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1|回复: 0

破题高质量发展2018年要开好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4 00: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_19957619148.jpg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问题导向展开经济工作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深刻变化,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波动下行。随着近两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市场预期有效改善,经济增速由降转稳,波动幅度明显收窄,已连续10个季度稳定在6.7%至6.9%之间,提高质量和效益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高质量发展开启了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的新阶段。经过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告别了短缺经济,数量矛盾逐步缓解。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向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化方向升级,而“数量追赶”时期迅猛扩张形成的传统产业生产能力跟不上市场需求变化,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质量矛盾上升到主导地位。如果说,填补“数量缺口”是过去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那么,填补“质量缺口”就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转向“质量追赶”,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高质量发展开启了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阶段。随着近年来劳动年龄人口逐年减少,人口数量红利快速消失,土地、资源供需形势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硬约束强化,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由生产要素高强度投入转向提高生产效率。这个阶段,制约发展的瓶颈是创新能力不足,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依靠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高质量发展开启了由改变“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向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本身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突出表现。因此,要针对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向质量提升为主,从主要解决“有没有”转向解决“好不好”。

  2016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回暖态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连续两次上调2017年、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3.6%和3.7%,改变了过去几年来多次持续下调增长预期的状况。展望未来,世界经济处于技术革命向商业化转变的关键期。从长波周期看,以页岩油气革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取得较大突破,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智能制造方兴未艾,支撑长波周期的技术革命已现端倪。从短波周期看,全球经济活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速在2016年达到近六年以来的低点后,2017年开始出现明显回升。在长波周期和短波周期的叠加效应下,预计2018年全球经济将继续保持回暖势头。但也应注意到,前期全球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滋生了资产泡沫,而今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同步回归正常化,存在刺破资产泡沫、引发金融市场动荡的风险;美国特朗普税改计划可能引发全球恶性减税竞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地缘政治局势动荡等因素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一定的负面冲击。

  当前与其说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不如说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未来工作重点将集中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上来。

  一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显著转变。我国顺应经济发展基本规律,通过深化改革和激励创新来推动发展方式的切实转变,经济逐步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由高碳型经济向低碳型经济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由“少数人先富”向“共同富裕”型社会转变。

  二是推动供给质量显著提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努力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是推动增长动力显著转换。我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健全教育体系培养人才,以打造人才队伍支撑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有机衔接,促进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新产品新服务快速成长,平台经济、分享经济、协同经济等新模式广泛渗透,跨境电商、智慧家庭、智能交流等迅速成长,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经济提质增效不断注入新的强劲动力。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站起来”到“富起来”进入“强起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已经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不再是社会生产能力落后的问题了,发展中存在的是城乡间、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以及质量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保护不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发展不充分问题。从短期看,我国经济领域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金融领域蕴藏“灰犀牛”风险。近年来,一些市场主体行为出现异化,道德风险明显上升,而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尚不适应。金融问题叠加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形成了当前金融领域内的影子银行、银行不良贷款、企业债、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泡沫、地方隐性债务、违法违规集资等“灰犀牛”风险隐患,具有极大的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和危害性。一旦发生“灰犀牛”事件,跨市场、产品关联和机构关联的金融市场特征将极易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尽管有关部门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融资平台无序扩张、政府购买服务异化、基金融资“明股实债”等隐性债务风险不容忽视,购买服务贷款异化形成违规政府性债务。政府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迫切需要,但在“堵后门”的同时没有很好地打开“前门”,使得部分基建项目面临较为突出的融资难题。存在按时完成存量融资整改难度较大,基础建设项目政府购买服务与财政规划期限不匹配,已开工项目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等问题。

  三是房地产市场泡沫影响经济稳定运行。“全民皆房”推动房价持续快速飙涨,资产泡沫风险明显加大,使得商品房已经严重超越了居住属性,扭曲为财富再分配的金融工具,房地产市场扭曲式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高房价使得大学应届毕业生等新市民群体买房几乎无望,高房价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涌入加剧房地产市场的扭曲,并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一旦深度调整,将会打击一系列相关行业的正常发展,并造成金融乃至经济动荡,近期部分中小房企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金融风险。

  工业生产稳中趋缓,结构继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钢铁、煤炭等重点领域连年超额完成去产能任务,传统行业供需关系逐步改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高技术产业快速成长,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头良好,工业发展的新动能不断累积。但是,金融领域防风险、去杠杆力度不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融资等成本难以下降;工业领域由补库存逐步转向去库存。初步预计,工业生产将稳中趋缓,2018年工业生产将增长6.2%左右。

  服务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分享经济、科技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五大幸福产业快速发展。但是,金融领域去杠杆导致融资等行为更趋谨慎,房地产市场销售与投资活跃程度下降,对服务业支持作用减弱。初步预计,2018年服务业生产增速将基本稳定在7.5%左右。

  投资增长略有放缓。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成为国际趋势,去杠杆、防风险要求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社会投资成本难以进一步下降;商品房销售放慢的影响将会逐步传导至房地产开发建设领域,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小幅回落;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当然,经济结构升级带动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投资较快增长,深化放管服改革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初步预计,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6.8%左右。

