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8|回复: 0

“椒之性辛,辛以代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5 05: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能吃辣吗?”跟不太相熟的人一起吃饭,点菜的人似乎总得问了这句话才算周到。

  吃辣像是一门语言,能吃辣的人凑成一桌,气氛便在明艳的红油火锅、浓香的水煮牛肉、鲜香的辣子鸡丁里迅速升温。有时候,菜里铺陈的各色辣椒也会成为品尝的对象,灯笼椒、小米椒、杭椒、美人椒,又能生出新一轮热闹。

  辣子鸡、回锅肉、泡海椒炒肉、牛毛肚火锅水煮鱼、毛血旺、剁椒鱼头……诸如此类的美味佳肴,无不仰赖辣椒从而吸引无数吃货的味蕾。正是辣椒这种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的引入,在短短三百年间,彻底重塑了中华饮食的版图。

  如同传统本草学相信各种物料均有“温热寒平”药性一样,中国人习惯将餐桌上的各种食料区分为“五味”。古代的“五味”指的是“甘、酸、苦、辛、咸”。随着历史的演进,今天的“五味”变成了“甜、酸、苦、辣、咸”,也就是说,其中的两种业已发生变化。泛指美味的“甘”被指代更为明确的“甜”代替,而“辛”、“辣”虽然一字之差,更意味着口味上天翻地覆的转变。

  古代的“辛”味泛指葱、姜、蒜、花椒、桂皮、茱萸、韭、薤、芥子等蔬菜的刺激性味道,辣味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文解字》甚至未收“辣”字),这与今天主要指辣椒味道的“辣”味大相径庭(辣的本意就是“辛甚”即特别“辛”)。譬如明朝王士性(人文地理学家、浙江台州人)撰写的《广志绎》中记载:“海南人食鱼虾,北人厌其腥;塞北人食乳酪,南人恶其膻。河北人食胡葱、蒜、薤,江南畏其辛辣,而身自不觉。”由此可见,直到明代万历年间,“辛辣”指的还是葱、蒜之类的刺激性味道,与如今的辣椒,不可同日而语。

  花椒、姜、茱萸是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辛辣调料。早在《诗经》中便多处提到花椒,比如《诗经·唐风》中就记载:“椒聊之实,蕃衍盈升。”赞花椒丰收。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了饮椒柏酒的风俗。根据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8记载,明代人多食花椒油,今山西地区喜欢用花椒油来点灯,足见花椒在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远比现在大。此外,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的物产类中,大多数都有姜的记载,说明生姜的食用也十分普遍。至于茱萸在中国古代,除了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也是寻常的辛辣料。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就记载,茱萸“味辛辣,入食物中用”。然而,此情此景在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花椒的食用被挤缩在原产地四川盆地内,茱萸完全退出中国饮食辛香用料的舞台,甚至姜也从饮食中大量退出,沦为一种调味用料。

  辣椒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作物之一,可是直到明朝末年辣椒才得以传入中国,辣椒是经由过程两条路传入中国的,其中一条就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另一条就是海路商船经由过程马六甲海峡将辣椒传入南中国,如许一来辣椒在很短的时辰里,就在全中国传开了,可是此前的辣椒只是鉴赏用,并没有人敢使用,一起头的辣味被人当成毒药爆发的征象,第一个敢吃辣椒的中国人已经无法考证了。

  在全国率先吃辣椒的地方不是四川而是贵州,随后与贵州四周的云南、湖南起头吃辣椒,可是量并不多。辣椒在四川还没普及的时辰,四川人最爱好的调味品就是花椒,并且四川人在此之前的口胃和江浙地区很类似,都爱好甜食,几乎无法想象四川人不吃辣反而爱好吃甜的气象。在嘉庆年间,湖南和四川起头吃辣,到了清朝晚期这两地的人已经嗜辣如命了,在汤里都要放辣椒。

  所以说四川、湖南等地吃辣的习惯,都是在近代百年时辰才形成的,那为什么四川人这么爱好吃辣椒呢?首要有三种缘故缘由,一是地舆天色缘故缘由,“四川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这是四川的老话了,四川的天色斗劲潮湿并且一下雨起风就很是冷,人体湿气斗劲重,四川人很爱好吃完辣椒,全身冒汗的感受,尤其四川人还创造性的创造了麻辣,更是让人不能自休。

