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3|回复: 0

中国经济保持着年均9.6%的增长速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7 03: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105cd48f9c9b13ad.jpg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在年会上指出,从改革开放到2016年,中国经济保持着年均9.6%的增长速度,对比改革开放之前,速度惊人。可以说,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经济。而这带来的启示也不言而喻,就是继续推动改革开放。

  周天勇说:“94年时,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占比只有1%左右,2000年时的占比上升到3.5%,但到2016年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占比已经达到了14%以上。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增长,我觉得都是改革实现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林桂军认为,从对外贸易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带来的最大启示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贸易占全球比重约为14%。林桂军总结,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四个方面的努力。

  林桂军说:“一是允许多种形式的经济体存在,只依靠国企是不行的,要有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二是在经济全球化上,我们每一步都能紧抓机遇;三是主动融入世界经济, 入世 后,改革效率效果进步特别突出;四是来自外界的压力、与外界的互动也使我们取得好的改革效果。”

  中国经验影响世界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一个重要启示。从企业角度来说,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为世界企业的榜样;英仕曼集团中国区主席李亦非从一名企业家的角度出发,指出企业家精神是过去40年改革开放最大的助推者,因此要强调中国企业家精神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则指出,中国经济学家也在这种中国经验的输出上,做出了不少尝试。

  曹和平表示:“对于经济学家而言,过去我们认为只要到西方去,把他们的东西学回来,用到我国经济领域的管理中去,一直追逐它的脚步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我国的经济学界中,至少有10%左右的经济学家在琢磨怎么用中国的理论、中国的文化之根、中国的管理模式向世界上传递一点中国的声音和中国的经济学思想。”

  眼下,中国经济仍然面临着下行的压力,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对此,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经验”和“启示”尤为重要。对于崛起的中国来说,改革永远在路上。

  张明:中国经济会面临明斯基时刻吗?

  张明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总体而言,目前中国爆发明斯基时刻的概率应该不大。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由于行政力量对资源配置的干预越来越强,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的效率下降。

  1、明斯基所提示的金融风险是指在经济长期稳定时期,由于债务上升、杠杆率增加、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最后导致系统内部爆发金融危机以及陷入漫长的去杠杆周期的潜在风险。所谓明斯基时刻,则是指由于市场预期转变而导致资产价格崩溃的时刻,也即市场由繁荣向衰退转变的转折点;

  2、明斯基时刻更容易发生在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下,这样的体制下资产价格泡沫更容易充分地展开,通常也不会由政府的有形之手从泡沫膨胀期到破裂期的长期持续干预。不过反过来,由于自由市场经济体制通常多次经历明斯基时刻,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积累了较多的危机处置经验,因此通常更容易从危机之后走出来;

  3、中国国民杠杆率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快速上升是不争的事实。从表面上来看,中国的杠杆率主要集中于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与居民部门的杠杆率相对较低。然而,第一,很多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被计算为企业债务,但本质上其实是地方政府债务;第二,地方政府债务最近几年通过PPP的模式继续快速增长;第三,最近10年,尤其是最近两三年,居民部门债务增长非常迅速;第四,过去十年企业债务上升的主要是国有企业,而中国政府具有充分地处置国企不良债权的经验。因此,地方债与居民债务上升的问题,也非常值得关注;

  4、与中国各部门加杠杆相对应的,一方面是制造业部门积累的。过剩产能与大量的基建项目,另一方面则是不断飙升的房地产价格、影子银行产品与金融资产价格(例如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与前两年火爆的利率债市场)。中国的股票市场经过2015年大幅深度调整之后,目前整体泡沫较小。

  5、从2015年年底中国政府加强金融行业的去杠杆、控风险行动,实质上是在通过降低金融部门杠杆来挤出相关资产价格泡沫。目前调整得最为充分的是债券市场。负债端通过发行同业存单与同业理财募集资金、资产端通过委外放杠杆投资于债券市场的行为基本上得到抑制。目前以银行同业业务为代表的影子银行业务受到的监管比较强,风险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6、相比之下,目前最容易遭遇明斯基时刻的,应该是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目前中央政府与投资者之间其实在进行艰苦的重复博弈。鉴于房地产库存处于较低水平,如果政府人为放松调控,一二线城市房价可能暴涨。但如果中央政府真的推出大规模房地产或显著增加商品房供给等重磅政策,一旦市场预期被扭转,大量存量住房进入供给,那么房价可能显著下跌。考虑到房价显著下跌将会加剧商业银行不良债权压力、地方政府预算外融资压力以及拥有住房群体的压力,因此中国政府将会努力试图控制房价的下跌幅度,而目前的调控思路也是以稳为主。

  7、大宗商品期货价格也具备显著大幅下跌的可能性,因为国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涨幅已经显著偏离了全球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涨幅。但由于参与大宗商品期货投资的是少数投资者,不具备房地产投资者的广泛性,其价格下挫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也远低于房地产价格下行,因此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即使大幅下跌,也难以引发政府的救助行为。

  8、要避免明斯基时刻的爆发或者抑制明斯基时刻爆发的负面冲击,政府需要努力打消投资者关于价格只涨不跌的预期;监管机构要通过宏观审慎监管来控制金融机构对特定资产价格的风险暴露;一旦资产价格下跌引发金融机构去杠杆行为,央行要及时向市场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以避免出现流动性枯竭与信贷短缺的情形。

  9、总体而言,目前中国爆发明斯基时刻的概率应该不大。我们更应该警惕的是,由于行政力量对资源配置的干预越来越强,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下降,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的效率下降。目前中国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劳动生产率增速与全要素生产率等效率指标仍在下滑。我们与其担心明斯基时刻,不如担心未来企业、金融机构的效率下滑,以至于出现更多的僵尸企业与僵尸银行,最终导致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与其担心突发性危机的冲击,不如担心缓慢的、渐进的效率下滑。

  吴晓球:中国金融正在发生三个重要变化

  人大重阳 吴晓球

  中国金融已经进入到一个重大的转型历史时期,以微信、支付宝等为代表的三方支付推动了中国金融的支付革命。那么,究竟该如何深刻理解这个新趋势?

