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73|回复: 0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浅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 05:2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f7ef92ab95e69d35.jpg

  近日,一部由扬州大学摄制、面向来华留学生的招生微视频在网络上热播。来自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在视频中出镜,讲述自己来华留学的经历、见闻与收获。

  自“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提出以来,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内高校的自觉行动。

  作为教育大省的江苏省,2013年至2016年间,留学生人数从1.8万人增至3.2万人,增幅高达74.3%。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数量从8000多人增长到1.6万人,几乎翻了一番。

  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到2015年年底,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优质留学生输出国,但却是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这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和大国形象不相匹配。

  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现状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提升路径?从2016年1月开始,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王知言、滕志谦等同学,在周卫京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一项主题为《“一带一路”框架下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提升路径探究》的调查研究,聚焦高教国际吸引力,试图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解答这些疑问。

  据了解,该团队历时16个月,对江苏省内19所高校、来自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359名海外留学生进行了访谈和了解。团队采用数据挖掘、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现象分析、政策与文献分析等研究工具,定性定量相结合,从留学生入学前、就读中、毕业后三个阶段,政府、社会、高校三层面,探究问题和对策。

  “我是因为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才来留学的,你们的历史很丰富,很有意思。”“中国的经济和文化把我带到了这里。”调研发现,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选择来华留学的主要动因是汉语言文化、中国的就业前景、自然景观等国家实力和社会文化吸引力。

  选择来江苏留学主要是考虑到区域的地理位置、气候、经济发达程度、历史文化积淀等。综合起来看,高等教育目前的国际吸引力主要来自政府和社会层面,而非高等教育自身的实力和声望。对此,研究团队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海外招生宣传机制和平台以及国际化入学考核体系,确保留学生教育快速上规模、上层次。

  “‘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的留学生教育不仅能承载政治、经济、文化、学术、人才培养等多重职能,同时还能带来各领域红利,成为提升综合国力的朝阳产业。”团队负责同学王知言说。他和团队同学们倡议,关注中国高校国际吸引力,练好“内功”,从青年做起。

  据介绍,该项研究构建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的动态格局分析模型、影响因子体系和测量工具,填补了研究空白,为江苏和全国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吸引力提供了改进思路和可操作性借鉴。在今年6月举行的第十五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该项研究荣获特等奖。

  无独有偶,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发表《中国到底啥模样?"一带一路"国家的大学生这样"看"》一文,讲述外国青年看中国。

  2011至2017年7年间,来自41个国家的405名外国青年陆续在这个季节、在中国的土地上,播下了美好的种子。

  他们因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来到这里。其中,有99位青年分别来自新加坡、泰国、以色列、印度、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格鲁吉亚、俄罗斯……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们在这里拍摄完成了98部短片。他们语言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是第一次到访中国,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你们怎么会有这么现代的机场?!”7年前,当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一个学生禁不住问。很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都是带着巨大的好奇和疑问来到中国的。

  尽管今天的地球已经是平的,但新闻、书本、影视、音乐等为他们带来的想象,与真实的中国远远不相匹配。对这些年轻人而言,中国之行是一场发现之旅。从摩登现代的北上广到中国西部的甘肃、宁夏,从中国东北到云贵川,再到两湖两广,所见所闻不断刷新这些年轻人的观念。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伊侬·班瑞说:“这里所有的事情都和我的家乡不同。尤其是鄂尔多斯这座城市,漂亮的自然景观,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还有那些悠闲地工作着的人们,所有的事情都很有趣。”

  印度萨吉亚特·雷伊影视学院的萨沙·邢说:“天津是一个温暖和悠闲的城市,人们的生活不匆忙,热情而善良。在天津,我看到很多人在跳广场舞,从公园、公共场所到街道的拐角,到处都有他们快乐的身影。”

  英国林肯大学的玛塞拉·福斯特说:“当我们离开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时,我们对大连几乎一无所知,仅有的认识都来自网络和其他旅行者。我们对那里美味的海鲜抱有期待,祈祷那里风和日丽,人民友善。幸运的是,祈祷得到了回应,大连比我们想象中更出色。在这里,我们学到了观察世界的新方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Yvette Yi Suan Kan说:“长沙轻松的氛围,让人联想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美国的旧金山。这里天气很热而且潮湿,蝉的鸣叫一直不停歇。但长沙和她的人民一直保持着轻松欢快。什么是幸福的秘密所在?长沙人告诉我,你做什么并不重要,总会有一些东西让你去感激每一天。”

  阿根廷国立电影实验与制作学院瓦·胡安·克鲁兹教授说:“我们飞行了三四十个小时,越过海洋,越过几十个国家,经停了里约热内卢、迪拜和北京,在甘肃,在谜一般的历史里,我们找到了自己。”

