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埃塞俄比亚在上世纪80年代饱受战乱、饥荒肆虐,皮包骨头、奄奄一息的儿童的新闻照片今天还深深印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近年来,这个“非洲之角”中心位置的国家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这种经济变化对像贝扎这样的埃塞妇女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冲击。
经过不到10年的大幅投资,中国成为埃塞俄比亚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和第一大工程承包方。中埃经济关系如此密切,中国企业在该国到处可见。埃塞俄比亚人将中国人称为“埃塞俄比亚的第87个民族”(该国现有86个民族)。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的和丹说,中国和非洲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影响到了非洲女性的基本生活,提高了她们的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给她们创造了就业机会,让她们有机会走向自主自立的生活。
随着中国在埃塞俄比亚的大力投资,女性的就业率大幅提高,产生了许多适合女性赚钱的机会,除了服务业之外,在很多工厂里,大部分员工都是女性。比如中资企业华坚鞋厂超过60%的员工都是女性。
中国某大型企业的工程师史先生曾在非洲工作多年。他说,随着中国投资增加,当地会新增商店、饭店、商摊,这些主要都是妇女在经营。
英国牛津大学移民问题专家米丽娅姆·德里森说,虽然这种工作工资并不高,但让原本在家务农或从事家务的埃塞农村妇女开始接触社会,并在与中国人的接触中增长见识,学习了对外打交道的经验,包括与不同文化背景者来往。
当地女性的收入主要花在家庭和孩子的教育上。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女性有了自己的收入,可支配在自己的发展上,越来越多的女性受到了教育后,变得自主自立,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有了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在会见卢旺达总统卡加梅后表示,中国愿将“一带一路”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对接,同非盟《2063年议程》相对接,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对接。在此基础上,把非洲发展同中国的发展结合起来,同亚欧大陆的振兴结合起来,同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结合起来。“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促进世界和平、和谐、包容和可持续发展,让世界人民都从中共享和平与繁荣。“一带一路”倡议吸引了大量中资企业进驻非洲,扎根非洲人民的日常生活,与非洲人民一道,助推非洲走向现代化美好生活。
与此同时,来自安哥拉、肯尼亚、南非等11个国家的智库代表来到中国,希望探寻中国飞速发展的奥秘,期待从中国智慧中萃取出助力非洲发展的良方。过去,由于殖民统治,非洲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加工制造业薄弱,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缓慢。如今,得益于与中国的合作,整齐宽敞的房屋、高速安全的交通、体面稳定的工作进入非洲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国制造和中国标准带给非洲的不单是亮堂的高楼大厦,更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安居乐业,这成为“一带一路”在非洲的新名片。
非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环节。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其中四次曾抵达现在的东非沿岸,传播了中非传统友谊,奠定了中非友好合作的基础。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埃及、南非、肯尼亚等非洲国家期待同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对接,积极参与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对话交流活动,共同致力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在埃及首都开罗,城市的脏乱、拥挤和喧嚣饱受诟病。早在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曾用“粗粝的喉音,类似野兽的吼叫”形容每天在开罗的生活状态。而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开罗人口从350万激增到了2300万,聚集了四分之一的全国人口,其中1100万人生活在违章建筑中。
为此,埃及政府计划在开罗以东的45公里处建设可容纳500万人的新行政首都,以缓解开罗现在面临的高房价、污染和人口压力。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中建公司与埃及政府签署了预算高达450亿美元的商务区建设计划。其中开罗新首都CBD项目是中资企业在埃及市场上承接的最大单个工程,包括1栋345米高的非洲第一高楼、12栋高层商业办公室、5栋高层公寓楼和2栋高层酒店。
由中建公司承建的从开罗市区到新首都的轻轨项目也正在筹建,这直接解决了两地的通勤问题。新首都项目还将串联起苏伊士运河经济带和红海经济带,创造良好的投资和贸易环境,助推埃及民众生活改善和国家复兴计划。新首都预计在2018年迎来首批居民,“一带一路”倡议使这个拥有近1400年历史的文明古都焕发了新的活力,也让开罗民众对今后的生活有了新的期盼。
曾在中国留学的埃及女孩阿米娜告诉记者,她十分感谢中国政府和企业为埃及人民作的贡献,由衷期待中国企业承建的新首都项目,这不仅是因为她曾亲身体会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制造”的魅力,还因为这可以增进中埃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
盖得起房 乘得稳车
基础设施落后、经济过于单一、失业率居高不下是不少非洲国家的现状。在赞比亚,由于国内相关物资和技术水平的匮乏,建筑材料大多依赖进口,装修一套房屋所需的材料仅运费就要3000美元。以中材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投资中国建材赞比亚工业园项目将于今年5月份正式投入生产,水泥砖石等建筑材料对基础设施落后的赞比亚来说意义重大。工业区建成以后,还将直接或间接创造2000到3000个就业机会,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目前有600多家中国投资公司在赞比亚经营,领域涉及制造业、电信、矿业、农业、贸易和建筑业。2016年,中国对赞比亚的直接投资达到2.95亿美元,为非洲之最。
