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97|回复: 0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6 01: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4.jpeg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开幕会有四项议程: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审查预算报告、听取关于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初春的北京,暖意融融、生机盎然。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气氛庄重热烈,主席台帷幕正中的国徽在鲜艳的红旗映衬下熠熠生辉。近3000名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重托出席盛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栗战书主持大会。大会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陈希、王晨、曹建明、张春贤、沈跃跃、吉炳轩、艾力更·依明巴海、万鄂湘、陈竺在主席台执行主席台就座。

  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张高丽、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和大会主席团成员在主席台就座。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应出席代表2980人。5日上午的会议,出席2970人,缺席10人,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上午9时,栗战书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全体起立,在军乐队的伴奏下高唱国歌。

  根据会议议程,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共分三部分: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二、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三、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李克强从9个方面对过去五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稳中向好;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着力激发社会创造力,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显着提高;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发展动力不断增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开放型经济水准显着提升;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着力推动平衡发展,新的增长极增长带加快成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着力治理环境污染,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坚持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李克强表示,回顾过去五年,诸多矛盾交织叠加,各种风险挑战接踵而至,国内外很多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没有碰到过的,我国改革发展成就实属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李克强指出,我们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我们一定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不畏艰难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尽心竭力做好工作,使人民政府不负人民重托。

  李克强在报告中提出了2018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稳中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各类风险有序有效防控。

  李克强说,做好2018年工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和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三是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

  李克强说,2018年要扎实做好9项工作:一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三是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四是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五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六是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七是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八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九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准。

  李克强还就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民族、宗教和侨务工作,国防和军队建设,香港、澳门发展和两岸关系,以及我国外交政策作了阐述。

  根据会议议程,大会审查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18年计划草案、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18年全国预算草案。

  会议听取了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王晨作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王晨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宪法修改,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王晨说,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必须坚决维护、长期坚持、全面贯彻。宪法只有不断适应新形势、吸纳新经验、确认新成果、作出新规范,才具有持久生命力。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实践,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

  王晨指出,宪法修改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活动和重大立法活动,必须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进行。党中央确定的这次宪法修改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王晨说,贯彻和体现上述总体要求,这次宪法修改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党对宪法修改的领导;二是严格依法按程式推进宪法修改;三是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四是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

  在说明中央修宪建议和宪法修正案草案的形成过程后,王晨从11个方面介绍了宪法修正案草案的具体内容:确立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充实完善我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历程的内容;充实完善爱国统一战线和民族关系的内容;充实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的内容;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增加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增加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规定;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

  在主席台就座的还有:丁薛祥、马凯、刘鹤、刘延东、许其亮、孙春兰、李希、李强、李建国、李鸿忠、李源潮、杨洁篪、杨晓渡、张又侠、陈全国、陈敏尔、范长龙、胡春华、郭声琨、黄坤明、蔡奇、王岐山、尤权、王胜俊、陈昌智、严隽琪、张平、向巴平措、张宝文、常万全、王勇、周强、杜青林、韩启德、帕巴拉·格列朗杰、董建华、万钢、林文漪、罗富和、何厚铧、张庆黎、李海峰、陈元、卢展工、周小川、王家瑞、王正伟、马飙、齐续春、陈晓光、马培华、刘晓峰、王钦敏、梁振英、刘奇葆,以及中央军委委员魏凤和、李作成、苗华、张升民、赵克石、吴胜利、马晓天等。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列席会议并在主席台就座。

  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政协委员列席大会。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解放军有关单位、各人民团体有关负责人列席或旁听了大会。

  各国驻华使节旁听了大会。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

  延伸阅读:美国各界关注中国两会

  中国两会的召开备受世界关注。站在经济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新起点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如何把握战略机遇期,推动高质量发展,逐梦"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世界各国政要和学者们都期待着从两会中寻找答案。

  美国国会密切关注中国两会

  央视记者 王冠: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山被认为是美国的权力中心之一,在里面有美国政要,国会议员和朝野各方,他们或许代表不同的政治群体,有不同观点,但他们有一点共识: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因此他们也密切关注着中国的两会。一个国会议员的助手告诉我,他们每天都会将中国两会传递出的这些信息汇总之后,放在国会议员办公桌上。

