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0|回复: 0

“绿色发展是一场全方位变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0 02: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3776d1c9164101e0.jpg

  能源关系着国计民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发展的路径和重点任务,提出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未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如何?能源结构调整的方向在哪?国家能源局5日举行发布会,披露了规划的亮点和主要内容。

  我国能源发展的时代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期。推动能源革命,有着重要的时代背景,乃大势所趋。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同时,我国能源发展也有了新态势。一是总量增速放缓。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0.9%,用电量仅增0.5%。二是能源结构逐步优化。煤炭的年消耗从“十二五”前两年的增量较大,到“十二五”后两年的负增长,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占比达到12%。三是更加注重能效和环境。四是能源科技创新进入高度活跃期。

  引领经济新常态、落实发展新理念,对能源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能源发展处于战略转型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生产消费革命。要充分认识速度变化是发展的必经阶段、结构变化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内在要求、动力转换是能源发展的根本出路,积极探索和找准工作着力点。

  第二,2020年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三五”时期需补短板,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对推动能源转型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十三五”时期,我们要补齐环境短板,环境质量应明显改善,污染排放和碳强度应有明显下降。在这一过程中,能源转型是基础,其必要性是显然的。而且低碳转型的技术和经济的可行性也日益增加,这为实现能源转型提供了良好条件。

  第三,实现2020年国家低碳发展目标的需要。我国2009年确定了2020年的低碳工作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2015年我国提交的《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进一步提出了2030年的低碳发展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而这些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对能源进行大踏步地、彻底地改造。

  第四,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启了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巴黎协定》指出的目标和方向,是人类发展路径创新的新成果。走绿色、低碳之路是一场国际比赛,我国要在这场比赛中不落伍并争取主动,能源革命是关键。国际经验表明,高碳发展并非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国内外形势都充分说明,推动能源革命,实现低碳发展,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综合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能源消费趋势变化等因素,规划提出,到2020年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

  据介绍,从年均增速看,“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2.5%左右,比“十二五”低1.1个百分点,符合经济新常态下能源消费变化趋势。从能源强度看,按照规划目标测算,“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15%以上。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李仰哲表示,为确保能源安全,应对能源需求可能回升较快和局部地区可能出现的供应紧张局面,规划考虑了相关对策。主要是通过提高现有发电机组利用率、提升跨区调运和协同互济保供能力等措施,确保能源充足稳定供应。

  清洁低碳能源将是能源供应增量主体

  “优化能源结构,实现清洁低碳发展,是推动能源革命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李仰哲说。

  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5%以上,天然气消费比重力争达到10%,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按照规划相关指标推算,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消费增量是煤炭增量的3倍多,约占能源消费总量增量的68%以上。清洁低碳能源将是“十三五”期间能源供应增量的主体。

  据介绍,为实现规划确定的结构调整目标,将继续推进非化石能源规模化发展。做好规模、布局、通道和市场的衔接,规划建设一批水电、核电重大项目,稳步发展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同时,扩大天然气消费市场。降低天然气利用成本,大力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和天然气调峰电站,在民用、工业和交通领域积极推进以气代煤、以气代油,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并将做好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风电、光伏布局向东中部转移

  “受资源禀赋等因素制约,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大都分布在西北部,长期以来形成了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的能源格局和流向。”李仰哲说。

  根据新形势的变化,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约束、可再生能源消纳、能源流转成本等因素,规划对“十三五”时期的重大能源项目、能源通道作出了统筹安排。其中,在能源发展布局上做了一些调整,主要是将风电、光伏布局向东中部转移,新增风电装机中,中东部地区约占58%;新增太阳能装机中,中东部地区约占56%,并以分布式开发、就地消纳为主。

  李仰哲表示,输电通道比规划研究初期减少了不少,还主动放缓了煤电建设节奏,严格控制煤电规模。

  优化能源系统提高发展质量

  “当前,随着能源供应出现阶段性宽松,我国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综合效率不高等问题逐步显现。突出表现在煤炭产能过剩、系统调节能力与可再生能源发展不相适应等。”李仰哲说,解决好这些问题是一项长期任务,主要途径是优化能源系统。

  对此,规划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一是有效化解过剩产能。主要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更加注重运用安全、环保、技术、质量等标准,淘汰落后产能。

  二是加快补上能源发展的短板。增强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调峰电站建设。同时,加大既有的热电联产机组、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力度。统筹推进油气管网建设,推进城镇配电网建设。

  三是深入推进煤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十三五”期间要完成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4.2亿千瓦,节能改造3.4亿千瓦。

