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6|回复: 0

国内的发展现状为海归创业提供机遇,海归用创新的方式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8 21: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0710b9e028254a73.jpg

  中国海归创业联盟长春创业中心揭牌仪式在长春新区举行。中国海归创业联盟长春创业中心将作为“长白慧谷”英才计划长期协办单位,搭建人才信息互动平台,把长春新区优惠政策、人才需求信息及时向海外发布,协助驻区企业推荐引进高层次人才,组织海外专家、企业、人才等来新区参观考察、洽谈对接,并将努力建设成为“海创联”全国示范性创业中心,成为长春新区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新平台。今年,创业中心将组织“海创智库”围绕长春新区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财政实力和对外开放等方面开展调研,提出改进和提升工作的具体措施,同时结合新区实际组织开展“海创杯”先进制造业人才项目对接、海创大讲堂、海外院士学者新区行等活动。

  长春新区将进一步加大对中国海归创业联盟长春创业中心的支持力度,对其引进落位的优质项目,在政策扶持、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海创联”是经中国科协批准成立的海归创业者和海归创业者创办企业组成的联盟,本着“服务、创新、开放、务实、守法、共赢”的工作原则,组织并帮助海归创业者和海归创业者创办企业围绕我国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活动,共同助力“中国梦”。经过两年多发展,“海创联”已经在海内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2017年3月至6月,作为中国(长春)海外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的主要承办单位之一,在5个海外分赛区共征集到374个创新创业项目,促成包括世界知名数学家丘成桐院士及其团队等6个优质项目成功与长春新区签约,对提升长春新区国际影响力、集聚海外高端人才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学成回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体育用品品牌赛克的创始人赵田力感慨道:“我们在招聘时其实没有刻意招聘归国留学生,但确实感受到选择回国发展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了。”

  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创业。留学经历让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回国后更能敏锐地察觉到市场趋势的变化,从而抓住机遇,打造自己的事业。杨文静从日本留学回国之后,先在企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她感受到国内逐渐浓厚的创业氛围,加之个人对于创业的兴趣,就与其他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开始创业,打造出一款名为“微愿”的手机应用。巧合的是,杨文静的几位合伙人大多有过留学经历。

  在全球化智库(CCG)评选出的中国留学人员50人中,有1/5的“80后”和“90后”入选,这也充分表明,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毕业后选择回国,在中国土地上发光发热。

  人才是发展的基础。当留学归国成为一波高于一波的浪潮时,海归创业也会迸发出新的活力。

  最近一段时间,采访了不少海归创业者,他们的故事萦绕脑海,激荡起时代的跫音和澎湃的思绪。

  犹记得初次探访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的情景。很难想象,在北五环外一栋不起眼的灰色小楼里,“60后”创业者陆凡和他的同事们,打造了一个世界先进的“增强现实”(AR)实验室。人到中年的陆凡,对于前沿技术仍保持着高度的敏感和热情,坚持走“技术创业”的道路,希望用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犹记得“70后”的陈宁讲述他为何回国时,语气里那份未被岁月冲淡的激动。2009年,陈宁第一次走进深圳中兴通讯的大楼,看到那么多年轻的工程师,朝气蓬勃而又求知若渴,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他相信这批人中,一定会涌现出卓越的技术人才;也相信这片热土上,一定能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6年的时间,让刘若鹏从一个在地下车库里做实验的“80后”海归博士,成长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主席。他一手打造的“光启系”创新集团,横跨5大洲12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凝聚全球的创新者共同为改变世界而奋斗。

  一个又一个有关梦想和创业的故事,在当代中国的舞台不断上演。海归创业者用他们的才华与汗水,书写着个人成功与时代发展交相辉映的华章。

  也许,身在海外,更容易为祖国的快速发展感到震撼。当中国的高铁风驰电掣、延伸到海外,当欧美街头的年轻人用着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全球竞争中成为行业翘楚,这些情系故土的海外游子,在油然升腾起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了祖国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

  “与其在国外心痒痒,不如早点回来干一番事业。”陈宁的一句话,道出了众多海归创业者的心声。在国外,或许可以过上安逸富足的生活,而回国却能拥有无限的机遇和可能性。

  “我们学到的东西在国外很难创造出我们应该创造的价值,但国内很多医院和研究机构还不具备这些先进的平台或技术,我们回来就有用武之地,个人的人生价值就能够体现。”杨光华说,医药工作者的价值不一定需要市场来回报,只要看到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把人治好了,就会感到内心无比充盈。

