浪走在了前面。
其余的投资者也大有来头,City-Scape为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旗下公司,API (Hong Kong)为蚂蚁金服旗下企业,信晖为上市公司健康元与丽珠集团的董事长朱保国旗下的私人投资公司,满亿则为中国动向董事局主席陈义红旗下投资公司,巨人投资(香港)则为史玉柱执掌的公司。
当然,近年来,伴随中国成为净资本输出国,赴海外投资保险业也已经成为一大趋势。据『慧保天下』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至今,媒体公开报道过的内地资本拟投资海外保险业的消息就已经超过10条。
其中,香港也成为重要目的地之一,复星、福建泰禾集团、腾讯、恒安标准人寿、九鼎集团、前海金控等纷纷布局香港保险业,使投资香港保险公司成为内地高净值客户投保香港保险之后的又一大趋势。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交易尚未全部获得批准,最终能否成行或还面临诸多变数,例如,去年10月就传出消息,泛海集团将收购美国Genworth金融集团,且双方董事会已经就交易达成一致协议,当时预计该项交易将于2017年中完成,Genworth最近半年报显示,与泛海的并购协议最后期限(Deadline)延长至2017年11月30日。此笔收购最终能否达成,仍存不确定性。
反观在国内,投资保险公司也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热潮,各种资本争相发起设立保险公司之外,一些长年发展不顺的险企也终于迎来了新的接盘方。不过与国外类似,其中多项交易进行并不顺利,例如鸿商集团入股中法人寿、三胞集团入股利宝保险以及深圳柏霖资产入股新光海航等,都是一波三折,尚未得到真正的解决。
如今,监管全面强化,大幅提升保险公司股东准入门槛,或导致部分钟情保险业但资金实力达不到要求的资本进一步走出国门。
事实上,这次云峰金融收购只是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收购香港保险公司。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教授郝演苏表示,最近,国家出台进一步对外开放,保监会也提出坚定不移扩大保险业对外开放,在内地保险牌照难求的环境下,收购保险牌照一举两得,一方面可以进入内地市场,另一方面,内地资本进入香港市场符合国家支持香港发展的长期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教授朱俊生认为,内地资本收购香港保险公司原因有多重,一方面香港因为市场自由,投资的行政成本低,投资的方式也多元化,法制透明且具效率、保险市场高度发展,并有多家国际性的保险公司参与,另一方面,香港保险业的专业性和服务性都具备相当的口碑和客户群体,尤其最近几年不少内地客户包括高净值人群去香港买保险,使得许多内地资本看好并选择投资香港保险业。
伦敦金融城发布的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18显示,香港排名第3;香港的金融辐射能力占全球1/20左右,对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具有一定辐射,人口估计达2亿,对东南亚10国影响不小,人口达1亿左右。
此外,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虽小,但保险机构较多,是亚太区保险机构最密集的地区,数据显示,香港的获授权保险公司高达159家。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是连接内地保险业与国际保险市场重要窗口。有分析称,香港的特殊作用在于一方面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使投资港股更加便捷;另一方面香港的金融市场已经融入国际体系,内地和国际市场都对香港有较高的认知度,从投资香港到投资海外是一条财富升值的可行途径。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王永华表示,这一趋势与两地产品互认有关系。另外,内地客户对香港认同度较高,在分散投资的时候也更容易切换。
随着目前市场联系程度的不断加深,内地与香港保险监管部门开展合作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有助于两地监管的深入沟通和交流。
更重要的是,香港保监局已于今年6月26日正式从保监处接管香港保险公司。香港保监局表示,新的监管制度将扩大规管保险公司的范围;将于两年内,实施法定保险中介人发牌制度,从三个自律规管机构接手中介人的直接规管工作,为保单持有人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对此,有分析称,香港保监局收回保险牌照发放权后,香港保险牌照含金量将越来越高,牌照或将“一照难求”。
据目前可查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已有3家内地资本明确表示收购香港的保险公司。
英杰华(香港)今年1月在官网发布的合作协议显示,英杰华、高瓴资本、及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讯”)已经达成协议,三方将于香港发展以网络保险为主的保险公司。交易完成后,英杰华及高瓴将分别拥有英杰华香港40%的股权,而腾讯的持股比例则为20%。但目前仍待监管审批。
标准人寿保险(亚洲)今年3月发布公告称,出售标准人寿的中国合资人寿保险企业恒安标准人寿,已经达成相关条款。该交易须获得中国内地及香港的当地监管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的批准,预期可能需时18个月。对于该笔股权转让交易,标准人寿亚洲行政总裁安达智在公告中称,香港营运业务将成为恒安标准人寿进军香港市场的重要桥头堡。
大新金融集团(0440.HK)发布公告称,泰禾集团(000732.SZ)以106亿港元接盘大新人寿和大新保险服务公司的全部股权,此项交易已于今年6月19日落定。
根据中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