  四是严格控制新投产煤电规模,力争将煤电装机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

  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路径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能源革命发力提速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着力推动能源生产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供给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这为“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转型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能源发展形势,积极应对能源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深刻认识、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动能源生产消费革命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抑制不合理需求、技术进步、能效标准管理,多管齐下节能提效,实现“能源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具体来说,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能效低、能源强度高的状况,应有明显的改观,做好“去产能、去库存”,防止产生新的产能过剩。

  二是大幅度减煤。在“十三五”时期,不再增加煤炭消费量。这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大气污染治理的必然要求。其中,“散煤替代”是“十三五”时期的一个重要工作。要用气、电、余热、可再生能源等实现大量散烧煤的替代。

  三是大力度、高质量发展非化石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水、风、光、生物质、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降低成本。

  四是稳油增气。要提高燃油标准,发展新能源车。同时,加强石油的替代,扩大天然气使用范围。天然气(含非常规)是相对低碳的化石能源,要努力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到2020年要提高到10%以上。

  五是发展智慧能源互联网。电力系统向可再生能源的适应性变革,是能源体系低碳转型的重点。在这一过程中,要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同时要把横向的多能互补和纵向的源、网、储等结合起来,发展智慧能源互联网。

  六是在新型城镇化中坚持低碳设计,推进农村能源形态的进步。“十三五”时期影响能源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城镇化。城镇化特别是基于燃煤的传统城镇化可能会加重环境负荷,因此,我国的城镇化需要精心设计。比如,提供方便的公共交通以及节能、环境友好的建筑,减少职住分离,注重梯级用能,等等。此外,还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满足用能的增量。要因地制宜,用天然气、光、风、生物质、地热等,以及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加上大数据智能化管理,推进农村能源形态的进步。这些都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涵。

  “目前所说的绿色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问题,而是一场全方位的经济社会变革。”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2017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上接受《财经》V课专访时说。

  2017年11月30日,以“砥砺前行、保卫蓝天”为主题的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邀请各界专业人士,共商如何更好地减少煤炭消费,探讨空气治理、能源转型方面的诸多议题。

  目前,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刘世锦指出,“这里讲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中就有渴慕蓝天。”要想换得好的空气质量,也势必对地上的污染源重点控制与治理,涉及到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需要让“老经济”焕发出新动能。

  那么,中国经济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发展?能源转型的长期战役如何取胜?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又该如何实现?旷日持久的这场“蓝天保卫战”如何打赢?此次论坛上,《财经》V课独家视频专访了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经济学家刘世锦,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中国煤控项目研究核心组成员、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高级顾问、气候能源专家杨富强,三人分别深度畅谈了绿色发展、空气治理、能源转型以及煤炭消费控制等话题。

  “绿色发展是一场全方位变革”

  “牺牲环境换取GDP”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现在的共识已经变为“环保生态和经济增长不再是对立的‘零和关系’”。十九大报告中亦提出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绿色发展,已有多种解读。刘世锦认为,目前所说的绿色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的问题,而是一场全方位的经济社会变革。因为绿色发展带动了消费方式、生产方式、流通方式、生活方式和创新方式的重大变革,也带来了新的消费升级动能、经济增长新动能与创新发展动能,“长远来看,这将会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文明形态”。

  刘世锦还指出,把”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对立起来“是不对的,绿色发展并不是必然要付出成本,相反,它会带来新的消费、新的生产,特别是创新。犹如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正是满足了人们对绿色出行的需要。

  那么,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刘世锦认为,这需要一个全方位的变革。确切来说,至少从三个方面做好准备。第一,政府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在政府的发展目标、业绩考核、政绩评估过程中,继续要把“绿色”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指标。

  第二,变革价格激励体系,纠正过去单纯的价格、财税等政策措施。刘世锦以能源领域举例称,“过去政府会对传统过剩能源、对环境负效应的一些产品进行补贴,对绿色消费或者投资补贴不到位,”这会造成激励不足,不利于绿色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补贴是针对于过渡时期中的有前景的绿色发展项目,长远看来,也要发挥市场的调剂作用,让新能源在市场竞争中自然取胜,而不是依赖于长期的补贴。

  第三,处理好生态资本核算的问题。这是绿色发展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即如何度量绿色发展的结果?“只有解决了可核算、可评估、可交易、可货币化、可市场化的问题,才能使绿色发展形成一种经济效益,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刘世锦特别强调称,绿色发展不是服务于少数人的奢侈品,应当惠及全体人民,使得全球经济发展更具可持续性与包容性。

  能源转型和煤控战役仍需长期努力

  能源转型是绿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领域,绿色发展对中国的能源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煤炭,作为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最大的能源,其转型可谓能源转型的关键。2017年1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对外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首次设立了煤炭消费总量的约束性控制指标。其中,提出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煤电机组供电煤耗达到每千瓦时310克标准煤以下的目标。

