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1|回复: 0

澳门政府关注澳人內地同等待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2-25 00: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雪卿
跨区养老需要突破多项现实制约
回乡证未享有內地居民身份证同样便利
澳门回归祖国近20年,在“一国两制”下,澳门居民往来內地日益频繁,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在全方位规划和积极推进,越来越多澳人准备或已经在內地就业创业、接受教育、跨区养老和生活居住。
內地与澳门融合步伐提速,但澳区全国人大代表何雪卿认为,目前受两地制度差异等因素影响,澳人到內地后在民生事务方面还存在诸多不便,对于进一步实现在內地工作和生活便利化的要求也日益增强。故她今年“两会”期间將续关注同等待遇问题。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何雪卿指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香港和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制订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反映港澳居民的迫切要求。她与在內地工作及生活的澳门年轻人接触过,了解到他们对创业就业、接受教育、养老等的强烈诉求。特別是未来大湾区发展,將令澳人有机会扩大生活空间,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趋势下,有几项较为突出的问题现阶段就应找出解决办法。
內地近年发展快速,特別是讯息科技的应用一日千里,但澳门居民的回乡证仍无法像內地居民身份证般便利。以购买高铁车票为例,持回乡证搭乘高铁时,购、取票不便已困扰多年,经各界人士呼吁,引起中央和地方政府重视,近期部分已获解决。由此经验下,回乡证与內地居民身份证等同的便利使用其实有突破的空间,她希望未来进一步在其他讯息化上做到兼容。
跨境入学制约发展
参与內地社会保险方面,由于澳人在內地就业牵涉保险问题,国务院港澳办去年12月公佈一批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发展的新政策,在內地就业的港澳居民,均可按照內地《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和相关政策的规定缴存住房公积金。但在其他方面,尤其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程较为迟缓。事实上,人社部去年六月曾透露,《臺湾香港澳门居民在內地参加社会保险暂行办法》正在研究制订中,但能否加快进度,甚至先让港澳先行先试,值得思考。
接受教育方面,港澳居民子女无法在內地就读公立学校,祇能入读私立学校或者回港澳上学,成为港澳居民尤其是青年创业就业人士在內地发展和生活便利化的重要制约因素,也形成港澳两地特有的“跨境学童”难题。未来应开放公立学校让港澳居民子女就读,或在一些周边地区先行先试。
觅地养老事先提出
养老方面,面对澳门步向老龄化社会问题,养老需求尤为迫切,特別是希望在內地有空间让澳人开展养老护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目前正处于设计及规划阶段,觅地养老牵涉土地资源,需要在现阶段提出。建议在邻近的横琴、中山、深圳等地作为重点推进。
梁 华
找准“国家所需”和“澳门所长”的结合点
梁华:优势互补中实现发展
第五次获任澳区全国政协委员的梁华表示,今年“两会”不仅是换届之年,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启航新时代、开步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为此要更加努力、更加积极为国家和澳门发展繁荣尽职尽责。澳门的发展繁荣离不开中央政府和內地的支持,澳门应更加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找准“国家所需”和“澳门所长”的结合点,在与內地优势互补中实现发展,不断巩固和提升自身竞爭力。
发挥“路”中作用
梁华认为,澳门首先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发挥好“一带一路”支点作用。充分利用澳门与葡语系国家保持传统而广泛联繫的资源优势,结合澳门建设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目标定位,不断探索平台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內容,开拓服务管道,包括:在澳门举办吸引內地有关省市参加的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洽谈会、展览会等,帮助內地企业“走出去”;深化中国与葡语系国家的文化艺术特別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使澳门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合作特別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等。
解决人资市场不足
其次,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澳门成为世界旅游休閒中心。澳门可通过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解决长期困扰澳门发展的人才、资源、市场不足问题,推进经济適度多元发展。特別是澳门可以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方向著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休閒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並借势发展特色金融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建设澳门成为世界旅游休閒中心。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与通车,标志著粤港澳大湾区迈出了关键一步。澳门居民特別是青年可在大湾区生活、发展、创业、立业,更多分享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与红利。
第三,包括香港、澳门在內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將有力地推进“一国两制”发展和国家的整合统一。通过多种形式,在澳门居民特別是青少年中传播中华文化,提高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对于巩固和发展“一国两制”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吴小丽
