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84|回复: 0

云计算將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8 04: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4ead4c9943a32be4.webp.jpg


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一个传统观点:运行伺服器的应用程式,无论是Web应用还是移动应用的后臺,未来都会在云端。亚马逊、穀歌和微软在他们的云服务中添加了多种工具,让在其中运行的软体服务变得越来越简单方便,因此,在AWS、GCP或Azure上託管代码是你能到的最好的事情——它方便、便宜、容易实现自动化,你可以灵活地控制规模……

那么,为什么我要预测这一切都会结束呢?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它无法满足长期的扩展要求。

构建一个可扩展、可靠、高可用性的web应用程式,即使是在云中,也是相当困难的。如果你做得不错,让你的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那么庞大的规模將会耗尽你的金钱和精力。即使你的业务非常成功,你最终也会达到云计算的极限:电脑的计算速度和存储容量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网路的带宽。

忽略网路中立的爭论,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不是问题(除了Netflix和亚马逊),但很快就会出现这个状况。隨著我们的视频品质从HD到4K到8K,我们正在所需要的数据量正在大幅增长,而且,很快就会出现VR数据集。

这之所以是一个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组织网路的方式。有许多用户想要获得內容和使用程式,而只有相对较少的伺服器拥有这些程式和內容。比如,当我在Slack上看到一张搞笑的照片时,想向坐在我身边的20个人分享,但他们都必须从託管服务的伺服器上下载,伺服器需要发送20次这个照片。

隨著伺服器转移到云端,比如亚马逊或穀歌的数据中心的亚马逊或穀歌的电脑,靠近这些地方的网路需要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吞吐量来处理所有这些数据。此外,还必须有大量的硬碟来存储每个人和CPU数据,然后通过网路將数据传输给每一个想要的人。隨著流媒体服务的兴起,情况变得更糟。

所有这些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能量和冷却,使整个系统效率低下、价格昂贵,对环境也不利。

第二,它是集中而脆弱的。

集中存储我们的数据和程式的另一个问题是可用性和持久性。如果亚马逊的数据中心被一颗小行星撞了,或者被龙捲风摧毁了怎么办?或者,如果它在一段时间內停电了,那又会怎样呢?存储在其机器上的数据现在不能暂停访问,甚至不能永久丟失。

我们通常通过將数据存储在多个位置来缓解这个问题,但这只意味著更多的数据中心。这可能会大大降低意外损失的风险,但你非常非常关心的数据又该怎么办呢?你的婚礼视频,你孩子成长的照片,或者重要的公共资讯来源,比如维基百科。所有这些资讯现在都存储在云端——在Facebook、Google Drive、iCloud或Dropbox等网站上。当这些服务停止运营或失去资金时,数据会发生什么变化?即使它们不会发展到这一步,但也限制了你访问自己数据的方式,你必须去使用它们的服务,当你和朋友们分享的时候,他们也必须通过这项服务。

第三,它需要信任,但没法提供保障。

使用云服务,你要让朋友相信,他们得到的数据是你发送的,而且这个数据是通过值得信任的中间人传递过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都能够良性运转,也可以接受,但我们使用的网站和网路必须要註册才能合法运营,监管部门有权力强迫它们做很多事情。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一件好事,可以用来帮助解决犯罪或从网路上刪除非法內容,但也有很多情况下,这种权力被滥用。

就在几周前,西班牙政府竭尽所能阻止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独立公投,其中採取的措施就包括封锁资讯网站,告诉人们该去哪里投票。

第四,它让我们的数据更容易遭受攻击。

高度集中的互联网真正可怕的一面是个人数据的集中化。那些为我们提供服务的大公司都有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包含了足够的资讯,可以预测你將要购买什么,你会投票给谁,你可能会买房子,甚至你可能会有多少孩子。这些资讯足以用你的名义去办理一张信用卡、一笔贷款,甚至是用你的名字买一所房子。

而且,你也可能会同意。毕竟,你选择了它们的服务,你就只能信任它们。但这不是你需要担心的。你需要担心的是其他人。今年早些时候,信用报告机构Equifax丟失了1.4亿名客户的数据,这是歷史上最大的数据泄露事件之一。这些数据现在已经公开。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一个十年一次的事件,如果我们更加小心的话,这种情况本可以避免,但越来越明显的是,像这样的数据泄露很难完全避免。而且一旦出现就过于危险,无法容忍。真正阻止这类事件再发生的唯一办法是,一开始就不收集这么大规模的数据。

那么,什么將取代云呢?