  消费需求继续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保持较快增加,农民工就业形势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为后期消费稳步运行提供良好基础;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不断加速,为消费增长提供了新的空间;服务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并成为促进消费的重要增量来源。但是,汽车领域优惠政策效应递减将导致汽车消费减慢,房地产调控将抑制关联商品如家电、家具、装修等消费,农村消费增长的脆弱性较大等。初步预计,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0%左右。

  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世界经济呈现回暖态势,市场需求继续改善,国际贸易和投资日趋活跃,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加大,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外贸企业竞争力增强,加工贸易增长企稳回升,国内市场需求改善,有助于我国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但是,美国对我国发起“301调查”等贸易保护行为,制约我国重点领域对美出口;美联储持续加息及启动缩减资产负债表,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各国货币政策带来一定冲击;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复杂,恐怖袭击、地缘冲突等突发事件较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波动等,我国出口面临的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初步预计,2018年以美元计价我国出口和进口将分别增长6%和8.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回升。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上涨态势。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工业品价格上涨对消费品价格的传导作用有限;粮食库存居高不下,食品价格上涨空间受限;货币环境难以进一步宽松,流动性稳中趋紧,不支持消费价格明显攀升。但是,肉禽、部分油料等食品价格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将温和上涨,2018年CPI将上涨2.0%左右。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回落。PPI翘尾因素影响将会较2017年明显减弱,生产领域供大于求局面仍然存在;对2017年工业品价格影响巨大的国内原材料价格涨幅将会趋缓;全球铁矿石供应增加、美国页岩油气复产,国际大宗初级产品价格将震荡走弱。但是,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提高,环保督察力度不减,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品存在一定供应压力,初步预计2018年PPI上涨3.5%左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和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长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切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稳”就是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不能急转弯、猛刹车、强刺激;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经济、稳物价、扩就业、增收入,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加大调结构、促改革的力度,推进结构调整和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在工作实践中,要处理好“稳”和“进”的辩证关系。“稳”是“进”的前提条件,如果急躁冒进、只考虑结构调整和改革,却忽视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问题,一旦经济增长出现过快下滑,各种社会矛盾就会凸显,结构调整和改革也就无法有序推进。同样,如果一味求稳,缩手缩脚,不推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将来经济增长的基础难以夯实。二者有机统一、互相影响,单纯强调某一方面都不符合“稳中求进”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要把握好“稳”和“进”的工作节奏和力度。要加强政策协同,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政策取向,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重在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重在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结构性政策要发挥更大作用,重在强化实体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社会政策要积极主动回应群众关切,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改革步子再快一些,加快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改革;开放力度要大一些,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列为2018年八项重点经济工作之首。当前,结构性矛盾的根源是要素配置扭曲,因而根本途径在于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破”就是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用市场化、法制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目前,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但是水泥、炼油、造船和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压力依然较大。未来破除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推动化解过剩产能仍是重要任务。

  “立”就是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近几年来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青黄不接”是我国经济不断下行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需要不断培育壮大新经济动能,另一方面需要加快推动传统行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从而提升整体供给体系质量。

  “降”就是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当前,在美国出台30年来最大规模减税政策的背景下,我们并不需要搞恶性减税竞争,但必须正视全球性减税的现实,切实深入研究制定我国普遍性减税和完善税制的应对之策。只有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取得实质性进展,制造企业才有盈利空间,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才能成为经济稳定增长的坚实动力。

  高质量发展是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发展。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为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作出这一重大决策意义十分重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我们仍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经济建设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经济建设的主旋律将是高质量发展,不再是高速度增长,高质量发展将引领我们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进入新时代,追求新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同时,必须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稳中求进,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态度,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才能从容应对国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在经历多年艰难调整后,投资、贸易和工业生产回升,呈现出自2010年以来首次覆盖范围较广、回升势头较强的复苏态势。但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收紧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美国减税法案可能加剧主要经济体竞争性减税,地缘政治动荡也可能冲击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运行稳定性增强,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服务业占比上升,创新支撑作用增强,质量和效益改善。但也要看到,实体经济仍面临困难,民间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势疲弱,创新能力仍不够强,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结构性失衡仍然突出,潜在风险不容小觑。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把握好政策力度和节奏。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需要统筹各项政策,加强政策协同,形成政策合力。“稳”,重点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保持经济运行环境稳定,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进”,重点在更大程度发挥结构性政策作用,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这里的“稳”,强调的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稳”;这里的“进”,强调的是“稳”的基础上的“进”,是科学有序的“进”。