2015年,在南非曾发生一起恶性火车事故,由于交通信号出现问题,两辆通勤列车相撞,共造成200多人受伤。南非铁路建设时间久远、设施落后、事故频发,改造升级迫在眉睫。在南非政府看来,中国是全球铁路交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向经验丰富、质量优良的中国铁路企业“取经”是最好的方法。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南非国有运输公司与中国中车签订了约600辆机车的购买订单,加速推进南非铁路系统升级换代。目前南非政府还规划了三条铁路线,计划连接南非经济中心约翰内斯堡、旅游胜地开普敦等重要城市,打通印度洋至大西洋的陆上交通网,初步投资高达130亿美元。目前南非政府正与中国企业探讨铁路线的具体合作项目,这是带动中国高铁“走出去”和中非经济合作的又一重大机遇。
电视、手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三件套”。在过去,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数字电视运营市场主要被法国等国的媒体公司垄断,每户平均卫星信号接入费就高达200多美元,月费需要数十美元,这导致很多普通家庭即使买了电视也无法承担高昂的数字电视节目费。而随着中国企业四达时代走入非洲,非洲老百姓收看电视的费用大大降低,用户只需每月10美元就可以收看数十个频道。这丰富了非洲人民的日常生活,使他们近距离享受现代化进程带来的便捷和实惠,也打通了非洲大陆与世界相通的“信息高速路”。
目前,四达时代已经在非洲建立起两套数字电视网络,覆盖南部非洲95%以上的人口,注册家庭用户超过1000万。四达时代还积极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推动“一带一路”人文合作,启动为非洲30多个国家的一万多个村落接入数字电视信号、向20万个非洲家庭捐赠机顶盒的“万村通”项目。四达时代还将中国的影视剧翻译成非洲当地语言,让非洲人民聆听中国故事、感受中国魅力、学习中国经验,受到了大批非洲观众的喜爱。
教育是阻碍非洲发展的最大桎梏之一,由于收入分配不均,一部分精英在享受教育的同时,大部分民众却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资源的匮乏导致人才培养面临瓶颈,工业、农业等各领域发展陷入停滞。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尤其是中非合作论坛举行以来,在中国全心全意的帮助和扶持下,非洲的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非合作项目不仅给非洲带去就业,也带去技术转移和知识分享,给非洲人民带去了改变生活的希望。
为了实现非洲的和平、独立和可持续发展,2012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了一项800万美元为期四年的信托基金框架协议,旨在支持非洲发展教育质量,培训优质教师,完善基础教育。在项目第一期评估取得积极成果后,2017年中国政府提供了400万美元的额外资金,并将该项目延长两年,受益国也增至10个。
协议第一期的8个项目国家分别是刚果、科特迪瓦、民主刚果、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纳米比亚、坦桑尼亚、乌干达,多哥和赞比亚作为新的项目国家加入了该项目的第二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门助理总干事唐虔在总结一期项目成果时表示,该项目对非洲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提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和“教育创新”方面。同时,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作出了表率,例如龙源电力公司在南非当地启动了学生助学金项目,已经资助了工业区附近的70名学生圆了“大学梦”。
除了基础教育,中国政府和企业也大力推进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推进留学、培养人才是“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路桥公司在修建蒙内铁路过程中扩建了肯尼亚的铁路培训学校,帮助肯尼亚高校开设铁路工程系,并在施工现场建立技术人员培训基地,累计培训当地员工近5万人次。该公司还联合北京交通大学,启动肯尼亚留学生项目,为肯尼亚学生提供到中国的留学机会以及包含食宿、学费的全额奖学金。
2016年,两批共60名肯尼亚学生来到北京交通大学,开始了为期四年半的学习。2018年3月,该项目又将招收40名学生。北京交通大学负责项目的老师向记者介绍,考虑到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学院为他们开设了专门的全英文课程并聘请了专业老师授课,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赞扬。北京交通大学还组织了汉语演讲比赛、到中国家庭做客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他们提供了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机会,也让他们在中国有了家一样的感觉。石家庄铁道大学与肯尼亚等非洲国家合作办学,大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友好使者和技术骨干。教育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既具有黏合剂、助燃剂的功能,又具有“润物无声”的人文交流属性,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辐射埃及、肯尼亚、乌干达、尼日利亚、喀麦隆和南非等21个国家,达成39个重大合作项目,涉及铁路、公路、港口和水电站等17类领域。中国企业已经在非洲建设了100多个工业园区、数千公里的铁路和高速公路、多个机场和发电站。“一带一路”倡议坚持“适应非洲自身发展、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坚持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始终“尊重非洲、帮助非洲,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引领中非各领域务实合作,实现了双方的共同繁荣发展。今年将在中国举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人们有理由期待中非合作为非洲人民和中国人民带来更多、更实、更好的福祉。
目前,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但是,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清楚、不理解的地方,甚至存在着误解与曲解。笔者去年对日本进行学术访问时,在与日本著名高校、智库以及研究机构的座谈中发现,日本对于“一带一路”的认知不多,且存在偏差。因此,我们仍有必要梳理一下“‘一带一路’是/不是什么”“‘一带一路’给世界带来了什么”等基础性重大问题,这不仅有助于“一带一路”的持续推进,也有利于促进中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不断拓展合作区域与领域,尝试与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使之得以丰富、发展与完善,但其初衷与原则却始终如一。这是认知与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点与关键。
