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加大了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更好地融入、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期转化为公司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收获期。
时间回到2013年,中建新疆建工工作会对“十二五”后三年战略规划进行动态修正,从战略的高度和企业生死存亡的角度采取颠覆性思维和措施,实现转型提升,提出业务结构从单一施工向总承包与资本运营相结合的发展方式转变,确定今后要大力发展投融资业务。
长远构想和目标虽已确立,但要实施却困难重重。长期从事传统建筑施工的中建新疆建工基础薄弱,对投融资建设毫无经验。对内,缺钱,缺人,缺技术。一切要从无到有,从零开始;对外,更缺少客户。新疆经济整体发展相对落后,投资市场不规范,政府和社会对新商业模式的理解还处于起步阶段。中铁建、中铁工、中交等大型央企在新疆市场经营已久,具有市场竞争优势,都给初涉投融资业务的中建新疆建工带来了巨大挑战。
面对困难和挑战,中建新疆建工没有退缩,认准了目标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摸着石头过河,中建新疆建工做了三件事。第一,加强与政府沟通。中建新疆建工领导和相关部门多层次拜会新疆各级地方政府领导,推介投资开发模式,就采用融投资带动总承包等投资模式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达成初步共识;第二,联合中建系统力量。与中建系统内工程局、中建方程、事业部、三大区域投资公司、设计院等联合,利用中建“四位一体”的模式优势拓展项目。第三,齐心协力推进项目落地。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亲自率队前往乌昌地区、伊犁州、兵团第十二师、第五师等地开拓市场取得显著成效,初步探索出符合新疆实际的投资开发模式,投资业务取得实质突破。
在新疆首个大型城市综合体---乌鲁木齐城北新城城市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的前期跟进中,中建新疆建工联合中建方程多次拜会乌鲁木齐市及高新区领导,参与项目的各种谈判。“没有人理解,就做出来给他们看。”为了坚持梦想,推动项目更快落地,先后陪同高新区领导前往遵义、贵阳、郑州、北京等地考察城市综合开发项目。靠着这种执著,高新区政府被新疆建工的诚心所打动。2013年9月,第三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上,在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见证下,中建股份与乌鲁木齐高新区政府签署了100亿元、总规划23平方公里,由中建方程和中建新疆建工共同投资的城北新城综合开发协议,翻开了中建新疆建工转变发展方式上的重要一页。
拿到项目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刚刚起步的投资业务缺少领军人、缺少投资团队、缺少运作经验,如何干好?怎样平稳运行?愿景能否一一实现?新问题迫在眉睫。
开弓没有回头箭,再难也要奋勇突围。从投资、建设、运营到管理一环扣一环。忘我的工作,几乎没有上下班之分。
建立造血系统,投资系统从无到有。新成立投资部,专人对接,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保持上下对接通畅;成立投资管理公司作为投融资建造项目的管理平台,同步成立新疆中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相继成立石河子、泸州、汉中等项目公司分别作为各投资项目的实施主体;设立金融业务部,确保结构化融资、项目贷款按时到位。投资管理架构搭建成型;借鉴相关工程局的经验,结合实际反复研讨,两个月内完成了7项投资管理制度,编制了未来6年投资业务专项规划,明确了发展战略及保障措施;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内部协同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多板块联动,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借助中建股份的支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多途径锻炼提高综合能力。
明确所属各单位归口管理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在坚持底线管理的基础上,对投资项目的责权利进行进一步梳理。强化责任,完善管控体系。在所属各单位范围内开展施工招投标,提高内部市场竞争意识,有效推动了项目实施,为投资业务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第二、第三……一个接一个,从风雨中走过的新疆建工积极探索投融资建造新模式,在前行中突破,在突破中前行,在实践中摔打成长,开多项疆内“首个”之先河,获得总投资1.3亿元乌鲁木齐河北路东延投融资建设主体资格。对新疆建工来说,虽体量较小,但意义重大。它实现了近5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标准BT项目“零突破”。有了前两个项目的积累和沉淀,新疆建工又独立投资运作总投资20.16亿元新疆首个PPP项目—乌鲁木齐城南经贸合作区市政道路工程,成为新疆采用PPP模式进行项目投资建设的“破题之作”。随后投资建设了总投资27.87亿元兵团系统首个PPP项目“石河子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等。一批批重大投资项目开启了发展的巨大引擎,在疆外投资市场拓展也取得突破,分别参与投资建设了西安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宁夏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陕西汉中市汉文化博览园、四川泸州沱江新城、赤峰市中环路快速路等PPP项目,预计可拉动新疆建工施工合同额超过100亿元;利用拥有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的优势,创新运用“PPP”模式拓展新疆水利市场,以水利、铁路等板块为重点,与喀什噶尔河管理局签署库尔干水利枢纽项目意向、水曹铁路一期项目等重大投资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先后在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投融资建造、地产业务领域投资建设20多个项目,不仅使中建新疆建工发展格局逐步由单一走向多极,更重要的是,助推了中建新疆建工打造新的增长极。新业务、新商业模式共同构筑起中建新疆建工经济链条,形成发展新优势,成为新疆建筑领域新商业模式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今年年初,新疆推出进一步加大交通、水利、棚户区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县县通高速”、“村村通柏油”。“十三五”期间,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就要投资一万亿元,2017年要投资落地2000亿元。
这股发展大潮让中建新疆建工迎来难得发展机遇。自2017年1月开始,中建新疆建工统筹谋划、通盘布局,连续召开了8次有关新疆公路交通项目专题推进会,分别围绕投资建设机遇、区域对接、资源配置等方面展开讨论,研究部署新疆公路交通项目推进工作。
