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败走中国:声势浩大的Bixby或许很难成为救命良药
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愈发尴尬,满屏的伪全面屏将大众的消费热情消耗殆尽,而另一方面巨头们也在创新方面显得分身乏力,比如前不久三星在北京一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宣布Bixby中文升级版的到来,人工智能概念傍身,三星给予了Bixby语音人机交互如同乔帮主触摸屏的交互革命的使命。
与第一代触摸屏手机悄悄革命机械交互的姿势不同,Bixby除了那场盛大的发布会,还将广告铺向了都市最繁华地段的巨幅广告屏,在尚未看到革命力量爆发的情况下,三星官方通过各种方式向世界宣告革命的到来,但或许三星对Bixby改写手机人机交互方式的力量过于高估。
Bixby对语音交互的革命
语音交互从机械化向智能化迈进的启蒙力量
语音人机交互被誉为进一步颠覆传统物理交互方式的下一场革命,手机作为第一大智能终端,语音交互也是率先在手机行业落地,从iPhone4第一次搭载苹果的语音助手Siri开始,语音交互成为手机行业布局的重点之一。
但从iPhone4到如今的iPhoneX,Siri带给行业的仅仅是语音人机交互的一个玩笑,完全是基于指令库的机械化运作模式,在Siri时代,也即系统对语音指令的识别能力进化,但依然未突破语音信息检索的范畴,在交互这场革命中显然没有掀起多大风浪。
三星的Bixby无疑是对Siri的一次重要进化,也是语音交互从识别向理解的重要过渡,Bixby是三星主推的人工智能技术,凭借语音、视觉、提醒以及主页功能等,展现了一种人机交互的新方式。简单的来说,Bixby是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实现对语音指令的场景和情景“理解”,简单的指令识别是Bixby的基础。
在Bixby的体验中可以发现,在不经过过多物理、机械化的操作过程中,即可实现对应用的启动,并能实现应用内的深度操作,比如根据用户指令在应用内实现自动发红包、发微博、甚至可以实现翻译、识别物体并进行电商化链接。
从技术角度来看,Bixby确实是语音人机交互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真正将语音交互从机械式问答推进人工智能时代的启蒙力量,而这一技术必将成为激活物联网等领域迈入发展快车道的加速度,但对于智能手机场景来说,这一技术到底是真革命还是鸡肋呢?
与第一代触摸屏手机悄悄革命机械交互的姿势不同,Bixby的高调造势足以体现三星对自身技术的自信,但或许三星对Bixby改写手机人机交互方式的力量过于高估。
Bixby对于手机来说逃不开鸡肋宿命
从对标Siri那一刻起意味着宣告革命失败
伴随Bixby发布同时上演的还有业内对Bixby与Siri的对标,之所以业内将这两者作为对标对象,其背后的真正潜在逻辑是Bixby并不能成为智能手机的交互的新革命力量,也即从Bixby对标Siri的那一刻起,也意味着Bixby对手机交互的革命宣告失败。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对于手机这个终端场景的交互演进历程,在功能机时代,手机的交互方式是物理键盘,在第一代触摸屏出现后,物理键盘这一事物也开始在手机行业画上句号,随着而来的是触摸屏带来的交互革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交互形式的变革带动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变革,也成为推动屏幕技术进化的核心主导力量,而对于Bixby来说,至少现在看来尚未出现明确的变革方向,至少没有任何机会去拿新的事物来淘汰屏幕技术,甚至不会对触屏交互带来任何影响。
当然,这还并不是Bixby最大的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是Bixby对于手机场景的软肋,首先来说,智能手机有着相对固定的使用场景,而手机中大多数的服务和应用恰恰太过依赖于这些固定场景。
以最简单的打电话发短信为例,大多数使用场景都在公共场合,虽然Bixby可以通过语音交互的方式唤醒手机,并能根据语音指令完成寻找联系人、拨通电话等等一系列的深度操作,但正如罗永浩之前的调侃,“你在前后都挤满人的公共汽车上,掏出手机说——请给老王发一条短信,边上人都用傻叉一样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你就会明白,语音识别软件公司首先要解决的是心理学问题而不是语音识别技术问题。”