  非常荣幸,能在这样一个场合,和大家讲一讲金融的历史、发展,以及中国金融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改革。

  我是一个不太喜欢到处讲的学者,而且我也不太愿意发表超过我研究领域的,针对其他社会热点的看法。

  中国社会非常多元,热点也非常地多,作为学者,看一看可以,但千万不要身在其中,乐此不疲。

  在现代社会,你不要把金融仅仅看作是一种牟利的工具,也不要觉得它高不可攀。金融要熔化于社会的生活之中,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些金融的基本知识。

  追求内心的自由是人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一点,最基础的条件是要财富自由。

  如何让财富伴随着你的一生,有效地增长?你应该了解财富增长的途径,以及怎么样控制风险。

  财富只能来自投资。投资是金融最核心的概念。

  商业银行的产生

  金融,古已有之,有了经济方式之后,有的人钱多了,有的人需要钱。

  钱多的人,他想通过一个什么办法,让他手中的闲置资金:安全,并且能够有所回报。

  另外一些人,因为创办企业或是生活的需要,他临时没有这些钱,可是他知道未来会有,他要通过一种方式,去向有钱的人去融通资金。

  慢慢地,金融中介就出现了,比如钱庄,以及后来的商业银行。有资金盈余的人把钱存到银行,银行去搜寻信用较好的客户。

  金融危机是怎么发生的?

  当然,你要向他借钱的话,要向他提供一系列的报表,现金流,以及行业周期,以判断你是否有信用,能否按期还本付息。

  但是,经济是有周期的。当经济处在上升期,银行希望你借得越多越好,有规模性。但如果是在经济衰退期,相当多的产业或者企业的利润下降,甚至会出现亏损。银行就会“催债”,即便没有到期,有时候也会要你提前还本付息,于是,就导致进一步加剧经济衰退。

  为了防止商业银行过度地去追求利润,追求贷款的规模,针对商业银行的科学监管逐渐开始。

  比如,要办银行,你要有足够的资本金。后来又发展到,你还必须要有拨备覆盖,比如,我们国家的拨备覆盖率是150%,如果这家银行有10亿坏账,你至少要准备15亿。当然,我们国家目前商业银行大多数的拨备覆盖都超过了200%。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把最大量的存款贷出去,不做某种技术上的约定,它就会有乘数效应。什么是乘数效应?如果你在银行存了100块钱,银行再贷100块钱给别人,别人又把这个钱存在银行,银行又贷出去……你想想看,它会无限地大,因此要防止这个状况。

  因此,我们有一个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对存款要提起准备金,按照一定比例,存入中央银行。

  目前,我们国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17%,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略低一些,因为他要支撑农村和农业的发展。

  也就是说,储户每存100块钱,银行要交17块钱给中央银行,其余83块钱自用。银行可能还要有一些头寸管理,所以可能最多只有70块钱可以贷给客户。

  以此类推,如果这70块钱再存入一家银行,又要交17%,达到一个存款收缩、信贷收缩的效应。

  这些都是基于一种风险的管控,以保证不发生支付性危机,因为央行可以用存款准备金来支付储户提起现金的要求。

  但也有人说,如果储户提起现金的要求超过了存款准备金的规模怎么办?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央行会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以防止出现恐慌情绪。

  你可以看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在早期,都是出现了银行支付危机,也叫银行破产危机。

  高利率国家是怎么一回事儿?

  大家知道,把钱存在商业银行,利息所得是相对比较低的,特别是在金融市场化的今天,利率一般来说是趋于下降。

  在金融管制的国家,通常都是高利率的国家。比如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存款利率很高,甚至有些年份还有保值贴补。

  因为那个时候,银行的利息低于通货膨胀率,很多人就觉得很恐慌,我把钱存在银行居然每天都在损失。于是,很多人就想办法把钱拿出来。

  为了稳定银行的储蓄存款,我们国家就开始了保值贴补。如果通货膨胀是10%,你一年期的存款利率7%,我另外再给你3%,确保你能够保值。所以,你可以看到那个时候,是高利率,

  但是,高利率会严重地压抑金融的创新和自由化,会使国家的金融结构以及金融业态非常单一,没有活力。

  所以,就必须要推动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同时利率就趋向于一种下降趋势。

  新金融市场的形成

  不过,还有很多人的需求可能还不限于金融的保值,而是需要获得更高的收益。而且还有一些资金的需求者,他向银行融资觉得非常麻烦。

  这两方都觉得不方便,于是一种现象出现了——资金的需求者和资金的供应者,绕开商业银行,直接见面。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金融脱媒,也叫去中介化,就是金融活动脱离了传统的金融中介,完成资金交易。

  去中介化以后,就在银行的外面慢慢形成了一个新的金融市场,比如债权市场、股票市场。

  它要发行一种凭证,我拿了这个凭证,有索取权,凭证上写得非常清楚,一年期你给我多少利息。

  这样,融资或者资产的证券化就出现了。

  可如果这个市场没有规则,那欺诈就出来了,会造成恶梦般地混乱,甚至出现金融危机。

  那么,对这个市场来说,什么东西最重要?显而易见,说真话最重要。特别是融资者,所以,有的立法首先都是要对融资者进行立法(资金的需求者)。

  所以,从1933年到1987年11月份的黑色星期一,在漫长的50多年里面,全球的金融市场整体上处于相对稳定发展的状态,其重要的运行方式主要表现为:

  第一,商业银行。

  通过吸收存款来发放贷款,再加上还有支付清算的功能。这仍然是全世界金融体系运行的重要方式,但其作用正在缓慢地下降。

  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资本市场、证券市场,因为企业的融资活动越来越多地是走向市场,企业主发现走向市场有很多的好处:

  ①融资成本是相对比较低的;

  ②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因为如果通过商业银行融资,经济周期一来,经济处在衰退期,银行会逼你还款。

  商业银行有一个理念,嫌贫爱富。昨天他还挺喜欢你,天天追着贷款给你,突然第二天,他发现说经济周期来了,这个行业不行了,所有的银行都会要你还款。

  举个例子,有一段时间,中国的光伏业非常发达,每家银行都去授信,额度甚至达到一千多亿。然而,突然间,光伏就不行了,所有的人都收回贷款,突然间就死掉了。

  这个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商业银行是一个顺周期原则,你越好他越给你贷款,你稍有不好,大家都来抢你的资产,纷纷要封你帐号。

  有些企业稍稍有点儿风吹草动,实际上他可能没有太大问题,只是一些临时性的小问题,但是都会抢先封他的帐号,最终导致企业死掉。这是传统金融制度最大的问题,而且,应该说他没什么情怀。