  2006年,在取得西班牙纳瓦拉皇家医学院博士学位后,杨光华毅然回国,次年即创办了比昂生物医药科技公司。最初,杨光华是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春晖杯”创新创业大赛,在活动中,他逐渐被大赛的理念所吸引,自己也成为一名真正的参赛者。“这里就像一个创业课堂,可以教会你很多东西。”杨光华认为,参加“春晖杯”应该是海归创业者的第一步,自己却先迈出了第二步,在遇到一些困难和疑惑后,反过来又回到第一步中寻找最佳的答案和解决办法。

  对于很多海外留学人员来说,“春晖杯”是他们了解国内创业政策,与国内单位开展技术交流和项目对接的重要平台。“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是由教育部和科技部共同主办、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承办,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快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国家级引智平台。自2006年以来,“春晖杯”大赛已成功举办过十届。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投资事务处处长黄立琼对本报介绍,截至2015年底,“春晖杯”共遴选出1759个留学人员创新创业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已有325名入围项目的参赛留学人员顺利走上回国创业的道路,其中有20名留学人员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陆凡即是“千人计划”专家中的一员。2012年,他带着“增强现实”(AR)移动应用研究的成果参加第七届“春晖杯”大赛,取得了不错的名次。“我的很多朋友在国外时就参加了比赛。”陆凡对笔者说,“‘春晖杯’与国家的人才政策相结合,将海外人才直接吸引回来。”

  在陆凡创办的触景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笔者体验了“增强现实”这种前沿科技的酷炫效果。手机摄像头对准办公室墙上的一幅照片,屏幕中的人物马上“活”了起来,开始演绎精彩的故事。戴上AR眼镜,就能看到熊熊燃烧的火球从天花板滚落,砸在屋里真实存在的沙发上。

  作为中国最早涉足“增强现实”领域的创业者,陆凡把国际最先进的AR技术和理念注入触景无限。2011年,触景无限开发出国内首款AR浏览器。此后又推出智慧旅游、智慧城市等相关应用。今年起,公司进军硬件领域,打造智能视觉组件产品,并建立了打通多套世界先进技术系统的视觉实验室。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拿到美国绿卡的陆凡,认为自己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国创业是理智的选择。“美国经济存量虽然大,但是增量小,而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速增长。在这么大的经济增量中,蕴含着巨大的创业机遇,个人能够更好地发挥才干,更容易获得事业的成功。”

  “一进中关村,就有很强的归属感。”2010年,陆凡进驻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成为一名“村里人”。对于中关村和海淀创业园的创新创业氛围,陆凡的感受十分深刻。“园区领导目光高远,对国家人才战略的理解非常到位,对中关村的定位非常准确。这里不是简单地招商,而是要以培育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转型。”

  陆凡说,园区里几百家企业分别从事什么业务,园区领导都了如指掌。创业者很愿意与园区领导交流,“遇到什么困难,需要对接什么资源,跟领导一说,很快就会想办法帮你解决。”

  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主任赵新良告诉笔者,自1997年创办以来,海淀创业园建立起一套专业的孵化体系,实施了一系列有利创新创业的措施。除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辅导,搭建人才、技术和投融资服务平台,创业园还开展了支持企业发展的示范工程,将企业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最先在园区内部推广应用,逐步形成一种创业微生态圈。

  “园区带头采用企业的技术和产品,为企业提供一个展示、应用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初创企业解决收入不多、资金困难的问题。”赵新良说,“客户来到园区,就能直观地感受到这里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开展示范应用的过程中,企业也能完善产品性能并降低运营成本。”

  据赵新良介绍,截至2015年7月,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累计孵化留学人员创业企业980家,吸引留学人员1120人。其中,3名创业者获得了六部委颁发的“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3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更令人欣喜的是,创业园中已经培育出了16家上市企业。

  而在千里之外的深圳,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陈宁也对当地的创业环境赞不绝口。“我认为深圳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包容、敢于创新,没有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在这里创业不需要讲背景、讲排场,而是用市场来验证是否有真本事。”陈宁对笔者说。

  2014年8月,陈宁在美国硅谷参加了“硅谷—深圳(龙岗)创新创业直通车”活动。经过与深圳龙岗区有关负责人深入沟通,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共识。“深圳方面对我们的技术和理念非常认可,愿意拿出市场给我们做试点。这是我们最感兴趣也是最珍惜的机会。”