  二是历史缘故缘由,晚清时代全国公众都吃不好,尤其是油盐等重要的糊口用品更是贵重非常,而那时的川地斗劲贫穷,多山多川的地舆前提让川人长期油盐匮乏,反而如许的地方辣椒长势极好,并且辣椒还能开胃下饭,在必定程度上庖代了油盐的浸染。其次川人在做菜时,讲究色香味俱全,而红辣椒和青辣椒被川人视为做菜上品,尤其是又辣又香的辣椒,更是被川人追捧。

  接下来就轮到了东亚。大航海时代的西方殖民者无意间充当了物种运输大队长,与另外两种极大改变了中国人食谱的美洲农作物——甘薯与玉米——一样,辣椒也是通过海上商路在明朝后期登陆中国大陆。正是由于它的舶来品身份,辣椒与玉米一样在各地有了数不清的俗称,譬如蕃椒、地胡椒、斑椒、狗椒、黔椒、斑椒、海椒、辣子、茄椒、辣角、秦椒等等。

  中国关于辣椒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明代杭州人高濂的《遵生八笺》(1591年)里。所谓“番椒丛生,白花,子俨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有意思的是高濂将辣椒记入《遵生八笺》之五“燕闲清赏笺”的“四时花纪”,在此处作者描述的是各种花卉应当如何种植,包括玉兰花、迎春花、桃花、蝴蝶花……以及辣椒。这就意味着辣椒最初进入中国的身份,居然是一种观赏植物。

  这在吃货看来未免有暴殄天物之憾。却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即使今天,以温州、台州为中心的东南沿海一带仍旧是中国饮食版图上“辣度”最低的地区,这从苏、沪一带的吴语将“辣椒”称为“辣虎”,仿佛畏之如虎,便可见一斑。康熙十年(1671年)绍兴府的《山阴县志》记载了“辣茄,红色,状如菱,可以代椒”,成为国内方志中关于最早的辣椒记载,却也说明早期浙江种植辣椒用途至多不过是替代南方热带所产的胡椒而已。与之类似,辣椒在隔壁江苏的传播也不顺利,迟至嘉庆七年(1802年)的《太仓州志》才首次记载了“辣椒,有红黄二色,形类不一,可和食品”。

  但辣椒并未就此停下在华传播的脚步,长江水系沟通了太湖平原与中上游各省的联系,继浙江之后第二个出现辣椒记载的省区即是长江中游的湖南。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的《宝庆府志》和《邵阳县志》都记载了“海椒”,这一名称就表明很可能传自海边的浙江。

  只不过,今天以嗜辣著称的湖南人并不是一开始就发现了辣椒的美味。辣椒率先进入食谱的地方乃是湖南的邻省:贵州。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思州府志》记载“药品: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可见,最初辣椒传入是作为药品使用的,但在食盐匮乏的贵州,对于经济困难,生计窘迫的下层民众而言,购买食盐是一笔不菲的开支,于是他们就成为了食用辣椒的先锋:“椒之性辛,辛以代咸。”

  由于辣椒在种植、贮藏、加工和食用方面的便利性、种植的多样性等方面相较于茱萸而言,具有压倒性的竞争优势,辣椒完全取代了茱萸(茱萸作为乔木,种植需要肥厚土壤,而辣椒,即便在山区贫瘠土地上皆可生长。作为调料,茱萸一般需碾磨成粉,或久煮以调味,因此在使用方便性上也远远不如辣椒);食用辣椒的习惯也迅速从下层百姓传至整体民众。乾隆时期成书的《贵州通志》《黔南识略》和《平远州志》都有关于辣椒的记述,充分证明当时贵州人吃辣椒已成风尚。嗜辣的习惯正是从此地开始向周边扩散,同样在乾隆年间,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也开始食用辣子。到了清代后期,食辣的习惯已经以贵州为中心扩散到几乎整个西南官话地区以及邻近的湘、赣方言地区,成为地域鲜明的饮食特征,一如民谚“四川人不怕辣,贵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所说。道光年间,贵州北部已经是“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同治时的贵州人“四时以食”海椒,而在清代末年徐珂所著的《清稗类钞》里,已经是“滇、黔、湘、蜀嗜辛辣品”,湖南人“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同时期的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称“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与今日之情景大抵相同了。