建议大湾区设医疗联动机制
吴小丽:让长者安心內地养老
粤港澳大湾区描绘未来发展蓝图,新任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吴小丽认为,不少澳人憧憬大湾区政策,社会整体討论气氛较好,反映接受及认同度高;但大湾区发展要提速,內地与港澳居民同等待遇的问题亦需同步加快解决,特別是居民关切期望在大湾区养老,需要打破现有框架及制约。
回澳睇医生唔方便
吴小丽表示,不少居民对大湾区的细节都有很多期望及想法,尤其是养老。澳门地方小、人口密集,养老成本相对高,在大湾区的珠海、中山等居民经常进出及交通较方便的地点养老,是不少居民的意愿,但她与相关居民沟通后,发现仍有诸多具体情况需要解决,首要必然是医疗问题。
澳门基础医疗做得较好,加上免费医疗,但一旦回內地养老,医疗方面就成为问题,“老人家要定期到卫生中心覆诊,头晕身热睇医生都係免费,但在內地养老无医疗保险,覆诊或睇医生分分钟都要返澳门。
虽然交通便利,但始终要通关以及有一定路程,年纪大行动又不便,可能对他们多少形成一种窒碍。”故建议思考能否在大湾区的医疗设联动机制,让在內地居住的长者可在內地安心养老及生活。
联动机制包括特区政府与內地一些医院建立联动掛钩,即祇要特区政府承认的內地医院,澳门居民就可在指定医院看诊,再经报销或对拆,这样一方面减轻澳门的医疗压力,成本亦可能低于澳门。但特区政府需要与相关医院签订协议或釐定收费标准,“你话惊唔惊有滥收或开大价,我明白特区政府的担忧,相关部门可能惊有呢啲情况。咁咪先拣大医院或省一级医院合作囉,统一收费标准,甚至药物都有所规范,搵一两个地方先试验,因为最重要係肯去做嘅决心。”以她所知,內地有医疗部门认为此方法可行,关键是特区政府相关部门是否接受。
內地工作医疗保障
突破医保制约亦是重要问题,澳门每年向居民派发医疗券,能否与內地商量,让在內地工作或养老的澳门人可利用医疗券加入內地医保制度,当他们有医疗保障,就不用每次都回到澳门求诊。虽然六百元医疗券金额或不足支付內地医保,但不足的金额可容许居民自己填补,最重要是建立这种医疗券可入內地医保的制度。
外僱医保延伸至澳
同时,要考虑在澳工作的內地居民的医保问题,目前在澳工作內地外僱的医保未能延伸到澳门,未来应考虑签订协议让內地外僱都有医疗保障,解决他们在澳工作时的就医困难。
她建议设立医疗卡制度,当澳人在內地发生意外或有疾病时,可透过医疗卡查看过往病史、血型、紧急联络人、对何种药物敏感等资料,有利医院及时对病人提供医疗协助。
机遇与挑战:粤港澳大湾区下的澳门智慧城市建设策略
澳门经济社会经过持续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人口规模、土地空间、社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商业模式,尤其是交通及公共服务等均受到巨大挑战,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及人资压力。
粗放型的城市管理和经济增长模式、狭窄有限的市场渠道和规模、模糊的商业策略和客户需求下,确立具有战略观和全局观的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探索明确精准的定位,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智慧城市的整体佈局和分段发展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指导意义,將適度调整经济结构、惠及民生福祉、防范风险政策等措施落到实处,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安定。
因此,在澳门建设智慧城市,逐步实现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流动”的过程中,本课题组建议著重思量如下策略及发展要素:
保障顶层设计的延续性及约束性
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城市的战略定位、城市特色、资源稟赋、人口结构、支柱产业,具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和建设计划。
因此,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具有公共政策属性,涉及全体居民利益,需要制约中求得最优。强化顶层设计的同时,亦需將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到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针对政府管理体系的认知和理解,剖析体制机制的关键问题,以城市精明增长、市民深度体验为理念,确立“以人为本,以生活为本,为市民服务”的智慧城市概念,从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产业联动升级与分工协作,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让城市的每一位持份者亲身感受到智慧城市的魅力和便利。 而这个长期有序的建设过程中,积极保障顶层设计的延续性和彻底贯彻顶层设计的约束性,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首要策略和必要条件。
“一届政府,一版规划”的故事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屡见不鲜,而唯有文脉相承、具有延续性的顶层设计,尊重城市特色、发展规律和变化,正确理解智慧城市建设长期性和復杂性的理性城市,才能成为被人所铭记、所推崇、所喜爱的智慧之城。
构建主管智慧城市建设的行政架构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如何构建工作行政责任主体,从而落实相应的政策、制度、资金等保障条件,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亦是澳门智慧城市建设的一大要务。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系统性工程,宏观到微观,復杂又精细,全方位、多层次地涉及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迫切需要城市管理及服务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配合。
从政策的制定、法律法规的配套、城市基础设施的整合和建设、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地下管网空间的综合利用、水域水利的监控和管理、城市能源的高效循环使用、应急救灾指挥平台的设计、公共服务供给和优化,还有民众最为关注的城市交通建设和管理,均需要多部门、多层次、多渠道的进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
