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0|回复: 0

朱德六任妻子不为人知的人生结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0 03:3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4.jpg

  朱德一生曾经有过六次频繁的婚姻,当然也曾拥有个六位年轻漂亮的妻子。但他为自己的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一脸的沧桑,一身的硝烟,一次次丧失家庭、一次次重铸婚姻,他读一读他的一生的婚变始末,或许你更是嘘唏不已。

  朱德曾经有过六次婚姻

  原配夫人刘氏(刘从珍)

  刘从珍,四川仪陇人,朱德大舅的女儿,亦是他的表妹,生于1884年8月14日,长朱德两岁,1905年,由父母作主,把他大舅的女儿刘氏许配给他,并于这年九月完婚。

  第二年春,朱德不顾生父朱世林的强列反对,在席聘三老师的帮助下,毅然外出求学。三年后又离家远赴昆明,再也没有回来过。

  婚后刘氏虽然一直独守空房,但却任劳任怨,精心侍奉老人,深得朱德父母喜爱。绩麻纺线,挣取零用,从不写信向朱德要钱。三十年代中期,朱家祖坟三次被发。善良的刘夫人,从此有生之年吃斋念佛,祈求朱德一生平安。

  1958年2月,刘氏在孤独中病逝,享年74岁。病逝后朱德的儿女还曾为嫡母送葬……

93賀菊芳.jpg

  朱德的第二位妻子是云南姑娘萧菊芳

  萧菊芳

  1912年秋天,26岁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朱德同昆明师范学院19岁的学生萧菊芳结婚了。

  1916年初,朱德随讨袁护国军第1军北征,开往家乡四川。不久,萧菊芳患了类似赤痢的热病,不幸去世。

  朱德的第三位妻子是四川姑娘陈玉珍

  第二次婚姻,让朱德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过上了一段短暂的家庭生活。

  1922年夏天,追求进步的朱德决心赴上海寻找革命道路。临走前,朱德接到川东军阀杨森的电报,杨森邀请朱德到重庆作客。于是,朱德离开了陈玉珍的家乡南溪。这一别,他们再也没有见面。

  朱德的第四位妻子是四川姑娘贺治华

  贺治华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失败婚姻。这段不幸的婚姻,在朱德的心灵上留下了很大的创伤。所以,朱德对外从不提及,他们的亲生女儿朱敏,也不愿提及。有关历史学者讳于领袖、讳于君子也甚少涉及。

  贺治华曾是四川开江县女子中学的教员,开朗、漂亮。其兄是朱德的手下和好友,也是他们相识的介绍人。

  1922年9月,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朱德远赴德国,随行的除了好友孙炳文,还有女友贺治华。在柏林,朱德幸会周恩来。同年11月,36岁的朱德在周恩来、张申府介绍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朱德和贺治华再结良缘,并一同到德国哥廷根城奥古斯特大学学习社会科学。

  1925年7月,朱德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当局驱逐出德国,前往苏联。在苏联,朱德进入东方大学学习军事,不久,贺治华在莫斯科郊外的一个农庄生下了女儿朱敏。四十岁得了一个千金,朱德格外高兴。他为女儿起了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四旬,以表达他四旬得子的喜悦。而贺治华觉得有点土气,又给女儿起了一个带点洋味儿的名字——菲菲。

  1926年5月,党决定朱德回国,去四川万县做军阀杨森的统战工作。考虑到国内环境恶劣,朱德只好让妻子贺治华和女儿朱敏暂居苏联。

  为给母女俩的生活创造一定的方便,临行前的几天,朱德千方百计设法为她们准备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归国前的夜晚,朱德紧紧地把襁褓中的女儿抱在怀里,一遍遍用他那宽厚的大手轻抚着女儿娇嫩的小脸,一种别妻离子的凄楚陡上心头。

  朱德回国后不久,俩人因政见不同而分手,这段婚姻生活就这样结束了。

  朱德的第五位妻子是湖南姑娘伍若兰

  伍若兰

  越秀公园花木林,

  百花齐放各争春。

  惟有兰花香正好,

  一时名贵五羊城。

  这是1961年3月3日,朱德在广州游览越秀公园时,即兴写的一首诗,同时,它也是一首睹物思人之作。

  朱德一生酷爱兰花,这源于朱德一段生死缠绵的爱情故事。

  朱德和伍若兰的相识过程,很像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石光荣和储琴相识的一幕。

  1928年2月15日,42岁的朱德率领工农革命军第1师攻下湖南耒阳古城。朱德进城时,突然看到街道上一位年轻女子边跑边喊:“乡亲们,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1师打败了章家梅的常备队,解放了耒阳城。为了欢庆战斗的胜利,大家快到城中广场参加军民大会!”

