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8日,李德生上將在京逝世,享年96岁。李德生是文革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九大上以12军军长的身份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后进入中央工作;林彪事件之后,李德生是毛泽东钦点的党中央副主席,地位仅次于周恩来和王洪文。 李德生的秘书、原解放军报社社长祝庭勛將军谈了许多李德生在“文革”中鲜为人知的往事。 “文革”结束后不久,1977年12月,中央军委在京西宾馆开会,会议期间,一次在花园散步时,开国中將、曾任文化部部长的萧望东和李德生攀谈起来,萧望东笑问李德生:“你啊,你是怎么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中间混过来的呀?”李德生笑对:“可不是混过来的,也混不过来呀!”“文革”风雨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李德生自己能体味。 李德生凭什么进了政治局 李德生出身于红四方面军,1930年2月参加革命就一直是“武行”。从战爭年代走过来,文化不高的李德生有两个“特色”:一个是刚直,他曾因为反对张国燾一度被开除党籍;另一个是“敢做主”,从班长开始李德生就没有当过副职,一直是能独当一面的军事指挥员。 抗日战爭时期,李德生从排长干到团长,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战斗;解放战爭时期,隨刘邓大军跃进大別山。又当上了师长;在抗美援朝战爭中成长为第12军军长。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李德生曾任前线总指挥,立下了赫赫战功。1960年代,李德生在第12军积极训练,总结出了“郭兴福教学法”,受到叶剑英、罗瑞卿的高度称讚,成为“大练兵”中的先锋,也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 1969年,中共九大之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人马都纷纷进入政治局,作为军长的李德生竟然也当选了政治局候补委员,还在不久之后调中央工作,成为政治局、国务院业务组、军委办事组的成员,并兼任安徽省委书记、省革委会主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后来又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李德生的变动不寻常,十分引入注目。李德生何德何能可以进政治局?原来还是毛泽东的意思。 李德生辞职后依旧得到国家重视 毛泽东在武汉“七·二O”事件之后,决定有必要“稳定下来”了。1967年1月26日,造反派夺了权,夺权没有得到中央的承认,于是分成两派斗个不停,逐渐发展成了武斗,形势越来越严重,毛泽东便调李德生的12军到安徽稳定局势。 李德生下令要以正确的宣传和严肃的军威形成一种气势,来制止武斗。部队接到命令,一队队整齐的队伍,喊著“要文斗,不要武斗”的口號,穿过两派对峙的大街。正在对骂的两派哪里见过这样的气势,武斗队员一个个目瞪口杲,把枪都撂下了。12军进城后,大造舆论,李德生先后十几次到两个造反派总部做工作,每次都是穿过插著匕酋、別著手枪、拿著大刀的武斗队员。 这帮造反派头头看到一位军长苦口婆心地和他们讲道理也不好不听。李德生还请各派头头来座谈,他笑瞇瞇地出场,见过的都直接叫名字,没见过的一个个询问姓名、职业、哪里人,拉上几句家常,说说朴素的道理,经过几次座谈,造反派头头心悦诚服,本来气氛紧张的“群英会”,变成以诚相待的“恳谈会”。后来,群众组织都愿意听李军长讲话,只要李军长召集会议,都爭先恐后地参加。 李德生到安徽,仅30多天,就成功制止武斗、收缴武器。40多天,就促进了两派的大联合,还在9月20日举行两派20万人大游行。李德生在安徽制止武斗、促进联合、解放干部,实现“三结合”,取得了“制乱求治”的成效,因而引起毛泽东的重视,并开始考察李德生这个人。 