因此,设立有效的跨部门合作机制、或设立主管行政单位或委员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行政责任主体,职能清晰明确,方能落实保障条件,确保任务完成。
同时,建议该主管部门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统一的项目审核和批復、政策指导和目标考核,考虑引入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对项目实施进度及实际绩效进行监管,并接受公众监督,才能突破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资源难以共用,统筹调度困难的现状,避免信息孤岛,减少重復建设。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实现湾区主管部门沟通和对接,并有力保障智慧城市正常有序的分阶段建设任务。
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
智慧城市相关领域的法规相对匱乏,已经引起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国家多部门正著手制定相关政策,以扶持和规范智慧城市的建设。
以2013年为例,中央国务院和各省部委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共计51项,其中国务院办公厅发文18项,各部委发文33项,从国家-地方-行业三大层面,多层次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
中国內地截至2016年,杭州、银川和济寧三个城市颁佈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条例,树立了行政监管和法治依据。
2017年5月,贵阳出臺全国首部大数据地方法规–《贵阳市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明晰标准规范,打破利益格局,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面向社会数据开放。在澳门现有的立法制度下,立法严谨且周期相对较长。
因此,完善和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法规和政策,通过立法和制度保障城市建设和项目投资、实现规模部署,需呼吁各方深入思考能否適度开放“快速通道”,优先处理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法案,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赋权行政长官透过行政法规或行政长官批示规范相关事宜,达成共识,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步伐。
落实財务保障并拓展商业模式
澳门土地面积有限,人口总数不高,经济体量细小,具有特点鲜明的结构特征和运作机制。资源短缺的外向型经济和严重依赖外部环境的经济结构,造成澳门商业机构及人才“走出去、请进来”均具备一定难度。
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稟赋、经济总量和带来的一体化市场规模,为澳门本土市场的扩宽及加深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中国深入改革,將依法治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放在更加优先发展的位置上。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管理模式在中国得到进一步全面应用,充分发挥出社会资本参与的主动性和创新的积极性。通过资本市场更为谨慎、理性、严格的约束,推动PPP项目各持份者规范运作、严格履约,提升项目实施品质。
智慧城市代表性PPP项目领域,主要集中在旅游、教育、政务、医疗、园区、照明和能源等领域。参考內地的PPP 开放合作模式,通过落实財务保障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国內外优秀企业与澳门本土企业积极合作,共建智慧城市。同时需大力推进相关人才的培养及流动,为跨境创新合作提供改革试点,最终实现粤港澳湾区內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及人才融合。
设立智慧城市评价标准及分段目标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对智慧城市发展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长久、持续、动态的标准来规范引导,將更好地提升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水准。
2016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联合中央网信办秘书局、国家标准委办公室下发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年)》。该《评价指标》按照“以人为本、惠民便民、绩效导向、客观量化”的原则制定,包括客观指标、主观指标、自选指标三部分。该《评价指标》共包含8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54项二级指标分项。其中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路安全、改革创新、市民体验作为一级指标,佔比分別为37%、9%、8%、7%、7%、8%、4%、20%。
同时,国內外多个国家、地区及组织均提出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指标体系,如欧盟中等规模城市智慧排名评价指标、IBM智慧城市评估标准和要素、ISO-TS-3715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及浦东新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等。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內容应反映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顶层规划及实施要素,因此澳门需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针对性地设置对应的评估体系并理性地设置分阶段评估目标,让整个建设过程有据可依,有标准可查。既突出城市特色,又適应城市的动态发展;既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又重视城市建设的软实力 ;既强调多方投入和参与,又注重市民直观体验,从而激发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潜力。