  朱德仔细一瞧,只见这位姑娘高个大脚,体格健壮,“头发挽在后面,黑黑的皮肤上有些麻点”,浑身洋溢着青春活力。这是和他母亲很相似的一个姑娘。

  这位奔跑宣传的女子就是年轻的共产党员伍若兰。伍若兰在衡阳女子三师读过书,是当地有名的女秀才。 朱德和伍若兰可谓一见钟情。

  不久的一天,朱德把伍若兰叫到部队驻地进行了一次长谈。朱德告诉伍若兰自己以前结过婚,然后,详细讲述了他的家庭和婚姻。

  对此,伍若兰坚决地表示说:我不在意你的过去,只要你现在诚心诚意地爱我就行了。我真心爱你,是永远不会变的!

  一双草鞋和一双布袜子,这是伍若兰送给朱德的定情物。

  三天之后,朱德和伍若兰在工农革命军第1师师部举行了婚礼。

  4月28日,朱德率领的部队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江西宁冈砻市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并后,组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在这期间,伍若兰从未离开过朱德。除了协助他工作以外,还精心照顾他的日常生活。

  当时,井冈山被敌人重重包围,交通阻隔,消息十分闭塞,想了解山外的情况很不容易。为此,朱德交给妻子两项重要任务:一是调查井冈山内军民的详情,收集红军歌曲、短诗、歌谣及战役、战斗简况等;二是搜集敌占区的报纸,了解国际国内情况。

  伍若兰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她走遍了整个山区,边调查边搜集宣传材料。为了给朱德提供情况,她派人化装成老百姓混到敌占区弄来一些报纸。夜幕降临后,她坐在油灯下,整理简报或者抄写文章,给朱德参考阅读。

  1929年1月,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三次“会剿”,朱德和毛泽东率领红军转移到井冈山以外。一天,朱德和小股部队正在小庙里休息,突然被跟踪而来的敌军包围了。

  情况非常危急。伍若兰望着丈夫,坚定地说:“我和警卫班的同志掩护你突围!”

  伍若兰使尽全身力气,把朱德推出庙门外,说:“你快走吧,再迟了会出事的!”

  朱德突围后,伍若兰在战斗中不幸被捕了,并惨遭杀害。残忍的敌人用大刀砍下她的头,并将其头颅解送长沙,挂竿示众。

  得知伍若兰英勇就义的详情,朱德泪如雨下。一朵兰花被敌人摧残了,这也成了朱德一生的痛。

  朱德的第六位妻子是江西姑娘康克清

  康克清

  康克清在一篇文章中说:

  “在向井冈山进军途中,有一天,我们的队伍停在遂川附近,听到同志们兴高采烈地互相传说:“朱军长来了。”以前,我还幼稚地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呢,后来才知道是两个人。他们被传说得非常神,现在有机会亲眼见到他们,内心充满了好奇和敬仰。我挤在队伍中,顺着别人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位中等个头,体格健壮,忠厚长者模样的人,正向我们走来。走近了,才看清楚他身穿灰里透白的军服,脚穿着草鞋,一身风尘,面带微笑,威武中透露着慈祥。朱军长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他很平凡,平凡得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这个像农民一样的军人最终成了康克清的丈夫,他们携手走过了47年的婚姻历程,坚韧而执着。

  康克清从小生长在贫苦农民的家庭里,没有上过学。上井冈山时,康克清还不识字。参加红军以后,康克清担任了宣传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康克清经常大胆地到朱德那里登门求教。在朱德的热情辅导和影响下,康克清的文化水平提高很快。朝夕相处的革命斗争生活,使将军与战士之间萌发了爱慕之情。

  对于自己的选择,康克清曾坦率地说:“我的婚恋观就是无产阶级的婚恋观,只要革命坚决,品德高尚,对党的贡献大,真的志同道合,我就不计年龄,不媚权势。”

  1929年底,43岁的红四军军长朱德在井冈山与17岁的女战士康克清结为伉俪。

  康克清在回忆自己的婚姻生活时曾说:

  “1939年冬天,朱老总五十三岁寿辰。记得我给他写的贺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和你相处十多年了。觉得你无时不以国家和革命为重。凡事不顾自己的利害。人们不能忍受的事你都能忍受,人们所不能干的事你去开辟。还有,你见书便读,学而不厌,总是前进着,提醒同志,督促同志,爱护同志……”这是我当时的认识,也是我现在的认识。几十年过去了,后来的生活实践更加深了我的这一认识。”

  延伸阅读:揭秘朱德眼里的林彪是什么样子 让人寻味无穷

  许多介绍林彪的着述,包括其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对林彪性格的描述几乎是众口一词:不苟言笑,城府颇深。还有人说林彪的性格弱点是心胸狭窄,气量小,对人和事耿耿于怀,工于心计,报复心强。朱德之孙朱和平在其着作中谈到爷爷朱德对林彪的一些看法:生性孤僻,工于心计;爱读书,能沉下心来想问题,把问题想得很深,并能表达出一套见解,有自己的语言;善于窥测政治方向,又善于伪装;整人不择手段。萧克上将认为林彪“有军事指挥才能,同时也感到他有两个缺点,一是过分自尊,二是不大容人,性格上偏于沉默寡言,城府很深”。曾任空军宣传部处长的官伟勋在其着作中也指出:“林彪在某些重大问题上确有用心很深,思考很周密的一面。”

  孤僻,深沉,记恨,报复心强,成为许多人描述的林彪比较鲜明的性格特点。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后林彪最后的22年间,这些特点确实表现得比较充分。

  当然,以林彪的个性,他的谈吐,绝不是人云亦云,而是遣词用语极其讲究,一定是深思熟虑、切中要害的,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语言特点。难怪朱德说林彪有自己的语言。林彪的一些“经典语言”,几乎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不管当年政治气候与时代背景如何,以林彪的身份、资望和权威,他的种种表态都是极具分量的,甚至相当程度上左右了对方的政治命运和人生轨迹。林彪性格另一面的展现,与其战争年代塑造的杰出军事家的形象一起,为其历史定位作了注脚。

  彭德怀去世前为什么只想见朱德一面?

  在开国元帅中,彭老总最刚直,朱老总是老好人,俩人性格完全不同,但却是最好的朋友。

  彭总去世前最想见的人就是朱老总,可是不被允许。直到彭总去世后,朱老总才得知彭总去世前多次要求见他,被有关单位拒绝。彭总的临终遗愿未能满足,这让已经88岁高龄的朱老总老泪纵横,大发雷霆嚷道:"为啥子不让我去看彭老总?要死的人,还能做啥子嘛?!"

  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之所以能成为好朋友,这是因为在革命岁月中建立起来的革命友谊,坚不可摧……

  "旧军阀"朱德

  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 )是我军创始人,但他却是旧军阀出生。1911年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起义,后来又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以及反对段琪瑞的护法战争。

  1921年朱德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兼警察厅长,这可是不小的官啊,正是所谓的高官厚禄。可是那时的朱德也正是最不开心的时候,出生在四川仪陇县贫困山区的朱德知道穷是什么滋味,他不愿意看到只有自己富了,却还有那么多同胞过穷日子。

  恰好当时五四运动过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也在这一年成立了。当朱德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后,顿觉浑身畅快,他觉得这才是救中国的良药,这才是改变中国和中国人民贫穷落后面貌的道路!

  朱德在四川同乡、黄埔军校教授孙炳文的带领下去上海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陈独秀见朱德是旧军阀出生,而且还是军政高官,难免有点迟疑。便说加入中国共产党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严格的考验后才能入党,于是给了一本朱德关于共产主义的小册子,让他先看着。

  朱德知道人家还是不相信他。其实也不能怪陈独秀不相信他,毕竟那时候还没有这么高官的旧军阀入党,没有这先例啊。从陈独秀处出来后,朱德对孙炳文说:"革命,为什么这样难?世界上还有不准别人革命的人!" 牢骚归牢骚,朱德并没有放弃加入共产党,他决定深入透彻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既然要研究马克思主义那就先到马克思的老家去,于是朱德放弃了已有的高官厚禄前往德国。