1968年10月13日,八届十二中全会开幕,当周恩来念到华东组列席的李德生时,毛泽东突然打断周恩来的话,问道:“哪个叫李德生?”毛泽东不但问了李德生是哪里人,还问了李德生的年龄,称讚他在安徽“搞得好”,足见毛泽东当时就有意用李德生。 九大之后,召开九届一中全会。李德生接到中央印发的候选名单,当看到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名单时,猛地发现自己的名字,他脑子“轰”地一下简直蒙了。自己作为军长,竟列在政治局候补委员名单里,这简直太出乎意外了。 毛泽东:你我都是“李德生” 1969年7月,周恩来亲自打来电话直截了当地说:“德生同志,中央决定,调你到北京来工作。”李德生到北京之后住进了京西宾馆。几天后,毛泽东召见了他。李德生隨周恩来到了中南海,进入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身著一身淡黄色半旧的睡衣,正坐在沙发上专注地看书,见李德生来了,毛泽东把手里的书放在一旁的茶几上,转脸看著走进来的李德生。他紧紧握了握李德生的手,拍拍一旁的沙发,让李德生坐在他的身边。毛泽东笑著说:“李德生同志,李一德一生。我也是李德生(得胜)啊!”李德生当即想起来,当年从延安撤出来的时候,毛泽东从陜北转战到河北,党中央一支极小的队伍,同敌人干军万马周旋,却指挥著全军向国民党军队的大反攻。为了保密,毛泽东曾经化名为李得胜。他曾经听人说,李得胜谐音的意思是,离(李)开延安,一定得胜利。李德生被毛泽东的风趣逗笑了。 第一次见毛泽东,李德生感到有点拘谨不安。毛泽东显然看出他不自然的神态。他隨手拿起周恩来放在茶几上的花镜,戴在脸上试试,很隨意地问李德生:“你53岁了,是不是也要戴花镜哪?”李德生没想到毛泽东询问自己的第一句,竟然是这样一个极轻松的家常话。主席居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年龄,问了这么一个极普通的问题。于是比较自然地回答说:“看文件、看书都要戴花镜了。”这一次见主席,毛泽东大谈读书,说要读《红楼梦》,起码读五遍,李德生只听得云里雾里。 在军委办事组见识了“四大金刚” 当时军委办事组有个很小的办事机构,办公、生活都在京西宾馆。李德生住在京西宾馆,参加军委办事组的活动也比较方便。军委办事组主要是“黄、吴、李、邱”几位主事,每周有两三次例会,就在京西宾馆的会议室召开。会前一股也通知议题,印发会议討论文件。但是有的时候不是这样。黄永胜或者吴法宪主持会议,先讲他们的意见,也不展开认真討论。 尤其使李德生感到意外的是,在没有固定议题的例会上,又没有重大问题急著处理,黄、吴、李、邱爱摆龙门阵,讲起四野东北战场、平津战役、两广作战;讲起“文化大革命”,邱会作怎样被二医大“揪斗”,吴法宪、李作鹏怎样在空军、海军“挨整”,又怎样组织“三军无产阶级革命派”,得到林彪的支持。谈起来往往信马由韁,东拉西扯。有时,他们会提起毛笔,练习书法,旁若无人。这些“不正常”都使李德生心生反感。而黄、吴、李、邱,对这位军长也不那么尊重,重大事项很少征求他的意见;有什么事也只是让他在传批件上跟著画个圈,表示看过了。 1969年10月的一天下午,李德生按时来到军委办事组会议室,准备参加例会,可是过了10多分钟,还是不见人影,正在纳闷,警卫参谋小倪进来告诉他说,听到黄永胜的警卫员讲,今天是黄永胜大儿子结婚,在西山举办婚礼,吴、李、邱都去了。警卫员还问,你们首长不知道?李德生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这样李德生慢惺地和他们保持了距离。 毛泽东力挺,李德生当上了总政主任 总政治部管理全军高级干部的任免和他们的歷史档案,是林彪集团志在必得的部门。林彪希望让吴法宪或者李作鹏当总政治部主任,因为毛泽东对林彪一伙的警觉而都没同意。毛泽东对李德生在安徽做群众思想工作、“大造舆论”印象颇佳,赞成由李德生担任总政治部主任,毛咨询谢富治,谢富治说:“李德生是带兵打仗的人,不是搞政治工作的,不適合做政治工作。”这个回答正好说出了林彪想说又不好说的话。毛泽东却很不高兴,当即批评说:“李德生不合適,你就合適?” 政治局討论确定任命李德生为总政治部主任之后,黄、吴、李、邱仍然想方设法,加以拖延。