实现数据共享
数据是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领域重要的基础性资源和財富,亦是进行各项科学研究的基础,更是智慧城市的智慧之源。需要特別提出,如果学者们无法顺利获取所需的各项合理数据,则会转向研究能有效获取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地区,从而协助解决当地问题,造成智力外流,商业发展亦不例外。
2015年9月初,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纲要》指出,2018年底前,要建成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率先在信用、交通、医疗等重要领域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合理適度向社会开放。
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政府通过开放数据带动商业发展,打通数据来源的壁垒,对于产业发展具有巨大意义,从而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以贵阳市为例,2017年1月18日,贵阳市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截至7月,平台访问次数累计达到50多万,数据下载次数突破10万。
贵阳市以“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服务产业、数据惠民”为指引,致力于提供政府部门各类可开放数据的查询、流览、下载、API调用等数据服务,以公共数据为供给侧,为企业和个人开展政府数据资源社会化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促进政府数据的增值利用,推动大数据“双创”及相关产业发展。
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及实施过程中,必须明确政府数据是国家及地方执政能力的综合展示,是各类数据和信息开放平台的重要基础和核心资源;非政府数据的採集、提供和使用应遵守国家和特区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是政府数据社会服务化的有效保障和有益补充。
通过以政府部门的开放任务和相关配套措施为主线,包括建立政府的数据资源清单、数据开放目录、开放时间表、公众参与机制等,确立政府暨平台的指导思想,透过激励机制和多方监管、系统审核,逐步活化和开放数据,赋予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学者及市民合理使用开放数据的权利,將有效地形成合作共创的治理模式,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应用和数据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我们必须清晰地意识到,澳门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规划,相较邻近地区已经滯后;我们也欣喜地发现,澳门的智慧城市建设和规划,在政府的积极主导和多方共建下,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广泛领域和多项专业,需要大量的政策、经济、法律、科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特別是具有復合背景和综合素质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澳门大学將一如既往、辛勤耕耘,培养志向远大、具广阔视野、为国家和澳门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务实人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一条舒適而平坦的道路,往往是条下坡路。唯有顺应趋势、把握机遇、不畏挑战、以人为本,敬畏城市发展规律并集聚城市智慧,政府、企业、学界及市民众志成城,方能走出具有澳门特色和优势、高起点高标准的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道路,担当“粤港澳大湾区”的精准联络人,发出属于澳门的最强音。
大湾区是新时期澳门融入內地提升自身发展的大好机会
高端访谈01
编者按今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这对于珠三角区域內的9个城市及香港、澳门来说,將迎来歷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极大的挑战。即日起,南都推出大湾区高端访谈系列,希望以更权威的声音、更宽广的视野,就湾区城市的定位、产业发展愿景、城市协调发展、区域协调融合等话题,与政界、产业界、学界等相关人士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討。
今年全国两会过后,“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成为热词,还让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的相关领导为之迅速行动起来,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中。
其实,早在去年,澳门就已先行一步。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对外发佈《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支持广东省会同港澳共同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澳门特区政府就著手与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等,启动商討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
如今,在新的歷史机遇下,发展空间资源有限、经济体量不及香港的澳门,將如何迎接大湾区时代来临?近日,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接受了南都记者书面专访。
谈大湾区推进
已开展研究提出自身意见
南都:澳门近年来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曾多次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酝酿、推动等工作。可否介绍相关的经歷和成绩?