  后来在柏林经周恩来的介绍加入共产党,那是中国共产党在欧洲的支部。朱德完成了他的梦想的第一步。 朱彭第一面 朱德与彭德怀第一次见面应该是在1928年底,彭德怀带着红5军主力到井冈山,成功与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4军会师。

  朱彭虽是第一次见面,想必早已神交已久。彭德怀当然知道朱德放弃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兼警察厅长,加入共产党的故事。朱德肯定也知道放牛娃出生的彭德怀,在当兵时杀死一地主恶霸后逃跑的事。

  从此俩人共同战斗,经历了红军长征的苦难……而在抗战时期使俩人关系进一步亲密,因为当时朱德是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是副总司令。俩人在一起工作已经会有意见分歧。彭德怀性子比较急,急起来的时候甚至会拍桌子。而朱老总性情温和,大多数时候他会谦让彭德怀。吵归吵,闹归闹,都是为了抗战,吵闹之后关系更密切了。

  兄弟之间不客套 彭总常常绷着脸,显得很严肃,好多人都怕他,不敢惹他。其实这是性格使然,他并不是故意要凶人家。因为彭总的这种性格,与他深交的人并不多,惟独跟朱老总像兄弟一般。

  1952年,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北京汇报战况。走得匆忙连衣服都没有多带一件,但细心的朱老总早有准备。听说彭总从朝鲜战场回来便带着一件白衬衣连夜赶到彭德怀处。彭德怀是军人,很注意军容,见人时一定要衣冠整齐。但是朱老总来了却例外。彭总几乎衣服都没扣好便出来了:"什么事?这么晚了还来一趟?"

  朱德递过叠得整整齐齐白衬衣,说:"我的。可能不合身,凑合穿吧。" 彭总接过衬衣,马上穿上,头也不抬地说:"还行。" 短短几句话,完全没有客套,这却是兄弟般的友谊。 下棋堪比吵架 朱德、彭德怀在生活中俩人好像兄弟一般,但在棋盘上却很较真,完全没有了兄弟的谦让。

  朱德和彭德怀下棋,朱德照例是红棋,而彭德怀走黑棋。他们一上来还是有"风度"的,先红后黑。朱老总先走,朱老总气势逼人,首先就来当头炮,彭德怀也毫不示弱,也走当头炮,硬碰硬,根本不是跳马什么的。

  下棋能体现一个人的性格。朱老总吃子是用自己的棋子将对方挤开,然后把对方被吃的棋子排成一排,像展示战利品一样。而彭总下棋就不一样了,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彭总吃子会拿起自己的棋子"砰"地一声砸在对方棋子上面,然后把被吃的棋子胡乱扔在一边。

  如果碰到悔棋的时候,是俩人"闹"的最凶的时候。朱老总会瞪大了眼睛吼道:"不能悔棋!" 而彭总也不甘示弱:"你是偷吃,不算!" 朱老总这时候是最较真:"吃你的子,还要事先发表声明?出其不意,这是战术!悔棋算啥子本事!" 朱德、彭德怀几十年革命交情,早已比兄弟还亲,所以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彭总去世前要见朱老总了。

  朱德与康克清的情缘

  朱和平是朱德元帅的嫡孙,现任空军某研究所所长,大校军衔,着有多部军事学术专着。他曾在爷爷朱德身边生活了24年,目睹了一代伟人、人民军队缔造者之一——朱德元帅20余年的真实生活。《永久的记忆》一书是朱和平大校历时3年精心创作的,共30余万字,配有100余幅珍贵照片。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一个侧面介绍了朱德同志在其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许多史实和图片都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一

  奶奶给我讲过我父亲的两位母亲和爷爷的故事,也讲过她以及她和爷爷的故事。

  奶奶康克清,原名康桂秀,她的一生也和爷爷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奶奶1911年出生于江西万安县罗塘湾的一户贫苦的渔民家庭。由于家庭清贫,生下仅一个月,就被送给别人做了“童养媳”。

  1926年,她15岁,参加了罗塘乡妇女协会。第二年,她又参加了共产党人领导的“万安暴动”。暴动失败后,为躲避敌人的搜查,她被迫离家出走。1928年夏天,她又和她的叔叔一起随万安游击队上井冈山投奔红军,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批女红军中的一员。

  奶奶上井冈山不久,就认识了时任红四军军长的爷爷和党代表毛泽东委员。那时,爷爷的妻子叫伍若兰,是在1928年初爷爷发动湘南起义时和爷爷结婚的。奶奶说伍若兰“一直同朱军长在一起,她能双手打枪,经常带着两支短枪。”