  墨尔本大学讲师海伦·盖娜说:“西方媒体报道的21世纪中国的形象主要是大城市和大的建设项目。某种程度上,中国自然景观在公众面前隐匿了起来。我们在汶川看到了真实的中国,远远超出了一本书或者电视新闻。”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吉奥夫·伯伊斯特说:“万物皆有其美,唯慧眼能识之。自由、梦想是美国精神的核心,而谈到中国精神,我会用信念、从不放弃、自强不息来概括。”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影视编剧系主任阿瑟夫·纪波说:“我敢肯定,当他们回到家乡时,那些有关中国的故事将被人们复述。就像古时商人走过的那条横贯中西的丝绸之路,我们用数字电影的图像和故事搭建了一条新的丝绸之路。这一次,促使我们漂洋过海的不再是丝绸和香料,而是中国故事。就像那些闪烁的篝火,让远在地球另一端的人们凭此去想象中国,进而想到中国实地走一走、看一看。”

  每届“看中国”活动结束回国时,中外师生总会热情拥抱、挥泪告别。鲜明的对比,给予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的团队坚持下去的决心:“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我们需要着眼于青年,着眼于视觉。语言和文字是我们了解彼此的障碍,而影像是世界共通的语言。”“看中国”资助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青年人与中国大学生合作拍摄短片,在实地体验真实中国,用镜头记录真实感受。

  “我们没有为学生们设定主题,也不对他们拍摄的内容作要求,但巧合的是,所有的影片都在聚焦中国文化。”黄会林认为,“世界文化格局色彩缤纷,在文化多元的21世纪,就全球影响力而言,中国文化应当发挥她的影响力,成为世界上不可替代的、独树一帜的文化。”

  “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这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文化是一个标识、是一个符号、是一扇敞开的大门,只有真正读懂了中国文化才可能真正读懂中国。中国的魅力在文化,自信也在文化。

  假如我们把从2011年到2016年,参与“看中国”的46所高校、34个国家的302名大学生在21座中国城市拍摄的纪录片连缀起来,就会发现:那正是一幅当代中国的鲜活画卷。北京的老城门、自行车、老手艺人、798艺术区,天津的小吃、出租车、相声曲艺,苏州的昆曲、园林、平江路,长沙的湘绣、木偶戏、沙发客,西北的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以及多地民族风采……这些的总和,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乃至中国。

  延伸阅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国际教育办公室主任高虹谈“一带一路”人才培养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教育积极行动,为“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厚植民意根基、培养人才、贡献智慧。在这些行动中,中国的高校承担了哪些任务?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清华大学副教务长、国际教育办公室主任高虹12日就这些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2017年,清华大学本科招生工作呈现出哪些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新特点?

  答:2017年,我校全面布局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在本科国际学生招生中,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近30场宣讲和交流活动,邀请多位清华大学优秀教授巡讲,传播中国的大学文化与精神、介绍最新科研成果,扩大了中国高等教育在当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从2017级国际学生的录取数据来看,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达到140人,创历史新高。5位马来西亚著名企业家还捐资成立清华马来西亚奖学金,用于资助在清华学习的马来西亚学生,未来面向“一带一路”的教育合作和交流有了充足后劲。

  此外,2017年,清华大学新增“国际事务与全球治理方向”的本科培养项目,着重塑造学生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感,大力提升学生跨文化的协作和领导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谈判、领导力以及融入多元文化的能力。

  问:“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大量高端实践型人才,为此,清华大学启动了哪些与之相关的项目?

  答:清华大学致力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实践项目。2016年暑期,我们首次建立清华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海外基地,并派出首支社会实践队伍远赴非洲肯尼亚投入当地近百年第一条新建铁路——蒙内铁路的建设。同学们将社会实践与服务国家战略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建立对世界和中国发展趋势的正确认识,取得良好的反响。

  在试点基础上,2017年,我们与“一带一路”沿线的中资企业共建30余项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海外项目,挑选优秀研究生赴海外开展必修社会实践,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此外,我们还启动建设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国际人才培养项目、水利系英文博士、硕士学位项目,设立清华大学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开办国际工程管理硕士项目,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培养更多人才。

  问:在继续教育领域,清华大学进行了哪些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探索?

  答:2015年以来,清华大学共举办了12个“一带一路”相关的培训项目,如土木工程系“一带一路”国际投融资PPP高峰论坛、金融学院发展中国家金融领袖培养计划项目、经管学院印尼企业家“领航计划”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项目等,培养学员500余人。

  此外,金融学院正在积极探讨与匈牙利中央银行的合作,寻找能尽快开展的合作点,并计划以匈牙利为切入点,拉动与中东欧国家相关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使“一带一路”相关课程的学生群体和影响对象更加广泛和多元化,起到以点带面的推进作用。

  根据新华社、中青在线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00: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