他们以军委办事组的名义写给毛泽东的报告说:“建议李德生同志任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或主任。”如果毛泽东画了圈,就可以按照报告上写的第一个职务,任命李德生为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以后他们再相机提名吴法宪或李作鹏当主任。毛泽东焉能看不出他们的用意,他在报告上批上了“同意”二字。同意和画圈不同,究竟是同意哪一个职务,毛泽东又没有明说。难题回到了军委办事组。 到了1969年12月10日,中央再次明确李德生任总政治部主任,交军委办事组按这一决定办理报批手续。按说,这一次该明确了吧!黄永胜等居然又把报批手续拖延了4个多月,直到1970年4月30日,才向全军公佈了党中央任命李德生为总政治部主任的命令。就在李德生任职命令颁发后不到20天,1970年5月中旬,林彪从苏州回到北京,他同黄永胜、吴法宪商量,确定在他的住地毛家湾,接见李德生和总政治部二级部副部长以上干部以示拉拢。 “九·一三”后有人揭发,叶群在筹划接见之前,曾经找人出主意,总政人员到达后,见面的第一句话,说什么最能打动人?她从提供的诸多条目中,精心筛选。最终,她选中的是这句臺词:“见到你们格外亲!…见到你们格外亲!” 1970年5月19日下午5时,李德生和部分总政领导们进入毛家湾,在叶群笑脸相迎并连说“格外亲”之后,事先安排的摄影人员开始照相了。镜头转到林彪,林彪摸摸胡子说:“我还没有刮胡子呢。”叶群迈著小碎步跑过去说:“我就喜欢你的胡子。”并且让摄影员给他们俩人多照几张。林彪指著在座的众人说:“照片洗出来,把每个人的名字记上。” 为了显得亲切,林彪对其他12人逐一询问姓名、年龄。然后夸奖说:“你们这个年龄正是办事的时候。”还说:“你们是个新班子,是新气象,已经看到了新的做法,將来会有新的成就,部队里头会出现更新的面貌。”一连用了5个“新”字。 谈话进行到最后,林彪很巧妙地点到李德生说:“我在江苏跟许世友同志说,偏偏要找一个军事干部来总政当主任。军事干部中有许多不仅懂军事,也懂政治,他们打过仗,不脱离实际,我偏偏找一个军事干部管政治,找个‘丘八’管秀才。”林彪还说:“毛主席信任老粗,我也信任老粗。我说这些人粗中有细。”叶群乘机说:“毛主席很赞成林彪同志这句话。”林彪这番话给人的印象是,李德生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完全是林彪一手挑选、推荐的。“九·一三”之前,毛泽东叫李德生调一个师来。 庐山会议上风云突变,林彪从上山时候的志得意满,到下山时候变成了垂头丧气,中国的政治生态似乎又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1970年11月,正在安徽安排工作的李德生突然接到中央办公厅的通知,请他立刻回北京,说是主席有事情找他。毛泽东见到李德生,郑重地说:“我和恩来商量了,确定你到北京军区去,担任司令员。”毛泽东让李德生到北京军区当司令,就是他常说的“打石头,掺沙子,挖墻脚”。之后的几个月政治局势更加扑朔迷离,到了1971年9月,竟然爆发了震惊世界的“九·一三”事件。 9月12日临近中午,李德生在家里接到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张耀祠从天津打来的电话,要他中午12时前到达丰臺车站。李德生接到通知后,匆匆吃点东西,按时赶到丰臺车站。中央警卫团已经在车站佈置了警卫。只见纪登奎和北京市委书记吴德、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吴忠先后来到。不远处,毛泽东的专列进站,缓缓停在专用车道上。李德生听说过,每次毛泽东出巡回京,极少中午到达,也极少在丰臺车站停留,这次为什么例外? 正在此刻,隨同毛泽东出巡的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走下专列,同大家打过招呼后,请他们四位一起上了毛泽东所在的车厢。 毛泽东说:“庐山会议,他们搞突然袭击,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五个常委隱瞒了三个,一点气都不透。来了个突然袭击,出简报煽风点火。这样搞总是有个目的嘛。