  美国学界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央视记者 王冠:美国学界也关注两会。他们关心中国的经济和改革。昨天政府工作报告中两个数字尤其引起了他们的关注,7.1%和6.5%左右。华盛顿经济学家萨鲁罕-哈迪波卢昨天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7.1%代表了中国经济避免硬着陆,改革初见成效。6.5%左右是中国未来一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依然中高速,但有所放缓的增长目标预示了中国将深化改革。

  美学者盛赞习主席提出的理念倡议

  央视记者 王冠:另外一些学者则在热议过去五年,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中长期战略构想和理念,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比如“一带一路”倡议等。

  《全球策略信息》华盛顿办公室主任 比尔·琼斯: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各国应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不论世界局势如何变化,我们都无法脱离其中。所以我们有责任在更多领域合作,来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和危机。不论是经济问题、疾病问题还是贫困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理念,我觉得它应该尽快在全世界实现,这对全人类都有好处。因为当今世界一直被地缘政治的现实主义理念左右,主张零和博弈,它带来了什么呢?它带来了冲突、战争、种族纷争,我们可以通过合作把各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凝聚在一起,我觉得这正是习主席理念的初衷。

  《全球策略信息》华盛顿办公室主任 比尔·琼斯:“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包容性,对各国开放,强调基础设施建设,第三世界对此非常欢迎,西方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中国也欢迎美国加入,我们美国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中获益,通过这个倡议,中国让世界重新认识到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引擎,比如高速公路、港口。“一带一路”倡议真的为人类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如果它成功的话,它能够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经济困难以及政治社会问题。

  美国学者:中国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习主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等方面的探索,“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一论述也引发美国学者的热议:什么是中国方案,什么是中国道路。最近就有一位来自美国知名学术机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教授塞思·卡普兰 ,他从一个国际学者的视角,系统阐述了中国方案,中国模式,对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

  央视记者 王冠 :塞思,在你发表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文章中,你说中国模式经常被西方人过分简单化解读,你的意思是什么?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塞思·卡普兰:西方专家很难全面理解中国发展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他们觉得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要么是威权,要么是民主,这种极端化的思维框架限制了他们对中国的理解。中国模式包括从地方试点开始,看效果如何再全国施行,中国模式还包括政府大力投资于民众和基础设施,中国模式还包括重视农村和农业的发展,根据人口结构分布和技能特点因地制宜,所以我写的这篇文章总结了中国模式的十个特点,这样世界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模式。此外,中国模式也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起到借鉴作用,毕竟中国是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

  央视记者 王冠:在你发表的文章中,你提到中国积极致力于打造知识基础设施,这对中国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 塞思·卡普兰: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先是普及基础教育,这从1949年就开始了,尤其到90年代末,开始大力投入高等教育和研究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在另外一个层面,中国家庭对教育有非常重视的传统。中国教育产业市场的竞争,在很多方面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激烈的,因为中国家庭之间都在相互竞争,看谁家能教育出最好的孩子,这是中国人眼中家庭地位提升的关键。

  央视记者 王冠:没错,在地方建立试点然后全国铺开,打造全民教育系统,要致富先修路,与时俱进的改革,这都是中国方案、中国道路。很多我们采访的美国学者和政界人士也继续聚焦两会,期待看到还有哪些政策和法律将出台。

  两会来了|李克强、俞敏洪、钱学明都说了啥?

  两会之际,教育成一大重点话题,从人民网日前进行的2018年“两会热点调查”来看,今年教育改革依旧是国民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而在各类提案和采访中,两会委员们也就教育热点畅所欲言,从早教谈到大学,从校内跨度到校外,从过去5年眺望到未来5年。

  李克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回顾了过去五年教育改革取得的成绩,划出2018年教育改革发展“重点”。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持续超过4%。

  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600多万农村学生。

  启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由1万人增加到10万人。

  加大对各类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力度,4.3亿人次受益。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0.5年。

  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

  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

  要多管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

  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准大学。

  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

  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今年高校毕业生820多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要促进多管道就业,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俞敏洪:反对6岁的孩子学15岁的“超智培训”

