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01|回复: 0

 诸葛亮那么厉害,为什么蜀国还是最早被灭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4 22:2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5.jpg
  说三国,道三国

  要数风流人物,还是诸葛亮胜一筹。

  但是这样一位人们心中的智慧化身,纵有他的过人之处,也有他的不足之处,甚至还因为他的缺点而造成了一系列的历史悲剧。

  诸葛亮作为蜀国管理的一把手,蜀国最后的败亡,究竟和他的管理之道有没有原因?

  01关羽之死和荆州之失,负主要责任

  益州和荆州互为犄角,缺一不可。刘备入川时的安排是“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

  这个安排是非常妥帖的,也足以证明对荆州的重视程度。

  但是,当庞统在西川意外身亡后,刘备招诸葛亮入川,诸葛亮却将张飞、赵云一并带走,留给关羽的只有文官马良,武将麋芳等人,看似人多,但无一人能担负辅佐关羽的重任。

  荆州的人员配备上严重不足,这直接造成了后来关羽攻樊城时,顾前不顾后的困局,才让吕蒙趁机“白衣渡江”。不但失了荆州,而且让关羽丢了性命。

  要知道,荆州直接面临曹操和孙权的夹击,且无险可守,纵使关羽盖世英雄,也双拳难敌四手,没有得力的帮手,丢命、丢荆州都是可以预见的。

  其实,道理很简单:诸葛亮不待见关羽,想看到关羽遭受适当的挫败!

  毕竟诸葛亮和刘关张三人不同,刘关张三人是股东,诸葛亮是职业经理人,情感上的隔膜是不容否认的。

  再加上诸葛亮和关羽都是那种自视甚高的人,那么两人能惺惺相惜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但战争岂是儿戏,稍有不慎便是败局。诸葛亮在守荆州的安排上不妥当,可以说关羽之死、荆州之失,主要责任在诸葛亮是不容置疑的。

  02未能竭力阻止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导致国力大损

  关羽之死,荆州之失,是刘备发兵攻打东吴的主要原因。而攻打东吴这一战失败,导致了蜀国国力大损。

  因为关羽的死,作为兄弟的张飞,脾气更加暴躁,出征前被末将范疆、张达所害,还携张飞的头颅投了东吴。这让刘备征伐东吴的决心更加坚定。

  刘备欲起兵伐吴,赵云就面谏:“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学士秦宓面谏:“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诸葛亮为了救秦宓而上了一表劝刘备放弃伐吴,“苦谏数次”后再次率百官在校场谏阻。

  为什么刘备听不进去?

  要知道,诸葛亮不仅是丞相,更是军师将军,劝阻刘备并出谋划策他责无旁贷!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因为在荆州人员配置上最后依了诸葛亮的方案,而不是刘备之前确定的方案,因而造成的荆州之失、关羽之死,刘备心中有怨,诸葛亮心中有愧。

  在刘备心中对诸葛亮的怨恨消除之前,诸葛亮关于荆州和关羽的任何建议,刘备是听不进去的。

  在事关国家大事的关口,诸葛亮必须尽全力劝阻刘备,哪怕放下自己所谓的面子。

  如果诸葛亮能诚恳地向刘备承认自己的失误,并谋划更合适的报仇方案,刘备怎么可能听不进去呢?毕竟从关羽身亡到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中间隔了两年时间,毕竟刘备非常清楚兴复汉室比给关羽报仇更重要。

  而夷陵之战的惨败,不但将蜀国的军事家底几乎败光,还搭上了刘备的性命。战将折损、国力大损是后来蜀国历年伐魏均无功而返的重要原因。

  03诸葛亮在治理蜀国时,并无长远规划

  《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说到诸葛亮治国“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其实并不尽然。

  《三国志》中曾提到法正,“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有人告诉了诸葛亮,建议诸葛亮报告给刘备进行约束,但诸葛亮却以法正辅佐刘备立了大功而不做处理,可见诸葛亮施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

