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8|回复: 0

项羽:他25岁分封天下,一战成名,曾经用五万人打败50万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19 01: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2.jpg

  秦始皇到会稽游玩,驾大船渡浙江,项羽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对项梁说:“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项梁赶忙捂住项羽的嘴,说:“你不要胡乱说话,否则会给全族招来祸患。”这年他22岁

  后来章邯杀败项梁,楚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宋义军行至安阳,逗留四十六日,不再进军。项羽见此状况,于早晨去见宋义,将其斩杀。项羽提着宋义的头告诉将士:“宋义想要和齐联合谋反,楚怀王暗令我将其杀死。”诸将因为畏惧而屈服,不敢抗拒,于是推项羽暂为上将军。桓楚将此事报告给楚怀王,楚怀王就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带兵对战秦章邯,先是败王离,斩苏角,后以5万楚兵打败章邯50万精锐秦兵大破秦军后,项羽于辕门召见诸侯将领,诸将无不跪前行,不敢仰视项羽。于是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诸侯都归附于他。这一年他24岁

  后来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等人商议,认为秦兵很多,入关中后如果不听令,会引起非常大的祸患。于是,项羽将秦降卒二十余万全部在新安城南连夜坑杀。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个诸侯王。 这一年他25岁。

  汉二年冬, 刘邦率领五路诸侯兵马有五十六万,向东攻打楚国,项羽听闻后,亲率精兵三万去救援彭城。项羽率军从早晨开始,由萧县从西打到东,中午时打到彭城,大破刘邦军,杀死汉兵十余万。刘邦军逃往南山,项羽率军追到灵壁东阻拦,汉兵落入睢水十余万,睢水为之不流。项羽把刘邦包围了三层,却被一阵大风吹乱楚军,刘邦趁机率领数十骑兵走脱。

  后来在项羽被刘邦算计60万人围的铁桶一样,垓下兵败带带领最后的28骑横冲直撞又杀了千人,他自己就杀了几百人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于是,项羽下马步战,一口气杀了汉兵几百人,自己也受了十几处的伤。而后挥刀自刎。此刻他31岁!

  项羽:最后的霸王

  他是中国最着名的失败英雄,也常被形容为刚愎自用的霸王。若不是太史公以深情的笔法破例为他写下脍炙人口的《项羽本纪》,他恐怕会和后世的李自成、张献忠一样归入流寇传。千年之间,他的形象被不断地涂改,我们只有洗去这些油彩与诬蔑,才能看清他的本色。为什么他自称西楚霸王?为什么在他之后,再没有人称自己为霸王?他失败在哪里?一切的一切,且听一一道来。

  公元前233年,项羽出生在楚国一个武将世家。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公元前223年死在秦始皇的统一战争中,为逃避秦国的追杀,11岁的项羽随叔父项梁逃亡江东。关于项羽年少的事迹,太史公记载了两件事。一是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最后学兵法也粗知大意。二是始皇巡行会稽时,他说了“彼可取而代之”这句狂话。按照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学书和学剑都为进入政府为吏的必备条件,又因秦朝“禁百家语”,学兵法是违禁的事情。在少年项羽的心中,他真正的祖国是已经灭亡的楚国并想着复兴它。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的一场暴雨,为他的复国梦想提供了契机。暴雨延误了陈涉等人去往北方边郡渔阳的日期,按秦律,当斩。戍卒们在左右都是死的无奈下随着陈涉的“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揭竿而起。尽管陈涉的张楚政权仅仅支撑了6个月,然而,这束未被暴雨浇灭的火光点燃了所有对秦不满的六国人民。消息传到楚地,项羽杀县尉随叔父起兵,这一年,他24岁。

  然而,好景不长,反秦的第一波攻势很快被秦将章邯、王离等人率军扑灭,叔父项梁也死在战争之中,项羽只好带着叔父拥立的怀王退回彭城。这个怀王是战国时楚怀王的孙子,因他屡被秦骗并客死秦国,楚国人民非常同情他,所以反秦时仍以怀王为号,以号召百姓。

  项梁的死,使项羽失去了依靠,同时,也使新立的怀王摆脱挚肘。当时,打败项梁的章邯以为楚地没什么威胁了,便北上击赵。怀王为激励士气,发布“先入关中者王”的诏书,同时为打击项氏的势力,命令刘邦从西线攻秦,而以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这是把最难啃的骨头留给了项羽,从当时的形势看,战胜秦军的希望也不大,怀王可能就是想借秦军之手彻底消灭项氏势力。宋义似乎也看到了这点,他到了前线并没有进攻。然而,令所以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项羽杀了宋义直接渡河参战,非但没有被秦军消灭,反而打出了自己的成名之战,并以此战奠定了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

