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99|回复: 0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行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7 05:0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54f9181f92ef12b7.jpg

  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在北京发布。评价报告主要基于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对象范围涵盖至2016年底的全部147家国家高新区,评价所涉及的数据均来源于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火炬中心组织实施的国家高新区年度统计调查(此报告最新数据为2016年度数据)。

  报告显示,纳入统计的147家高新区各自产生的GDP总和达8.98万亿元人民币,约相当于我国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2.1%。这一数字超过国内最大的经济省份广东省,高于全球经济体排第十二位的俄罗斯。2016年国家高新区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5544.7亿元,占我国全年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超过35%;新增授权专利26.2万件,当年新增注册企业29.8万家。

  报告还显示,国家高新区创新资源加速聚集,创新主体加速发育,“双创”平台建设加速扩张,创业企业加速生长,创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尤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主体数量,2016年较2015年同比增长31.3%,比2015年10.9%的增速再度提高了20.4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的国家导向正在国家高新区加速实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高新区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历经近30年的建设,国家高新区已步入“三次创业”阶段。作为中国创新密集区域的典型代表和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中枢,其发展历程折射了中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变迁。日前,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

  “至2016年底,147家国家高新区的GDP总和达8.98万亿元,相当于我国2016年GDP的12.1%。”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会武介绍,除了经济总量,国家高新区创新也受到全球瞩目:2016年高新区企业的研发经费支出5544.7亿元,占我国全年R&D经费支出的35.8%;新增授权专利26.2万件。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张志宏表示,进入新时代,国家高新区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努力成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以创新创业为抓手,发展新经济,加速产业优化升级,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激发创新活力。

  1、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在高位持续提升。

  2016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为199.1点,较2015年增加18.9点,增幅进一步扩大。自2010年为基期开展评价的六年来,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六年来共增长了99.1点,2016年的增速高过10%。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整体保持增长趋势,尤其是创新创业环境指数自2012年后持续高速增长,反映出国家高新区近年来在打造创新环境、优化创业生态方面的成效显著。

  创新的国际化指数的指数值和增速都高位运行,反映出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全面开放的战略背景下,高新区开放创新和融入全球的创新步伐愈发加快。

  国家高新区具有持续加大富集创新资源的能力。尤其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主体数量,2016年较2015年同比增长31.3%,比2015年10.9%的增速再度提高了20.4个百分点,反映出我国“以企业为主体创新”的国家导向正在国家高新区加速实现。

  国家高新区“双创”平台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16年国家高新区内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701家,较2015年增加325家,增长率为23.4%;科技企业加速器471家,较2015年增加83家,增长率为21.4%;以众创空间为代表的新型孵化平台达到1656家,较2015年增加582家,增长率为54.2%;其中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为554家,较2015年增加324家,增长率高达140%。

  国家高新区的创业高度的活跃,并且一年比一年旺盛。2016年当年国家高新区新注册企业29.8万家,同比增长28.6%。

  与活跃的创新创业相伴随,国家高新区创业投资的机构数量和实际投资规模都迅速壮大。2016年高新区拥有的风险投资机构数量达4843家,同比增长16.2%;这些机构在高新区实施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总额2016年达到280.1亿,同比增长38.0%。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国范围内落地

  按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型特色园区和非三类园区看,我国创新型特色园区共有22家,这些园区2016年整体的创新指数增速达到13.0%,增速远高于现有的6家一流园区(6.6%)和22家创新型科技园区(8.0%),非三类园区中的其他97家园区2016年的创新能力指数平均也取得了12.5%增长。这说明以特色园区为代表并且占国家高新区多数的后发园区开始从侧重树立产业特色优势向追求全面创新的综合竞争优势发展。

  2010年后的新升级园区发展势头强劲。到2016年统计期截止,90家新升级高新区的创新能力指数突飞猛进,2016年较2015年平均增速是14.7%。国家高新区大家庭中的二线三线高新区的后发优势正开始展现,也强烈表现出目前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从个别一线城市的局部示范引领层面广泛扩展到全国范围的全面创新辐射带动层面。

  报告显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全国高新区范围内普遍展开,区域不平衡的发展状况有了至关重要的逆转。就四大区域(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观察,2016年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尤其抢眼的是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遏制住了创新能力增速下滑的态势。东北、西部两个地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总指标由下降转为上升(东北地区现有国家高新区总数24家,东部地区现有国家高新区57家,西部地区现有国家高新区总数33家,中部地区现有国家高新区33家)。

  东北地区高新区2015年创新能力指数平均增速是-7.0%,2016年达到9.5%,实现了从加速滑落到加速赶超的绝地反弹。西部地区高新区2015年创新能力指数平均增速是-1.0%,2016年达到6.3%,实现了从徘徊不前到欣欣向荣的转变。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指数2016年平均增速达到11.0%,在四大地区中最高,中部崛起的势头最为强劲。

  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指数增速的强势反弹,作为在该地区具有区域发展动力源和发动机地位的国家高新区,其创新发展能力指数的加速提升和持续向好对所在区域突破瓶颈和摆脱经济发展困局是重大利好。

  3、部分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总体与发达国家的先进园区仍有差距

  报告显示:中关村、上海张江、杭州、武汉、深圳、广州、成都、西安、合肥等高新区的创新能力继续处在全国国家高新区的前列。2016年,西安、北京中关村、成都、深圳、武汉、上海张江等高新区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在50%上下,远高于国家高新区28.5%的平均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且西安、北京中关村高新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均较硅谷地区居住人口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48.8%,2015年)高出4个百分点以上。

  刘会武表示,人才结构的提升,直接反映这些园区在创新资源和双创平台的聚集、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继续发挥着对国家高新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2016年,国家高新区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人均上缴税额分别为153.3万元、10.3万元、8.7万元,劳动生产率为31.5万元/人。但同时也需要看到,2016年美国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是84.8万元/人,尤其是美国硅谷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为114.4万元/人,二者都高出我国国家高新区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尽管目前国家高新区的价值创造和经济效率是全国的高地,越来越多的国家高新区在向着更加进步、美好的方向发展,但总体来说,与全球发达国家和发达园区相比仍有差距,仍需我们付出更大努力,推动国家高新区的持续创新和发展。”刘会武表示。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捷报频传,点亮了很多“科技树”,从2006年开始实施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不少已开花结果。去年“十三五”国家科技规划中又提出了15个“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万钢表示,这15个“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里,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专项已经启动,深海空间站、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重大项目实施方案编制都已经开始,预计未来两年都要启动实施。

  万钢表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与国家战略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从2016年开始,实施周期到2030年。它们和2006年开始实施、到2020年结束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将形成一个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

  “对于‘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我们还实施了动态调整机制。比如,人工智能经过60年的积淀,从去年开始在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和群体智能等方面,都出现重要的新进展。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项目,我们正在进行论证。”说起人工智能的研究现状,万钢点赞说:“我们的企业很给力!”

  根据人民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1 1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