  蜀国遭受夷陵之败,国力受到了巨大冲击,并且折损了关羽、张飞、黄忠三元大将,如何尽快恢复国力和挖掘培养人才应是重中之重。

  可诸葛亮的性格缺陷却让他自己“事无巨细”、“皆专之”。没有充分的信任和授权,没有建立良好的制度去管理国家,仅凭一己之力想扭转乾坤。

  更重要的是,在这种人治之下,只有办事人员,没有才能之士,因为凡有才能者必有个性,但是在诸葛亮的治下,是不可能允许个性存在的。

  他需要的,仅仅是执行,而且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试想,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培养人才吗,不但有才能的人不愿意受过多的制约和唯唯诺诺,而且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被消磨殆尽。

  试想,一个对上级唯唯诺诺的执行者,他有能力、有习惯去质疑甚至改进他所接到的指令、任务吗?

  后果之一,就是在诸葛亮伐魏不再朝中的时候,朝中基本上处于空转的状态,造成宦官传播流言、搬弄是非,数次生事而朝中几乎无人阻止,而诸葛亮能做的仅仅是将生事的宦官处理掉而未能加以制度上的约束。

  治国没有长远规划,没有国力储备,没有人才储备,连年征战,蜀国的人民幸福吗?

  04诸葛亮用人存在重大问题

  前面提到,关羽失荆州,原因是诸葛亮不待见关羽,因为关羽做事的风格可能不让诸葛亮满意。

  或者说,只要与诸葛亮的想法不同的人,诸葛亮都不会喜欢,诸葛亮只需要执行者,不需要有头脑的属下。

  第一次伐魏,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拒绝的理由:“此非万全之计也!”

  易中天解释说诸葛亮认为魏延的想法太过简单了,但退一万步说,即便是魏延的想法简单了,但这五千精兵仅仅作为主力的策应用来牵制魏军也是相当不错的。

  诸葛亮为何在没有与魏延进一步商讨之前就武断地否定呢?毕竟魏延在镇守汉中长达五年以上啊!或许是魏延太有自己的想法了,并且当众伤了他的面子,诸葛亮才不喜欢他。

  这就为诸葛亮死后杨仪和魏延互指谋反、内斗埋下了导火索。

  后来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使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这说明,连诸葛亮最忌惮的敌人——司马懿都认可了魏延的方案,也认可了魏延的军事才能。可诸葛亮却扼杀了魏延的才能,也失去了多么难得的机会。

  在马谡的使用上,同样暴露出诸葛亮用人的问题。

  马谡是马良的弟弟,诸葛亮很喜欢。平定孟获时,马谡的意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诸葛亮也一直将马谡带在身边,马谡也发挥了很好的参谋作用,但是马谡并没有单独领军作战的经验。

  在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竟然用马谡为主将去守街亭要地。守街亭只要稳、谨慎,让王平为主将,马谡辅之岂不更好?

  对一名已经体会到自身缺陷的人才,诸葛亮非但不去保护、教导,反而将整个战役的失败归罪到他的头上,并把他杀了,试问今后还有谁肯献策、卖命?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那么以诸葛亮的性格缺陷,导致他“用人也疑,疑人不用”,手下人要么窝火,要么窝囊。

  能接纳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能放手锻炼新人,能勇于承认自身不足,能积极反思总结,善于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等等,在这些方面,都是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05诸葛亮做事不是谨慎,而是自负

  单独把这个方面拿出来,是很有必要的。前面讲过了,诸葛亮自命不凡、清高、孤傲,做事有“洁癖”。

  事必躬亲是针对他能掌控的事情而言,但是这种特点放在他不能掌控的事情上,则变成了弱点。

  很少有人提到诸葛亮第二次伐魏的失败原因:

  司马懿早就料到诸葛亮欲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而举荐郝昭在陈仓道口筑城把守,城中只有三千守军。

  诸葛亮出兵之前,竟然没有做任何侦查,直接出兵陈仓道,到了跟前才发现魏军已经筑城把守,无奈之下强攻陈仓城,“二十余日,无计可破”,随后魏军后援赶到,诸葛亮粮尽而退兵。

  诸葛亮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曾想世事皆变化,哪怕是一次战役,不去做好侦查工作也是致命的。

  民间总是传说诸葛亮如何如何戏弄司马懿,可实际情况是司马懿对诸葛亮研究深入,诸葛亮屡屡败于司马懿之手,而诸葛亮对司马懿的认识仅限于“司马懿深有谋略”。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诸葛亮不把心思用在研究敌人、研究战况、,而是“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与处理内政时的“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一样,这样的主帅,怎么可能制定出料敌制胜的作战方案?

