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04|回复: 0

推动“互联网+”深入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6 20: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8fda4e11693f63cc.jpg

  埃森哲最新研究显示,仅有少数受访中国制造业企业成功地将在数字技术领域的投入转化为业务成果,成为领先于行业的数字领军者。研究同时发现,企业只有将数字化投入重心从提升效率拓展至创造价值,才能释放数字技术的潜力并获得新增长。

  该研究发现,仅有4%的企业成为"数字领军者",即成功地将数字化投入转化为了出色的经营绩效。有19%的企业被归类为"数字实践者",这些企业已经开始打造数字能力,但经营上未见明显提升。此外,19%的企业被称为"传统商业领袖",他们尚未重视数字能力,依靠过往积累维持经营优势。而大部分(58%)的企业在数字化投入和经营业绩方面都表现欠佳。埃森哲与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合作,研究了六大制造业行业的170家中国上市企业,对其数字化情况和经营绩效进行分析,完成了《发现新动能:中国制造业如何制胜数字经济》的研究报告。

  埃森哲研究发现,仅有4%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成为"数字领军者",将数字化投入转化为了出色的经营绩效。

  根据埃森哲全球数字化指数模型(Digital Performance Index),在经营绩效上,"数字领军者"大幅领先于"数字实践者",其盈利性方面的得分比"数字实践者"高出98%,成长性得分高出67%。与"传统商业领袖"相比,"数字领军者"展现出更加持续、优质的增长。凭借盈利能力、股东回报以及优势持续性方面的优势,投资者对于"数字领军者"更有信心,其未来价值得分比"传统商业领袖"高出14%。

  研究还发现,"数字领军者"能够成功地在企业内部和生态系统中创造并获取更大的价值。这些企业不仅利用数字技术和战略来改善核心业务,还能创造由数字技术驱动的新业务或新商业模式。通过核心业务转型和新业务增长,"数字领军者"能够顺利完成新旧动能的切换,获得了新的市场机会,实现持续的卓越绩效。

  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副主席吴琪表示:"数字化转型不是企业锦上添花的工程,不能让数字化停留在某个部门,而是需要使数字化转型切实地贯穿于整个组织和各职能部门,在运营环节中落地,从规划、生产、销售和管理推进全面、深度的数字化。企业应在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持续关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创造更多价值。"

  为了实现数字化能力和卓越经营绩效的"双丰收",制胜数字经济,企业需要积极采取以下举措:

  着眼企业转型,而非局部修补:企业应视数字化转型为新业务战略的核心,着眼于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推动企业转型,积极融入数字生态系统,把握未来市场先机。

  以开放促创新,打造数字运营:利用如移动技术、云计算、数据分析、机器协作、网络安全和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能帮助企业打造开放性的创新生态,并建立数据驱动的智能生产运营体系。

  以体验为核心,提升客户价值:数字技术使得企业有能力与客户实时交流和互动;企业应借助数字技术,为客户打造跨渠道的、个性化的优质体验。

  推动变革文化,企业转型更"灵":企业还应创造有利于数字化投入实现价值的"软"环境:管理者应以更开放的思维方式、更完善的管理体系,推动企业文化变革。以高度的灵活性和强大的适应性为数字未来做好准备。

  吴琪补充道:"目前,部分中国企业尚未进行持续、深入的数字化投入和积累,因此无法看到显著的业绩提升。领先企业的特点,在于他们并不仅仅维系传统业务,而是利用数字技术对现有核心业务进行改造,实现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客户体验和价值。"

  埃森哲大中华区数字服务总裁俞毅表示:"从一定程度上,数字技术只是赋能者。想要在变化最为迅猛的中国数字化环境下生存,企业革新势在必行。真正的成功,来源于企业变革业务的勇气。我们称之为,'发现新动能'。"

  在李克强总理出访欧洲期间,“中国制造”获得了很多助力。在中德总理年度会晤中,李克强总理指出,中方愿将“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等发展战略更好对接。在布鲁塞尔与比利时首相米歇尔共同参观吉利沃尔沃汽车创新成果展时,李克强总理鼓励中国企业在开放与合作中提高技术水平,锤炼工匠精神,升级中国制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实施“互联网+”行动、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制造业成为主战场,是由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所决定的,是由新一轮制造业制高点竞争所决定的,是由“互联网+”融合发展趋势所决定的,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选择。

  我国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决定着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制造业是物质财富的主要源泉,是最主要的就业途径。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积累和发展,我国制造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达24.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3.3%。工信部部长苗圩撰文指出,我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20%,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按照国际标准分类,在制造业的全部22个大类中,我国有七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在500多种工业产品当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约占全球的1/7,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国。

  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最主要产业。2015年末,我国城镇单位制造业就业人数达5068.7万人,占城镇单位就业总数的28%,位居各行业第一位。制造业就业带动效应明显,其发展可大大带动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各行业的就业。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制造业处在重塑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的关键节点。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加速融合,对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新工业革命正在酝酿兴起,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达国家聚焦实体经济发展,推行“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英国发布“工业2050战略”,法国颁布“新工业法国”计划,日本启动“再兴战略”,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的领先优势,抢占制造业高端领域,拉大与我国的距离。