  第二,股市。

  于是除了商业银行外,又出现了金融市场。

  我发了债券,发了股票,虽然我业绩不好,但如果没有到期,就没有人来上门说要我还钱。当然,他也有周期,躲过了周期就没问题。

  后来这个市场又开始衍生了另外一个东西——风险资本。

  一般而言,企业上市会有溢价,企业发行市盈率20倍,就是说你的资产要翻20倍。

  而企业有一个成长周期,能够上市的企业一般都处在至少青春期,可从幼儿期到青春期,有时单个资本并不能完成企业的孵化,进而死掉。

  但是,一些人通过概率一算,即使把死掉的概率加上,再加上成功的概率,其投资收益率远比其他的收益率要高,于是,以风险资本为主要特色的新的资本业态出现了。

  这是基于资本市场的发展才会出现,因为他有一个期望,说未来这家企业能够成为公众公司,能够发行股票上市。

  总而言之,金融就是开始沿着以上两个轨道(商业银行与金融市场)在不断地前进,包括在金融市场的旁边,还有一系列承担不同收益和风险的其他业态,比如风险资本等。

  而且,你会发现,银行的轨道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地挑战,因为它太大了,在世界各国,他一开始都是最大的。

  但在美国,银行慢慢地变得非常小,金融市场变得最大,包括融资、投资以及财富管理。这同美国的法律有关系,不主张搞大、搞垄断,一旦大了以后,他就琢磨着要把你瓜分掉,要变成充分竞争。

  中国是什么都希望搞大。虽然我们也有反垄断法,但是实际上我们一直有做大做强的理念,做大做强固然有规模效应,但是没有竞争性。

  科技金融兴起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金融突然间又开始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人们发现网上购物非常便捷,物流业蓬勃发展。

  网购的出现,使整个消费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之伴生的新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更是对金融支付的一种革命(或者说也是一种脱媒)。

  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做某种限制,银行的支付功能会被大幅度地削弱,资金来源会受到严重地影响。所以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约束第三方支付(比如额度限制)。

  现在,又成立了“网联”,第三方支付共同的平台,有点儿像银联一样。

  对于网联,我对此正在观望。如果它能够使支付更加安全、便捷、低成本,网联就是一个好东西,因为它怕单独的微信支付,或是支付宝,有某种的风险。

  金融的最高境界是普惠性金融,就是所有的人,所有的企业在这个金融体系里面,都可以得到他相适应的金融服务。

  我们不喜欢那种歧视性的金融,那种嫌贫爱富的金融,这是中国金融要进行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动力,也是科技金融或者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空间。

  互联网金融是典型的新金融业态,而且要有某种公益心,才能做好。那些想一夜暴富,像E租宝那样,一看就有问题。

  新的金融还改变了很多的理念,比如信用。它不会因为你身份的差异,给出不同的信用。它会看你的行为轨迹,你的交易没有违规违纪,他就觉得你是一个守信用的人,可能你的收入不是很高,可能你家里并没有那么有钱,但你的信用很好,所以他不要任何抵押物,就可以把钱贷给你,这不就改变了传统信用的内核和外延了吗?

  中国未来的某种金融风险,可能和这些有关系

  中国金融的三个重要变化

  中国金融的现状就究竟是怎样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证券化金融资产比重逐步上升。

  如何评价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功能?有两个指标,一个是金融资产的总规模,一个是在总规模中,其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这两个指标来衡量这个国家的金融的效率和竞争力。

  什么是金融资产结构?就是指证券化金融资产在整个金融资产中的比重。

  如下图,中国金融资产的膨胀速度非常快。在膨胀过程当中,证券化的金融资产比重在逐步地上升,这说明中国经济的金融化程度非常高,金融对经济的渗透作用非常地大,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金融资产泡沫。

  第二,银行资产:表内与表外之比。

  根据央行发布的金融稳定报告所披露的相关数据,2013年到2015年,商业银行表内资产和表外资产的比例分别是1:0.3576和1:0.4241,也就是说银行的表内和表外的资产相比的话,表外的资产比重在提升。

  这里需要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是,资产结构变化导致监管也会发生变化。

  要知道,传统的监管主体(一行三会)是基于分业发展、分业监管的历史所确定的,其监管的重心是机构的风险监管,核心是保证资本充足。

  但现在,中国整个金融资产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资产已经不主要在金融机构手上,而是在居民手上,在投资者手上。风险显而易见已经转移给这些持有证券化金融资产的主体身上了。

  这也就意味着,监管就必须要发生某种程度上的转移,要花更多的力气来消除投资者投资于这些证券化金融资产所带来的风险。

  怎么消除呢?就是强制性地要求发行、发售这些证券化金融资产的主体,要如实地披露证券化金融资产内涵的信息,而且,中国的金融产品也不能过多地衍生,否则,信息就复杂了。

  当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后来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的衍生性,使得它的风险、信息无法披露,因为谁都不知道那个东西是什么东西,因为它衍生了三四次。

  银行表外业务的扩张,满足了用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创新的第二个趋势:科技化。

  金融的DNA有三个:

  ①消费人群无比广大,人人都跟金融有关系。

  ②金融产品消费面广,产品容易标准化,而且也必须标准化,有了标准化才能有规模性。

  ③如果这个领域利润丰厚,就一定有垄断的因素,有对潜在金融服务消费者利益侵害的一部分,所以就必须要引入竞争,以让金融的消费者得到最大的福利。

  科技、信息技术等的植入,与金融的DNA高度契合:产品高度标准化,可以批量生产,同时让更多的人分享了利润。

  那么,互联网金融究竟该怎样监管?你必须要把风险点找到。后来,我发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最重要的是来自于透明度。

  那天晚上,我找到这个,把整个逻辑路线图画出来,把监管架构,监管的精髓的部分找到以后,已是凌晨两点。我在沙发上,呆坐了一小时,看着天花板,那种心中的喜悦是从来没有过的,因为发现了一个天堂。

  第三,居民部门持有资产结构变动。

  居民部门持有的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持有非证券化金融资产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这种变化态势从2012年开始加速,2012年之前F/FS占比在70%以上,2012年至2014年则快速下落到61.44%、57.64%和54.78%。

  总之,中国金融的功能正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主要以融资为主,现在慢慢过渡到融资和财富管理并重的时代。

  中国金融存在的问题

  当然,中国金融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我们的杠杆太高(过度杠杆),过度杠杆包括宏观杠杆和微观杠杆,宏观杠杆就包括M2和GDP之比,金融资产和GDP之比。如何去杠杆、如何优化杠杆是我们面临的很大问题。

  第二,我们必须要认真地理解我们的风险在哪里,如何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这是我们当前面对地问题。

  我曾花了一年的时间研究全球的金融危机,包括南美危机、东亚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日本泡沫经济等。