崔世安:2015年国家发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首次提到“粤港澳大湾区”。
2016年,国务院颁佈《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广州、深圳在管理创新、科技进步、产业升级、绿色发展等方面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
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澳门特区政府对此高度关注。
2016年9月,国家发改委对外发佈《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支持广东省会同港澳共同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
至2017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列入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一阶段,澳门特別行政区政府已经著手与广东省政府、深圳市政府等,启动商討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
澳门特区成立17年以来,在中央的支持及指导下,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得益于祖国坚强的后盾和澳门市民的包容共济、务实进取的精神。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是新时期下澳门融入內地发展、提升自身发展的大好机会。澳门將进一步加快“一中心、一平台”建设,透过区域的融合发展,为澳门青年、专业人士、中小企业创造更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南都: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规划方面,澳门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
崔世安:对于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的呼吁,澳门是最早一批响应及开展研究的城市之一。早在2015年,澳门与深圳已签署《关于深化深澳合作共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备忘录》,与深圳有意发挥地域优势,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在经贸、金融、文化、创新创业等方面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係,努力形成开放互动、区域协同的合作新格局。
隨著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纳入国家战略,特区政府已邀请专家学者和相关的政府部门启动了研究工作,现正有序地对珠三角主要合作城市开展深度调研,力求更精准地定位并与各城市展开深度合作,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中能更准确地描绘澳门。
澳门將配合国家规划的制订,深度研究、广泛宣传,并引导社会参与,结合社会、专家学者的建设性意见,將澳门的意见融入到国家规划当中。
最近张德江委员长在视察澳门时提出三点意见:珍惜经验、筑牢根基、促进发展。希望澳门社会各界能抓住国家所需、澳门所长的定位,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澳门特別行政区政府將带头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的指导精神及要求,并带领社会各界进一步凝聚共识,抢抓机遇,积极对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坐上国家发展的快车,將理念转化为行动,將愿景转变为现实,促进澳门自身发展并为国家发展服务,將“一国两制”伟大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谈区域合作
需要在中央支持下凝聚各方力量共商共建
南都:目前已有粤澳合作、港澳合作、泛珠合作等,与这些区 域 合 作 相比,你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对于澳门的区域合作而言,会有哪些独特的意义?
崔世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列入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意味著继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三大战略之后,这项国家级的重大规划將成为新时期国家的重大发展引擎和动力来源。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及“一带一路”承载了国家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行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歷史性的,跨越不同社会制度的创新合作,它將进一步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为世界提供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
如何珍惜发展的时代机遇,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意义重大。如何將其建成具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进一步地深化“一国两制”的实践,需要在中央支持下,凝聚各方力量,共商共建。
澳门將会连同大湾区的伙伴城市一起,秉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贏的理念共建大湾区,加快制度创新和融合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实现商贸环境、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多元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协调统一。长远而言要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及最优化配置,形成统一开放、竞爭有序的湾区大市场。
南都:澳门早于2015年与深圳签署了共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备忘录。目前澳门与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江门等均有实质性合作。在与大湾区不同城市的合作方面,有何侧重,特色是什么?
崔世安:依照《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我们要深化与大湾区內地各城市在社会民生福利、文化教育、通关便利化、生态环保、检验检疫等多领域合作。
特区政府会继续积极引导业界参与广东自贸区建设,加快推进在珠海横琴的“粤澳合作产业园”及“粤澳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共同推动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的建设,支持澳门中小企业、青年人到內地发展,创新创业和就业。我们期望在区域合作中增强民生福祉和协助市民发展进步,让更多的澳门市民及企业有参与感和获得感,推动澳门与內地的融合发展。
港澳方面,港澳民间向来关係密切。两个特区政府在中央的支持下,长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係,隨著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及建设的推进,预期港澳特区的合作將继续深化,两地的民生福祉將得到进一步的保障和发展。
谈澳门定位
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发展中的地位和功能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可以成为国家联通“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与香港及珠三角城市相比,澳门在这方面有哪些优势?