再比如更加复杂的发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场景,Bixby可以很完美的实现一系列的深度操作,但可以想象,在大多数的场合你很难对着Bixby说:HI,Bixby,打开相册,把第三张照片发送到微博,然后大声说,配上文案“今天心情很好,来张自拍”……
而反观目前我们手机的大部分使用场景,以及用户对手机使用时间的分配,80%以上的时间都集中在公共场合,所以Bixby对于手机来说,鸡肋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场景,换句话话说,对于手机来说,语音识别应用的场景这是由声音的公开性以及人的保密心理天然限制的。所以无论是Siri,还是进化完成的Bixby至今仍未找到清晰的发展道路。
数据显示,从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Siri流失了730万名用户,约占其美国用户总数的15%。而三星Bixby这个看上去颠覆式的革命,在真正使用过程中是否会走上Siri的老路,因为从目前看来,Bixby只是取得了技术上的胜利,场景软肋才是最致命的,包括在手机上真正能托起语音交互的载体尚未出现。
三星败走中国
Bixby很难成为挽救颓势的良药
Bixby的声势浩大也体现出整个手机行业对创新式微的焦虑,与此同时,目前的智能手机行业对于品牌的洗牌已经结束,加上上游供应端的创新滞缓千机一面的同质化成为目前手机行业最大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品牌价值界限的逐渐模糊。
在品牌识别度逐渐降低的情况下,也意味着用户很难在出现价值沉淀,定价策略和宣传策略成为各大品牌争抢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所以在这几年,国产品牌纷纷崛起,更为关键的是也正是这种大环境,在市场容量饱和的情况下换机率持续降低,国产品牌的崛起意味着对三星苹果等品牌价值加持的手机厂商市场份额的蚕食,对于三星来说,这一点体现的尤为明显。
一鸣网根据来自Counterpoint技术市场研究公司的一份报告显示,三星在面对华为、OPPO和Vivo等竞争对手的挤压下,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正在不断快速下滑。第一季度,三星在中国市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滑幅度高达60%,而市场份额从一年前的8.6%下降到了现在的3.3%。
这个下滑速度非常惊人,尤其在2017年后半年持续下跌,据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三星电子2017年第三季度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仅为2%,排名第九。而且该机构预计三星智能手机今年第四季度在华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下跌至1.6%。
三星在中国这样的局面是很难挽回的,首先如前面提到的,创新滞缓是整个行业的问题,这导致了三星原有的品牌价值被严重削弱,三星对此也在近几年祭出了对策,比如曲面屏仅对自己供应,并推出了Spen、Bixby等创新,但现在看来,无论是对曲面屏的保护政策还是后两者都未对行业形成影响,也足以说明这一系列创新的价值并不高。
其次,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国产品牌崛起的一大因素是对多元化渠道的经营,比如渠道下沉、对线下店的布局,电商化的转变,而反观三星,其销售渠道依然主体在线上,并且经营方式依然市场传统的路数。
再者,三星的旗舰系列产品一度为行业最高的定价,品牌价值削弱加上产品同质化,以及换机率降低的行业背景,过高的定价策略导致竞争力确实,虽然说这两年三星推出了多款2000-3000元档的中高端机型,但如今看来似乎也是起色不明显。
群狼围攻之下,三星近乎用尽了还击方式,但如今这个头号智能手机厂商败走中国的迹象却愈发明显,与三星手机在最鼎盛相比,在5年不到的时间里,三星在华市场份额急剧缩水了超过九成。
给予厚望的Bixby在那场发布会后得到的结果是业内媒体给予的与Siri对标的尴尬局面,而那些巨幅的广告也在这个冬天显得格外冷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诺基亚的宿命会在三星身上再次上演吗?
来源:界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