  中国未来所发生的某种金融风险,可能和这些有某些关系。而且,真正的大国不会发生全面的金融危机,像美国就没有发生过,它都是个案的。

  全面的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银行支付危机、债务违约危机和股市危机的综合体,它们交织在一起,相互感染,小国就比较容易出现。

  像1997年的金融危机,东南亚的那些小国,他们就没有能力去抵抗,因为他们对外部资本的依赖非常大。

  所以,我对未来中国的金融,整体上来看是谨慎乐观的。中国的银行,十年之内不会出现支付性危机。我们银行那么高的利润,拨备都是250%,还有17%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超过8%的资本充足率,这些指标统统可以看得到,其风险不是特别大。

  中国金融的未来

  那么,如何构造一个与中国大国相匹配的大国金融,这是我们心中的梦想,

  我认为,未来的中国金融有这么几个特征:

  特征一:开放的大国金融。

  特征二:全球金融中心。

  特征三:具有国际货币功能的人民币。

  一个世界性的大国,从历史经验来看,它的金融体系、金融市场都是全球的金融中心,它的货币都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虽然也许在50年之内或者是在一个可以期许的时间内,我们还达不到美元的地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全球非常重要的货币之一,这是没有问题的。

  资管新时代:金融业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金融去杠杆下半场进程加速,资管业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证券市场周刊 本刊特约作者 刘鸣晨 /文

  金融业吃着火锅唱着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时隔268天后,被业内成为史上最严资管意见终于出台。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出台了长达29条、上万字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下称“《指导意见》”),这是2月21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内审稿)》(下称“《内审稿》”)的更新版。

  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金融机构混业经营日益频繁,跨市场、跨机构的金融产品明显增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也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行表内、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分别为5.9万亿元、23.1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7.5万亿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计划的规模分别为9.2万亿元、10.2万亿元、17.6万亿元、16.9万亿元;保险资管计划余额为1.7万亿元。剔除交叉持有的因素后,各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约60多万亿元。

  但由于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套利、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为了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促进资管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指导意见》横空出世。

  与2月份的《内审稿》相比,前后相隔268天的两份文件在内容上大体一致,《指导意见》延续年初《内审稿》内五大原则,重申资管刚兑、保本、表内资管“三不得”,强调金融机构履行职责与投资者保护,但同时又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指导意见》的原则更明确: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规范资金池和非标投资,打破刚兑。针对资产管理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投机频繁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

  《指导意见》的要求也更为具体:对资管产品的久期管理、非标债权类资产等提出明确要求。对消除多层嵌套和通道的描述更严谨细致。对资产组合的配置比例进行约束。

  《指导意见》强调过渡和沟通:设立一年半的新老划断过渡期,委外、智能投顾、金融创新等也没有一棍子打死。加强市场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不再提避免在处置风险中发生风险。

  同时,《指导意见》进一步强化功能监管:机构监管淡化,监管协调性更强,新版中“金融监督管理部门”的提法替代了内审稿里的三会(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新增了“央行对资管产品的统计进行监督审查”的职能。

  至此,牵动市场的资管业务管理办法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开始由幕后走向前台。《指导意见》是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以来,多部门联合发布的首个重要的金融监管政策,不仅是资管业务跨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也有助于市场把握未来金融监管的核心脉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回归本源

  近年来,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由于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套利、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

  人民银行发布的《2017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均开辟专栏或专题提纲挈领地探讨资管业务监管,体现出监管层对于资管监管的重视。两篇报告的表述大体相同,在风险识别方面都认为资管业务的风险在于:资金池操作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产品多层嵌套导致风险传递、影子银行面临监管不足、刚性兑付使风险仍停留在金融体系,以及部分非金融机构无序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在此背景下,与2月份公布的《内审稿》一脉相承,本次《指导意见》就资管产品定义、产品分类、投资者要求、投资范围、杠杆率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几乎涉及资源业务的各个方面,可谓迄今为止最全面、也最成体系的资管业务规范文件。

  在总体思路上,《指导意见》按照资管产品的类型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对同类资管业务做出一致性规定,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最大程度地消除监管套利空间,为资管业务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指导意见》坚持了以下五条基本原则:坚持严控风险的底线思维,减少存量风险,严防增量风险;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目标,既充分发挥资管业务的功能,切实服务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需求,又严格规范引导,避免资金脱实向虚,防止产品过于复杂,加剧风险的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传递;坚持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监管理念,实现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的全面、统一覆盖,采取有效监管措施,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重点针对资管业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监管套利、刚性兑付等问题,设定统一的标准规制;对金融创新坚持趋利避害、一分为二,留出发展空间;坚持积极稳妥审慎推进,防范风险与有序规范相结合,充分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合理设置过渡期,加强市场沟通,有效引导市场预期。

  基于上述原则,中信建投认为,此次《指导意见》明确了资管业务为表外业务,希望通过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真正实现“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回归资管业务的本源。具体来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刚性兑付是中国金融业长期存在的痼疾,且实际监管中难以量化。此次《指导意见》根据行为过程和最终结果对刚性兑付进行了明确界定显然是一次重要突破,有助于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主体行为。而且,《指导意见》希望通过资管产品净值化管理,降低资管产品的信息不对称性,让投资者明晰风险、尽享风险和收益,逐步打破刚性兑付风险。

  根据《指导意见》的界定,刚性兑付包括以下类型:违反公允价值确定净值原则对产品进行保本保收益;采取滚动发行等方式使产品本金、收益在不同投资者之间发生转移;自行筹集资金偿付或者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偿付等。

  二是禁止资金池运作,防范流动性和期限错配风险。长期以来,资金池运作是众多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政策部门一直都在强化金融机构的资金池运作,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此次《指导意见》明确禁止了资管业务的资金池业务,提出了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管理要求,同时,还对部分产品的久期管理进行了规定。比如,封闭式资管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此外,明确禁止开放式资管产品投资于股权,明确禁止“一对多”资管业务模式,限定同一资产投资规模不得超过300亿元。总体看,此次针对资金池的监管力度空前,可能会对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尤其不利于银行理财等资管业务。

  三是严格资管产品的杠杆操作,避免过度加杠杆行为。过度加杠杆是造成金融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比如,2015年股灾、2017年债市波动)。《指导意见》对资管产品的负债杠杆和分级杠杆均进行了严格规定,明确按照穿透原则核算负债杠杆,禁止资管产品持有人以所持产品份额进行质押融资等负债行为,同时明确指出四类产品不得分级,并对分级私募产品的负债杠杆和分级比例进行了严格限定。可以说,此次资管产品杠杆管理的精细化和严格程度均较以往有明显提高,对后续资管业务的盈利模式和操作方式会造成较大影响。