一句话就是一句话,怎么能顶一万句。不设国家主席,我不当国家主席,我讲了六次,一次就算是讲了一句,是六万句,他们都不听,半句也不顶,等于零。还有什么人民解放军是我缔造和领导的,林亲自指挥的,缔造的就不能指挥呀!缔造的也不是我一个人嘛。什么‘大树特树’,名日树我,不知树谁人,说穿了是树他自己。”最后毛泽东说:“土太板结了,就不透气,要掺沙子才行。李先念过去也是搞军队打仗的嘛,可以参加军委办事组。华北会议派了李德生、纪登奎到北京军区,这叫挖墻脚。我的办法就是打石头,掺沙子,挖墻脚。” 在谈话结束后,毛泽东示意李德生留下,郑重地交代李德生,要他从38军调一个师到北京北郊的南口。此时情景,使李德生觉得像接受战斗任务那样的紧张郑重。看来,同林彪、黄、吴、叶、李、邱之间的斗爭,不止是在会议上、文字上的交锋,还要准备武的一手,有备无患。李德生告別毛泽东,从专列上下来,立即会同纪登奎,驱车直奔西山北京军区机关驻地,部署调动38军一个师进京的紧急任务。 江青给李德生拜年 1971年9月13日,林彪折戟沉沙。紧接著,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受审查。中央政治局成员里面,林彪集团消失了,江青集团的比重上升。 江青深知,夺取最高权力,必须利用军队的影响和实力,她把目光转向军委办公会议。在军委办公会议成员里面叶剑英是最有实力的,可叶剑英这座山不好拉拢,江青便將目光转向李德生。 江青是怎样施展伎俩“拉拢”李德生的呢?1973年除夕之夜,江青特意叫秘书杨银禄打电话给李德生拜年,说:“江青同志要我打电话,请转告德生同志,江青同志给德生同志拜年。”李德生的秘书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说:“我一定转报德生同志。”放下杨秘书打来的电话,秘书立即给李德生家里打电话,將这一內容直接报告给李德生,并且等著他如何给对方回话。李德生听了之后,只是答应一声:“哦!”其实,李德生到北京以后,已经过了两个春节了,江青给李德生“拜年”,这是空前的一次,也是绝后的一次。 没过几个月,春暖花开,有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江青走到李德生面前,显得非常关心的样子说:“德生同志,你到北京这么久了,我还没有到过你的家里看望过。我准备找个时间,到你家里拜访一下,好吗?”李德生是很朴实的人,他很不善于无辜应酬,更不善于做“联络感情”一类的事。他听到江青的要求,很感突然,对江青说:“江青同志,政治局开会,我们常常见面。你又很忙,不要去了吧。”江青哪里听过这样的大实话,她不答应,说:“那不一样,去一下好,看看你住得怎么样。” 李德生不会虚与委蛇,也不会敷衍地表示感谢,而是如实地说:“我住的那个地方,是个小胡同,车子不好走哩。还是不去的好。”江青并没有因此作罢,她让杨秘书和中办警卫处的同志给她“勘察”地形。“勘察”证实了那里确实是一条狭窄的小胡同,还要拐两个九十度的直弯,江青的大红旗轿车不容易开进去,这才作罢。 1973年春末,李德生偶患感冒,在政治局开会时,服务员悄悄送了一次药,被江青发现了。江青显得格外关心地问道:“德生同志,怎么了?”李德生没有想到,江青居然发现医生送药这么一件小事,只好回答说:“有点感冒了,已经差不多好了。”不想第二天,李德生参加政治局活动后,回到总政治部的办公室,警卫参谋小倪拿出一个褐色的玻璃小瓶,放在办公桌上。这是一个普通的药瓶,里面原来的药片和外边的药签已经没有了,药瓶上面贴张白纸,用铅笔写著“竹沥盐”三个字,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江青手写的“仿毛体”。 李德生身体好,很少有病,偶尔头疼发热,服用普通的药物很快就见效。那瓶竹沥盐,连瓶盖都没有打开,就一直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睡大觉”。 毛泽东暗示李德生当党的副主席 林彪事件后,九大选出的中央政治局21位委员,有7人成了反党集团的重要成员,中央政治局不健全了,应当改选,加之写进党章的“接班人”竟然成为反革命政变的头子,这个党章不修改实在不行了。因此,政治局决定,提前举行十大。 