  谨慎和自负是根本不同的,谨慎建立在尽可能全面了解事物的基础上,而自负是建立在自认为无所不能的基础上。基础不同,结果也不同,最重要的是,出现失误后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谈这幺多,只是想让一个被神化的历史人物回归一点他本来的面貌,虽然我们无法穿越回去确认解读的正确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以史为鉴方能知兴衰,以人为鉴才能明得失。

  延伸阅读: 揭秘:真实的诸葛亮究竟有多厉害

  诸葛亮,三国演义里,神一样的存在,他舌战群儒碾压东吴文臣、草船借箭借东风呼风唤雨、借关羽之手在华容道捉放曹操、三气周瑜把周瑜挤兑得一命呜呼、空城计震退司马懿,火烧上方谷惜败于天,那么真实的诸葛亮究竟有多厉害呢?

  诸葛亮,字孔明,出生在琅邪郡阳都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沂南县,诸葛家在琅邪郡也算名门望族,有记载的诸葛家祖先叫诸葛丰,最早在西汉就身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是什么官,类似于明朝的东厂、西厂,主要职责是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官职不大,权力却不小。

  有了这样的老祖先,整个在山东的家族因此也富裕了好多年,到了诸葛亮的父辈这一代,父亲诸葛圭是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但是整个东汉末年,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孙吴四大都督有仨,成了单亲家庭,诸葛亮也不能例外。

  他3岁死了母亲,8岁就死了父亲,此后带着弟弟诸葛均跟随叔父诸葛玄到豫章生活,可惜没多久,诸葛玄豫章太守也被免了,没办法,老玄只得去荆州投奔刘表。

  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刘备到荆州逃难,屯兵新野,为了尽快融入荆州上流社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三顾茅庐找卧龙孔明,于是有了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但是为什么刘备就一定要找诸葛亮呢。

  刘备当时已经46岁了,在江湖上混了这幺久,皇帝遇到了也要叫声皇叔,就是枭雄曹操也说天下英雄也就他俩,怎么会为了一个26岁的年轻人,几次三番去见人家,一句话都没聊,就认定这是个高手?

  这需要先了解下,诸葛亮和刘表的关系,当时整个荆州城,最有实力的大家族是蔡氏,蔡氏家主蔡讽,他的姐姐嫁给了太尉张温,大女儿嫁给了黄承彦,就是诸葛亮的老岳父,小女儿嫁给了荆州城主刘表,后来生下刘琮,儿子蔡瑁、蔡琰,蔡瑁大家都认识,蔡琰是巴郡太守。

  有了这样的关系,诸葛亮很容易出入荆州上流社会,不出家门却知天下大事,诸葛亮自比乐毅、管仲,分析当时形势,最牛逼的老板就曹操和刘备两个人,而当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作为没落贵族的诸葛亮投奔曹操,上升的空间有限,在这样的形势下,在刘备处求职,将拥有更好的才华施展舞台。

  正因为诸葛亮特殊的地位,就算随便发条微信,荆州全体名人都可能点赞,这样的人物,想不被刘备知道都难,于是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更多的是各取所需而已。

  白帝城托孤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碾压东吴文臣、草船借箭、借东风呼风唤雨、借关羽之手在华容道捉放曹操、三气周瑜把周瑜挤兑得一命呜呼、七擒孟获一劳永逸、空城计震退司马懿,火烧上方谷惜败于天,以上情节纯属虚构。

  罗贯中为诸葛亮设计了那么多情节,来突出他的神机妙算,与人斗、与天斗,为何老罗对诸葛亮如此偏爱,因为他的确有牛逼的理由。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占住荆州吞并益州,等老曹的北方内乱一起,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则大业必成。

  虽然这个战略,把东吴看成了听话的乖宝宝,但是对于在战乱中,流浪了二三十年的刘备来说,就好像在黑暗中指出了一条明路,于是46岁的刘备对26岁的孔明,态度好的,连关羽张飞都吃了飞醋。