  四是强化资本和风险准备金计提要求。为应对操作风险和非预期风险,《指导意见》要求资管产品需计提风险准备金,根据管理费来制定相应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标准,并明确了风险准备金的使用范围,比如,用于弥补因金融机构违法违规、违反资管产品协议、操作错误或者技术故障等给资管产品财产或者投资者造成的损失。需要指出的是,资管产品的资本和风险准备金计提主要是防范金融机构违规行为,与传统意义上吸收损失的概念不同,并不是满足刚性兑付的需要。

  五是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指导意见》规定,资管产品投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应当遵守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有关限额管理、风险准备金要求、流动性管理等监管标准。这可以避免资管业务沦为变相的信贷业务,减少影子银行风险,缩短实体经济融资链条,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六是禁止多层嵌套和通道。多层嵌套是资管业务为外界诟病的重要话题。《指导意见》明确资管产品最多只能投资一层资管产品,且对委托和受托机构的职责进行了严格界定。

  七是对智能投顾进行了前瞻性管理。随着人工智能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快速应用,智能投顾有望获得快速发展。针对智能投顾的特点,《指导意见》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这不仅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同时也为智能投顾的规范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此外,《指导意见》还就资管产品分类、产品类型、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从业人员资质要求、公募和私募产品的投资要求、公司治理和风险隔离以及第三方独立托管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指导意见》还进行了“新老划断”,确保平稳过渡。过渡期为《指导意见》发布实施后至2019年6月30日。按照“新老划断”原则,允许存量产品自然存续至所投资资产到期,即实行“资产到期”。过渡期内,金融机构不得新增不符合本意见规定的资管产品的净认购规模。

  监管意图

  广发证券表示,资管业务监管原则落地是“金融去杠杆下半场”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指导意见》意图在金融机构回归本业、打破刚性兑付、完善影子银行监管三个方面做出实质性推进。

  广发证券认为,本轮金融杠杆形成与同业存单、表外理财、资管业务监管不足有密切关系:中小银行通过发行同业存单,扩大负债端,通过表外理财、委托和通道业务投资方式,加剧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绕转,拉长融资链条、积累金融体系风险。因此,金融去杠杆必然要求同业存单、表外理财、资管业务这三方面的监管完善。

  2017年一季度,MPA考核将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增速考核,2018年一季度同业存单也将纳入同业负债/总负债考核,金融去杠杆上半场结束,此后等待的是资管业务监管原则落地。此次《指导意见》在资管业务方面进行监管补位,其中“去通道化”和“资管业务杠杆率控制”相关规定直指本轮金融杠杆中资管业务风险积累诱因。

  金融去杠杆的深层次含义在于治理金融乱象、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引导资金由“虚”入“实”,因此,金融去杠杆的根本性命题在于金融监管完善和金融体系改革。本次《指导意见》在三个领域方面对目前既有的监管体系做出实质性改善:

  首先,多方面限制资管业务、产品和机构,“推动预期收益型产品向净值型产品转型,真正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促进资管业务回归本源。

  其次,《指导意见》给出刚兑定义、明确存款性金融机构和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刚兑惩处依据,要求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及时反应基础资产收益风险,推进金融体系打破刚性兑付。

  再次,资管业务为金融机构表外业务,《指导意见》在“规范资金池”方面,要求资管产品单独管理、建账、核算,规定“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最短期限不得低于90天”等,多方面限制资管业务资金池运行,控制金融体系影子银行风险。

  影响几何

  中信建投表示,《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资管行业进入规范发展的新时代。近几年急剧膨胀的资管业务已成为过去式,未来包括资管业态、资管行业格局均将发生根本性转变。

  对债市而言,短期看,经过10月中下旬以来的深度调整,债市对强监管的预期已充分吸收,债市韧性明显增强,继续大幅调整的风险降低。随着资管业务监管政策的落地,债市可能还会经受一波冲击,但在监管政策协调和基本面稳定的背景下,债市趋势性上行的动力不足,未来依然处在艰难的调整和筑顶阶段。

  中长期看,资管业务的调整对非标等融资冲击更大,对债市的影响或相对中性。虽然资管业务增长放缓会减少债市的配置资金,但随着监管趋严,表内和表外对债券等标准化资产的配置需求也会增加。因此,中长期监管政策对债市的影响相对中性,债市走势最终还是回归基本面,加杠杆带来的牛市行情难现。

  对股市而言,资金池和杠杆限制等监管政策可能会对二级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尤其是私募基金监管趋严会加大市场调整压力。但监管政策并未对PE/VC等做出严格限制,考虑到中国建立创新型社会以及“双创”的现实融资需要,PE/VC可能会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这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股权融资功能,增加直接投资比例。

  申万宏源认为,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股票市场可能会出现短期调整,但下行空间有限。一方面,市场出于资管新规落地实施可能导致竞赛式监管的担忧;另一方面,市场情绪已经进入负反馈,更重要的是监管层对于指数慢牛的愿望,叠加前期指数加速上行后目前处于相对高位,市场出现短期震荡调整的概率较大,但慢牛前提下指数下跌空间有限。

  申万宏源同时表示,长期而言,规范资管业则有助于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降低系统性风险。

  首先,《指导意见》强调五大原则,特别是监管方式上注重监管节奏和引导预期。从五大基本原则可以看到对于资管业监管,一方面强调风险要防;另一方面也要服务实体经济,同时监管要讲究方式,不能是运动式监管,应当是宏微观全面统一有效的有重点的监管,同时还强调了监管节奏和预期引导的问题。

  其次,《指导意见》相对前期《内审稿》更细致,更加注重细节和量化指标的明确,更具操作性。特别是明确分级产品设计规定限制权益加杠杆规模,长期有助于权益杠杆下行。《内审稿》中对于资管产品负债比率和结构化产品的杠杆倍数进行较为笼统的规定,而在《指导意见》中,对于将负债要求和分级产品设计分别进行了仔细阐述,特别是在分级产品设计中强调公募、开放式私募、投资单一标的比例超过50%的私募以及投资债券和股票等标准化资产超过50%的私募都不能进行份额分级。对于允许权益加杠杆的资产类别范围有所收窄,有助于权益市场杠杆下降。