此时,中建股份也适时出台了《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路、铁路和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业务区域化管理专项方案》,并召开了PPP投资业务推进会,动员全系统力量,做大做强做优PPP投资业务。中建新疆建工最大极限地发挥创业精神,策马东到哈密,扬鞭阿勒泰、克拉玛依,继而挥师北上伊犁、博州,南至巴州、喀什等地搏击市场。积极配合中建基础设施事业部,联合中建二局、五局、七局、西北市政设计院等中建联合各方力量,整合优势资源,聚焦新疆公路交通建设,联合中建方程、中建三局聚焦旧城改造业务,发力投资业务,提出具体投资举措,一是聚焦重点区域重点突破。二是组建投资营销团队分层对接。三是强强联合协同作战,发出了中建全面进军新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号角。
上半年以来,中建新疆建工高效对接政府,大力度开展投资市场营销,取得丰硕成果,投资项目进入大发展阶段。联合工程局先后中标了总投资91.39亿元的阿勒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总投资94.34亿元的哈密市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总投资129.76亿元的伊犁州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配合中建方程中标了总投资120亿元的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老城区改造项目、乌鲁木齐老城区改造提升建设工程PPP项目,此外,喀什地区交通基础设施PPP项目、乌鲁木齐地铁项目及新疆其他地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地下综合管廊、轻轨等PPP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随着业务的拓展,中建在疆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大幅提升。
《国资报告》邀请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官庆,谈谈中国建筑在新形势下,如何统筹协调国内外市场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如何促进公司结构调整与商业模式升级?“走出去”有机遇,但也有挑战,中国建筑怎样迎难而上,增强国际竞争力?
对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而言,“一带一路”是公司“走出去”数十年来一直期盼、但从未有过的巨大商机,为我们勾勒出更加清晰的海外蓝图,是公司海外业务拓展的“指挥棒”。在机遇面前,只有主动出击才能抢占先机。中国建筑在同业央企中具有国际化经营最久、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深厚积淀,同时也拥有产业要素最全的比较优势,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解理应更加独到和深刻。
在新的形势和机遇下,我们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加大投入,更好的融入、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切实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期转化为公司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收获期。
“一带一路”战略同时规划出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在海外,“一带一路”明确定位了“起于中国、路经非洲、终于欧洲”的海上、陆上经济合作走廊;在国内,“一带一路”同样涉及众多省份,规划项目同样众多,市场容量同样巨大,战略地位同样重要。
面对新形势,中国建筑统筹开拓“一带一路”概念下的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互相带动,协同发展,构建重大区域性发展战略,而不能仅盯海外、忽视国内。在海外市场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海外事业部的平台作用,以海外事业部为枢纽,充分发挥中国建筑30多年积累的国际化资源,调整了全球经营布局、统一业务规划、严格资产监管。目前中国建筑已设立9个营销中心和30个国别组,初步形成覆盖非洲、东盟及周边、中亚、中东欧、拉美地区重点和热点国家市场的营销网络,建立了跟随中国资金海外投向搜集项目信息并快速反应的机制。
在“一带一路”涉及的65个国家中,中国建筑已在43个国家布局布点,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中涉及的22个国家中,中国建筑已进入14个。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正在推进多个项目。合同额为27亿美元的埃及新首都建设一篮子总承包合同就是其中一项成果。
此外,中国建筑研究加大国别市场对国内子企业的开放力度,增强子企业参与国际业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具备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二级子企业实行授权制度,在统一的市场统筹之下,给予国际化经营的自主权。在国内市场配合方面,中国建筑推动战略性区域化经营,统筹全集团资源,发挥地域、资源和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对子公司进行战略定位,实现内外联动。占领“一带一路”沿边、沿海、沿途节点城市,如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新疆、内蒙等地,陆续与甘肃省、陕西省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并启动了千亿级的“丝路基金”,并以中建新疆建工为主力,向中亚地区辐射。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国际方面,仅亚洲国家到2020年,年度基础设施投资预计就将达8000亿美元。国内方面,2015年各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总规模已经达到万亿元,涉及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多个领域,市场机遇巨大。
“一带一路”的优先建设领域恰好给中国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巨大商机。中国建筑要突破传统房建“一业独大”的瓶颈,优化房建、基础设施、地产投资产业结构,“一带一路”战略正好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基础设施是中国建筑未来五年最为优先的发展方向,这是公司做出的战略性选择。“十三五”期间,中国建筑将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基础设施业务和海外业务两大板块,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业务“走出去”,抓住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和重点工程,聚焦道路、口岸、航空、能源等基础设施工程,增强中国建筑在海外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
