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传世本《周易》一般包括经、传两个部分。经指卦辞、爻辞,传则包括瞭解释经的《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十种文献,后世称为“十翼”。其中传为孔子所作的《大象传》以“君子以”的形式,表达了对君子品质与行为的期许,是古代君子人格的投影与反映。其“推天道以明人事”,將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则推衍到君子的品德与行为,显示了天人一体的思维模式,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清谈误国,实干兴邦”,积极进取还是消极沉沦是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是决定一个人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能否实现的重要分际。《周易》倡导一种积极进取、有为奋进的人生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周易》首卦《乾卦》的《大象》辞。《子夏易传》解释说:“健而不息,天之运也;自强而成德者,君子之事也。”天道运行变化日夜不息,君子应该“以天为则”,向天学习,不断地积累德行、创建事业。天行健,是人生自强不息的根据;而自强不息,正是天道运行在人事方面的体现。天道是人事的基础,天道运行不輟之刚健正是君子自强不息品质的內在根据。 宋代李光《读易详说》:“至健者,乾之用也;自强不息者,君子取法于乾也。天所以歷万古而无敝者,以息息不停运而无跡也。君子体之以进德修业,如成汤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文王日昃不暇食,固足以继天道矣。”天道运行不息,是君子学习的榜样,古代圣王,如成汤,天不亮就坐在朝堂等待处理政事;周文王,日已偏西都来不及吃饭,求贤若渴。这都是自强不息,勤以修身、勤以理政的典型。《论语》记载: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回答不出来,孔子对他说:你何不说我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將至”的人呢?孔子一生孜孜以求,“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自强不息的精神写照。 厚德载物的人生格局 《坤·大象》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宋代胡瑗《周易口义》解释说:“柔顺者,地之势也,故能生成万物之形质也。君子以厚德载物者,言君子之人法地之道,以宽厚其德,使其器业广大弘博,无所不容,以载万物,使万物无不得其所,皆如地之容载也。”大地的品德是柔顺而包容,君子要向大地学习,在与人相处时秉持包容精神,虚怀若谷,相容並包,和而不同。《坤·彖传》说“含弘光大”,《坤·文言》又说“含万物而化光”,说明人越能含弘越能光大,越能包容越能成就其人生的大格局。 要做到含弘光大,相容並包,首先要“厚德”,积累自己的德行。杨万里《诚斋易传》说:“地之力不厚,则载万物不胜其重;君子之德不厚,则载万民不胜其众。”地力不厚,不能容载万物;德行不厚,则不能包容他人。要想含弘包容,首先要厚积其德行,宽弘其器宇。而积累德行,首先要做到“仁”和“谦”。明代来知德《周易集注》说:“若以厚德载物,体之身心,岂有他道哉?惟体吾长人之仁也。”所谓仁,就是孔子所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想成功,也希望別人成功;自己不愿失败,也让別人免于失败,这就是仁。用这种“仁”的方式去行事,自然能感化他人,自然有包容的气象。要做到厚德载物,还要为人谦和。明代潘士藻《读易述》说:“君子中虚,心实无疆,无疆则何所不容,何所不载?”故君子应常怀谦敬之心,卑以自牧,尊贤容众。“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谦敬的人,更能与自我、他人、社群达成和谐一致。 惩忿窒欲的人生修养 《损》卦的《大象传》说:“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孔颖达《正义》解释说:“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者,泽在山下,泽卑山高,似泽之自损以崇山之象也。君子以法此损道,以惩止忿怒,窒塞情欲。夫人之情也,感物而动,境有顺逆,故情有忿欲。惩者,息其既往;窒者,闭其將来。”《损》上卦为艮(山),下卦为兑(泽),山高泽深,泽自损其高以显山之巍峨,君子体会损道,所以要惩止忿怒,窒塞情欲,使品德日高。宋代杨简《杨氏易传》说:“山上有泽,其山日损;人有忿欲,其德日损。”足见忿欲之害人。 朱熹《周易本义》说:“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君子修身,所当损者,莫切于此。”遏制忿怒与欲望是积累德行的关键所在,损减忿、欲而德行日进,正是用“损”而得“益”。《益·大象》说:“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惩忿窒欲,改过迁善,则尤悔日少,德行日高。李光《读易详说》:“山下有泽,所以为损者,损下以益上也。君子体此象以修德,则在我者,必有所损,乃能有益。忿欲,害德之大者也。人生不能无忿,惩之则忿气不作;人生不能无欲,窒之则欲心不萌。顏子不迁怒,不贰过,皆损己之道也。一曰克己復礼,而天下归仁,则损己者,乃益己之大者也。”人生有所损减,才能有所增益,不迁怒,不贰过,克制自己的忿怒与欲望,看似于己有损,实则于己、于他皆有利益。损、益之间,足见《周易》的人生智慧。 居德善俗的人生责任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个人德行日进,事业日隆,但个人价值的实现必依赖于对社群的贡献。《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要求君子从个人德业的积累与成功走向引导社会群体的富庶与和谐。“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推己之心及于社群,將自身价值的实现寄託于社群繁荣的伟大实践中,才是儒家君子最高的标准与境界。 《周易·大象传》多次强调君子化导社群的责任,如《师·大象传》:“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蛊》:“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临》:“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这都是说作为君子,不仅要自懿文德,开拓事业,而且要教导、启蒙、振育、容纳、保有人民,使社群和谐,人民富庶。 《渐·大象传》:“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程颐《程氏易传》说:“山上有木,其高有因渐之义也。君子观渐之象,以居贤善之德,化美于风俗。”山上有木,木因山而高,君子观于渐进之义,先积累德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然后化美风俗,齐家、治国、平天下。宋代易祓《周易总义》说:“君子自居贤德,先得其所止,而后优柔巽入,以善其俗。”先修其身,推己及人,使风俗醇美,人群和谐,正是身为君子的人生责任。 《周易·大象传》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君子经”的表达形式,由卦象所表现的天道自然引申出人事活动的准则,《大象传》对君子的要求与劝诫显示了古老《周易》的现代价值。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厚德载物的人生格局、惩忿窒欲的人生修养以及居德善俗的人生责任,在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中仍有著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冯国栋,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文佛教目录研究”负责人、浙江大学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內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將尽快刪除相关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