  发达国家积极抢占新一轮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同时,新兴国家快速崛起,他们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不断抢占加工制造业的份额,对我国造成挤压效应。加快数字化转型,成为我国制造业应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双重竞争压力的必由之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业成为 “互联网+”的主攻方向。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灵魂,是最具活力的领域,具有“融合赋能”的重要作用。互联网在三大产业中呈现由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一产业逆向渗透融合的基本路径。自我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20多年来,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零售、物流、交通、金融、住宿、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业,正在加速向制造业渗透。从“互联网+”的发展路径来看,制造业成为当前的主攻方向。

  从国际上看,工业互联网是我国亟需补足的短板。我国是互联网大国,消费互联网领先全球,而以工业互联网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产业互联网与欧美国家相比尚有差距。充分发挥制造业大国和互联网大国的双重优势,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加快工业互联网发展,是进一步增强我国互联网优势的迫切需求。

  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也是国家战略要求。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实体经济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他强调:“要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出台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在部委层面,工信部印发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并联合其他部委印发《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重要文件。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深化,制造业将成为实施“互联网+”行动、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

  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制造业成为数字经济的主战场,是数字经济演进逻辑的客观体现,是发展新经济、释放新动能的必然选择,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近日,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在全国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工作座谈会上表示,将把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以突破核心技术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生态体系作为着力点,加快推动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我国软件产业规模与利润快速增长,2016年同比均增长14.9%。“软件的核心作用正向各领域加速渗透融合,表现为‘软件定义’快速兴起,带动产品、业态、模式不断创新,拓展数字经济发展新空间,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谢少锋表示。

  “可以说,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实现了融合创新发展的双提升。一是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二是产业创新发展水平明显提升。”谢少锋说。

  2016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完成业务收入4.9万亿元,实现利润6021亿元,同比均增长14.9%,实现出口519亿美元,同比增长5.8%。同时,工业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加快发展,信息安全产品同比增长10.9%,电子认证应用推广取得新进展,有效电子认证证书持有量合计达3.39亿张。信息消费规模达到3.9万亿元,对GDP增长直接贡献0.26个百分点。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据陈肇雄介绍,工信部已批复建设8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和1个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进一步完善了大数据标准体系。目前正研究形成加快云计算发展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指导性文件,谋划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领域发展。

  “软件无处不在,正带动产品、业态、模式不断创新,刺激新需求,实现精准供给,催生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算法经济等新型网络经济模式,开启了数字经济发展新图景。”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李冠宇说。

  谢少锋坦言,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质量、效益取得了全面跃升,但依然“大而不强”、增速下滑。一个重要原因,是国产基础软件对核心技术掌握不够深入,产品性能功能、用户体验、稳定性和成熟度等与国外主流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亟待加强,基础软件、核心工业软件对外依存度大。“要以强化数据驱动的‘软件定义’为核心,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软件业务收入突破8万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占信息产业比重超过30%;大数据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务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30%左右。”谢少锋说。

  据李冠宇介绍,工信部将实施一批核心技术发展推进计划,包括实施软件“铸魂”工程,支持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研发应用,提升安全可靠信息系统技术产业支撑能力;实施重点行业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发展核心工业软件及解决方案,推动重点领域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近年来,以“互联网+”与其他产业融合带来的产出增长占GDP比重不断提升,其年均增速维持在17个百分点左右,是GDP增速的近两倍。谢少锋表示,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转换,落实在企业层面就是企业新旧能力的更替。培育不同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下的新型能力,是推进两化融合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已经推行多年,如今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到4000家,并有超过72000家企业开展了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发布了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以数据驱动的两化融合精准施策新模式初步形成。

  其中,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成为当下两化融合的重点:据李冠宇介绍,2016年围绕制造业“双创”、工业大数据、工业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等,依托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专项,工信部支持了15个试点示范项目。

  谢少锋指出,我国两化融合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参与主体数量不多,与2016年全国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705.4万户相比,7万多家企业开展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不到千分之一;贯标企业4000多家,不到两万分之一。二是信息化环境下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推进力度仍需加大,核心技术薄弱,关键能力不强,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和创新突破的企业分别占14%、3.8%,加起来不到18%,面临综合集成跨越困境。三是部分地方积极性不高,排名前10位的省市贯标企业总数占全国近75%,区域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不均衡。四是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仍需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效果的评价还未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可,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不健全。

  陈肇雄表示,要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为重点,全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85,比2015年提高约12,进入两化融合集成提升与创新突破阶段的企业比例达30%,比2015年提高约15个百分点。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正如工信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所言,“双创”不仅是小微企业的兴业之策,也是大企业的兴盛之道。因此,工信部支持建设“双创”示范基地和面向重点行业领域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并推动制造企业通过“双创”平台探索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新模式,发挥大企业“双创”平台示范引领作用。