  诸葛亮也很够意思,刘表刚死,就急着表忠心,劝刘备占据荆州,反倒是刘备开始立牌坊,不肯趁人之危,这时的诸葛亮还是太嫩,完全不考虑,当初刘表收留他们的恩重如山,以及沾亲带故,而这对于老江湖刘备来说,是很介怀的。

  此后,曹操兵不血刃占据荆州,诸葛亮出江东联合孙吴,赤壁之战基本没孔明什么事,击败曹操的功劳应该主要记在周瑜头上。

  赤壁之战后,刘备迅速占据荆州四郡,找孙吴借了一郡,然后出兵攻占益州,这期间,诸葛亮的主要工作,类似于西汉萧何,看家和后勤部长,在后方为大军提供粮草。

  此后益州战线吃紧,才叫诸葛亮过去帮忙,将荆州交给了关羽,庞统、法正死后,作为刘备身边唯一的正牌军师,直到占据整个益州,诸葛亮一直是幕后的英雄,也是刘备最出彩的一段时期,生涯惟一一次打败曹操。

  刘备集团也进入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但是盛极而衰,苦哈哈了大半辈子的刘关张,得势之后就开始自我膨胀,关羽在荆州发动襄樊战争,水淹七军、斩庞德、擒于禁,却被东吴背后偷袭,败走麦城被杀。

  紧接着曹操病亡、曹丕篡汉、刘备称帝,诸葛亮无可置疑地被任命为蜀汉丞相,却无力阻止刘备、张飞为关羽复仇,叹曰:“如果法正还在,一定能够说服主上”。

  不听诸葛亮的结果就是,张飞被杀,刘备呢,陆逊火烧连营,从荆州到益州,辛苦挣下的基业,一朝回到解放前,然而更重要的是,刘备的这次伐吴失败,在版图基本上只剩下益州。

  自此北上无路,东进无门,此战蜀汉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完全破灭,隆中对彻底成为不可能。三国鼎立的均势也最终形成,此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谁也吃不掉谁。

  悔青了肠子的刘备终于明白诸葛亮才是正确的,在白帝城,将蜀汉的大权交给了诸葛亮。

  五次北伐战争

  看看诸葛亮从刘备手里接过来的,是怎样一个国家:此时的蜀国刚刚经历过关羽和刘备的两次大败,永久地失去了荆州,文臣武将凋零、元气大伤,内有南蛮叛乱,外有魏吴两国虎视眈眈,怎么看都是亡国前夜了。

  有人说,诸葛亮很难打下一块地盘,但是给他一块地盘他却能治理得井井有条,刘备在时,诸葛亮出彩的机会不多,而白帝城之后,诸葛亮临危受命,一流的治国才干终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公元223年,诸葛亮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有势力的时候,和人家喊打喊杀,现在落魄了,就和人家谈,兄弟友谊,还好东吴的孙权很实际,一方面和蜀汉继续结盟政策,另一方面向曹魏称臣,意思很明显,你们继续死掐,我就在旁边看看,有好机会,就在后面来一下。

  此后,诸葛亮开始整顿内务,他做事只有三个原则:

  第一、公平

  第二、公平

  第三、还是TM的公平

  人总有亲疏远近,在野的时候啥也不干,挑别人毛病容易,执政以后还能做到公正严明却是很难,执政时期,诸葛亮没有培养家族势力,弟弟诸葛均在卧龙岗,做了九年的农民,到死也不过是一个长水校尉,连个将军也没混上。

  能做到公平二字,吏治基本上算是很清明了,但是真正能支持诸葛亮七次北伐战争的,是他的用人制度。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整个用人制度具有明显的阶级性,豪门世家子弟,可以轻易的得到孝廉,上朝为官,而寒门士子想要出头,却很难。

  看魏国,曹操生前还可以平衡世家和寒门的关系,曹丕为了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采取九品中正制,造成豪门世家逐渐尾大不掉。东吴那边打从一开始就有点联邦制的意思,几个大家族把持了东吴政权的关键职位,连孙权的权力都要受到牵制,寒门子弟更是难以出头。