借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建筑不搞齐步走,平面推进,而是集中优势兵力,汇聚优势资源,在海外基础设施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如今,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业务“走出去”也结出硕果,合同额达29亿美元的巴基斯坦拉合尔—卡拉奇高速公路项目已开工建设,斯里兰卡汉班托塔高速延长线项目、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项目CC4标段、阿尔巴尼亚Arbri道路项目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使得中国建筑海外基础设施业务份额得到快速提升。
“一带一路”为中国建筑优化发展方式、推动企业商业模式升级提供了难得的途径。从整体上看,中国建筑最大的优势就是专业齐备和全产业链的优势,但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还不能完全体现出中国建筑的专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而“一带一路”项目的中国资金因素,使得我们在项目策划阶段即可全面、深入介入,更容易实施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实现公司从竞争激烈的施工领域向投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服务等纵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战略规划。中国建筑在国内投资建设深圳地铁九号线等国内多条地铁线路和一批PPP项目的成功实施,已足以说明我们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愿望和实力。
从局部来看,在海外经营中,面对项目不同实施阶段领域众多、诉求不一的合作伙伴,需要探索选择符合国家战略需要和政策导向的新型商业模式,加速提升国际化水平。中国建筑注重利用植根海外几十年的丰富资源和成熟经验,探索从项目承包逐渐向资本经营的转变,以资本为纽带,拉升全产业链的整体服务能力,实现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如今,中国建筑承建的中巴经济走廊最大交通项目,得到了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融资支持。在阿尔及利亚,房建市场由于石油价格疲软尚不见起色,中国建筑联合当地公司,采用融投资带动总承包的方式,投资开发建设阿尔及利亚中部港口,预计投资总额30亿人民币。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国家也建立了资金支持平台,提出了“基金—贷款—债券—保险”四元闭环的融资体系。中国建筑“走出去”,更需要积极与亚投行、丝路基金、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等加强沟通和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
中国建筑2015年邀请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公司进行信用评级,并一举获得全部3家评级机构A级以上评级,获得行业内全球最高信用评级。此举不仅大大提高中国建筑的国际声誉,并为获得低成本的国际融资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加有利于公司全面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建设。基建大项目的拉动效应,能够系统提升中国建筑投资业务的集约度与协同性,使“产融结合”成为中国建筑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级,让中国建筑成为名符其实的投资建设集团。
“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区域政治风险高、法律环境差、汇率风险大,宗教和民族问题关系复杂,必须把风险控制放在最前面。安全问题,是首当其冲需要防范的重大问题。“走出去”不是一蹴而就的短平快工程,而是必须长远规划,并且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练好内功,稳步提升中国建筑国际化水平。
首先,对于新开拓的市场,要对项目所在国和所在地区的法律环境、政治环境和宗教文化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情况也要提前把控。所有投资、建设、运营、纳税及退出机制都必须要遵守当地的法律,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盲目行事,也绝不能抱着短期试试看的想法,“打一枪换个地方”。中国建筑过去发展较好的市场,都是坚守了几十年。
其次,对于成熟的市场,大力推行属地化经营,融入当地社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水平,系统性的为客户提供解决问题的一揽子方案。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管理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并且在参与建设、为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开展公益事业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中国建筑的国际美誉度。
当然,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面临着许多的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说,国家增强对“走出去”企业的保护,避免由于项目属地国由于政府的更迭、内乱或其它原因造成的个别国家政府不承认或停止相关项目实施的可能性,给中国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中国建筑曾经在伊拉克、利比亚有过如此教训。还有就是推动人民币的海外投资,金融机构做好服务,利用财政支持、免税等办法,有效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帮助企业推进PPP业务。我们还需要联合中国各大企业、工商团体、行业协会组织和金融机构,抱团出海,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山高愈前行,梦好起宏图。“最具国际竞争力”是中国建筑矢志不渝的目标和追求,对待“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登高望远,更需脚踏实地,在深耕既有成熟市场基础上,逐步向周边辐射,着重破解以海外管控体系为重点的一系列制约海外业务加速发展的难题,强化海外经营平台在集团海外业务拓展中的核心地位与主体责任,形成全集团在大海外事业平台上凝心聚力、大干快上的良好局面。与“一带一路”务实同行,中国建筑未来必定更有丰厚收获。
根据国资报告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