  当项羽在巨鹿厮杀并收服章邯等秦国降将时,刘邦却抢先打进关中。按照怀王“先入关中者王”的约定,刘邦当封为王,按照实际灭秦的功劳,项羽当封为王。刘邦自知力量不足,所以当项羽率领六国诸侯及秦朝降将入关之后,自己退出咸阳,还军霸上。二者的矛盾最终在鸿门宴这场戏剧性的饭局上解决。刘邦通过饭局的座次暗示了自己是项羽的部下,而项羽也认可刘邦的顺从而放他一条生路。后人常常把项羽的失败归咎于宴会上的妇人之仁、不用范增之谋,关于项羽为什么不杀刘邦,我在后文会探讨。当项羽认为解决了刘邦问题之后,他便依靠自己的军功主持新的分封:

  我们按战国时七国的疆域来归纳一下项羽新封的诸侯特点:

  1、秦地被分成4国: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2、魏地被分成2国:西魏王为豹;殷王司马卬;

  3、韩地被分成2国:韩王韩成;河南王申阳;

  4、赵地被分成2国:常山王张耳;赵王赵歇;

  5、燕地被分成2国:燕王臧荼;辽东王韩广;

  6、齐地被分成3国: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胶东王田市

  7、楚地被分成4国:西楚霸王项羽;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尊怀王为义帝

  从分封的人员看,可以分为3类:

  1、反秦战争的领导者和将领:项羽、刘邦、申阳、司马卬、田都、田市等共11人;

  2、原六国贵族之后:赵王赵歇、魏王豹等共6人;

  3、秦朝降将:章邯等共3人

  根据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

  1、同西周相比,项羽分封的都是异性王,没有血缘关系,以灭秦的军功为原则。

  2、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手下嫡系很少受封,在地域上自己一枝独秀。

  3、肢解了秦、楚、齐三个大国,肢解秦是为了防范刘邦,肢解齐是为了防范田荣、陈余等人。肢解楚,这样是为了方便自己控制。

  可以说项羽通过分封,完成了自己兴复楚国的理想。然而,这个分封有两个隐患,一是以军功为原则而非以人物事迹影响力为原则,导致田荣等实权人物不满;二是把原来一国的土地分成两国、把原来手下的将领封为与自己平级的国王令六国王室后裔不满;由此产生的争端,项羽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武力去解决。也由此开启了灭秦之后的楚汉之争。

  当项羽忙着平息纷争时,刘邦已听了韩信的“汉中策”准备与他争夺天下了,项羽以力压制诸侯,刘邦以利结交盟友,二人最后在陈下决战,史称垓下之战。

  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项王在十面埋伏中南驰乌江

  在乌江渡口,他没有选择卷土重来,而是回身厮杀,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就此殒没。

  以上,我简单勾勒了项羽的一生。人们在评论楚汉之争的成败时,常用刘邦的猥琐来衬托项羽的盖世,或用刘邦的智慧来反衬项羽的意气。

  在过不过江东的问题上,杜牧《题乌江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是责备他不能忍辱负重;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赞扬他不居人下的傲气。两种意见分歧的根源是对项羽的角色定位不同。杜牧把他视为政治家,李清照把他视为英雄。

  而霸王这个称呼,则是二者的统一。

  透过项羽的一生,他的贵族出身,使他缺少刘邦那样市井的人情历练,他甚至不屑于那样做;他的武将气质,使他听不得文臣的建议,更习惯于武力解决问题;他的楚国遗民身份,使他痛恨秦国带来的灭国之耻,他杀秦国降卒20万,他放火烧毁阿房宫,他不都关中,都显示了他的家乡情结,而复楚成而后败的现实,又让他倍感惭愧,不肯见江东父老。

  他的政治理想,是重新回到春秋时期的霸主状态,他原想做一个齐桓晋文那样的霸主,以符合他贵族的出身、复国的愿望、武将的本色。自称西楚霸王,就是这一理想的集中表达。

  然而,他失败了,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天亡我,非战之罪,这是他的绝命词,的确,此时的形势已经不是春秋时期,秦亡的原因也并非郡县制等制度的原因,秦楚之际的历史出口是以刘邦为代表的承秦路线,而不是他建立的霸王政治。