  大企业“双创”如火如荼,涌现出多种新模式。比如,在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构建方面,主要有协同创新型、管理变革型、产业链整合型;在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双创”服务生态构建方面,主要有以电信运营商为代表的要素配置服务型、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用户渠道型、以软件企业为代表的共性技术共享型。

  陈肇雄指出,要将大企业“双创”推向深入,加快实现2018年底制造业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普及率达到80%的目标,使大企业“双创”成为激活力、育动能、增效益的重要抓手。

  据介绍,工信部正研制支持大企业“双创”发展的政策文件,以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为重点,明确大企业“双创”发展的中长期目标、战略路线图和重点任务。同时,统筹整合各类资金渠道,建立健全支持大企业“双创”的资金体系,建立完善大企业“双创”服务体系、“双创”平台标准体系和“双创”发展水平评估体系。

  谢少锋透露说,工信部将开展大企业“双创”试点示范,支持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平台,探索从创意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的多级孵化模式,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产业创新生态。

  在促进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全方位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对以下问题加以关注。

  第一,制造业的核心能力始终受制于技术创新水平,必须大力推动创新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由信息通信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所孕育引发。而信息通信技术无疑是最关键、最活跃、最具引导力和渗透性的领域。制造业核心能力提升必须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提高综合集成创新能力。

  第二,互联互通是数字经济为制造业提供的最基本便利,必须加快工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活动中,数据高效交互、信息资源共享、快速协同工作的前提是互联互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建设都需要尽快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要建立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立宽带网络、高性能计算系统,推动数据开放和标准化,突破大数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解构和重塑制造业活动的工业软件。同时,还要切实解决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基础条件与均等机会。

  第三,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产生新业态,必须以包容审慎态度给予制度层面的支持。随着数字经济体系的加速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有些新的经济形态既缺乏既有经济学理论的支撑,也没有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制度支持。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6月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对于新业态、新模式,各有关部门要善于抓住市场瞬息变化的趋势,从大局出发,坚持“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对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产生的新业态,企业层面出现的一些新的业务模式,政府要为这些创新提供制度和政策的便利。

  第四,数字经济对制造业核心能力的重塑是全球性趋势,必须加强开放合作。数字经济在全球兴起,世界主要国家都在积极关注、加紧部署。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6数字经济展望》报告,截至2015年,80%的OECD成员国制定了数字经济国家战略或相关政策。目前,在数字经济领域我国走在世界前列,但我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相对数字经济在社会其他领域的应用和实践仍显缓慢,无论是技术、标准、模式、政府规制等各方面都在探索实践中。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走出去”,推广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产品、新服务、新标准。同时,利用好全球资源,加强在人才、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学习先进理念与先进经验。

  链接:名家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工信部副部长 陈肇雄

  当前,世界经济正加快向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发展浪潮席卷而来,两化融合被赋予新的内涵,正在进入新的阶段。以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发达国家均将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作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着力点。中国是制造大国、网络大国,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发展,有助于抢抓数字经济“换道超车”机遇。

  北京大学教授、工信部原副部长 杨学山

  制造业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来的走向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柔性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总称,核心是智能化,基础就是数据链自动化,在信息流引领下,从客户需求开始,经由设计、制造、供应链、物流配送等全部流程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管理流、创新流的全新布局优化。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马化腾

  互联网+制造需要三个重要的基础:一是连接,二是云平台,三是安全。

  第一个基础是连接。互联网的创新,得益于我们与用户的连接和交互能力。我们也希望,制造业能够通过动态感知用户需求,来组织研发、制造和服务,凭借内生动力,实现智能制造。

  第二个基础是工业云平台。按照我的理解,现在我们说“接入云”,和过去说“插上电”,有同样的意义。过去电力为制造业带来了电气化改造,今天云将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升级。因此,我觉得,工业企业的“用云量”,也有可能成为两化融合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三个基础是安全。安全问题是制造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一大顾虑。特别是工业信息安全,业界非常关注。

  中国两化融合服务联盟秘书长 周剑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规律向数字化发展规律的重大转型期,信息化发展分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大阶段,数字化阶段核心任务是提高效率、可靠性和精准性,网络化阶段是动态按需配置资源,智能化阶段实现定制资源精准匹配。中国企业要实现“连接”,获取并利用资源为网络化奠定基础,最终实现优化。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陈强兵

  一个企业要转型为数字企业,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就是互联网化,第二是云化,同时也是社会化。很多第三方机构的研究报告谈到,未来数字化转型,首先将会重塑整个行业,行业的布局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今天很多企业、产业和行业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其次,就是企业自身也都在重构,这是一次新的重生。对于企业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一次重新塑造的机会。

  埃森哲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副主席 吴琪

  数字化转型不是企业锦上添花的工程,不能让数字化停留在某个部门,而是需要使数字化转型切实地贯穿于整个组织和各职能部门,在运营环节中落地,从规划、生产、销售和管理推进全面、深度的数字化。企业应在优化流程提升效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持续关注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创造更多价值。

  根据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智能制造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3 11: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