  唯有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高干子弟只是享受荣誉和福利待遇,掌握实际权力的文官武将,都是凭真本事。

  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内乱,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平定南中地区所有叛乱,以南中的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军需物资,充实国库,同时训练士兵,准备北伐。

  公元227年(46岁),上出师表,表明心迹,交代工作,屯兵汉中。

  公元228年,趁魏国将战略重点放在吴国,魏蜀边境空虚,挥师北伐,诸葛亮先派赵云、邓芝出斜谷吸引曹真主力,他本人亲自率军出祁山,兵锋直至长安。毫无准备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还意外收获了后备干部姜维。

  此战中,诸葛亮唯一一次动了点私心,派内定的接班人马谡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不论是马谡坑了诸葛还是王平费祎联手坑了马谡,都无法改变街亭失守的事实,于是形势便急转直下,诸葛亮只好放弃三郡匆匆撤兵。

  兵法有云:善败者不亡。诸葛亮就是一位善败者,他的一个神奇之处在于,无论形势如何严峻,有他在都能全身而退,谁敢来追击,那就是来送死。

  此战过后,曹魏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的防守反击战略。诸葛亮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而且由于蜀国基本就是一个笼子,蜀道难,里面的人打不出去,外面的人攻不进来,在乱世自保是没有问题,但是要出蜀地与群雄争霸天下,就千难万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出蜀地,占领雍州、凉州,既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另外作战之时也有迂回空间,发动大规模作战。

  于是,同年冬天,诸葛亮发动第二次北伐,出兵散关围困陈仓,偏偏陈仓守将郝昭早有准备,诸葛亮遭遇了北伐战争以来少有的惨败:

  诸葛亮派郝昭同乡,多次劝降,被郝昭严词拒绝;诸葛亮架云梯、冲车攻城,郝昭用火箭射云梯,用磨盘砸冲车;诸葛亮用井阑(一种很高的带有轮子的箭楼)在城外居高临下,向城中射箭,以掩护工兵将护城河填平,直接攀城。郝昭却在城墙里又修了一堵简易的内墙档箭,令井阑失效;诸葛亮挖地道,想突袭城中,郝昭又在城内挖下横壕沟,挡下地道。

  就这样你来我往,二十多天过去了,陈仓还是没攻下来,粮草不继,而此时曹真派遣费曜领援军到来,诸葛亮唯有退军,回去的路上,还顺手斩了来追击的魏国大将王双。

  此战过后,魏国守将郝昭就因为心力交瘁,死了;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陈式攻武都、阴平,自己则围城打援,击败了前来救援的雍州刺史郭淮,终于占据了武都、阴平两郡;

  公元230年,魏国展开反攻,三路大军围攻蜀国,当时统兵的大将叫曹真,作为曹操的养子,也是一名很厉害的名将,可惜遇到一个多月的大雨,连人家主力都没见到,却被诸葛亮偷袭了南安郡,羞愤难当的曹真回去后,就一命呜呼了;

  公元231年,诸葛亮二出祁山,第四次北伐,却是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第一次交锋,此时诸葛亮50岁,司马懿52岁,然而这一次诸葛亮围困祁山只是个幌子,更重要的是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先是绕道,避开司马懿主力,去祁山东北的上邽割魏国的麦子。

  眼看着自家的粮食,被敌人给糟蹋了,手下以老将张颌为首,纷纷请战,都被司马懿拒绝,而此时诸葛亮亲自查看司马懿的大营,感到进攻没有把握,就佯攻引诱司马懿先出招,并派出士兵叫骂、甚至佯装撤退,司马懿率军始终与蜀军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撤退也不进攻。

  两位绝世高手谁也不肯先出招,司马懿的如意算盘是: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和诸葛亮拼消耗,拼后勤,可惜此时不知是诸葛亮还是他老婆黄月英,创造性的发明了运粮神器,木牛流马,粮食运输问题得到了很大缓解。

  沉不住气的司马懿,在张合等老将不断的请战中,终于中招,却被诸葛亮痛扁一顿,魏国五子良将仅存的张合被杀,成为历次北伐收获最大的一次,此后,司马懿打定主意,不和诸葛亮正面交锋。