  俞敏洪作为政协委员就整顿“超智培训”提出意见。“孩子的成长过程像一棵树,浇了大量化肥可能会迅速成长,但到后期会发展病态,这也是中国很多小天才长大后爆发力差的原因。”俞敏洪表示,他个人很反对超前教育和难题教育,虽然民办培训领域是中国教育体系的良好补充,但很有必要进行整顿和规范。

  在俞敏洪看来,未来我们的教育一方面要下降教育的难度,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特长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现有的考试体制就要有所变革,例如幼升小、小升初考试是否可以取消,中考怎样考才能更加合理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就高考而言,他认为高考对中国的教育公平还是起了比较大的作用,只不过在如何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生素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不久前,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学科类培训及竞赛活动的培训机构,进行严格规范整顿。 近日,华杯赛停办,学而思停止奥数招生等都暗示着“减负”的到来,虽然不少家长担心“减负”只会和以前一样,加重家长和学生的负担,但实际成效如何仍待观察。

  全国政协委员钱学明:建议小学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钱学明向本次大会提交了题为《关于小学阶段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的建议》的大会发言。钱学明建议以省为单位,在小学阶段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的制度,探索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

  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钱学明认为,社会发展需要大量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人才,需要大国工匠,需要创新精神。在应试教育重压之下,学校很少会鼓励、学生也没有时间发展这些技能,造成动手能力弱,思维固化。往这些方向发展的学生,有时候往往是文化课跟不上才不得不“转行”,而不是基于天赋与兴趣爱好,难成大器。

  钱学明列出了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的四条理由:

  减少文化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当前,学生减负主要是减少文化课过多占用在校时间,减少作业过多占用学生课外时间。当前小学生文化课程只用半天已经足够,文化课占用过多时间,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学生一技之长需要从小培养长期练习。音乐、体育、美术、手工等实践课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人们社会交往、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需要从小培养,养成兴趣和良好习惯,需要长期练习,形成一技之长。当前仅靠学校每周一两节课不能满足要求。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利用学校资源,开设实践课程,可提高学校资源利用率,减少学生参加课外兴趣班数量,减少学生的精力消耗和学习负担,降低家长经济负担和“二次接送”的负担。延长在校时间,学生放学时间与家长上下班时间相衔接,可减少家长接送难题。

  以省为单位探索实行新制度。在我国当前高考招生以省为单位组织的情况下,建议选择条件比较均衡的直辖市,人口较少的东、中、西部省(自治区),以省为单位探索实行新的教育制度。这样可以不影响学生高考录取,容易在社会、学校、家长、学生中形成共识,减少阻力,推进改革。

  鉴于上述理由,钱学明认为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的制度,有助于简便高效地推进素质教育,更容易形成可在全国推广的经验。他还提出了试行这一制度的三条具体措施:

  规定小学生课程为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为保证制度得到落实,强制规定半天安排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另外半天安排实践课。与此同时,学生在校时间可以适当延长,既便于学生尽量在学校完成作业,又尽量与家长的上下班时间对接,方便家长接送。

  实践课程包括音乐、体育、美术、手工等需要动手的课程,也包括社会实践,如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田园、企业等活动。让学生从小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各种兴趣爱好,从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树立规则意识,培养健康人格。动手的课程在低年级可以普遍开展,高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若干门课程,发展成为自己的特长。

  整合资源,因地制宜,逐步完善。增加实践课程需要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和师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结合实际安排实践课程,逐步形成规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两会看教育 | 教育部长:给教师提待遇!给家长解难题!

  3月3日下午,教育部长陈宝生成为第一位走上今年两会“部长通道”的部长,发出了2018两会“部长通道”第一声!

  话说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开幕会过后,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走上“部长通道”,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教育部长陈宝生回答了两个老师、家长高度关注的问题——教师队伍建设、“三点半现象”。

  对于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送给教师们的开年“大礼包”《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长陈宝生说:“要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我们就办六件事,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

  而对于“三点半现象”,陈宝生部长说:“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一是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二是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三点半难题。”

  教育部长陈宝生还回答了哪些问题,说了哪些金句?快来看看!

  陈宝生部长在“部长通道”上说了啥?

  解决“三点半难题”的红包将更加厚实

  我们关注到一个现象,现在的小学放学时间越来越早了,有的小学甚至下午三点半就放学了,对于家长来说接送孩子是一大难题。请问家长们的困扰什么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另外,小学放学时间早也催生了大量的校外托管班,这些托管班野蛮生长,急需规范,请问教育部是否会像近期重拳整治课外培训机构乱象那样来规范校外托管班?