主要由客户端-伺服器协议(如HTTP)支持的互联网和基于对中央机构(如TLS)的信任的安全性是有缺陷的,並且会导致一些基本上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是时候去寻找更好的东西了——一个没有其他人能完全存储你的个人数据、大媒体档遍佈整个网路的模型框架、整个系统完全是点对点和无伺服器的(我不是指那种云託管意义上的“无伺服器”,我的意思是真正的没有伺服器)。

在这个领域,我已经阅读了大量的文献,並且已经非常确信点对点是我们未来不可避免的发展方向。点对点网路技术是用协议和策略来取代我们所知道的网路的构建模组,解决我上面提到的大部分问题。目标是完全分佈式的,永久冗余的数据存储,每个参与网路的用户都在存储其中一些可用数据的副本。

从“云”到“雾”:云计算將死亡,取而代之的是分佈式的点对点网路

如果你听说过BitTorrent(比特流),那么下麵这些內容听起来应该会很熟悉。在BitTorrent上,网路用户不需要任何中央机构授权就可以將大数据档分成更小的块或片段(每个块都有一个唯一的ID)。要下载一个档,你只需要一个“神奇”数字,也就是一个哈希(hash),即內容的指纹就行了。然后,你的BitTorrent客户端將会按照“內容指纹”找到那些拥有档片段的用户,並从他们那里把一个个档片段下载下来,直到你拥有所有的片段。

一个有趣的点是如何去匹配用户。BitTorrent使用了一种名为Kademlia的协议。在Kademlia,网路上的每个对等点都有一个唯一的ID號,其长度与唯一的块ID相同。它会將一个带有特定ID的块存储在一个节点上,该节点的ID与该块的ID“最接近”。块和网路对等点的隨机ID,在整个网路中存储的分佈应该是相当一致的。不过,块ID並不需要隨机选择,而是使用一种加密散列——这是块本身內容的唯一指纹,这是有好处的。保证这些块是可寻址的。这也使得验证块的內容更加容易(通过重新计算和比较指纹),並能够保证用户不可能下载原始的数据之外的其他数据。

另一个有趣的特性是,通过將一个块的ID嵌入到另一个块的內容中,你可以將二者以一种不会被篡改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如果链接块的內容发生变化,它的ID將会改变,链接也会被破坏。如果修改了嵌入式链接,那么包含块的ID也会隨之改变。

这种將一个区块的ID嵌入到另一个区块的机制,使得创建这样的区块链成为可能(比如为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货幣驱动的区块链),甚至是更复杂的结构,通常被称为有向无环图(Directed Acyclic Graphs),简称DAG。(在Ralph Merkle发明了这种链接之后,通常被称为“Merkle链接”。所以,如果你听到有人在谈论Merkel DAGs时,你大概能知道他们在说什么。)Merkle DAG的一个常见例子就是Git存储库。Git將提交歷史和所有目录和文件都保存在一个巨大的Merkle DAG中。

这就导致了基于內容寻址的分佈式存储的另一个有趣特性:它是不可变的。內容无法改变。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修订被存储在现有的修订版本旁边。在两次修订之间没有变更的块会被重用,因为根据定义,它们具有相同的ID。这也意味著相同的档不能在这样的存储系统中复制,转化为高效的存储。所以在这个新网路上,每一张独一无二的搞笑图片都只存在一次(尽管在整个群体中有多个副本)。

像Kademlia,Merkle链和Merkle DAG这样的协议,给我们提供了建模档层次和修订时间线的工具,並在一个大型的P2P网路中分享它们。已经有一些协议使用这些技术来构建符合我们需求的分佈式存储。看起来很有希望的是IPFS。

名称和共用问题

好了,通过以上这些技术,我们可以解决我在开始时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们在连接到网路的设备上得到分佈式的、高度冗余的存储,这些设备可以记录档的歷史,並在需要的时候保留所有版本。这(几乎)解决了可用性、容量、持久性和內容验证问题。它还解决了带宽问题——因为都是使用点对点传输数据,因此不会出现伺服器承受不了的情况。

我们还需要一个可扩展的计算资源,但这並不难:现在每个人的笔记本电脑和手机都比大多数应用程式所需要的功能更强大(包括相当复杂的机器学习计算),而且计算通常都是可伸缩的。因此,只要我们能让每一臺设备都为用户做必要的工作,就不会出现大问题。