  很快,陈宁与合伙人一起注册了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颠覆式创新”。2015年,云天励飞“视觉智能和机器学习处理器创新与产业化”团队入选深圳市“孔雀团队”,获得4000万元创业资金支持。“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融资问题。”陈宁说,“政府通过专业的评选,对优秀团队给予大手笔的支持,这为创业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此外,“孔雀计划”还为高端人才提供购房补贴,在深圳房价较高的背景下,这一优惠政策对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西部城市贵阳,有一家从事工业精密测量的海归创业企业。2009年,在美国工作十多年的蒙浩带着自己的“高精度可调节精密气垫传感器”专利成果回到家乡,创建了贵阳瑞极精密测量有限公司。关于创业,蒙浩的目标很清晰:“就是要对最先进的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本土化创新,改变国内精密测量行业水平低、市场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的局面。”

  蒙浩走的是国际联动的创新道路。他在国内创业的同时,还在美国拥有一个汽车发动机非标机床控制系统的技术团队,并与北美两家精密测量设备公司长期保持合作。“上一星期我在美国萌生的构想,下一星期就能空降贵州,并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形成新产品。”蒙浩表示,只有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才能让公司始终与最先进技术同步。

  经过6年多的努力,贵阳瑞极精密测量有限公司已拥有3项发明专利和11项实用新型专利,成功研发、制造出5个系列16种产品,成为目前国内唯一拥有气动测量、电感测量、光学测量三大精密测量技术与自动化测量技术的公司。在自己创业成功的同时,蒙浩不忘为家乡引进人才,鼓励更多拥有高科技知识的人才回贵州创业。

  “海归创业最好的时代,就是现在!”王辉耀感慨道。他回忆自己多年前创业的经历,当初注册一家公司需要半年时间,现在“三证合一”,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创业便利化。

  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其中第二十四条为“支持境外人才来华创业”,强调“发挥留学回国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高端人才的创业引领带动作用”。《意见》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地方对回国创业高端人才和境外高端人才来华创办高科技企业给予一次性创业启动资金,在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完善相关措施。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神州大地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蓬勃热潮。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城镇,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创新创业的道路。而海外优秀人才流入的目的地范围也越来越广,他们把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理念带到了全国各个区域。

  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当前,海归创业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贸易/批发/零售业、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海归创业的城市已经逐步扩大到东部沿海二三线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区。

  专家指出,日益开放、繁荣的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归国,无论从海归人员的数量、国别的广泛度来看都在全球首屈一指。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1978年至2015年底,中国留学人员累计回国人数达221.86万人,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15年回国人数达40.91万人;90%以上的留学回国就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学历。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海归群体是中国最好的人才库,将为中国未来的创新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王辉耀表示,为了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有关政策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让更多的海归人才安心回国创业,为祖国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海归对落地城市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各地在引才竞争中需凭实力。

  毋庸讳言,一线城市依旧是大多数海归创业的优先选择之地。例如,上海对于海归创业的政策支持更多地集中在一些基本政策上,并没有像一些新兴二三线城市那样突出,但是依旧吸引着很多海归前来创业。原因在于上海具备全国领先的经济环境、市场成熟程度和产业集中度,这对于很多初创公司非常有吸引力。

  江苏、浙江等地区对于海归人才的扶持力度也很大,同样吸引了很多海归。除了资金扶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外,很多地区的引才举措还体现在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上。海角网董事长竺俊景介绍到,浙江和江苏的一些地区甚至在海归子女教育等问题上也都帮助他们考虑得非常周全。赵田力正是因为综合考虑了江苏省的人才引进政策、长三角产业结构和物流优势,才选择将公司总部设于苏州。当然,不仅仅是江苏、浙江,全国各地都在着力打造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链,为海归创业提供全方位支持。人才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海归将在最适合他们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作用。

  近年来,海归创业的地点不再局限于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形成了向二三线城市发展的趋势。《2017年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成都、武汉分别吸引了6.6%和4.4%的海归,已有赶超一线城市的势头。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一线城市因其具有经济、资源、产业基础以及区位优势,仍是多数海归创业的首选地点。

  分析海归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创业的原因,可以看出:当前,一线城市面临“城市病”的压力,需要疏解一些功能;另一方面,一些二三线城市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人口条件、公共服务,处于迅速崛起与转型之中。对海归来说,选择一线城市会面临人才扎堆、竞争激烈的局面,而二三线城市具有落户难度低、综合成本低、政策扶持力度大、竞争较小等优势,更适合某些创业项目的发展。

  海归选择到二三线城市创业,除了希望赶上城市发展的红利,还因为各地政府为海归人才提供的良好创业环境和优厚待遇。人才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二三线城市显然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在引才上持续发力、新招频出。如郑州市近日发布“智汇郑州”引才政策,针对企业在孵化基地中产生的水电、房租等费用,可给予50%的补贴。银川市先后实施了“海外华侨华人专家引进计划”“海外引才百人计划”“创新团队引进计划”等一系列计划,吸引海归专家前去工作。二三线城市政府在切实为海归创业提供场地、资金、技术、配套服务等优惠政策的同时,也精准地对接海归的个人需求,力争在住房补贴、子女落户等方面免除海归后顾之忧。