  那么,项羽的西楚霸王是一道不必要的曲折吗?陈胜的大楚兴口号,在项羽的身上实现了。可是,项羽的贵族色彩冲淡了陈胜喊出的另一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接过了陈胜的不服与疑问,开创了汉初的布衣卿相之局。

  此后儒家渗入,以至独尊。在儒家的理想中,王道胜于霸道,文质胜于武艺,项羽也就成了最后的霸王。说他是最后,因为,再也没有人把霸王视为褒义。而项羽所代表的武的传统,只能去野史小说中寻找了。

  项羽:他25岁分封天下,一战成名,曾经用五万人打败50万人

  “悲壮英雄”项羽没过乌江,是不肯还是不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寥寥数句,传神描绘了一代霸王项羽的慷慨悲壮,突显了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如是英雄,当年为何不选择渡过乌江,以图东山再起,而是选择了自刎呢?真的仅仅是因为无脸面再见江东父老,还是其中存在着其他的一些原因?

  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项羽曾约请刘邦单挑,一决雌雄。这能否说明项羽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能否说项羽选择了自杀想结束连绵数年的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当然不能,与刘邦决斗,更多的应该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可惜刘邦没有上当。再者.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与项羽的好战残暴不相符合,根据史书记载项羽当年曾经坑杀20万秦兵,火烧秦朝宫殿三个月;如此暴虐之人,怎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

  长江以南是项羽的执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尤其是南楚临江壬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主.抗拒刘邦。一旦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亦非没有可能之事。项羽从十面埋伏突围之后,直奔江东方向,也正是因为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何以到了乌江口,却选择了自刎?或许,项羽当时并非是不肯渡过乌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渡江。

  《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汉王刘邦也是一代枭雄,怎容许项羽渡过乌江,放虎归山?为此,刘邦派遣大将灌婴追杀项羽。项羽突围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再度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据考证,乌江离东城还有240华里,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更别说是有渡江的机会而不渡江了。

  知识链接:项羽不能过江的说法,遭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准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直到晋太康六年东城县界才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中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日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这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

  一位原解放军战术专家的独到分析:项羽赢下“天下第一”之争,靠的是智谋!

  在战场上,高手有两层境界:

  能够找出敌军薄弱环节并击败之,算得上高手;

  能够制造出敌军薄弱环节并击败之,是顶级高手。

  说到“西楚霸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

  连他的老对手韩信也说“项王厉声怒喝,能把千人吓瘫”(原文为“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

  其实,战场上的项羽不仅勇武,而且富有智谋,是个顶级高手!

  在着名的巨鹿之战中,项羽首先找到敌人薄弱环节,一破秦军;而后,制造敌人薄弱环节,一举击垮秦军主力。

  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

  1

  百密一疏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后,各地起义军风起云涌。

  秦廷派章邯出关镇压。

  章将军一路东进,所向披靡。然而,在遭遇楚国贵族项梁的部队后,他连吃败仗。

  然而,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太久。

  在得到秦关中援军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章邯趁项梁新胜轻敌,以突袭战法在定陶大败楚军。

  结果,项梁兵败身死,项羽、刘邦、吕臣部纷纷退保彭城。

  这时,章邯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他认为楚地已不足忧,没有趁机对楚地做深远攻击,而是率兵渡过黄河,与前来增援的王离部(长城军团)集合,约40万大军一起攻打赵国。

  赵军大败,赵王歇、赵相张耳北逃巨鹿。

  秦军追击,兵锋直指巨鹿。据《史记》记述,章邯的布阵是这样的: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钜鹿(即巨鹿),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

  巨鹿之战的要点地图

  他把指挥所设在棘原,此地是区域的交通枢纽:

  西向过“太行八陉”之滏口陉可至上党,西南向直通河内,南向可通黄河渡口白马津,东向则是邯郸、巨鹿。

  这可谓四通八达,进可战、退可守,牢牢地护住了秦军的两条后路——上党和河内方向。

  章邯命王离包围巨鹿,自己的军队屯驻这个可以控制战场全局的要点,建造甬道连接漳水,为前军实施后勤保障,并为王离军后继。

  然而,这个部署虽然高明,却“百密一疏”,存在着一个薄弱环节。

  他在之前攻打邯郸的时候,把那里的老百姓赶到了河内,毁了城池,使原本城固人众的邯郸城不复存在。

  这样一来,棘原的章邯和巨鹿城下的王离之间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秦军前后军仅依靠漳水、甬道形成的补给通道联络,距离达到110多公里,绵长而虚弱。