崔世安:近年,澳门始终坚持提升自身发展素质能力和加强区域合作“两条腿走路”的发展策略,促进澳门经济適度多元化发展可持续发展。
在长期的发展歷程中,澳门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优势。在国家全面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澳门更应思考如何发挥我们的独特优势,提升澳门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
澳门正积极打造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利用澳门旅游培训的专业优势,输出更多的优秀产品及服务,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澳门將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的契机,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联合开发并推广“一程多站”旅游产品,提升大湾区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澳门正在推进的“一中心,一平台”建设的优势,结合兄弟城市的需求,以“互补共贏,协同发展”为原则,透过澳门具有发展势头的会展、特色金融、中医药等新兴产业,发挥专业优势,输出高端服务,“引进来,走出去”,推动经济发展和就业,促进经济適度多元推进。
澳门会更好地利用广东自贸区建设的契机,推进横琴粤澳合作产业园的建设,提高合作的成效,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竞爭力。
南都:你担任行政长官以来,澳门的区域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未来在与珠三角各个城市合作方面,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哪些抓手值得关注?
崔世安:在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时,要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尤其要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致力將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美丽湾区。
澳门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有明确的定位,而且经过广泛的咨询,已制订特区首个五年发展规划,对接“十三五规划”。我们將有序落实澳门五年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努力將澳门打造成旅游休闲、宜居、安全、健康、智慧、文化、善治的城市,爭取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將澳门建成一个以休闲为核心的世界级旅游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宜居、宜业、宜行、宜游、宜乐的城市。
同时,积极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致力协助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泛珠三角各省与葡语系国家乃至欧盟国家地区有机地对接,成为区內具有葡语国家影响力和广域辐射力的服务平台,提升在区域发展中的支点作用,进一步发挥澳门自由港制度优势,在对外开放特別是在促进中国与葡语国家交流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谈未来机遇
加大对澳门人才的培养给澳门带来更大的获得感
南都:你担任行政长官后,曾多次前往广东珠三角城市考察,尤其是有针对性地连续考察广州、东莞、珠海等城市,推动了粤澳更深度的合作。目前特区政府在考察珠三角城市方面有何计划?
崔世安:为参与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相关工作,我已指示澳门特区政府有关部门近期將考察粤港澳大湾区多个主要合作城市,展开调研工作。
这次调研工作將由行政长官办公室牵头,邀请了经济財政司、社会文化司等部门参与,重点考察珠三角9市的最新规划和重点项目,为研究提出澳门与珠三角9市的合作收集资料、汇总思路。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会给澳门青年及中小企业带来什么机遇?
崔世安:在规划及推动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中,要將“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用好用足,利用我们推进“一中心、一平台”建设以及促进经济適度多元的定位,努力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与內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让澳门社会各业及市民有更大的获得感。
要真正提升澳门自身的素质,要参与区域合作,都离不开对澳门人才的培养。一方面,特区政府会加大对本地教育培训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会透过区域合作,多方面支持鼓励青年成长成才。
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內地高校大幅增加招收澳门学生的保送名额、保送高校数量、保送专业,并原则上对澳门学生开放所有专业。澳门学生到內地优质大学升学的机会將会大幅提高。
对于在內地读书的学子,特区政府会实施“在粤就读澳门学生学费津贴计划”,有序地向有关学生提供学费津贴。同时,透过开办暑期课程和安排参观学习活动,加深在粤就读的澳门学生对国家发展和澳门社会的认识和关心,培养其爱国爱澳情怀及加强公民意识。
特区政府也大力支持青年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对青年创业的配套支持,并鼓励青年参与区域合作,透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信都有助进一步拓宽青年创业的发展空间。
湾区高见
要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致力將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创新及可持续发展的美丽湾区。