  再次,《指导意见》对持股集中度要求下个股不存在被迫减持压力。此前,《内审稿》对于公募基金在投资运作上主要是“双十限制”,《指导意见》对于公募基金资产配置集中度的要求有所新增,基本与4月出台的公募基金流动性管理规定相同,要求基金管理人开放式基金持有单一标的流通股本不得超过15%,全部产品持有占比不得超过30%等。4月公募基金流动性管理规定出台后,经过6个月的过渡期,基本上持股比例不符合规定的基金公司已经完成相关个股减持工作,因此此次新增条款对于个股不会构成被迫减持压力。

  总体而言,《指导意见》相对前期《内审稿》相关规定有所缓和。表述上由“禁止资金池”调整为“规范资金池”;多层嵌套规定由原来的资管产品不得投资其他资管产品,最新调整为可以投资一层资管产品,从监管力度或者监管态度上来说是相对有所减弱的。

  而且,《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过渡期1年半,2019年6月30日之前采取新老划断原则。金融监管是长期任务,未来持续推进毋庸置疑。十九大刚刚结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紧迫任务第一条,央行持续着力金融监管、金融去杠杆,表明监管层正在按照既定路线改革前进,一切都在轨道上前进,未来金融监管仍将持续进行。

  综上,《指导意见》强调打破刚兑,鼓励净值型理财产品,随着无风险收益率的下行,未来权益配置会有所提升,长期也是有利股票市场的;对于权益市场杠杆加强限制;持股集中度要求提升将降低资管产品流动性风险,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市场的波动性,助力股票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银行无忧

  中银国际也表示,资管新规落地短期对银行表内外资产配置带来影响,尤其是表外理财业务的发展将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短期可能会造成相关业务收入的减少,不过考虑到目前理财业务占银行整体业务收入比重仍在低位,因此,对银行整体收入的影响幅度有限。

  而且,申万宏源还认为,本次《指导意见》对银行理财的监管要求并没有新增内容,重点是对已有规定的重申,总体对银行理财冲击较为有限。

  首次明确刚兑三大行为,净值化管理必将是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大方向。年初《内审稿》已强调金融机构要打破刚兑,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指导意见》是明文规定了刚兑行为和处罚措施,彰显了监管层对打破刚兑的决心。

  对于银行表内理财(约占银行理财的20%)而言,早在2013年,央行规定要将银行表内理财纳入结构化存款统计,由于涉及计提存款准备金要求,后续不排除存在对先前保本理财追缴准备金的可能性,预计未来银行保本理财会有一定的缩减。

  银行表外理财将计提风险准备金或者风险资本准备。《指导意见》指出金融机构需要按照资管产品管理费收入的10%计提风险准备金,但事实上这一监管要求在2016年7月份发布的理财业务监管新规中已经提及,对净值型理财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和其他理财产品按照产品管理收入的10%计提风险准备金。

  由于计提风险准备金是在利润分配阶段进行,故不会影响到银行当期利润。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指导意见》额外提到理财管理费也可按照规定计提操作风险资本或相应风险资本准备,但是对计提资本的监管口径并没有明确,后续可进一步关注相关理财新规的出台。

  因此,申万宏源判断,资管新规会对银行理财产生一定冲击,但出现大幅缩减的可能性不大。

  申万宏源根据银行2017年中报测算,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占手续费净收入比重大约在25%左右,占营收比重大约为6%,对银行业绩会有直接的贡献。另一方面,《指导意见》明示了过渡期至2019年6月30日,相对而言1年半的过渡期较长,而银行理财产品一般为短久期,存续理财产品基本上不太会受到太大影响。目前,理财产品期限在1年以上占比也仅为0.89%,因此,银行理财业务的调整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资管新规的落地从长期来看更是一种利好。

  中银国际的测算也是同样的结论,研报显示,《指导意见》对银行表内资负结构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负债端的变化,由于资管新规明令禁止了表内资管业务的发展,因此银行表内保本理财可以预计在新规落地之后将逐步退出市场。截至2017年6月末,银行业保本理财规模为6.75万亿元,占全部理财规模的24%。2017年以来,在传统存款增长乏力的背景下,银行发行保本理财保持较强的动力。

  在新规出台后,存量规模的压降将会给银行负债端的增长带来一定压力。展望未来,银行预计会通过发行与保本理财相类似的负债端工具来填补保本理财的缺口,类似结构化存款和大额存单。

  《指导意见》对于银行表外理财业务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对期限错配与非标投资的限制。虽然资管新规尚未明确对于非标资产投资比例的限定比例,但考虑到在规范资金池条款中提到非标资产配置的期限匹配要求,即“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者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者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这将对现有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的业务模式带来显著影响。

  受此影响,预计银行表外理财中非标投资的比例将进一步降低,拖累理财资产端收益率下行。按照目前非标资产占理财规模约15%的比例以及较标准化债权资产150BP-200BP的利差空间进行测算,非标资产未来全部由标准化资产替代带来的负面影响在30BP左右。

  对各家银行而言,由于资产端收益率的下行,银行需要在压缩理财业务的盈利空间(降低理财产品收益率)和潜在市场份额的下降中做出权衡。但无论如何取舍,都将会对银行理财业务收入带来负面影响。

  不过,考虑到目前理财收入贡献对银行整体收入影响较低(上市银行理财业务对手续费收入贡献比例在30%左右,考虑25%左右的手续费收入占营收的比例,理财占营收比重在6%-7%),且新老划断的方式能够缓释理财业务的波动,因此,整体对银行收入端影响有限。

  中银国际表示,从长期来看,新规的落地长期利好银行资管业务的发展,尤其是此次《指导意见》所提及的资管业务子公司化发展为银行资管业务的分拆埋下伏笔,考虑到银行体系在国内金融体系中的突出地位,未来银行资管业务独立发展的空间依然巨大。

  对于各非银资管机构而言,中银国际则认为,《指导意见》的影响将出现分化,信托、券商资管及基金子公司等原来通道业务占比较高的业务主体的影响较大。

  受制于《指导意见》中对于通道业务限制及实质穿透要求的影响,未来银行对于通道的需求将进一步降低,这将使得整个行业通道业务规模继续压缩。截至2017年上半年末,非银机构存量通道业务规模超过30万亿元,未来将逐步压降,对以通道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非银机构将带来较大影响。

  《指导意见》对于公募基金及保险资管等以主动管理业务为主体的机构影响较小,资管行业的去刚兑化将有利于主动管理能力强的资管机构脱颖而出。

  非银分化

  按照广发证券的判断,《指导意见》对券商影响有限,但对信托影响深远。

  在资金池问题上,大集合影响不大、期限错配和加杠杆给予缓冲期情况下,对证券行业营收和利润的影响较为轻微。券商资金池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集合,二是期限错配,三是加杠杆。