1973年8月22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討论十大组织人事安排。毛泽东参加了会议。毛泽东说:“主席谁当啊?”大家都说:“还是主席担任好。”毛泽东说:“小平同志说过,有的老同志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可以当顾问。我看可以组织一个中央顾问委员会,我来当主席。但我还是要管的,不仅‘顾’,而且‘问’。”大家都不同意。毛泽东说,“你们大家都不赞成,我只好还当主席,鞠躬尽瘁”。 毛泽东说:“谁当副主席?”周恩来谈了大家酝酿的情况,毛泽东说:“我看,恩来算一个,洪文算一个。”他听说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不少人不同意王洪文,便用说服的口吻,解释说:“他当过兵,当过农民,当过工人,不能看不起儿童团。”接著说:“康老(指康生——作者注)算一个,剑英算一个。”毛泽东沉思了一下说:“我看,现在的候选人里面,有老的,有青的,还没有中的啊!我们不是讲老、中、青三结合吗?我们也应当老、中、青三结合啊!”毛泽东又说:“这个‘中’,我的意见是从军队里面选。”按照毛泽东提议的条件,就只有李德生合適了;可是李德生这个副主席没千多久,就赶上了批周恩来,总政治部没有配合江青一伙借著批孔为名“批林批孔批周公”,引起了他们的不满,开始调转枪口批总政治部。李德生感到形势不妙,只好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北京军区上。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李德生在八一厂和解放军报的问题上和江青唱了反调,又在围绕邓小平到军委工作的问题站在了叶剑英一边。江青到毛泽东那里告黑状,为此,毛泽东对李德生产生了不满。之后,李德生就开始不受待见了。 1973年12月,毛泽东决定,將全国11个大军区中的8个大军区的司令员对调。在这次对调中,李德生被调到沈阳军区担任司令员。1974年8-9月间,各大军区负责人被招到北京开会,此时毛泽东不在北京,周恩来刚刚做过手术,正在养病。王洪文主持会议把李德生、许世友、韩先楚当靶子打,列举了李德生十几条罪状。李德生心里知道,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江青一伙是想借批自己来罗织周恩来、叶剑英的罪名。 李德生把问题一身承担,做了“检查”。会后叶剑英特意找到李德生,握住他的手说:“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干啥干啥!”在之后的十届二中全会上,李德生辞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职务,保留了政治局委员,回到沈阳军区工作。李德生离开中央很突然,同当年来中央一样突然,但是,在“文革”的动荡岁月里能全身而退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揭秘邓小平不在文革后整肃李德生的原因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李德生的崛起是不爭的事实,一路平步青云做到少將位置,而且在文革时期平安无事,这是少有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只有搭上了四人帮的船只,才能如此平步青云。那为什么邓小平不在文革后整肃李德生呢? 李德生没被整肃的原因 第一:李德生出身于刘邓大军的第二野战军,12军是刘邓的嫡系,而老军长王近山一直受邓小平青睞。这从王近山去世时把他由正军职调到大军区正职可以看出来。 第二:李德生请辞中央副主席后,这个位置由邓小平接替。如果追究李德生的问题,则预示著邓小平上位的不光彩。 第三:李德生在林彪事件中紧跟周恩来,成为事实上的保护伞。否定李德生容易让人产生肯定林彪排斥周恩来的印象。 第四:李德生虽然积极介入文化大革命的派性斗爭,因为军人身份有许多说辞。后来主动请辞又摆脱了文革派的嫌疑。 第五:文革后期李德生一直在沈阳军区司令任上,远离了政治斗爭激烈的中央,没有参预“反击右倾翻案风”和权力爭夺。 