澳门將进一步加快“一中心、一平台”建设,透过区域的融合发展,在优化及提升旅游休闲、会展、中医药、特色金融等产业基础上,著力推动经济適度多元发展,为澳门青年、专业人士、中小企业创造更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澳门將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桥建成后的契机,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联合开发并推广“一程多站”旅游产品,提升大湾区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南都观察
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戏
“只要路子对、政策好、身段灵、人心齐,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戏。”
这句话,既是对澳门回归祖国后的总结,也是未来澳门在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规划中的一个期待。
澳门的发展一直受到空间资源的困扰。面积不到珠三角城市的一个区甚至一个镇,经济体量亦不及香港,属于微型经济体。但澳门这些年来可谓是长袖善舞,用对路子、善用政策。
比如,澳门和邻居珠海,围绕土地等关键词进行合作。从2009年至今,澳门参与了横琴近6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共同开创了许多先行先试的创新政策。
这种分享政策红利的经歷,又被復制并扩大到中山的翠亨新区、江门的大广海湾新区、广州的南沙自贸区。
再回首回归初期,恰逢亚洲金融危机侵袭,澳门经济负增长,但通过拆分赌牌,一张变三张,三张又各延伸出副牌。2003年后分享CEPA红利……产业单一、空间局限的澳门,如何能唱出大戏?善于审时度势的澳门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并每一次都踩在了时代的节拍上。
日前,澳门特区政府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展开意见征集工作,明确了三大定位: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系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三大定位,每一个都是一出大戏。旅游休闲直指澳门在大湾区城市中的产业优势;与葡语系国家商贸服务平台,则被坊间舆论形容为“精准联系人”——借鉴香港经验,提供定向、定点的中介服务,做好內地与葡语国家的供求对接;文化的交流合作基地,则有助于发挥澳门优势,提升在国际上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
澳门大学教授郝雨凡认为,“一带一路”是经济输出,更重要的是文化文明走出去,而澳门是重要的中西交流中心,可发挥文化输出的作用。
未来澳门在大湾区中的8项重点工作,也指向“开放”、“创新”、民生福祉等关键词。
如今,澳门从坊间、学界到政府,对大湾区区域合作的酝酿、研究都非常重视,在湾区內“9+2”城市中,较早地探索了“大湾区”概念,并写入了官方规划。
优势独特,善抓机遇,又有珠三角城市的腹地支撑。搭上“大湾区”这辆发展快车的澳门,又將给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带来怎样的惊喜?真的值得期待!
专家点评
澳门经济建设协进会理事长杨道匡博士
大湾区群星闪耀 澳门需与时俱进
澳门要在大湾区“群星闪耀”的城市群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与时俱进”。“一国两制”的制度、完全自由港地位,以及国家赋予的“一个中心、一个平台”功能,都是澳门的固有优势。澳门大力发挥外联功能,特別是发挥联系葡语国家市场的独特优势,就能为湾区內企业“走出去”承担切实有效的纽带作用。
澳门是个小微经济体,产业相对单一,城市发展空间有限。可把握大湾区合作机遇,通过城市合作可以解决目前土地空间不足的问题,例如与中山、珠海建立“1小时生活圈”。
在湾区的建设中,澳门还可发挥优势,和湾区其他城市各有一个有特色的合作项目,对任何一方来说,都应该是很大的利好。湾区的建设应更注重城市间的多元融合发展,而非单一城市的核心发展。
例如,深圳有著创新科技与高端制造业,需要发展实体经济的澳门,是否可以利用投资基金支持深圳创新科技研发,共同开拓创新科技商业性市场?又例如,珠海有万山群岛,粤港澳三方可不可以借鉴全球典型的自由港政策,发挥三方各自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共同开发?
还有一个重点是人才。未来全世界的竞爭就是人才的竞爭。只有引入高端人才,粤港澳大湾区才能等列国际知名的东京湾、纽约湾、旧金山湾。高等教育机构方面,目前只有香港拥有四所全球排名前100名的高校,粤港澳大湾区需加强人才资源储备。澳门可与大湾区其它城市加强人才引进的积累,产生“蝴蝶效应”。
延伸阅读: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独特优势
香港是目前中国惟一一个可与国际经济体系接轨的城市,凭著独特优势,一直是內地企业“走出去”的平臺及外国企业进入內地市场的跳板。图为香港中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今年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內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并且表示对香港、澳门保持长期繁荣稳定始终充满信心。这意味著在民间討论多年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设想被正式列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层面。香港是享誉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亚太中心,是目前中国惟一一个可与国际的经济体系接轨的城市,凭著独特优势,一直是內地企业“走出去”的平臺及外国企业进入內地市场的跳板。
融入大湾区 港迎新“黄金时代”
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首先于2014年出现在深圳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当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设想覆盖广东省9座城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江门、惠州、中山、肇庆)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別行政区,佔地5.6万平方公里,人口6,000余万。正是这片佔中国土地面积不到1%、人口不到5%的区域,在2015年创造的产值超过8万亿美元,佔全国GDP的13%。
