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阿联酋沙迦图书管理局主办的第36届沙迦国际图书展于当地时间11月1日-11日在沙迦世博中心举行。作为中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图书展,此次书展吸引了全球60个国家1650家出版商参展,共展出150多万册图书。中国出版商积极参展,以新颖方式亮相,探寻中国文化和中国创造“走出去”新模式。
受广电总局委托,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展出200余册中、英、阿语精品图书,涵盖主题丰富,既包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国创造精神》等深入介绍中国发展现状的图书,也有针对性地推出《商界领袖——马云的颠覆智慧》、《芈月传》、《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等人文社科类读物,为中东民众深入全面了解中国、感知中国文化开启了重要窗口。
中图公司展台工作人员告诉人民网记者,这是中图公司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参加沙迦国际书展。2017年,由中图承办的“一带一路”国家主题图书巡展在曼谷、华沙、雅加达、沙迦和萨格勒布等5地举办,沙迦是巡展的第4站。中图致力于通过向“一带一路”国家民众展示中国优秀图书,使其更加了解当代中国,从而进一步扩大中国图书在“一带一路”国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洲传播出版社展台推出的“THATSBOOKS”阿拉伯语数字阅读平台在展馆引起了极高的关注度。据展台负责人邱红艳女士介绍,该平台不仅推广中国图书,还与阿联酋、埃及、黎巴嫩、约旦等国家的四十余家实力雄厚的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已上线阿拉伯语原版著作六千多册,既有经典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书籍,也有时下热销的小说或社科类图书。平台针对阿拉伯语特殊的书写方式,克服了技术难题,力求使图书检索全面、精准、便捷。目前,“THATSBOOKS”正在筹备有声图书“悦读”频道,邀请埃及和黎巴嫩著名播音主持人录制,计划最迟于明年初推出。
邱女士强调,五洲传播出版社致力于为阿拉伯语读者打造一个最全面的网上阅读平台,目前正尝试通过多种渠道推广该平台,除了与阿拉伯国家当地电信运营商合作,还和华为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在华为手机预装客户端,力求探寻中国文化加中国创造“走出去”的新模式。
在展馆内,人民天舟出版有限公司展出的富含中国元素、精致新颖的文化创意产品备受关注,不断引来当地观众驻足。展台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主要展出儿童、艺术及社科类图书和文创产品,其中包括《屠呦呦传》、《艺术中国》系列丛书,以及《儿童指印画》、《儿童艺术大画毯》等儿童手工类书籍。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天舟计划于明年二月份在摩洛哥拉巴特开设一家综合体验馆,不仅销售中国图书,经营范围将扩大至艺术品及文具、家居装饰等艺术衍生品领域,还会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致力于将体验馆打造成为一家以中国文化为依托的多元化空间。
中国展商打破惯例,以新颖方式参展,在当地引起热烈反响。现场观众纷纷表示,他们切身感受到了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阿联酋沙迦图书管理局局长艾哈迈德·阿米利在书展期间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与阿拉伯文化有许多相通之处,阿联酋视中国为文化建设领域重要的战略伙伴,双方通过沙迦图书展和北京国际书展开展交流与合作。今年中国展商数量比往年有所增加,来年将诚挚邀请更多的中国出版商参展。中国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图书局期待中国作家参加书展并签售他们的新书,以促进中国文化在阿拉伯国家的传播,从而加深双方在文化领域的相互认知。
从历史上看,中国曾处于文化强势地位,彼时我们面对海外受众,抱持“化成天下”的“老师思维”。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我们又经历了较长时间虚心学习外国文化的“学生思维”。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交往日益繁密,以更加平等的、平常心的“朋友思维”在海外开展文化交流的做法渐成日常。例如,中国每年在海外举办文化节庆、艺术活动,不断开拓文化机构、机制、平台、渠道,与各国民众分享中国语言、文化、故事和产品。一大批中国优秀作品正走进海外市场并获得好评,成为各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关注的新焦点。
然而是否有了“朋友思维”,中国文化就一定能在世界上取得应有地位和影响力呢?并不尽然。在交流实践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怀着极大善意和努力准备的“文化礼物”,在海外还是会遇到很多实际挑战:出口译介的书籍,有时因为内容艰深、缺乏针对性而难以推广,涉及法律、历史等“硬内容”的作品,销售成绩仍难匹敌当地原有的片面扭曲之作;出口电影、电视剧以及合拍影视作品,有时因为营销策划不够甚至译配不准确无法大热;丰富多彩的演出展览,有时因为背景陌生、缺乏艺术理论支撑、传播渠道不畅难以影响到主流评论界;送出的非遗、文创和土特产,又常常因为视觉设计不新颖、技术品质不到位、知识介绍不完整而成为“土气”的象征。简而言之,对文化传播来说,仅仅有“朋友思维”,满足于在小圈子、老用户、老好人里找知音并不足够,还须有面向更广社会、科学管理生产的“用户思维”,努力走近更为挑剔的年轻用户、时尚用户,使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形成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影响力。
“用户思维”,指的是一种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让用户在产品或服务使用过程中更好实现个人价值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当代社会中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倒转”的重要标志。“用户的成功才是产品的成功”,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除了要让人感受到善意之外,还必须从“非刚需”走向“刚需”。为此,产品和服务提供者需要尊重现实规律,以用户个人需求和个人成长为中心,使用户体验后真正有所知、有所乐、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获,从而有所恋、有所敬。只有以用户为根本,在服务中让用户愉悦地实现知识、认同、情感或价值的提升,产品才能成为其生活一部分。换言之,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并非只要我们表示出“友好”就够了,还要针对海外民众日常生活需求,提高用户满意度,战胜同类“竞品”,这才是文化走出去实现民心相通的关键要素。