  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为打破敌人对井冈山的大规模“会剿”突围下山,进军赣南。在一次战斗中,伍若兰身负重伤后被敌人抓捕,她在敌人的多种酷刑下坚贞不屈,最后被绑赴赣州卫府里刑场处决。行刑后,敌人又把她的头割下,吊在一个架子上面,用大字写上“共匪首领朱德妻子伍若兰”,沿江示众。

  奶奶说:“伍若兰的牺牲给我的震动很大,因为她是我参加红军后牺牲的第一个女同志,又是我们妇女组的骨干,……有许多优秀的好品德”;“伍若兰给我留下至今难忘的印象。她身材稍高,显得精悍,皮肤棕色带红,齐耳短发全藏在军帽里。从远处看,人们常常误把她当作男的”;“她还写得一手好字,我们妇女组写大标语差不多都是她动手。有一次,她带着两个女同志外出写标语,十几个敌人向她们袭击,被她打死四个,其余的落荒而逃……”

  二

  1929年3月,红四军由赣南进入闽西,占领了闽西重镇长汀。这是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占领的最大城市,部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休整。就在这休整期间,妇女组的组长曾志找我奶奶谈话,要把她介绍给我爷爷。曾志说:

  “朱军长十分喜欢你,组织上希望你能跟他结合。打从伍若兰壮烈牺牲,他精神上很痛苦。你和他结婚后,可以从生活上帮助他,给他最大的安慰。”

  奶奶一听,说:“他是个好军长,好领导,但当我的丈夫可不行。伍若兰牺牲了,你们来找我,找错了人。”奶奶说她跟爷爷差得太远,论年龄,论水平,论文化,论地位,“差距实在太大了”。

  那天下午,奶奶想不到爷爷亲自来找她,和蔼地说:

  “我们现在都是革命同志,不论军长还是战士,都是一个样。我们干革命反封建,有话就直说。我很喜欢你,觉得你好学上进,工作大胆泼辣,有许多优点,是很有前途的同志。希望你能同我结婚。虽说我们彼此有些差距,但这不会妨碍我们。结了婚,我会帮助你,你也可以给我许多帮助。我们会成为很好的革命伴侣,你能答应我吗?”

  爷爷说得那样真诚、恳切,奶奶真是难以回绝。

  爷爷看出奶奶一时拿不定主意,表示让奶奶再想一想,早点给他一个回答。

  奶奶立刻去找妇女组的姐妹商量,找到两个,都说“这可是个好事,你别再犹豫啦!”

  奶奶还是没有想好。

  第二天,曾志又来找奶奶,说:“还有什么不好想的,朱军长那么好,他亲自来求你,你答应不就完啦!”

  说着,她把奶奶拉到爷爷那里去。进门就说:“我把她送到你这里来,你们接着谈吧。看来我的任务快要完成了!”

  曾志说着就走了。爷爷开始给奶奶讲他自己的家庭和参加革命的经历。

  奶奶回忆说:“起先,我不想听,但是他那缓慢沉着的话语,他那动人的经历渐渐吸引了我。我像听故事一样对他的经历感到有兴趣,不知不觉产生了想了解他的愿望。我像在无路可走的山坳里,渐渐走出了峡谷,对他产生了新的感觉,认识到他的许多长处。他虽是个军长,却又和蔼可亲;他担负革命的重任,却又像个士兵。同他在一起,自己有种平等的感觉,虽说他比自己要大二十多岁,却是个难得的好人!自从伍若兰牺牲以后,他确实需要有个人和他共同生活,互相照料。……我的思想开始松动,防线渐渐消失。但我有少女的自尊,就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爷爷说:“看来你是不好意思回答。能不能这样,只要你不表示反对,就是同意,可以吗?”

  就这样,爷爷和奶奶在长汀辛耕别墅结了婚。

  当天晚上,奶奶对爷爷说:“我有自己的工作,还要抓紧时间学习,希望你在生活上不要指望我很多。”

  爷爷完全同意,还说:“干革命就不能当官太太,当官太太的人就不能革命。我有警卫员照顾,许多事我自己都能干,生活上的事不用你操心,你只管努力工作、学习吧!”