  2

  破釜沉舟

  这时,项羽登场了。

  击杀宋义后,项羽夺取了楚军指挥权,后来英布和蒲将军所部2万人也归其指挥。此时,楚军大约有7万人。

  注:楚怀王本派宋义领军救赵,项羽为副将。宋义行至安阳,多日不进,又严令各部不准出击。项羽最终发动兵变,杀宋义,夺取指挥权。

  随后,项羽率军北上援赵。

  他采取孙子兵法中“以迂为直”之法,避开章邯紧盯的黄河南侧白马津,绕路渡过平原津,抵达巨鹿秦军包围圈东侧的黄河故道边。

  在先遣部队试探进攻获胜后,项羽很快就发现了秦军的弱点——秦军前后军距离太远,二者相连的甬道正是其薄弱环节。

  于是项羽决定“破釜沉舟”全军渡河,奔袭秦军甬道,实施突然攻击。

  快速而准确地掌握敌军的弱点,使项羽这次作战行动占据了四大优势:

  *渡河后,项羽下令“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轻装奔袭,达成了作战的突然性;

  *攻击秦军薄弱环节补给线,既“避实击虚”又“攻敌必救”,迫使围城的王离由进攻转向被动防御,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在甬道发动集中攻击,遵循“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的原则,达成优势兵力的有利态势;

  *由于章邯毁掉了邯郸,秦军前后军之间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两军距离过远,章邯难以对王离进行有效救援,给了项羽各个击破的机会。

  经过九次战斗,项羽大获全胜,生擒王离。章邯援军被楚军阻击,未能救援。

  “破釜沉舟”这一战,彰显了项羽的“智”。

  3

  对阵沙场

  击败王离后,项羽威名大振,诸侯军诸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接下来,他将与当时的“天下第一名将”章邯对阵沙场。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项羽围歼王离部后,各诸侯救赵的部队也都归属于他指挥,总兵力达到约20万。

  全军士气正旺,可以说是得了“人和”。

  章邯现有兵力也差不多20万。面对当前形势收缩防御,他对阵型进行了调整:左翼依托太行滏口陉,占据了险要地势;中军占据棘原看住了战场各条通道;

  右翼沿漳水、洹水前出,继续保持对项羽的威胁。

  这样的阵型攻守兼备,几乎“无懈可击”,可以说是得了“地利”。

  观察章邯阵型之后,项羽认为:

  秦军左翼最为坚固,这一翼难以做文章;

  中军处四通八达之地,也不好打;

  右翼前出,虽有漳、洹两水环绕,但相对来说最好打。

  所以,项羽军驻扎漳南,主攻秦军右翼。

  项羽取得了一些战斗的胜利,但是,却无法从根本上动摇秦军防御体系。

  章邯用兵绝对是老谋深算——秦军摆的是个三角阵型(请将上图侧过来看),右翼就是三角箭头,可以得到底部的有力支援。

  项羽从这进攻,只能缓慢推进,时间久了,有被敌人翻盘的危险。

  之前,项羽看破了章邯、王离之间的破绽才能以弱胜强。

  现在,秦军毫无破绽,这可如何是好?

  4

  转向攻心

  虽然输了几场小仗,但章邯顶住了项羽的攻击锐势。

  这正是扭转战局的时机。

  然而,在咸阳的秦二世看不懂局势,他派人指责章邯。

  统兵在外,最怕的就是老板心怀猜忌,章邯很害怕,派司马欣去咸阳探听消息。

  他从司马欣口中得到了一个坏消息:

  “朝中赵高主政,您打赢了,赵高肯定嫉妒咱们的功劳;输了,那必死无疑。您得好好考虑考虑。”

  项羽见强攻不成,转为“攻心”,派人写信给章邯劝降。

  章邯有点犹豫,派人和项羽谈条件。

  就在此时,项羽趁双方正在谈判,攻其不备,对秦军实施突然打击。

  但问题是,主攻方向在哪?

  项羽把军队转到漳北,对章邯中军实施中央突破!