  对于辣椒在西南官话区短时间内的迅速风行,有论者以为这与地理条件有关。所谓“这些地域重口嗜好辣,是因为晒不到太阳。在这些省区人口中,越是居于山区的人,嗜辣口味越重。因山中云雾多山高,气温更低,嗜辣椒以御寒”,这个观点其实是颇可怀疑的:譬如气候条件更接近江南的江西反而嗜辣,至迟到嘉庆年间,居然也是“群嗜一物名辣枚,又名辣椒……味辛,辣如火,食之令人唇舌作肿,而嗜者众”。又譬如太平天国战争以后的两湖农民“趾踵相接,蔽江而至”进入苏浙皖交界地区,却并未因为在长江下游的平原地带已经晒得到太阳而口味变淡,反而形成了“到了宣(城)、郎(溪)、广(德),辣得口水淌”的局面。

  甚至在太阳辐射一贯稀缺,早就存在“蜀犬吠日”成语的四川,其饮食口味也并不是一贯的重口味。早期的川人,其实跟今天的江南一样嗜甜。汉代扬雄的《蜀都赋》指出这里的居民“调夫五味,甘甜之和”。这种情形延至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曾评论道:“蜀人作食,喜着饴蜜。”此后虽然有巴蜀之人“尚滋味”、“好辛香”的记载,但宋朝的苏轼(四川眉山人)作为著名的美食家,以其名命名的“东坡肉”、“东坡豆腐”等名菜流传至今,这几道菜的口味却并没有重到哪里去。甚至清代诗人张问陶(四川遂宁人)在乾隆戊申(1788 年)所作《忆家园》还说“滑可流脂好蔗霜”,表明重甜仍为当时的川人所接受。

  或许,比起无法自圆其说的地理条件决定论,辣椒的流行是两个因素结合的结果。首先,辣椒开始进入食谱的时期,恰好是中国前所未有的人口大爆炸时期。道光年间,中国人口已经突破4亿,达到了传统农业社会所能容纳的极限。穷困限制了数量庞大的下层居民购买调味料,甚至食盐的消费能力,如同最初以椒代盐的贵州苗民一样,相似的境遇促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转向辣椒这种性价比极高的代用品: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鲜食,配菜蔬食,可以炒吃;也可生吃、腌制作泡菜;也可晒干挂藏,以及加工成辣椒酱、辣椒粉调味。实际上,在经济拮据的四川家庭之中,一碗红薯就一勺辣豆瓣,有一勺辣油就是高级饮食的食生活,据说直至上个世纪 70 年代的四川农村,仍是如此。

  与此同时,另一个原因,也就是由于辣椒素的作用,辣椒能够刺激唾液分泌,使人增进食欲,促进人体血液循环,使人兴奋,大提精神,就像民间有句俗语所说,“吃辣上瘾”,使得食辣之风走出底层,为整个社会所接纳。1948年,四川著名作家李劼人在《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饮食篇》里对发源于重庆江北最初为船工所食用的牛毛肚火锅进行了生动介绍,并预测这种在当时未登上大雅之堂,但又辣又麻又咸的美食,前途无量。虽然同一时期有人攻击其“终非川菜之正途”,但事实终如同李劼人所料,各种名吃名菜,最初都源于劳苦大众,是劳苦大众的创造和发明。如今,以牛毛肚火锅为代表的四川火锅,已经传播至全国各地,成为辛辣饮食品种的最典型代表;而食辣之风更是早已从西南走向全国,无论是在习惯清淡口味的羊城,还是口味偏甜的沪上,重辣的湘菜、川菜馆都已登上了大雅之堂,全国餐桌大有“一片红”之势……

  辣椒传入中国四百多年,凭借耿直火爆的个性点燃了全中国的味蕾,也重塑了这片土地的饮食版图。

  直到现在,它仍在人口的流动中持续散发着魅力。无论是辣味浓郁的湘菜、川菜在大街小巷的红火,还是餐桌上随手加入的一枚枚辣椒,甚至是拌饭酱里一滴点睛的红油,都在把这种植物的旺盛生命力延续下去。

  根据澎湃新闻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HwNy-fymrcmn028996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07: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