综合起来,就是邓小平为什么不拿下李德生的原因。 延伸阅读:毛主席曾拒绝何人的免职请求 称:一个都不能免 核心提示:李德生將军在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业务组成员、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北京军区司令员等多个职务上,经常要工作到彻夜,为此,他曾向毛泽东主席要求免除自己一些职务,但是毛主席不同意,说:“一个都不能免。” 李德生將军亲歷了百团大战、上甘岭战役、乒乓球“外交”、“九一三”事件等重大歷史事件,他的仕途波荡起伏,战爭年代曾经遭到诬陷,被开除党籍;新中国成立后曾经被毛主席选中,从军队上调到中央任职,先后担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九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等职。 李德生將军在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业务组成员、中央军委办事组成员、北京军区司令员等多个职务上,经常要工作到彻夜,为此,他曾向毛泽东主席要求免除自己一些职务,但是毛主席不同意,说:“一个都不能免。” 此事可见毛泽东主席对李德生的看重和培养之意。 李德生除了会打仗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善于团结人。 他在沈阳军区当了12年司令,经歷过5任政委,没有一个政委和他相处不好。这些政委各有特点,有的资格老,有的脾气大,有的学问高,有的资歷浅,但这些政委与李德生相处得都和谐愉快,心情舒畅。 为什么呢? 李德生善于团结人,他的一个方法是不爭功不諉过,有功的时候,让给別人,有过的时候,决不会推卸责任,并且是將过错、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李德生的让功,一般人很难做到。 在50年代初的抗美援朝战爭中,李德生以第12军副军长的身份接替第15军军长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的后半段。前半段是15军打的。美军武器装备好,攻击力很强,经歷了一、二次世界大战,都没打过败仗。15军尽管打得很顽强、很英勇,但伤亡很大。在关键时刻,第三兵团代司令王近山决定把自己的老部队12军拉上去,点將让副军长李德生率12军主力增援,并开设上甘岭前指,统一指挥上甘岭阵地上的12军和15军部队及配属部队。 李德生上去后,吸取了15军的经验教训,又根据12军在“金城防御”和前期配属15军作战的经验,总结出“用兵、火力、工事、通联、保障”等五大战法。他指挥12军和15军打了30天,成功地顶住并粉碎了美军的进攻,不仅把丟掉的阵地重新夺回来,还扩大了新的阵地。从未输过的美军在上甘岭前低头认输了。 上甘岭战役歷时43天,李德生指挥了30天的恶战,但战役结束后,在宣传中大家宣传的主要是第15军。12军的崔参谋一边听广播一边发牢骚说:“上甘岭也是我们打的,最后全是15军的功劳,提都没提我们军一个字。” 李德生听后,当场批评他:“你这个想法不对头,什么你们、我们,都是志愿军打的嘛!” 针对这个问题,李德生隨后在12军做了一个规定,关于上甘岭战役的功劳,谁都不准再爭。就这样,12军就没有发生过与15军爭上甘岭战役功劳的事。以后几十年中,大家一说上甘岭就是宣传15军,很少提12军,就是提,也只是说12军配属15军打。对此,李德生毫无意见,也从不提自己指挥过上甘岭战役。 但是,这并不意味著李德生不在乎平生打得最惨烈也贏得最扬眉吐气的那一场战爭。 40多年后,1999年美国轰炸南斯拉夫中国大使馆,李德生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愤怒,80多岁的他依然铁骨錚錚:“美帝国主义没什么可怕的,都是纸老虎,当年我在上甘岭不是把他们打败了吗?要打,可以再来一战,我再上战场,比比谁高谁低!” 这才让公众了解到了李德生將军不爭功,顾大局的另一面! 【华发网根据百战网、西陆网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