  对于大集合,整体影响不大。2013年6月大集合被叫停,目前主要是存续产品,并未有新设。大集合中,预计大多数为现金管理计划类的集合理财产品,其投向多为高流动性资产,也不存在定价分离问题,基本符合监管要求,并且,随着券商申请公募资格的增加,这类产品未来将逐步转为公募产品。因此,大集合中不符合监管要求的规模较小。当然,大集合并非当前监管鼓励方向,未来规模可能逐步萎缩。对于期限错配和加杠杆,是整改的重点,但新老划断给予缓冲期,短期影响较小。

  资管规模增速预计有所放缓,但对券商营收和利润的影响不大。近年来,券商资管急速扩张,根据证券业协会统计,2016年年末达17.5万亿元(集合资管13%,定向资管84%、其他3%),在金融去杠杆的政策基调下,未来增速放暖已成行业共识。本次监管行为,是对近期金融去杠杆防风险政策的配合,亦有利于资管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2016年,资管业务占券商总收入约9%,假设集合资管贡献一半,那么,大集合影响不大、期限错配和加杠杆给予缓冲期情况下,对证券行业营收和利润的影响较为轻微。

  在通道业务上,通道业务规模仍将收缩,但对券商业绩影响亦有限。根据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17年9月末,证券基金经营机构通道业务总规模约21万亿元,较2016年年末下降2.04%,占资管业务总规模的67.2%,其中,证券公司定向资管约13万亿元,基金公司及子公司“一对一”专户7.9万亿元,“一对多”专户仅部分历史存量产品,规模为1368万元。以万分之2-万分之4的通道费率测算,预计上半年贡献资管业务收入13亿-26亿元,占证券行业资管收入的9.3%-18.6%,仅占证券行业营业收入的0.9%-1.8%。

  广发证券认为,《指导意见》对信托公司多项具体业务开展有实质性约束。《指导意见》中基本保留“穿透监管”、“消除多重嵌套”、“统一杠杆要求”等意见。当前资管产品嵌套情况多且复杂,其中信托计划参与比重大,虽仍保留一层嵌套,但穿透原则下资金欲通过嵌套产品来规避监管的能力将被削弱。此前通道业务回流与非标业务迁移的利好逐渐减弱后,通道业务体量将逐渐收缩,信托行业资产管理规模增速将有所放缓。

  对行业短期冲击有限。一方面,通道业务体量虽大但费率低,对行业整体营收贡献有限。参考2016年信托行业主动管理与被动管理占比约为4:6,主被动费率水平比约为10:1,并假设被动管理中50%为通道业务,参考敏感性分析,通道业务占行业营收比例约在5%-15%区间范围。

  另一方面,“去通道、去杠杆、规范化”并非首次提及,引导行业可持续规范化发展。监管层对去通道去杠杆目标明确,长期看有助于规范行业发展,促进提升行业主动管理水平,加快行业转型。加之监管层对行业转型引导清晰明确,行业规范化构建与发展进程加速。当前信托保障基金超1100亿元,信托赔偿准备金余额近200亿元,基本覆盖行业风险项目规模。而中信登已进入运行、信托公司评级,分类新规颁布后协会已完成上年度信托公司评级、信托八项业务分类亦已在年初开展试点,行业可持续发展获监管层有力支持。

  信托公司业绩分化将更为显著,主动化程度高、资本金充足者后续发展将更显优势。新规对依赖通道业务、业务结构单一的信托公司影响较大,但对主动管理水平较高、业务结构良好的信托公司影响较小,其牌照价值得以彰显。同质化严重的通道业务不可持续,公司间将呈现更显著差异化发展。

  2017年12月17日,“第十九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新时代 新思想”,旨在致敬改革开放40年,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 作为中国经济改革重要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名誉会长、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出席论坛并发言,他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数十年来亲历的改革故事和心得体会。

  他说,改革开放初期给他印象最深的故事是邓小平提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也能做。他认为40年改革最成功的经验就是解放思想,而新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

  在改革中碰到思想理论障碍怎么办?高尚全说他对十九大提出的一句话非常感兴趣——“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这说明:要创新,要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定要坚持这个思想。

  十九大提出:“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构建这样的三有体制,靠谁来创造?靠谁来执行?靠谁来发展?高尚全认为,还是要靠广大老百姓(59.740, -0.14, -0.23%)自己来创造。老百姓和企业,是创造财富的集体;而政府是创造环境的集体。

  以下为实录:

  高尚全: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

  今天很高兴参加第十九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因为我对北大光华很有感情,我在很早以前八十年代就当了北大的兼职教授,先后带着20多位博士生,而且他们现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成长起来。

  新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全党全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

  我们进入新的时代,这个新的时代必须要有新的思想,刚才郝书记、林校长都讲到要总结经验,我想我们改革40年来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我想就是解放思想。正因为解放了思想,我们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取得了新的突破。所以可以说,40年改革的过程也是解放思想的过程。

  十九大提出来我们进入新的时代,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新的思想怎么形成的?应该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过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探索努力的结果。

  我想在这里讲一个故事。2001年在深圳开了一个高级顾问会议,这个层次很高,包括广东省的领导,深圳市的领导,还有学界的一个是马洪同志,一个是刘国光同志。讨论什么问题?讨论深圳如何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示范区。深圳市的思想还是领先的,在很早就讨论我怎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

  那么讨论过程当中,有一个顾问提出来,我们要当示范区,我们报纸上几乎天天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你不明确怎么做呢,他提出的问题也点到了。但是当时会场冷了,大家也没有想到怎么做。

  我看大家冷场了,后来我讲了,我当时讲了四条。第一,以民为本,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基础;第三,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目标;第四,民主政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我讲到第四条的时候,广东省书记他坐在我旁边,他说,这个民主政治,就是老百姓当主人。我说,您说得很对。原来流行一句话: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马洪同志是中国有名的经济学家,当时是社科院的院长。他说你讲的很,我想建议加一条,加什么?中华文化。我说这个意见很好,我同意。所以我讲了,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这就五条了。

  最近学习十九大,我叫我的助手查一下看,有没有这个记录。深圳2001年开顾问会议的记录,查出来几个网,一个是新浪网,一个是二十一世纪的网站都有,说高尚全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个特色。