  三

  婚后,他们一直过着紧张忙碌的战争生活。爷爷率领部队南征北战,奶奶也一直跟随爷爷,并且总是出色地完成任务,很快就成长为一名杰出的红军指挥员。

  爷爷从不让奶奶专门为他料理生活,以便使奶奶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文化。在瑞金时,奶奶曾多次变换工作,从总部警卫团到交通队,从军委机要局到妇女义勇团、总部直属队。然而,她从无怨言,总是愉快地接受任务,在新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奶奶和爷爷是一起参加红军长征的。在历时两年艰苦卓绝的征途上,奶奶和爷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相爱更深。长征到陕北后,奶奶到延安抗大学习了一段时间。

  奶奶在回忆中还记得,她在抗大学习时,爷爷常到女生队同她们一起打篮球赛,本来是分在两个队里。

  “开赛后,双方争夺激烈,我见球传到他手里,就叫:‘老总!快!快把球传给我!’他看也不看,就把球传过来,我接到球就跑到对方篮下投篮,或是传给自己队的人,球一进篮,跟他在一边的人就埋怨起来:‘总司令!你怎么把球传给了康克清?她跟我们不是一边的!’‘啊!啊!我忘了,上了她的当,下回注意!’总司令有些不大好意思地回答,可是等到争夺激烈的时候,他只顾抢球,一听见我喊:‘快!快把球传给我!’他又飞速把球传过来,同我一个队的人乐得哈哈大笑,同他一个队的人气得噘嘴:‘老总!你怎么又传错球了?’后来,她们见他很难改过来,就不再传球给他。但是这样一来,她们等于少了一个队员,所以过不多久,又恢复了老样了。同老总一个队的人感到吃了亏,又重新编队,除了我和老总外,其余的大换班,掉了个过儿,谁也没有意见了。就这样,嘻嘻哈哈,大家玩得十分愉快。”

  四

  美国女记者尼姆·威尔斯到延安采访后,写了爷爷和奶奶的婚姻“是令人称颂和羡慕的”。她说,她曾与爷爷奶奶和周恩来一道在总司令部里吃饭,见奶奶顽皮地敲着爷爷的手臂,而爷爷——这位红军的总司令也微笑地看着他这个年轻的爱妻,心里好像有说不出的高兴。她还说,奶奶提起爷爷时,从不曾称爷爷为丈夫,而是用第三者的口吻,叫爷爷为“同志”。当时就想,这是多么罕见的一对,而且各自又有着多么惹人敬爱的个性啊!

  威尔斯的这番话,实实在在地勾勒出了爷爷和奶奶之间那种革命同志式的夫妻关系。

  1939年,爷爷53岁生日是在太行前线过的,山西武乡县王家峪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的军民们纷纷前来祝贺。作家杨朔写了一首盛赞爷爷的诗:

  立马太行旌旗红,

  雪云漠漠飒天风。

  将军自有臂如铁,

  力挽狂澜万古雄。

  为表示谢意,爷爷步杨朔原韵复诗一首:

  华北收复赖群雄,

  猛士如云唱大风。

  自信挥戈能退日,

  河山依旧战旗红。

  奶奶也同太行军民一样,加入到祝寿的队伍中,她给爷爷写了一封洋溢着真挚情感的生日贺信,其中写道:

  “我和你相处十多年了,觉得你无时不以国家和革命为重,凡事不顾自己的利益。人们不能忍受的事你都能忍受,人们所不能干的事你去开辟……”

  爷爷和奶奶的关系一直是融洽、和谐的。爷爷和奶奶的婚姻生活,如同他们的生命一样,服从于人民革命事业的需要。每当谈起奶奶与爷爷志同道合的夫妻生活时,奶奶总是洋溢着幸福之情,她为爷爷而自豪。奶奶虽然一生没有生育,但把我们视同己出,正因为这种更深厚、更博大的爱,爷爷和奶奶的婚姻生活才变得超乎寻常的充实。

  奶奶晚年在回忆录中写到:“我们相互间的真正了解、相互体贴和爱情是在结婚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几十年后回顾,可算是俗话说的‘美满姻缘’了。”

  康克清:不要贪污,要太平地过日子

  1976年,朱德已经是90高龄了。

  一直很少说话的刘敏认为,爷爷长寿的原因一是注意锻炼,二是心胸开阔:

  “他原来上的云南讲武堂,在县里当过体育教师,他的身体有一个好底子。后来每个星期都要去爬山,为了爬山方便,还专门住到玉泉山。

  再一个就是养兰花,就是培养一种性格,一种内敛的品性。心胸开阔,自然任何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

  “文革”期间,朱德受到很大的冲击,康克清还被挂牌游街。刘铮和朱敏也被抄家批判。但一家人平稳地度过了这场劫难,生活状态的起伏,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性格原因呢?