  陈宝生部长说——

  谢谢你提了个很好的问题,我看你可以当关心这个问题的年轻父母们的代言人。

  “三点半现象”成为年轻父母和整个社会关注的难题,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教育发展特定阶段的一个产物。

  它有什么特点?关心这个问题的年轻父母们,正处在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正处于孩子抚育的关键阶段。同时这个现象更多地出现在大中城市,他们没有时间去接孩子,但是孩子到三点半就得放学。

  三点半之前,是孩子在校学习的时间,责任是学校的;三点半之后,是孩子在家生活的时间,责任是家长的。但是由于作息时间的不匹配,他们没有办法去接孩子,所以就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带来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困难。

  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历来高度重视。去年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通知。一年来,应当讲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据我掌握的情况,有25个省份已经下发了通知,制定了符合各省份实际的政策措施。经过这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已经摸索了一些比较可行的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举几个例子,比如上海,这个问题表现得比较突出。这里年轻人、年轻父母比较集中。他们规定中小学校放学后服务要做到百分之百全覆盖。服务的时间是三点半到五点。参与这项服务的老师在绩效工资方面给予倾斜,这是上海的做法。

  北京的做法是,北京规定,三点到五点期间是校后服务的时间,主要内容是开展课外活动,同时每个学生每年补助700到900元。

  南京也是这个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地方,他们探索了一种弹性离校。就是说到了放学时间,孩子可以弹性离校,学校作出安排,进行托管。

  还有像广西,他们探索利用社区资源来解决托管问题的路子。

  这四种模式各有所长,我觉得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各走各的路,各出各的高招。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一是总结成功经验加以推广,第二是和有关部门协商,解决三点半难题。

  涉及的相关政策问题,这个方面应该是个小问题,但确实有很多政策问题、政策障碍。

  比如,三点半放学之后,老师的时间就成了备课、批改作业、学习提高的阶段,那么三点半到五点托管孩子了,老师的劳动时间就加长了,负担就加重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还有涉及的相应的成本怎么分担?相应的劳动法规问题,怎样调解?这是我们下一步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将密切关注跟踪。比如,有人建议学校不要把这件事垄断了,可以把社会力量引到学校去,这是个新问题。怎么样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进一步探索。

  对于现在存在的乱象需要进行治理。比如,学校周围野蛮生长的这些托管班,要进行治理,加以立法,至少是有行政法规加以解决。当然还需要加强督促,使去年好的意见建议和各省好的做法能够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我相信经过不懈努力,这个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年轻的父母们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给他们的一个大红包,这个红包将会更加厚实!

  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我们就办六件事!

  今年年初的时候,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文件,如何才能提升教师们的这种幸福感、荣誉感以及归属感,如何让教师的职业真正能够成为大家羡慕的职业?教育部在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措施?

  陈宝生部长说——

  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文件。

  好在哪里,至少有三点:

  第一点,这是十九大之后中央下发的第一份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文件,是一个开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档,是开启新征程的文件。

  第二点,这个档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份开创新时代的文件。

  第三,这个档对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都作出了系统部署。教师的归属感、地位、荣誉感在这里面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政策措施,所以它是一个开创新模式的文件。

  所以这样一个文件,教育部一定要把它认真学习贯彻好,使它成为我们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档下发之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老百姓欢迎,广大教师更加感到振奋。

  贯彻落实这个档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任务。我想贯彻落实好这个档,提高教师的地位、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我们就办六件事,一提、二改、三育、四用、五保、六尊。

  一提,就是提高地位,提高待遇。

  提高地位有三个明确。

  首先是明确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是一支不可小视、无可替代的力量,是一支重要力量。第二点要明确他们的职责,他们承担的是国家使命,是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这是一个光荣的事业。第三要明确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律地位。这是第一次做出重要的制度安排、制度创新。

  提高待遇就是要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要健全教师工资长效联动的机制,要确保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收入,要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还要落实连片贫困地区教师的补贴政策。另外要加强督导,确保这些政策真正落实。落实到教师的心里面去,让他们脸上能充满笑容。