  我讲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新的思想,是经过我们全党全国人民长期探索的结果,是这个意思。我觉得十九大提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讲这个思想不是说凭空而来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了长期实践的经验得出来的。

  改革中碰到思想理论障碍怎么办?十九大提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

  我很感兴趣的就是十九大中的一句话: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一直很欣赏,一直在回忆。这几个字是过去的经验总结,也是指导未来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因为我们在改革当中碰到障碍,这个障碍是思想理论的障碍,你们肯定也注意到了,不久前网上发了一篇文章说,“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就是消灭私有制,这篇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没有消灭私有制,而且大大发展了私有制,中国路走错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文章甚至号召:“在企业里面的共产党员团结起来,给资本家夺权,最后实现马克思所说的消灭私有制。”

  是不是私有化?我认为,当然没有!我说国资委的领导也讲了,我们国有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44万亿了,144万亿起了重要的作用。如果私有化以后,那还有必要成立国资委吗?还能起那么大的作用吗?所以说我们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调整所有制结构不是私有化,而是实践提出了要求。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定要坚持这个思想。我们要敬仰老祖宗,但是老祖宗处在什么时代?是一百多年的时代,还没电灯,他如果看到互联网时代,看到物联网,看到云计算,看到人工智能,他一定高兴的不得了。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那个时代,所以我们要创新,要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才能跟着时代的这个步伐。

  构建三有市场经济体制,谁来创造,靠谁来执行,谁来发展?还是要靠广大老百姓自己来创造。

  我本来想讲新时代、新思想、新体制。那么这个新体制不是说我们开个会就是一个新体制,这个新体制建立在实践基础上。我举几个例子,因为我在浙大的时候兼任了十年的管理学院的院长,我们成立了民本经济研究中心,我觉得浙江的经验值得推广。所以习近平同志到浙江任书记的时候,有一次我在浙大开会,他知道我还有杜润生在杭州,他宴请我们两个人。我说浙江的经验不能光是浙江来分享,而是全国来分享。我说浙江人的这个五千精神值得我们推广,有动力,有活力,有创新力。

  什么是五千精神?第一是千辛万苦创业。第二是千家万户搞生产,一个镇搞袜子,一个镇搞服装,这样子发展起来。所以我们在一块儿协作,不仅政府合作,而且浙江老百姓自己也搞专业化的形式。第三是千方百计经营。你这个办了创新,搞了企业,你不千方百计来经营怎么行呢?第四就是千山万水找市场。你到南美也好,到北美也好,到欧洲也好,到大洋洲也好,都可以看到浙江人,都可以看到浙江温州人,会看到温州的市场。为什么?因为你创业了以后,你要找市场,没市场怎么行。所以不管水有多深,山有多高,都有浙江人的足迹。第五是千头万抓根本。政府职能是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公共服务,而不是具体去管企业,政府不抓根本,去管企业的具体经营,一个领导几个厂,这样子企业搞不起来。

  我说五千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老百姓和企业是创造财富的集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集体。政府为老百姓提供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老百姓安心可以创新创业。老百姓有这样的环境以后,老百姓就富起来了。富起来以后,给国家税收上交多了。所以这样是良性循环。我们看到有的省现在负债累累,已经到了140%了,但是没有钱,浙江有钱,可以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他们没有钱,他们是按国外的标准要破产。所以我在浙大成立了一个民本经济研究中心,每年总结浙江的经验,当然浙江的经验也要提升和创新。所以我说这个是习书记你得支持,他当场表示,他肯定支持。

  我讲这个例子就是我们新的体制,我们这次十九大提出来,市场经济有效,微观经济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三有的体制。要构建这样的三有体制。这个三有体制提法很好。那么三有体制靠谁来创造,靠谁来执行,谁来发展,还是要靠广大老百姓,老百姓自己来创造。因为过去计划经济要我干,现在是我要干,动力就不一样了,因此福利也不一样。

  最近我去了浙江,去了桐庐,有一条经验很重要,它是只跑一次。我听了以后很高兴,因旧的经济体制就是九龙治水,不是创造环境让你搞活创新创业,而是要这个,要那个。所以这个只跑一次的改革,我很感兴趣,我问他要了材料。

  怎么只跑一次?因为我们过去老体制是九龙治水,阻力是九龙,现在把权力削了。所以只跑一次的改革,倒逼了我们的改革开放。一个是我是通过网络,通过大数据来实现的,第一我就一个章解决问题。过去九个章还不解决问题,现在一个章解决问题,通过网络全覆盖来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倒逼了部门。

  法律为老百姓创业创新提供条件。他们为了只跑一次,清理了法律法规,清理出来去看到我们的法律制度有22部,行政的法规有33部,大量法律法规都是部门,有一些是部门提出来的,部门提出来就是限制了创新。所以,它首先要清理原来已有的法律法规,只跑一次,结果发现原来的法律法规不适应,所以该废的废,该立的立,该改的改。所以这个法律上原来有保障,原来要限制人家创新创业的,现在要服务于创业创新。

  其实我从只跑一次觉得这个改革是很好的改革,推动了改革,推动了创新,推动了我们依法治国的进一步深化。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新的体制还是要靠实践,实践是理论支援。我们总结下面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在全国推广。国家体改委原来很注重实践的经验,地方的创新,专门成立试点司,试点成功了再全国推广,这个我觉得这个经验非常值得总结的,我们改革的未来,就是要靠创新,我们有了动力,我们有了活力,还有了创新力,我们改革开放就是从新的实际到了新的阶段,有新的体制,那么我们整个国家发展得更好。我就讲一点感想。

  改革开放初期印象最深的故事: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也能做

  季小军:特别感谢高老,我们喜欢听故事,您能不能讲一个故事,在改革开放初期,让您印象最深的一个事。

  高尚全:我说故事很多,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就是邓小平同志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委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评价,我参加了这个改革的起草。邓小平说,虽然文件是一部很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这个文件好。好在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讲了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一些新话。我对这个特别感兴趣,这是领导力的充分的表现,他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说出这样的话令人启发。这个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是什么?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个是新话,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

  因为我们为什么有姓资姓社之争?首先问一下老祖宗说过没有,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你不能说,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你不能做。我参加了这个起草,在外面调研的比较多,我说商品经济各有各的理解,有的认为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你提出商品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了。我说根据我的调查,哪里搞了商品经济,哪里的经济就发展快,哪里的老百姓口袋就鼓起来。所以我说提出商品经济是老百姓的要求,是实践的要求,没有问题。

  根据新浪财经、经济日报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1 17: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