理解用户思维,要抛弃简单臆测和自我想象,跨越文化差异,深入海外用户实际生活进行研发。在多年文化积累熏陶下,不同国家地区用户,其语言、文化、习惯、年龄、职业、阶层、心态不同,期待也完全不同。例如,东亚地区对中国文化较为熟悉,其青年时尚爱好者喜欢不断接触新鲜亮丽的时尚文化;非洲地区处于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观众对于讲述个人奋斗、家庭伦理的影视剧更为期待;欧美地区文化底蕴深厚,艺术与技术创新活跃敏锐,深层思想交流需要保持足够的理性高度、学术严谨性和个性化尊重。在文学、出版、影视、动漫、游戏、体竞、艺术、展览、演出、设计、科教、旅游等各个领域,各国用户每天都在不断成长,市场不断细分,“竞品”也层出不穷。这就需要“走出去”机构不断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研发、译制、合作与传播,以专业高度精准邀请熟悉海外用户需求的高端人才参与策划设计,深耕细作、反复磨练。唯此才能推动更多内容在国内出新出彩、稳获市场,在海外扎根生长、蓬勃传播,从而让中国文化在国际交往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与自我创造,体现出更为丰富自由、海纳百川、善良友好且聪慧有趣的国民文化品格、社会文化氛围与国家文化气质,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更加主流、智慧、开放的大国形象。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振聋发聩、催人奋进的重大论断,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取得的伟大成就,正是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的五年。
这个“强”,体现在建设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和一支干净、忠诚有担当的执政队伍;体现在经济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更有质量的增长;体现在民生的改善和社会福祉的提升;体现在绿色现代化引领发展,美丽中国的建设成绩斐然;更体现在文化自觉、自尊、自信意识的增强和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未来五年,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将更加坚实,文化自信将更加凸显,文化艺术创作和产品在持续繁荣增长的同时,向着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的方向着力,受到人民群众喜爱欢迎的优秀作品更将不断涌现。
可以想见,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文化创新创造体制机制更趋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更加深入人民群众心田。
新时代文化建设、对外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出去将迈出更大步伐。中国方案、中国理念、中国智慧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更多的关注认同。
办中国的事情,关键在执政党。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道路保证和制度保证。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人创造文化就是让其服务于人。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创造能力,展现其极大生命力和竞争优势。中华文明曾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古丝绸之路曾将灿烂辉煌的几大文明联结起来,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文化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和精神脉络。我们倡导一带一路合作,不仅是我国助力当前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更是助力文化传播。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促进区域深入合作,实现共商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合作发展、造福人民,培养沿线国家对中国文化认知和认同,推进沿线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展现中国文化魅力,宣扬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文化形态源于人类文明对 “真善美”的终极关怀,文化理解与价值共识的基础正是人的理性生活的共同性。一带一路各国家区域地缘政治复杂,宗教文化多样,不同民族和文化传统、不同的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的人彼此交流交往,若不能相互理解和沟通,彼此尊重和包容,则难免会产生相互的隔阂、矛盾甚至冲突。而中国力图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民交流更为密切,为传播各种优秀文化和谐发展、和平共处理念提供了途径,与沿线国家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加深各国间沟通和了解,增进文化理解和共识,为深化人文合作提供宝贵借鉴。
中国文化“走出去”,迫切需要加快文化改革创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文化是引领民族精神、构成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文化的发展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文化不仅是对外交流的精神纽带,更是各国共同繁荣的思想道德基础。借一带一路契机讲好“中国故事”,把中国文化和中国理念融入“中国故事”之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培育民族文化品牌,打造对外文化交流的中国符号,勾画中国名片。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需要本民族对自己文化认同,更需要世界各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推动中国文化 “走出去”,是中国为人类文明作出的独特而重要的贡献。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