所以现在我在Slack上看到的搞笑图片可以来自坐在我旁边的同事,而不是来自Slack的伺服器(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跨越任何“海洋”)。不过,为了发佈一张搞笑照片,我需要更新一个通道(channel)(也就是说,通道將不再是我发消息之前的样子了,它將会发生改变)。这个听起来相当简单的事情却是整个体系中最难的部分。

最困难的部分:即时更新

一个实体的概念会隨著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实际上只是人类专属的想法,让世界在我们的头脑中拥有秩序感和稳定。我们还可以把这样的实体看作是一个身份或名称,隨著时间的推移,它会呈现出一系列不同的价值(这是静态的,不可改变的)。(Rich Hickey在他的演讲中解释得很好,戳此观看)。在电脑中模擬资讯是一种更自然的方式,会产生更自然的结果。如果我告诉你一件事,我就再也不能改变我对你说的话了,也没办法让你忘却。例如,美国总统是谁,不会隨时间而改变;只是会被同样性质(身份和名字)的其他事实(人)所取代。在Git的示例中,一个ref(分支或标记)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指向(持有一个ID和一个值)不同的提交,並提交一个提交来替换当前所持有的值。Slack通道也代表了一种身份,隨著时间的推移,它的价值也在不断增长。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並不是唯一一个拥有通道的人。很多人试图发佈消息和改变通道,有时是同时进行,需要有人来决定结果应该是什么。

在中心化的系统中,当前几乎所有的web应用程式,都有一个中央实体来决定这个结果,並对事件进行序列化。然而,在一个分佈式系统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因此需要有一种机制来确保网路上能够达成共识。

对于一个真正的分佈式网路来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困难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正在使用的所有应用。它不仅会影响併发更新,还会影响其他需要“即时”更新的更新——隨著时间的推移,“真相的单一来源”正在发生变化。这个问题对于资料库来说尤其困难,它也会影响到其他关键服务,比如DNS。以分散的方式为特定的块ID或一系列ID註册一个人的名字意味著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同意一个现有的名称有一个特定的含义,否则两个不同的用户就可以看到两个不同的档在同一个名称下。基于內容的寻址解决了机器的问题(记住一个名字只能指向一个特定的匹配內容),而不是人类的问题。

在处理分佈式的共识方面,有一些主要的策略。其中一个问题是,选择一个相对较小的“群体”经理,他们的机制是选出一个决定真相的“领导者”(如果你感兴趣的话,看看Paxos和Raft协议)。所有的变化都要经过这些经理。这实质上是一个集中式的系统,可以弥补网路中的中央决策实体或中断(“分区”)的丟失。

另一种方法是像比特幣区块链这样的基于验证的系统,在这种系统中,通过让用户解决一个“难题”来编写一个更新(例如,在Merkle链中添加一个有效的区块)来达成共识。这个“难题”很难解决,但很容易就能查到,如果衝突仍然存在,还需要一些额外的规则来解决。其他几个分佈式的区块链使用了基于验证的共识,同时减少瞭解题所需的能源需求。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你可以在BitFury这份白皮书中读到的相关的证据。

针对具体问题的另一种方法是围绕著CRDT——无衝突的复制数据类型,这在特定情况下根本不会遭受共识问题的困扰。最简单的例子是一个递增的计数器。如果所有更新只是“添加一条”,只要我们确保每次更新只应用一次,顺序就不重要,结果將是相同的。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可能永远也不会只有一个答案,但有很多聪明的人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已经有很多有趣的解决方案可供选择。你只可以对其进行权衡。这种取捨通常体现在你“瞄准”的群体的规模上,並从你愿意让渡的共识中挑选出的一种特性——可用性或一致性(或者,从技术上讲,是网路划分,但在一个高度分佈的系统中,这似乎很难避免,就像我们正在討论的系统一样)。大多数应用程式似乎都支持可用性而不是即时的一致性——只要状态在合理的时间內是一致的即可。

公共档网路中的隱私问题

需要解决的一个明显问题是隱私问题。即如何在不公开的情况下將內容存储在分佈式的集群中呢?如果它能够隱藏东西,那么內容地址存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为了找到某样东西,你需要知道它的內容的散列。所以本质上我们有三个层次的隱私:公共的、隱藏的和私密的。对于第三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是在密码学中 - 对存储的內容进行强加密並且要有“外在”的共用密钥(比如用纸分享、NFC设备传输或者扫描二维码等)。