  于是,蒲将军部奉命从三户津渡河,目标直指章邯中军棘原。

  注:司马迁的记载中两处提到“漳南”,指的并不是同一位置。从地图上可见漳水的走向,“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可见棘原和项羽驻军的“漳南”不是同一地,而是在棘原的右翼;而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显然是说从三户津渡过漳水而至“漳南”,这里已经直逼棘原。

  这是章邯的要害。

  项羽以前不打这的主意,是因为章邯的布阵结构完备——棘原是各条机动路的交汇点,秦军各防御点的援兵可以迅速赶到,对此点实施强渡进攻等于同时与秦军整个防御体系的力量对抗,难度太大。

  此时不一样了,章邯最担心的不是项羽,而是赵高,自然对敌军放松了警惕,是偷袭的大好时机。

  蒲将军趁机突破漳水,进至漳南,在此形成一座“桥头堡”。

  项羽军如果利用这个桥头堡、源源不断增兵,实施纵深突破,章邯的防御体系就有被分割的危险。

  章邯毕竟是“老江湖”,看得很明白,他果断下令反击。

  然而,蒲将军绝对是个骁勇善战的良将,章邯的反击,均被他打退。

  整个巨鹿之战,项羽两次用此人打先锋,确实算得上用人得当。

  至此,项羽军在漳南站稳了脚跟,形成了战役的突破口。这就像一个西瓜被切开一个缺口,顺着缺口切下去就会一分为二。

  同时,项羽命赵将司马卬进行战役大迂回,拿下了河内,秦军一个后方被端掉,切断了章邯向西南方向的退路。

  这时,项羽看见了胜利的曙光。不过,有了缺口,要想发展为胜利,还需要进一步攻坚作战,拿下秦军一座座营垒,向纵深突贯。

  接着,项羽会怎么做?

  5

  大局已定

  章邯虽然遭遇重大挫折,但是他布下的阵型留足了后手。

  之前提到,他有两条退路,这是个“双活阵”,河内方向虽然被切断,上党方向却还在他手中。

  这时,章邯有三个选择:

  *就地固守,在切口已被打开的情况下,显然是条死路;

  *继续反击,之前两次反击作战都失败了,失去了宝贵的时机,蒲将军桥头堡难以撼动,也不是上策;

  *往滏口陉、上党方向撤退,跳出包围圈,保存实力,伺机反攻。

  显然,好汉不吃眼前亏,第三个是最佳方案。

  只要章邯向滏口陉移动,成功退到上党,还可以重整旗鼓和项羽再战。之前他几次败给项梁,也是退军休养生息,最后一举翻盘。

  章邯准备如法炮制,退出赵地。

  但是,让章邯大吃一惊的是,项羽派蒲将军部强渡三户津实施中央突破,居然是个虚招!

  项羽主力其实埋伏在污水——章邯大军向滏口陉转移的必经之路。

  滏口陉是天险,二十多万大军转移,要通过狭窄的隘口,队形自然难以保持,“强”与“弱”瞬间转换。

  这是项羽的大好时机。

  正在转移的秦军遭遇如此精心策划的埋伏,结果可想而知。

  项羽凭借自己的智谋,在秦军原本最牢固的左翼制造出秦军薄弱环节发出致命的一击。

  在污水挨了当头一棒的章邯,变成了没头苍蝇,被迫南撤。

  然而,南撤只会使其彻底落入项羽的包围之中——连战连败,深陷重围,秦军还有何斗志可言?

  于是,二十多万秦军在殷墟投降,项羽彻底歼灭秦军主力,敲定天下大势。

  司马迁记录此战:“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污水上,大破之。”

  纵观整个巨鹿之战,项羽先是看出秦军破绽,找到薄弱环节,正兵强击,一举击败王离;后又以正兵奇兵变幻的手法,诱骗章邯,制造出秦军的薄弱环节,奇兵伏击,又一举击败章邯。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顶级高手!

  鸿门宴放走刘邦,又弑杀义帝,项羽犯下这些错误因为有勇无谋?

