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那么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又该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呢?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需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既跟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判断内涵是一致的,也是对我国发展实际的一个准确判断。改革开放将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有22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全世界第一,但很多行业产能不是少而是过剩了,所以要去产能,如今我们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质量还不够高。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说,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把我们的质量提高,让中国经济,真的是变成一个世界经济强国,让老百姓享受好的高的生活质量。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向好,但是稳中向好的基础并不牢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就是要着力攻克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这三大关口。
天风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说,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经济的韧性就会越来越强,也更有利于解决主要矛盾。
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是未来中国经济建设当中的一个总纲领。那么怎么去建设?对此专家表示,要坚持一个方针:就是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坚持一条主线: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大变革:质量、效率、动力;建设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建设“三个有”的经济体制:市场机制要有效、微观主体要有活力、宏观调控要有度。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说,现代经济体系的出现,能够保证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够保证我们实现社会主义强国的这样的一个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透露出哪些信号?
信号一: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及与之适应的经济政策框架,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清华大学教授白重恩说,从“高速”到“高质量”、从“增长”转向“发展”,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符合。“增长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其要义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制定战略,先看清出发点在哪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从发展出发,以质取胜,有利于引导政策重心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益。
信号二: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成为主攻方向
一面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大而不强;一面是性价比高的产品需求得不到满足,部分消费流向国外,在人民群众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过程中,供给面无法适应需求面升级的矛盾愈发凸显。
“钢铁产能过剩,但每年还要进口一千多万吨特种钢材,必须通过加强技术改造、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品质量,把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做强。”十九大代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说。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代表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要做“减法”,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做“加法”,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做“乘法”,使供给和需求更好匹配。
信号三: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创新能力不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金融脱实向虚、人才结构失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代表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市场需求疲弱、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背景下,出现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企业“弃实投虚”现象,不少实体企业感到融资难、融资贵,制约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要引导资本及各类要素向振兴实体经济聚力、发力,筑牢国家发展根基。
“技术、资金、劳动力,是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关键的要素。”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正中说,通过优化制度环境,实现实体经济与三大要素协同发展,将推动实体经济沿着高质量轨道成长。
信号四: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我们面向国家和产业需要重新布局,推动产学研结合,不仅形成价值几百亿的产业,更让自身成为全球无机化学研究的引领者。”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洪茂椿代表说,国家要强大,科技必须强大,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信号五:乡村振兴战略造就“三农”新面貌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十九大代表、上海市奉贤区委书记庄木弟说,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报告明确,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让农民吃了“定心丸”。“乡村振兴战略让大家方向更明,我们要加油干,2020年兰考有信心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兰考县委书记蔡松涛代表说。
信号六:区域协调发展呈现新局面
报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这是在较长时间跨度中对中国经济发展空间进行布局。“十九大代表、上海市金融办主任郑杨说,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不断释放中国经济的潜力和活力,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动机。
区域协调发展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构建新的城镇格局,这其中农民工转移很关键。“对农民工这个群体来说,‘中国梦’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实现城市梦。”十九大代表、福建荔丰鞋业开发有限公司车间主任翁钰珍说,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这个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信号七:改革要啃硬骨头 开放形成新格局
报告指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改革行至中流,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剩下的多是难啃的硬骨头。
“没有产权的有效保护,企业家就缺乏充分激励提供更好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没有要素自然流动,降低了要素配置效率,也会影响人民以合理价格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白重恩说。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将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一个全面开放的中国,将对全球市场和制造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说。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张东科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焕发出新活力,要想保持平稳健康发展,还需做到继续推进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他说:"上交所将更加欢迎新蓝筹,助力中国经济发展。"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王广宇认为,科技创新和新兴消费的增长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移动支付和高端制造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推动力。实体经济则是另一个关键词,王广宇说:"实体经济要转型新实体经济,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社会提供新供给、新服务;提高实体经济科技含量,面向未来。"他认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将进一步激发中国经济活力。
蚂蚁金服CEO井贤栋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中国经济发展要牢牢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认为,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力度越来越大,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在影响力将逐渐增大,必然会为社会创造更优质的供给,使中国经济更好发展。
面向"新时代",中国经济稳中向好
参会专家普遍表示,中国经济形势稳中向好,十九大的顺利召开为中国未来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就中国经济发展新时代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新时代使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中国梦"目标。新矛盾的提出对于我们在新时代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统领和指导全局的理论支柱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着力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线,面对新矛盾,中国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必须把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重要位置。但发展不是空中楼阁,变中仍有不变,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始终对中国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保证清醒头脑,科学发展、理性发展。在此基础上,贾康预测中国经济将在复杂局面中"稳中向好"。