按照国家的战略构想,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发展创新科技和创业,对标纽约湾、东京湾、旧金山湾,实行开放式、联动式、互补式发展。从国家层面来说,香港应该有两方面受惠于大湾区:一是庞大的市场,可以为香港的创新科技、创意文化、年轻人创业、市民就业提供更多机会。二是金融业的庞大体量。香港、广州及深圳均是金融中心,各类金融资源丰富,跨境业务空间很大。目前,粤港澳银行业总资产合计42.7 万亿元,超过“长三角”一成;据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珠三角”加香港的整体银行盈利可达到1.44万亿港元,届时將超过东京、纽约而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最强增长极。香港也將迎来下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国两制”下香港的独特优势
香港具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背靠內地、面向全球,有规范的市场制度、完善的司法体系、先进的商业基础设施、公正透明的监管体系,以及较低的税率环境等。较之区域內的其他城市,香港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非常明显且独特的优势。
第一,“一国两制”制度及基本法在港成功落实。在“一国”的优势下,香港的发展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內地的庞大市场亦为香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两制”的保障下,香港可以继续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保留普通法法律体系,实行自由贸易政策,保持货物和资金自由流动,成为內地和外国之间商务往来的一个重要平臺。有赖于基本法的成功落实,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能够按照基本法自主制定政策,作为独立关税区单独签署经贸协议。
第二,香港具有完善的自由港经济政策体系。香港特別行政区是一个自由港,奉行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进口及出口货物均毋须缴付任何关税,亦无任何关税配额或附加税。香港自1995年起成为世界贸易组织创始成员,其商业政策也建基于世贸组织奉行的以规条为本的多边贸易制度。隨著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內地优势产业的“走出去”的步伐会面临政治因素在內的种种限制,在此背景下香港自由港的地位优势和国际化优势会愈发突显。
第三,香港有得天独厚的地缘区位优势。从地缘条件上看,香港位于东亚大陆南端,是一个天然的深水良港;同时,由于香港背靠水量丰沛的珠三角平原,使它能够获得一定的腹地作为支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的改革开放正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一时期,香港迎来了“黄金时代”:经济飞速增长,社会財富急剧增加,市民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整个城市的发展进入巔峰期。联合国发佈的《2016年世界投资报告》表明,中国仍然是全世界第二受欢迎的投资目的地。根据中国商务部统计,去年欧盟28国对华实际投资同比增长41.3%。
第四,香港有融会中西、包容多元的歷史文化。香港中西文化薈萃,传统与现代文化互相融会,不同国籍的人士和谐共处,互相尊重。所有宗教、种族的传统和习俗都能相互包容,反映了这个城市的大都会气魄。藉助中华传统文化的框架,西方文明在这里找到了新环境,西方崇尚自我实现精神,与中华文化中的“礼”“义”等道德理想并行不悖,其原因在于它们在这里找到了沟通的途径,并对社会和民生起了促进的作用,对香港人的生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五,香港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海陆空枢纽及策略性门廊。香港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能在5小时內飞抵亚洲大部分地方,并位处大珠江三角洲的“3小时生活圈”及“城际1小时交通圈”內。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动下,將推动九龙东转型成为香港的另外一个核心商业区;推动新界地区多个新发展区提供新的楼宇面积;利用大型的交通枢纽,在西九龙高铁站以及港珠澳大桥口岸推动商业办公室及会展的发展措施等。
第六,香港拥有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人才环境和连结全球的归侨侨眷资源。就人才环境而言,香港最大优势就是国际化。香港拥有世界级的优秀大学,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在此就读。汇集了众多跨国財团在亚洲地区的总部,辐射整个亚太地区的中心,在金融、法律、贸易等领域人才储备尤其丰富,拥有世界一流的水平,有助于为国家战略提供优质的专业服务。而丰富的侨资侨力,可以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爭取中央政府、海外关係和特区政府跨部门支持,以社团服务精神推动侨界联合与发展,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为双边、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此外,香港充盈的財政储备也可以考虑成立专项投资基金,入股亚投行或丝路基金,既可以支持国家、亚洲,乃至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基础建设,又可以通过投资收益更大地反馈给香港社会,惠及更多的香港市民。
【华发网根据澳日、和讯名家、南方都市报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4 07: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