  这一目标是否能够有效达成?杨富强认为问题不大。他说,2017年煤炭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为60%左右,“还有3年时间,每年都下降1.8%,这个58%的指标可以达到。另外每年电厂的效率可以下降2克,而2017年已基本接近310克每千瓦时,所以这一目标也可以达成。”

  虽然近几年我国能源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各项指标的下降也较快,但是,要实现全面的能源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尤其是能源转型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现实中可以看到,煤炭消费量忽高忽低,常有波动,据中国煤炭协会统计,2017年前10月,全国煤炭产量28.53亿吨,同比增长4.8%;初步测算,全国煤炭消费量32.6亿吨左右,同比增长3.7%。

  对此,杨富强在专访中认为,“十三五计划是能源转型很关键的一个时期”,在落实能源转型过程中要努力克服三个难点。第一,政府方面要继续转变思路,出台新的政策扶持能源转型。第二,能源工业要转变原来的思路,要认识到煤炭消费的下降,是一个长期的、不可逆的基本趋势,所以要做好充分准备。第三,要做好环境保护以及公众健康保护工作,要认清煤炭在整个能源消费中占比的持续下降指标,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杨富强表示,从未来来看,中国能源转型必须彻底摆脱对煤炭消费的依赖,跨域石油时代,同步拥抱新能源的未来。这条路虽有不易,却势在必行。

  对此,刘世锦亦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接下来,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发力,有助于能源转型的实现。一方面是技术角度。技术进步能使新能源比传统能源在经济上具备更好的竞争优势,“这是将来取胜最为关键的一点”。

  另一方面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在能源转型领域,要做到放宽准入,鼓励竞争,同时把政府的管制和市场的力量很好地结合起来,一起推动能源改革。

  环境治理倒逼能源结构改革

  “我们在地上干的所有事情,最终都要用天上的效果来评判。”贺克斌在“2017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能源转型国际研讨会”上说到。能源转型以及煤炭控制,是从污染物排放的标准对环境问题进行治理,是“地上做的事情”。而近些年,环境管理的角度已经出现非常明显的变化,从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转移到环境质量,即“天上的效果”,这一标准上来。

  2013年,国家第一次以国务院直接发文的形式,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要求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的空气质量总体要改善,重污染天气要有较大幅度改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PM2.5浓度到2017年分别下降25%、20%和15%。

  2017年作为“大气十条”第一阶段实施的收官之年,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经验得失?贺克斌对此总结说,经过五年的努力,“如果以天上的空气质量作为标准的话,应该是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全国74个重点城市,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明显改善,PM2.5浓度相比2013年改善幅度达30%左右。

  贺克斌在《财经》V课专访中提及,从观念转变角度来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全社会各界,相对于过去的大气污染治理,其动员范围和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从环境管理角度来说,实现了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转移到环境质量这一标准上来。另外,在科技支撑以及有力监管之下,各省市实现了环境治理的联防联动,使得“大气十条”在“最后一公里”得以有效落实。

  虽然“大气十条”第一阶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也仍然存在问题。如目前冬季的大气质量改善还不够稳定,冬季重污染的攻坚战役还需要长期的努力。而且,虽然每年都有一定成效,但能否保证持续稳定仍需警惕。

  那么,要打赢蓝天保卫战,未来长期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贺克斌指出,第一,从污染源治理角度来说,非电工业领域、民用散煤、以及重型卡车和柴油机等非道路机械等,这是未来要努力的减排潜力与方向。

  第二,要努力建立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为大气污染治理找到更充分的科学依据和更有效的科学路径。

  第三,以环境保护的末端治理,来倒逼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深层次改革。“要解决好天上的问题就要减下面的污染物,而地下污染物和庞大的工业化体系密切相关。”贺克斌表示,要对付污染源,就会波及到一些工业产业体系,比如要对规模企业提标升级,对小而散、排污强度大的企业整改。

  总而言之,以环保作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改革的倒逼因素,可以“使经济实现‘脱胎换骨’,形成一个新的经济新常态”。

  在刘世锦看来,当前大量绿色消费的快速成长,比如绿色出行、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绿色创新,正涌现出一股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他判断,在下一阶段,这将引发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更广泛、更深刻的一场变革,对社会经济领域影响很大。

  比如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在最近几年的创新速度较快,“目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以预期它们的发电成本和传统燃煤的发电成本可以竞争,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替代,也成为一种新的增长动能”。

  而且,不止于此,“当确定了绿色发展在一些具体领域中的目标,也会激发出在‘老经济’上的新动能”,刘世锦在专访中说,通过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来做加法,深化供给侧改革,产能优化转型升级,会使得中国经济增长更具有活力,并且保持稳定性与持续性,形成一场全方位的利好变革。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经济日报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1 20: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