  通过几次的战争,诸葛亮意识到北伐战争,最大的阻碍就是粮食,于是花了两年的时间,修栈道、屯粮食;

  公元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斜谷道,屯兵十万进驻五丈原,平心而论,司马懿的能力是比不上诸葛亮的,但司马懿身边有一位驻守西北十余年的副手郭淮,而诸葛亮却事必躬亲,唯一能替他出主意的参军马谡早已不在了,于是战争从一开始,就向以逸待劳的魏军倾斜。

  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在最后一次北伐战争中,由于始终不能和司马懿统帅的魏军主力,决战,劳心劳力的诸葛武侯,在53岁的时候,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在指定了蒋琬、费祎作为接班人后,诸葛亮溘然长逝。蜀军撤退,司马懿放胆追击,蜀军依照诸葛亮遗计做出反攻态势,司马懿大惊,以为中了诸葛亮的诈死之计,仓皇逃跑,于是便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诸葛亮嘴巴到底有多厉害,两人竟被他活活骂死

  说到口才,讲话的艺术,三国里有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物,一张嘴打遍天下,竟活活骂死过两个人。

  熟悉三国的读者应该知道,我说的这位嘴上王者并不是大吼一声吓破夏侯杰肝胆的猛张飞,而是蜀国的军师,看上去温尔儒雅的诸葛亮。

  去东吴,舌战群儒

  赤壁之战前夕,当时孙刘两家还未联盟,诸葛亮去东吴当说客,希望寻求合作,共同抗曹。

  与此同时,曹操也在拉拢东吴,一起打刘备。在东吴的阵营,就分为了两派,亲刘和亲曹。

  刘备弱小,亲刘的人不多,鲁肃和周瑜算这阵营的,以大臣张昭为首的很多文臣主张投降曹操,一起打刘备。

  这时候,诸葛亮前往东吴的会话谈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听说刘备到你家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也不过如此嘛!

  诸葛亮知道必须要把张昭给打下去,立马回他说,我主公取荆襄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现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你这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又一个找虐的大臣说,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白了他一眼,主公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还有长江天险可守,你们却劝孙老板降曹,丢人吧你。

  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正是诸葛亮在这场辩论赛中大杀四方,鲁肃的促成,双方才有机会合作,打出了赤壁之战这样的经典战役,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一张嘴,弄死两人

  诸葛亮这张嘴,文能拉赞助,武能骂死人,杀伤力极大。

  先来说说曹真,这人是曹操的养子,曾经在斜谷打败过赵云,曹操对他很欣赏,曹丕对他更是信任,在病重的时候,让曹真做为辅助太子的顾命大臣。

  话说曹真与诸葛亮对阵,连吃了几次败战,闭门不出,有消息称曹真生病了。

  诸葛亮对手下人说,如果曹真病轻,肯定回长安了,如今魏兵不退,说明他现在生病比较严重,所以在留在军中,好安抚众人的心。你们信不信,我现在写一封书信过去,曹真看完,必死无疑。

  诸葛亮真得写了一封书信,让投降的士兵拿着带回曹营,先对曹真一番夸奖,接着就是一通羞辱,什么你无颜再见父老,我看你连家也没脸回了等等。

  曹真本来就是生病的人,看完诸葛亮的信,竟然愤然离世,活活被气死了。

  如果说这不能体现诸葛亮嘴上功夫的话,那么下面这场阵前的打嘴仗就更厉害了。

  两军交战,曹魏老臣王朗自以为口才很好,来到阵前,大骂诸葛亮,准备好好羞辱诸葛亮一番。

  结果反被诸葛亮骂得招架不住,气得从马上摔下而死。因为这段故事比较精彩,很多人都知道,所以细节就不多讲了。

  说话之道,立世之道

  骂战不是说谁讲粗话厉害,真正地高手不讲脏话,但字字诛心。

  而现实生活中,讲话更是一门技术,有人一句话能将事情搞定,转危为安,化腐朽为神奇;有人一句话也可以将自己推向深渊,搞砸一切。

  所以,如何讲话,怎么做到会讲话,你离这样的境界应该有很长的路要走。

  【华发网根据搜狐网、百度知道、趣历史等整合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18 2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