  在秦末的诸侯战争中,最惊心动魄的无疑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事迹了。大小数百余战而无一败绩,最后在垓下之围中,四面楚歌,兵尽粮绝,遂拔剑自刎,了断在了乌江水边。打了无数次胜仗的项王,却因为一次围困而功败垂成,难怪他将自己的失败要归之于天了。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然而,后人站在上帝视角,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时,往往归结于简单的八个字:刚愎自用,有勇无谋。其中最主要的两个理由,一个是鸿门宴放走了刘邦,众虎归山了。另一个是弑杀了当初他们共同拥戴的“义帝”楚怀王熊心,给诸侯的群起讨伐落下了口实。说白了,就是说项羽缺少政治权谋,只有武力,没有脑子,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司马迁在写《项羽本纪》时,对他早年的经历有过一段经典的描述: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这段话似乎在说项羽早年就不好学,学书、学剑、学兵法都不成,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然而后来项羽做了什么呢?常常以一敌百,单挑更是无人能挡;破釜沉舟,击败秦国最精锐部队,俘王离、章邯等名将,打得秦军心胆俱裂。

  你说他没学成吗?恐怕是因为他学成得太快,别人误以为他“不肯竟学”的可能性更大。就像一个人过于天才,因为功课太简单而不肯好好学,在班级中反而被当成了“差生”一样。

  项氏一族,原本就是楚国四大姓之一,长期把持楚国朝政。楚怀王熊心被拥立后,虽然地位形同傀儡,但在早期怀王并非毫无作为。相反,他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限制了项羽的掌权。

  首先,在项梁兵败后,怀王迅速从盱眙赶到彭城,收割了楚军兵权,“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然后,以吕臣为司徒,其父吕青为令尹,把项羽晾在一边。西进抗秦,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却又安排了刘邦率军西进,项羽北上救赵。关键是,怀王还指派了宋义为楚军主帅,可见怀王对项羽的防范之深。

  只是这些周密的安排都挡不住项羽逆天的实力。公元前207年十一月,项羽在军帐中亲手斩杀了宋义,并向全军宣布说,宋义无义,与齐国合谋反楚,所以楚王让我杀了他。夺下兵权后的项羽,又准确判断出当时的战场形势,如果赵国战败,秦军必定士气大振,到时就更难办了。

  所以项羽“破釜沉舟”,又用秦军最擅长最引以为傲的肉搏战生生击败了秦军主力,一下子摧毁了秦军信心。此后的战争,项羽势如破竹,威震天下,秦军从此则失去了抵抗的勇气,连名将章邯也选择了投降项羽。

  能在处处掣肘中杀出一条血路,击败扫灭六国的虎狼之师秦军主力,说他“有勇无谋”,这可真是太欺负人了。

  进入关中后,刘邦自知功劳和实力都比不上项羽,只好假装心甘情愿的让出了关中。项羽则建立了西楚政权,号为西楚霸王,开始分封天下。不但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而且还封他为汉王。而之前所立的另一个“楚王”也没用了,直接杀掉。这一系列错误,似乎都归集于项羽的“刚愎自用”,缺少权谋,政治智慧太低。

  然而,事实上项羽恐怕不是“不会”,而是“不屑”,这之间有霄壤之别。在项羽崛起的过程,已经充分体现了他的能谋能断。而在之后的行动中,不杀刘邦之父,停止屠城等等表现,也体现出了他能听取意见,并非很“刚愎自用”。而之所以放走刘邦(而不是在席间刺杀),杀掉怀王(而不是派人暗杀),这一切恐怕都只是因为:没必要。

  当时的刘邦,确实是毫不起眼的小角色,放了就放了,翻不起什么浪。而楚怀王则已经结结实实成为了一个傀儡,在项羽的西楚政权建立后,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事实上,就算明摆着杀掉怀王,项羽也有绝对自信能够压服诸侯。

  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同时遇上两个小人:刘邦和彭越。他们有一项共同的绝技:跑。刘邦是逃跑高手就不说了,反正是流氓出身,历史上无数次的大溃而逃,丢盔卸甲,跑的只剩光杆司令,也依然并不觉得耻辱,屡次又死灰复燃。彭越也差不多,和刘邦一东一西,在项羽的凌厉攻势下打起了游击战。

  项羽在刘邦和彭越之间,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其他地方不服,也赶过去捶一顿,就在这样的拉锯中,韩信悄悄拿下了赵、齐之地,对项羽完成了三面夹击的包围圈。

  垓下之围,项羽渐渐陷入绝境,粮草被断,士卒离散,四面楚歌,最后只剩下二十八骑。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中,项羽仍爆发出了巅峰的战力。

  第一战,“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第二战,“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有人想对他放冷箭,“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样的武功,震古烁今,汉军根本拿他没办法,如果不是他死志已坚不肯过江东的话。

  有人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啊!虽然 “江东父老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但这样就成了刘邦,而不是项羽了。

  【华发网根据了望智库、一篇读罢、中国历史网、趣历史采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3 21: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