“一带一路”是开放性、包容性区域合作倡议,而非排他性、封闭性的中国“小圈子”。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中国认为,只有开放才能发现机遇、抓住用好机遇、主动创造机遇,才能实现国家的奋斗目标。“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正是基于这种认知与愿景,“一带一路”以开放为导向,冀望通过加强交通、能源和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以此来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这意味着“一带一路”是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合作性倡议。可以说,“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性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区域性经济倡议的一个突出特点。
“一带一路”是务实合作平台,而非中国的地缘政治工具。“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成为人类共有的历史财富,“一带一路”就是秉承这一精神与原则提出的现时代重要倡议。通过加强相关国家间的全方位多层面交流合作,充分发掘与发挥各国的发展潜力与比较优势,彼此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区域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这一机制中,各国是平等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因此,“一带一路”从一开始就具有平等性、和平性特征。平等是中国所坚持的重要国际准则,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基础。只有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合作才能是持久的合作,也才会是互利的合作。“一带一路”平等包容的合作特征为其推进减轻了阻力,提升了共建效率,有助于国际合作真正“落地生根”。同时,“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和地区环境,和平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本质属性,也是保障其顺利推进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这些就决定了“一带一路”不应该也不可能沦为大国政治较量的工具,更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
“一带一路”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动发展倡议,而非中国的对外援助计划。“一带一路”建设是双边或多边联动基础上通过具体项目加以推进的,是在进行充分政策沟通、战略对接以及市场运作后形成的发展倡议与规划。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中强调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基本原则,其中就包括市场原则,即充分认识市场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确保政府发挥适当作用,政府采购程序应开放、透明、非歧视。可见,“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主体与支撑力量并不在政府,而是企业,根本方法是遵循市场规律,并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来实现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政府在其中发挥构建平台、创立机制、政策引导等指向性、服务性功能。
“一带一路”是和现有机制的对接与互补,而非替代。“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国家要素禀赋各异,比较优势差异明显,互补性很强。有的国家能源资源富集但开发力度不够,有的国家劳动力充裕但就业岗位不足,有的国家市场空间广阔但产业基础薄弱,有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但资金紧缺。我国经济规模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一,优势产业越来越多,基础设施建设经验丰富,装备制造能力强、质量好、性价比高,具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综合优势。这就为中国与其他“一带一路”参与方实现产业对接与优势互补提供了现实需要与重大机遇。因而,“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就是要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以便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协调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显然,它不是对现有地区合作机制的替代,而是与现有机制互为助力、相互补充。实际上,“一带一路”建设已经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印尼全球海洋支点发展规划、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经济发展战略、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欧盟欧洲投资计划、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等实现了对接与合作,并形成了一批标志性项目,如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建设。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成果之一,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初步实现了深水大港、远洋干线、中欧班列、物流场站的无缝对接。该项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哈萨克斯坦“光明道路”党主席佩鲁阿舍夫就表示,在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的对接中,“一带一路”倡议有效推动了哈萨克斯坦乃至整个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各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开辟了广阔空间,创造了更多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人文交流的桥梁,而非触发文明冲突的引线。“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但它带来的不是文明冲突,而是各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一带一路”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能合作与发展战略对接的同时,也将“民心相通”作为工作重心之一。通过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开展智力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建设,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一带一路”建设民意基础更为坚实,社会根基更加牢固。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它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桥梁和纽带,让人民跨越国界更好交流”。因而,“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相关国家民众加强交流、增进理解搭起了新的桥梁,为不同文化和文明加强对话、交流互鉴织就了新的纽带,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一带一路”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更为广阔。它不仅给参与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合作红利,也为世界贡献了应对挑战、创造机遇、强化信心的智慧与力量。