  刘铮回忆这个特殊的时期,只讲了两件事。

  当时,全国妇联批斗康克清,让她站在卡车上,戴着帽子,在街上游行,不让她回中南海,没有办法,康克清只好跑到朱敏家里,休息吃饭。同时,她还得让刘铮帮她写检讨过关。

  刘铮:“写了那两次吧,大概两页,就是检查自己官僚主义,对工作没有尽到责任,也不能联系别的。说老人家是反毛主席,本来也不是这么回事呀,怎么能那么写呢?后来妈妈还对我说,对你爹这么评价行吗?她大概是给斗怕了,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另一件事,则是抄家时,为了不让朱德写给朱敏的信变成造反派诽谤朱德的材料,他们只好忍痛把信给烧了。

  珍贵的历史资料没有保存下来,刘铮摇着头,满脸遗憾:“现在真的后悔,非常后悔!”

  1976年7月6日下午3时1分,朱德逝世,享年90岁。在十大元帅中,他是第六位去世的。

  16年后,1992年4月22日12时04分,朱德元帅的夫人康克清逝世,享年81岁。

  在朱德去世后,康克清操持着一家的大事。这些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候,人们面临的考验也由过去的立场、阶级、阵地,演变为金钱、美色、享乐。对此,康克清始终保持着警觉,即使在她的最后时刻,她依然要求后人,保持廉洁,清白做人。

  弥留之际,康克清对围在身边的子孙们断断续续地说:

  “这次,我可能拖不过去了……你们要好好地、太平地过日子……不要贪污,不要犯错误……”

  说罢,泪水盈满了她的眼眶。

  我说:“这算是临终的嘱托了。”

  刘建:“遗言了。”

  “这番话很……”

  “说得很清楚,因为秘书也都在场,说了不要贪污,不要犯错误,要过太太平平的日子,不要给脸上抹黑。”

  刘铮接着说:“我们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严守家规,不要给老人脸上抹黑,不管你本事有多大,人生的道路上你就掌握这条,你只能给争光不能给抹黑。你争不了光没关系,但是你不能抹黑。”

  “这个压力也够大的呀。”

  刘建也说:“实际上你就是要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去搞歪门邪道就行,不见得你能创新多少,但是你能够坚守纪律就行,你就不会出大错。”

  朱德同志在延安王家坪

  1941年春,朱德总司令由杨家岭移居王家坪。1945年,由王家坪迁居枣园。1942年1月底到1946年1月,我在中央军委秘书厅和办公厅做文书、事务工作。当时军委机关就设在王家坪。在工作中,我与朱德总司令接触的时间有4年多,对我教育最深的几件事至今难以忘怀。

  一、坚决执行中央精兵简政政策。1912年2月底或3月初,朱总司令亲自领导中央军委机关整编工作。当时我是秘书厅秘书兼队列处干事。在准备整编工作中,负责和各单位联系编制人员名单、编制报表。在朱总司令的直接领导和督促下,军委机关整编工作短时间内顺利完成。这次军委直属机关整编,从七千人精简到两千人。即把当时属军委管辖的单位,如:总后勤部、直属队政治部、卫生部及所属和平医院、医科大学、经建部及所属各单位,共约五千人拨归陕甘宁晋绥五省联防司令部建制,直属中央领导。军委直属单位只留有一、二、三、四局。军委直属队的供给、卫生工作,归中央管理局和中央卫生部直接管理。是年10月,军委秘书厅也撤销了。1943年3月,在朱总司令亲自主持下,军委直属机关又进行第二次整编。为了精简领导机构,集中驻地,便于领导,把军委总政治部下属之组织、宣传、锄奸、敌工各部及作战部的一局等单位,都集中在王家坪,重新设立军委办公厅。在这次整编中,取消了原来团以上干部配备个人勤务员的制度,随个人的勤务员改为公务员,编为青年队,直属军委办公厅秘书处,统一负责军委机关的勤务。经过这次整编,整个军委机关,包括由朱总司令亲自领导的海外工作委员会训练班和军委高级参议室在内,总计在四百人左右。当时,朱总司令一面领导军委机关的整编工作;一面又召开军委机关生产动员大会,号召大家努力生产、勤俭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建立起革命的家务。