依赖于加密技术一开始可能听起来很冒险(毕竟,骇客总是会发现漏洞),但实际上並没有比我们今天做的更糟糕。事实上,这在实践中有可能会更好。企业和政府通常以无法与公众分享的方式存储敏感数据(包括数据所涉及的个人)。相反,只有拥有这些数据的组织所雇用的数量不多的员工才能够访问,而且至少在密码方面受到保护。通常情况下,如果你能访问存储这些数据的系统,你就可以拥有所有这些数据。

但是,如果我们转而以一种本质上是公开的方式来存储私人数据,那么我们就不得不保护它(使用强大的加密技术),这样对任何获得访问许可权的人来说都是不好的。这个想法与安全相关软体的开发者开源代码的初衷是一样的,这样任何人都可以查看併发现问题。知道安全系统是如何工作的,不应该帮助你打破它。

这种对访问的控制一个有趣特性是,一旦你授予某人访问某些数据的许可权,他们就会永远对数据进行修改。当然,你可以隨时更改加密密钥。这也並不比我们今天的情况更糟,尽管它可能並不明显:只要获得一些数据的访问许可权,任何人都可以复制它。

这一领域的有趣挑战是,在一群需要隨时间推移而改变的人群中建立一个能够验证身份並共用私有数据的良好系统。例如,在一个私有的Git存储库中有一组协作者。这绝对可以通过一些私钥密码和旋转密钥的组合实现,但让用户获得流畅的体验可能是一项挑战。

2017年Q3財季出炉,Alphabet,Amazon,IBM和Microsoft四大云计算巨头的云业务依旧强势增长,各领风骚。然而如果综合看各巨头在AI领域的动作,你会发现云计算战场已经不那么单纯了。

Q3云业务各领风骚

2017 Q3財季出炉,让我们再次领略了全球云计算市场是谁“当家作主”。

Synergy Research报告指出,Alphabet,Amazon,IBM和Microsoft的云业务各自增长,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营收同比增长40%。

下麵来看一下四大巨头如何在云计算市场爭奇斗艳。

AWS独领风骚。AWS在2017年第三季度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4%,达到46亿美元。根据Synergy Research的数据,尽管44%(YoY)相较于去年的54%(YoY)有所下滑,但AWS在全球云计算市场的份额仍然独领风骚,高于五位友商整体份额。

微软的云业务保持良好的增长速度。2017年第三季度微软智能云(包含Azure)营收同比增长14%,达70亿美元。Azure营收同比上涨了90%,带动了微软云业务的增长。如此优异的成绩使微软在全球云市场保持第二的位置。

IBM的云计算业务在本季度是一个亮点。虽然IBM公司总营收同比下滑,但第三季度云计算营收同比增长20%,达到40亿美元,而在过去的12个月中,云计算营收为160亿美元。表现强势的IBM混合云解决方案(私有云和公有云产品组合)帮助该公司甩开了Google,在亚马逊和微软之后,坐上了第三的宝座。

Alphabet的云业务在市场份额中位列前三。云业务是Alphabet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尽管財报中没有列出Google云平臺(GCP)的营收,但其“Google其他营收”部分(包括Google cloud)在第三季度同比增长了49%,达到34亿美元。与比去年39%(YoY)相比,有所上升。Synergy Research指出,该公司的云业务也在全球市场上获得增长。

总体来看AWS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各家都延续了以往的增长态势。回顾这几年,无需安装配置,灵活的云计算得到空前发展。从面向消费者的应用程式(如Google Docs)到企业资料库管理软体,企业所依赖的工具越来越多地转向云。

然而推行云计算战略並非易事。未来十年公有云解决方案可能会主导市场,但是安全问题和现有基础设施的局限性等业务限制使得企业现在很难全面採用公有云。

所以在解决这些限制之前,混合云將仍然流行。为了突破当前的业务限制,亚马逊、IBM、微软、Google这些IaaS市场的技术巨头正在不断扩大其产品范围,爭夺市场份额。

无疑这种爭夺会愈演愈烈,但是巨头总是习惯著眼于未来的。

云计算巨头的“AI为先”战略

如今四大云计算巨头纷纷聚焦AI,让AI赋能其云计算产品和服务,甚至战略转型提出“AI优先”战略,或许它们寄希望于AI去实现超车或者远远甩开对手。

去年IBM CEO和CFO道出了公司向人工智慧的重视。“今天的IBM已经不仅是一家‘硬体、软体与服务’公司,而转型成为一家认知解决方案与云平臺公司。”IBM 首席財务官 Martin Schroeter 在2016年第一財季电话会议中说,IBM董事长及CEO Ginni Rometty在该会上强调,“云与认知解决方案是一个硬幣的两面,不可割裂。云、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慧正在成为IBM的新灵魂。”而向AI转型,IBM並不孤独。

