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93|回复: 0

期盼一刀切式人才评价再少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15 08: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连日来,一项政策“红包”让北京全市3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拍手叫好——全面推行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支持人才自选代表性成果代替论文。比如,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可选择理论文章、决策咨询研究报告;教育教学、卫生技术人才可选择精品课程、教学课例、疑难病案。一句话,“干什么、评什么”,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

  但凡评过职称的人,都会理解打破“一刀切”的畅快。论文是科研结果的呈现,当初将其列为职称评定的考核要素之一,也是为了更直接地评判人才的研究总结能力。这本无可非议,真正令人困扰的,是一度存在的“唯论文”倾向:医生不看做多少手术、教师不问教多少学生,只看发多少论文。然而,各个行业领域的情况千差万别,对人才的诉求期望不尽相同,难以提炼出通用的评判公式。用论文数量简单化“一刀切”,显然既不科学也有失公平。更重要的是,“唯论文”传递着一种导向,即“能干”不如“会写”,结果搅得人心浮动。医疗圈有人编了这样的顺口溜:教授不拿手术刀,学术会议到处跑,著名医生不坐诊,讲课费用收腰包。剑指这些“槽点”,北京此番改革因而广受好评。

  近些年,北京始终是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下放评价自主权,不再必考外语和计算机,不唯论文……其中思路愈发清晰:坚持“能力本位”,注重行业特性,让金子尽早发光。所谓职称评审,说白了就是一个筛子,目的在于用尺寸适宜的“网眼”把高级人才选出来。让职称更加“称职”,关键是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这个意义上,破除“一刀切”仅是第一步,标准还需进一步细化,体系还需持续完善。比如,怎样真正做到“内行人评内行人”?一些无关痛痒的考试能否取消?年龄资历等约束是否该存在?总而言之,少些“郑人买履”,多些“量体裁衣”,改革才能越改越到位。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句经典台词可谓一语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各个国家正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技术融合的典型特征,赋予了人才的战略性意义。北京作为我们国家创新创造的高地、人才汇聚的中心,理所应当“栽好梧桐树”,极尽可能地敲掉羁绊人才的壁垒。清华大学历史上曾有这样的故事:国学院成立之初,梁启超力荐陈寅恪。当时的陈寅恪没有亮眼的文凭与著作,但梁启超直言,自己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今天,程序与标准是选拔人才的必需,但历史中这份对人才的宽容与信任值得借鉴。如何用更科学的制度设计兼顾公平性与灵活性,是摆在相关部门面前的课题。

  犹记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人形容火箭专家钱学森是“一个人顶五个师”。历史已经证明人才红利之巨大。期盼相关部门以职称改革为始,多措并举、绵绵用力,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让智慧的源泉充分涌动。
来源: 北京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17 23: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