企业也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表示,构建现代供应链平台能够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降本,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企业的微观实践能够为宏观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徐冠巨说。徐冠巨表示,实体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压力,但新时代带给实体经济的新机遇不可估量。"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落后是制约中国制造竞争力的关键短板,供应链不协同制约了生产服务和生产制造的融合发展,新时代中国企业将对生产性服务业和供应链的协同更加重视,现代化供应链平台的建设,实现信息流、物流、商流和资金流的'四流合一',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助推力。"徐冠巨说。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一科学定位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作出的判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选择。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举目的成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围绕破解这种矛盾的经济发展战略指向之一,就是要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等战略要求将更加突出,而这些战略要求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经济层面的集中体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要围绕这种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变化,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在促进高质量供给体系建构与强化的同时,变革落后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分配方式,形成一种最大限度融合现代科技创新的新兴经济模式,最大限度优化各种资源配置的新产业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助于形成促进、支撑和引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阶段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创新发展和竞争力强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不仅涉及新时代我国经济结构的动态优化全过程、产业转型融合发展全领域,也包括市场、企业、政府新型协同共生全网络的构建,这种复杂系统内在良好运行机制和模式的建设,尤为需要新发展理念来引领,我们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以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二、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处理好四种关系
作为一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具有地区和产业上的差异,从而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上呈现出不同的成长路径和实践模式。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共同目标和理念指导下,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助于缓解和熨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平衡以下四大关系。
第一,在经济组织方式层面,要处理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关系。把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多元化发展等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同有序发展的良好经济体制,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二,在经济形态层面,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关系。世界经济秩序和经济运行机制正处于变革的阈限时期,具备阈限时期的诸多特征:各种经济业态漩涡式相互交织;先进制造、新型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新模式相互融合;原有的技术界限、企业边界与产业形式日益模糊。同时,阈限时期经济发展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以及日渐清晰的经济发展趋势:酝酿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业态交互式协同、跨界发展的新投资热点,出现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相互渗透式发展的新局面,以及面向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些因素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三,在动力机制层面,要正确处理新旧动能转换关系。在不同地区的产业内和产业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创新驱动作用,加速改造升级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动能体系,孕育并引领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做好以上这些,需要在技术选择层面合理布局处于战略前沿技术,引导好关键产业平台型的共性技术,发展好形成竞争力的关键使能技术群,塑造新经济体系建构的技术基础,形成加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技术—经济范式。
第四,在经济发展生态层面,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以往同质化的关系模式不复存在,转而代之的是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匹配关系。这就需要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平衡起来。如果市场与政府共生匹配得好,将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生态。因此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领域中需要创造性地寻找和探寻两者之间的平衡发展,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多元化利益共同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预期。
未来十年,全球经济格局仍处于渐变过程中,世界经济会经历一个完整的上行下行周期;中国经济自身的增长动力机制和需求结构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依旧凭借庞大的惯性运行;中国进入高水收入国家行列是大概率事件,与此同时,经济增速也会再下台阶,回落到发达经济体的较高水平。
增速下行是基本趋势。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宏观总量数据是十几亿人经济活动的加总,除非遭遇特别大的危机冲击,惯性或者说韧性,是中国经济运行符合的“牛顿第一定律”。2007年到去年,在不到十年时间内,中国GDP季度增速从巅峰时期的14.4%下降至不到7%,中长期一定会继续向发达经济体的均衡水平回归。这是经济规律,无所谓好还是坏。
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可能增强。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应该好于此前十年。全球经济自2016年底开始明显复苏,全球贸易同步回暖。发达经济体经济周期的“领先—滞后”传导顺序是“美国—英国—欧元区”,时滞通常是一到两个季度。其他经济体的复苏进程与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2017年3季度,美国GDP增速略高于长期趋势,新一轮经济扩张开始。温和的经济周期一般为8-10年,通常预计在2020-2022年间,美国会出现下一次经济衰退。美国目前经济增长,是在没有一毛钱特朗普减税、特朗普基建政策支持下实现的;特朗普政策任何进展都将是对经济增长的意外推动,因此此次衰退可能较为轻微。
从最近的数据来看,本周欧美公布多项超预期好转经济数据,显示欧美经济复苏共振持续加强。美国公布三季度GDP,环比3%,高于预期2.6%;10月Markit综合PMI55.7,创1月份以来新高。欧央行决定维持零利率政策不变,明年1月起削减债券购买规模至300亿欧元,欧央行可能将逐步退出超宽松货币政策。
除此之外,本周卡特彼勒、联合技术、通用、3M等大型工业企业公布三季报,盈利集体超预期。其中,卡特彼勒亚太地区营收上涨57%,其中一半为中国增长所贡献;3M亚太地区营收上涨11%,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增速达23%。这显示美国经济复苏已同我国经济复苏产生共振,相互推动。
数据显示,9月企业盈利增速连续第二个月明显回升,再创2012年以来新高,上中下游盈利均有明显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继续修复,经济正从做多价格上涨到做多利润持续时间超预期。虽然短期受弱去库存和房地产调控拖累,但出口和企业资本开支支撑经济韧性强。
还有数据显示,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8%,前值21.6%;其中,9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7.7%,前值24%。因生产和销售加快、价格上涨、成本下降等因素,9月企业盈利连续第二个月回升。
总和来看,企业利润率持续提高,负债率下降,去杠杆延续,资产负债表修复。在成本下降、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提高,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库存继续去化,居民收入回升将有力支撑消费。
中国经济已告别2010-2015年的单边下滑走势,普遍认为2016-2018年经济L型筑底,同时外需改善具备可持续性,经过6年市场出清,叠加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正站在新时代的起点。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经济要突破“L”型走势,实体经济的新发展成为关键,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实体经济应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把握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结合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应该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实体经济”。
何为“新实体经济”?“新实体经济”就是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业,现代工业。简言之就是有效满足客户真实需求、科技含量高、容纳现代人才就业、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
按照新的发展理念,振兴实体经济,首先是要转变思路。新实体经济与传统的实体经济、与新业态并不对立,是升级换代和转型飞跃。新实体经济回归到了经济主体的本源意义,旨在增加了优质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新实体经济是面向未来的,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互联网融合,为振兴实体经济找到了新方向。
究竟该如何谋求经济发展?振兴能够转型、升级的传统实体经济,要改造和提升传统部门;同时必须厘清并扩展实体经济的范畴,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实体经济,要围绕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技术来打造新的引擎,发展培育壮大新实体经济。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增人工智能专利9000多项,是美国的两倍多。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6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0.3%。
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和我们靠得越来越近。
根据新华社、 光明网 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