2016年年底Google將未来的发展战略从“移动为先”调整为“AI为先”。今年5月份Google I/O年度开发者大会发佈的10个产品都是人工智慧产品,“你能想到的每一样 Google 核心产品,背后都有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在该会上,穀歌CEO Sundar Pichai如是说,这可以作为其“AI为先”战略最生动的表达。微软与Google的战略调整竟是如此的相似。

在今年5月份微软Build 2017大会上,微软CEO纳德拉表示微软的战略核心,正在从“移动为先,云为先”转移到“智能云和智能边缘(Intelligent Cloud and Intelligent Edge)优先”。纳德拉上臺三年来,其“移动为先、云为先”的战略转型让微软渐入佳境,如今再次转型结局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众多同行者,竞爭会更为惨烈。

虽然AWS没有推出“AI为先”的战略,但是今年其CEO贝索斯在2017年度《致股东信》中强调了机器学习与人工智慧:“如果你不能快速拥抱趋势,外部世界就会把你推入Day 2。抵抗趋势,就是抵抗未来……大的趋势不难被发现,但大公司往往难以拥抱它们,机器学习和人工智慧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趋势。”AWS在2016年11月举办的AWS re:invent大会上推出了AI产品线,正式进军AI战场。从贝索斯的信中可以预见,未来AWS在AI领域必將有很大的投入。

这些云计算巨头在人工智慧(AI)和机器学习(ML)方面的投资將推动云计算发展。新兴的AI和ML將是未来云计算企业解决方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四大云计算巨头已经將AI赋能其产品和平臺。例如,亚马逊利用其广泛的人工智慧产品(例如零售中正在使用的聊天机器人的自然语言编程(NLP))为其云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从云到雾

尽管要解决一些难题,我们从云计算中迁移出去,將会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未来。首先,在技术方面,我们应该从点对点网路中获得相当多的改进。內容可寻址存储可以在不受信任的授权情况下,提供对內容本身的加密验证,並进行永久的託管(只要有人对它感兴趣),我们应该能看到其速度的显著提升,即使是在远离数据中心的发展中世界的边缘(甚至是在另一个星球上)。

在某个时候,甚至连数据中心都可能成为歷史。消费设备变得如此强大,无处不在,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几乎隨处可见。

对于运行web应用程式的企业来说,这一变化將会节省巨大的成本。企业也將能够减少对宕机风险的关注,更多地关注增加客户价值,让所有人受益。我们仍然需要云託管伺服器,但它们只是众多同类伺服器中的一种。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多样化的应用程式,在这些应用程式中,並非所有的应用程式都是一样的——在同一个应用程式中,有面向消费者的和后臺的,而差別只是访问许可权不同而已。

对企业和客户来说,另一个巨大的好处是对客户数据的处理。当不再需要集中存储大量的客户资讯时,丟失这些数据的风险就会降低。软体工程界的领导者们(如Erlang的创始人Joe Armstrong,他的谈话很值得关注)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在互联网上,客户向企业的程式发送数据的设计是一种退化,企业应该向客户发送程式,以让他们能够执行私人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不会被直接共用。这样的模式似乎更安全,並且也不会以任何方式阻止企业收集他们所需的有用的用户指标。

而且,当前没有什么方式能阻止混合的服务模式,这些服务不透明,並保留了私人数据。

这种类型的应用程式架构似乎是一种更自然的方式,来提供大规模计算和软体服务,而且也更接近于开放资讯交换的想法,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向他人转发內容,並控制可以发佈和访问的內容,而不是由拥有伺服器的私有实体来控制。

对我来说,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这就是为什么我想要组建一个小团队,在几周內,用上面提到的一些技术来构建一个简单的移动应用,来证明概念,並展示可以通过点对点网路来做些什么。目前我所拥有的唯一一个足够小的想法,能够相对快速、足够有趣,足以证明这种方法的特性是一个点对点的、真正无伺服器的克隆版Twitter,但这並不特別令人兴奋。

根据搜狐、中新网等综合采编

【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8 12: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