“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向。当今世界,挑战频发、风险日益增多。经济增长乏力,动能不足,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发酵,发展鸿沟日益突出,“黑天鹅”事件频出,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地区动荡持续,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正摆在全人类面前。这充分说明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了结构性问题,亟须找到新的破题之策与应对方略。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同时也有责任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面对新挑战新问题新情况,中国给出的全球治理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而“一带一路”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具体实践。“一带一路”强调各国的平等参与、包容普惠,主张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共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与理念,“一带一路”针对各国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治理体系的短板,创立了亚投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新型国际机制,构建了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平台,这既能缓解当今全球治理机制代表性、有效性、及时性难以适应现实需求的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提振国际社会参与全球治理的士气与信心,同时又能满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变革全球治理机制的现实要求,大大增强了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重大突破。
“一带一路”为新时期世界走向共赢带来了中国方案。不同性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其具体的战略诉求与优先方向不尽相同,但各国都希望获得发展与繁荣,这便找到了各国共同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如何将一国的发展规划与他国的战略设计相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便成为各国实现双赢多赢的重要前提。“一带一路”正是在各国寻求发展机遇的需求之下,同时尊重各自发展道路选择基础之上所形成的合作平台。因为立足于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本国际关系准则,聚焦于各国发展实际与现实需要,着力于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在赢得了越来越多的世界认可与赞誉的同时,也取得了日益显著的早期收获,给相关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给世界带来了走向普惠、均衡、可持续繁荣的信心。2016年10月开通的非洲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和2017年5月开通的蒙内铁路(蒙巴萨至内罗毕),成为中国在非洲大陆承建的两大极具影响力的世纪工程,受到许多非洲国家好评,被誉为“友谊合作之路”和“繁荣发展之路”。从中非合作的缩影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之路,更是一条希望之路、共赢之路。
“一带一路”为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提供了新平台。“一带一路”涵盖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实现了“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的统一,有助于推动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眼点,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推动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宏观政策协调。对于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次搭中国经济发展“快车”“便车”,实现自身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性机遇,有力推动的南南合作的广泛展开,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南北对话,促进南北合作的深度发展。不仅如此,“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和方向,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完全能够加强对接,实现相互促进。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都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都试图提供机会、全球公共产品和双赢合作,都致力于深化国家和区域间的联系。他强调,为了让相关国家能够充分从增加联系产生的潜力中获益,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联系至关重要。就此而言,“一带一路”建设还有助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顺利实现。
写下了《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的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说:“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当今的世界,也将塑造未来的世界。”作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一带一路”必将会行稳致远,惠及天下。
根据新华社、中新网、经济日报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