  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由1.2万亿元增加到2.38万亿元,但赤字率一直控制在3%以内。2018年要增强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和普惠性,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三农”、绿色发展、民生等领域的支持,加大对打好三大攻坚战的保障力度。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整顿“名股实债”和违法违规担保行为,制止以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名义变相举债。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去年以来,去杠杆取得初步成效,通过加大监管力度、整治金融乱象、补齐制度短板,金融“脱实向虚”初步扭转,金融风险聚集势头得到控制。今年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在保持总量性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发挥结构性政策的作用,增加优质增量供给,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增强社会政策民生导向,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和基本民生保障。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作为一个大规模经济体,实现长期高速增长殊为不易,转向高质量发展则更为艰难。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底线性、本质性要求。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金融风险的根源是宏观杠杆率上升过快。要把控制企业杠杆率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作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点,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国有企业去杠杆,依法依规对“僵尸企业”实施破产清算,切实有效降低企业债务水平。按照“开前门”“堵后门”的原则,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的法制化管理,推进债务信息公开和债务风险的动态监管。加强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薄弱环节监管,坚决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精准脱贫重在“精准”,重点是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注重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严格考核评估,让脱贫成效真实可信,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大气、水、土壤等污染防治,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重点打赢蓝天保卫战,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持久战,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

  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展开经济工作布局,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线。近两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钢铁、煤炭去产能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房地产库存明显减少,企业杠杆率稳中有降,减税降费成效显现,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短板加快补齐。但也要看到,要素市场发育滞后、价格扭曲和市场壁垒仍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制约因素。要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以处置“僵尸企业”为突破口,建立市场化法治化退出通道,将沉淀的生产要素从过剩领域转移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领域转移到高效领域,解决“退不出、死不了”的问题,真正实现市场出清。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大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降低显性门槛基础上减少隐性障碍,清理各类“红顶中介”,改善政商关系,真正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市场主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企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切实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消除保护产权的所有制歧视,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要根据农村发展实际,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分类推进,避免一哄而起、盲目攀比。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破除妨碍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区域层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新要求新任务,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以城市群建设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大中小城市网络化发展新格局。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扩大开放有利于深化国际合作与竞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遇。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以投资带动贸易和产业发展。有序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开放力度。促进贸易平衡,更加注重提升出口质量和附加值,根据国内产业发展和消费升级需要,积极扩大进口。引导对外投资健康发展,促进国际产能合作,防范境外投资风险。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注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特别是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领域的突出问题。住房问题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积极探索多主体住房供应,改变供应主体过于单一的状况;动员更多社会力量进入,实现住房保障渠道多元化;发展住房租赁特别是长期租赁市场,支持专业化住房租赁企业发展。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程度是衡量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要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各方面投入和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认为,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在稳中求进中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对做好2018年经济工作乃至未来经济工作有哪些重要指导意义?

  张立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2018年乃至未来长期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原则。

  过去5年,中国经济增速发生明显变化,从2010年的10.6%降到2016年的6.7%。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不仅实现了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平稳换挡,而且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真正开始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在这一转换期所面对的风险和考验是空前严峻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过去5年通过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作实践所形成的理论结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原则,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立足大局、把握规律的工作方法,明确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坚定决心。这一思想体系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思路清晰。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要坚持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在错综复杂和严峻的形势下,坚强的领导核心是非常重要的,是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障。这是做好经济工作,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8年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开局之年,高质量发展首先表现在人民生活向高水平的提升。所以,2018年要着眼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要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推进经济结构全面改善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会议强调,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要长期坚持。您对此有怎样的理解?稳中求进该怎么进?

  张立群:党的十八大以来,“稳中求进”一直是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和落实好这一重要原则。稳中求进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稳”要稳住经济运行,“进”要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只有“稳”,“进”才可持续,只有“进”,“稳”才能不断得到巩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要把稳和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惟有此,才能达到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保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目的。

  稳中求进该怎么进?要在关键领域着力,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8年经济工作的主线,必须有实质性进展。比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要依靠体制机制完善,破除无效供给,淘汰“僵尸企业”,推动化解过剩产能;依靠体制机制完善促进科技创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重要的是依靠改革,破除不适合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以实体经济为主体,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您认为,推动高质量发展,2018年如何破题,重点和难点在哪儿?

  张立群: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可以说,2018年的工作任务非常重。所以要在高质量发展方面破题。如何破题?如何拉开高质量发展的大幕?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做好8项重点工作: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五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六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七是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八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还要注意一个可喜的变化:中国经济已经基本结束了过去6年的经济增速换挡期,为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大体平稳的宏观经济环境。2017年主要经济数据的良好表现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平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首先,从外部需求来看,出口形势总体好转。2017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长11.7%,同比提高13.7个百分点;进口增长21.5%,同比提高23.3个百分点;外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升,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7%。

  其次,从国内来看,投资走稳的态势较为明显。去年下半年以来,作为影响投资增幅下降主要因素的制造业投资的增速下降态势已经终止。同时,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的态势初步建立,而且是趋势性的,未来保持平稳增长前景的概率比较大。此外,基础设施投资保持活跃态势。由于目前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补短板”任务大量增加,这对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并形成更大投资空间。可以说,投资增长走稳的基础已初步建立。

  第三,消费也持续保持较为活跃的态势。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

  当然,民间投资增速下降,居民部门杠杆率提高较快,外部不确定性因素仍然较多等经济金融风险仍不容忽视。

  因此,2018年要把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工作任务的变化更好地统筹起来,破题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全面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稳步迈进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

  根据中国网、中新网、中国经济新闻网、经济日报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2 08: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