  近年来,二三线城市留学人员创业园、留学人才项目对接会等稳步发展,为海归创业项目的孵化、落地、对接提供了保障。到2017年,留学人员创业园已经走过了23个年头,对于海归智力成果的落地发挥了重要作用。留创园除了为海归创业提供资金、场地、管理等方面的支持,还针对海归创业初期不了解相关政策、人员缺乏等给予帮助。各地专门为海归举办的对接会也越来越多,其内容愈发细化、形式愈发多样。现在的对接会具有成果转化和智力服务的双重功能,同时为城市发展助力。

  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都需要引进人才、用好人才。在此背景下,二三线城市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渴求人才。可以预见,未来海归在一线城市扎堆的现象将不断得到缓解,更多海归将根据创业项目的实际情况,理性选择创业地点。

  海归创业的优秀答卷离不开孵化机构的努力。

  目前,全国已经涌现出300多家留创园,它们为海归提供了完善的服务。从创业项目落地到提供税收减免等政策的对接,再到资金和办公场所的帮助,精准对接海归创业者的切实需要。

  随着创业服务和人才服务的完善,市场上应运而生了一批帮助海归创业的机构,海角网就是其中之一。海角网为创业者提供了一条龙服务,其中包括很多海归并不熟悉且比较头疼的市场营销。

  此外,有一些并不专门面向海归的创业孵化机构,在市场拓展以及某些特定行业的服务方面凸显优势。杨文静所在的微愿团队入驻了北京市中关村创客小镇,虽然享受的海归特定政策不多,但是该团队却在小镇内找到了很多合作伙伴,也解决了互联网创业公司经常遇到的员工住宿等问题。逐渐完善的孵化机制,更加多样的孵化形式,将在2018年继续为海归创业保驾护航。

  回顾2017年的报道,我们看到,海归创业领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海归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趋势,结合自身兴趣、优势、实力,在农业、文创、大健康、食品等多个领域开拓发展。他们凭借海外学成的先进技术以及国际化的视野,在这些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据相关数据显示,海归比较偏好创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互联网行业、服务业、文体教育是海归从事领域的前三名。而在2015年,金融业是海归的首选,占据14.3%。可以看出,我国第三产业在近年发展迅速,海归也因时而动,更倾向到创新领域发展。

  国内的发展现状为海归创业提供机遇,海归用创新的方式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本报海归创业版曾于2017年9月2日对投身大健康领域的海归进行报道,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张宇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说:“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但这种不均衡的现状对大健康产业发展而言却是个机遇。现在,我国正在努力推动精准医疗、远程医疗和个性化医疗,这为大健康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海归在投身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产业的同时,也弥补了产业空白,提高了产业的水平,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近日收官的首届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基于人工智能的云端眼科体检系统、远程无线充电、陆空协同智能机器人等高科技以及新材料技术纷纷亮相,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将给相关行业发展带来新动力。

  2017年,海归创业更趋于理性,他们脚踏实地,不以业小而不为。许多海归表示,在择业时要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有什么、想要什么、适合什么,不会纠结于从事的行业是否“高端”。

  当前,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创新,海归因其所具有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背景而更具有创新能力。期待更多海归在未来的发展中抓住机遇,在各自的领域发挥作用。

  2017年,海归组织稳步发展。海归组织不仅是政府服务体系的补充,更是服务海归的中坚力量。一方面,有一些新的海归组织成立,一些老牌海归组织在不断扩大规模,在各地成立分会;另一方面,海归组织与各地政府的合作日益紧密。他们搭建平台,牵头举办活动,使各地政府与海归对接,也通过平台将政策传递给海归创业者。

  随着海归人数的增加与需求的多样化,海归组织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为海归组织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海归组织的发展更具规范性,开展工作也有了多方的配合和保障。海归组织在服务海归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近年来海归组织活跃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海归回国就业的劣势集中于“不熟悉国内就业形势与企业需求”“不熟悉国内市场”等方面,而“就业信息咨询”“海归政策解读”是海归最渴望获得的服务。海归组织可以帮助海归更好地融入国内环境,搭建新的社交网,也提供就业咨询、创业指导、政策解读等具体服务。在首届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上,欧美同学会以其自身影响力,带动了上百个团队参与竞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纷纷到大赛现场考察项目,促进了海外人才成果的落地。

  海归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海归组织整合各项资源,精准服务海归,为海归的发展提供了切实帮助。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中新网、经济日报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18 23: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