  二改,要改革教师编制配备制度,就按照合理科学的师生比配备教师队伍,改革教师入职、准入和离职的制度,提高教师入职的学历等等。我们要实行一个教师振兴行动计划,改革教师管理制度。

  三育,就是振兴师范教育,培育未来的教师,培训现有的教师,提高他们的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教师队伍。

  四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最好的是要使用他们,给他们压担子、指路子、出点子、给位子、发票子。让他们有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对他们的未来职业发展作出安排,拓宽他们的管道。

  比如,提高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中职学校要设正高级的职称。

  五保,一保障、二保护。保障就是提供经费保障。过去我们的经费更多地用于硬体改善,今后要更多地用于人,人的全面发展,用于教师队伍建设。还有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首先要强调一点,我们现在有很多民办教师,还有中外合资办学的教师,对他们的合法权益要依法加以保护。另外,对贫困地区、贫困教师,给他们修好周转房,让他们工作、学习有好的条件,给他们提供住房保障。

  最后是“尊”,在全社会提倡尊师重教。我的说法叫做“重振师道尊严”。我认为“师道神圣,不可违反。”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违反了师道,迟早是要受到惩罚的。所以全社会要创造教师从业的宽松环境,教师也要自律自警自省自爱,做一个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校园欺凌话题再次上两会,民革中央呼吁制定“反校园欺凌法”

  校园欺凌近年持续成为社会热点,也是两会委员提案内容之一。在昨日开幕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民革中央向大会提交了题为《惩防并举推进防治“校园欺凌”专项立法》的大会发言。民革中央在这份发言中指出,目前针对校园欺凌的专项立法时机已经成熟,呼吁尽快制定“反校园欺凌法”。

  据两会前夕,最高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郑新俭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2017年前11个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2486件3788人;提起公诉3494件5468人。

  2016年最高检的通报称,2016年1月至11月,全国检察机关共受理提请批准逮捕的校园涉嫌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1881人;受理移送审查起诉3697人。

  一直以来对校园欺凌的界定都是一个需要慎之又慎的问题,真正进入司法程式被追究法律责任的并不多。尽管不同层级已经陆续出台防治校园欺凌的规范性档,但校园欺凌仍然被认为在法律上存在很大盲区。针对校园欺凌专项立法的呼声一直未止。

  据澎湃新闻报道,民革中央此次在大会上的发言称,“反校园欺凌法”涉及民事、刑事、行政多个方面,需明确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多方的责任与义务。民革中央从立法建议角度认为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目前关于学校防治校园欺凌的相关规定效力层级较低。学校对“校园安全”的管理义务与责任,目前由教育方面法律法规组成,所保护的是最广义的“校园安全”,没有细化到与“校园欺凌”相关的校园安全管理义务责任。《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为学校如何防治校园欺凌、应采取何种具体的管理和保护措施提供了依据与标准,但是与专项立法的结构和涵盖内容相比仍不够完备,且法律效力位阶较低。

  二是监护人责任实现方式过于概括。涉及监护人责任追究规定散见于《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等。尽管2017年10月实施的《民法总则》对监护人制度作出了重大修改,但依然缺乏“内容的细化”和“方式的特定”,对于“校园欺凌”中家长监护责任的问责,仍有待细化。

  三是司法保护制度不完备。现有“以教代刑”的“中间过渡性措施”制度,如社区矫正、收容教养和工读学校,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少年司法制度”,在司法性矫正措施的多样性和体系化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

  对此民革中央提出建议,整合目前已有的学校防治校园欺凌规定,将其提升至专项立法;强调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责令父母严加管教措施”的具体手段,如责令父母管教并缴纳保证金、设定一至三年的管教期限等;引入“强制亲职教育”并作细化设计。

  增设“人格调查制度”,对未成年被告人的量刑应充分考虑其性格、家庭、经历等情况;增设“社会服务令”,对符合不起诉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推荐至公益性机构从事无薪工作并给予感化教育;改革工读学校,包括是否增加强制性就读条款,设置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等;确立“工读预备制度”,即学生仍在原校读书,经一定预备期,据学生偏差行为情况,决定是否撤销预备档案或进入工读学校进行改造和教育。

  【华发网根据新华社、新浪网、凤凰网、央视网等整合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7 15: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