  二、积极参加领导整风运动。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朱总司令亲自领导王家坪军委机关学习委员会的工作。记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为了深入了解情况,广泛听取党外各界人士的意见,大约在1942年4月底或5月初,因朱总司令分管经建部工作,由他亲自主持召开了一次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到会的有二十多人,其中有的是党外人士,思想比较动荡,对延安艰苦工作环境不适应,工作不安心,对领导机关和延安的某些现象也有些意见。朱总司令预先了解一些情况,在主持会议中,一面宣传艰苦奋斗;一面启发诱导大家畅所欲言,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会上大家反映了一些问题,当有人反映有些从事经济工作的干部违法乱纪时,朱总司令及时插话,十分严肃地指出,要详细追根究底,查明实况,查实后,严肃处理。这次座谈会开了一天,开得很热烈。毛主席在会上也讲了话。

  在整风运动中,朱总司令还亲自领导了军委机关的审干工作。他正确掌握政策,真正是"首长负责,亲自动手",深入地领导整风审干运动。军委机关从来没有发生过开大会乱批、乱斗、乱打人等现象。当时军委高参室成员很多是国民党高级官员和将领,经历比较复杂,他经常找高参室负责人童陆生个别谈话,指示童陆生一定要严肃、稳重、严格掌握党的政策。有些高参在写自传时有顾虑,朱总司令及时找他们个别启发教育,要他们消除顾虑,向党交心,实事求是。高参室副主任白天同志曾任军阀刘戡部队参谋长,在审干中,有人怀疑他是由国民党派进来的特务,提出要公开批斗、审查。朱总司令坚持了"重证据、重调查、重表现"的原则,及时制止了在审干和"抢救"运动中过左的作法。军委机关的"抢救"运动只搞了一个晚上就结束了。从我亲身经历,深感朱总司令在延安领导军委机关整风审干运动中,工作深入细致、稳重,实事求是,严格掌握党的政策,没有伤害好人。

  三、组织高级参议研究战略战术。1942年在延安,把从白区志愿奔向延安的起义将领及高级官员组成了中央军委高参室。高参室党支部负责人是王世英、童陆生。成员有:周思诚、赵惟刚、王子玉、邢肇棠、白天、肖泽苍等人。为了充分发挥这些高参的积极性和军事指挥才能,为了加强抗日统战工作,朱总司令选定一些高参成立了战略研究会,军委作战一局正副局长也参加,每周开会一次,深入总结作战经验,研究抗战的战略战术。朱总司令亲自主持每次讨论会,持续了一年多时间。他还结合自己几十年来的作战经验,写了许多军事着作,如《论解放区战场》、《军事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论抗日游击战争》等。这些光辉军事着作对我军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四、工作深入细致、严肃认真。1944年初,前总派左权县麻田工厂几个工人,随带试制织毛毯的织机零件,送交军委办公厅进行生产。工人由抗日前线来到延安,先到了一二九师驻延办事处,办事处想把工人留下组织他们生产。军委办公厅得知后,写信去要工人,办事处不理。当时军委办公厅主任要用朱总司令的名义,写信派人去要。我把信写好后,盖章前请示朱总司令,他当即严肃地说:情况还没弄清楚,我怎么能签字下命令呢?他没让盖章发这封信。第二天,听说这几个工人要转移到别处去,军委办公厅主任立即派一名秘书带两名警卫员,去一二九师驻延办事处,要办事处不让工人走掉。办事处负责人向刘伯承师长汇报后,刘师长立即挂电话给朱总。朱总问明情况后,批评军委办公厅主任,并教育军委办公厅机关的工作人员,意思是说办事情要商量,不能这样粗鲁,更不能拿上级机关压人。当时,办公厅主任向朱总司令说明,这是因先以军委办公厅名义去交涉,又请办事处的政治协理员来商谈,都没有结果,为了维护军办的威信,才这样派人去办的。朱总司令听后,又严肃教育我们说:"什么叫威信?解决问题才是威信。上级机关要多为下级解决问题才有威信。"后来,经他向双方进行批评教育,说明情况,刘师长即令一二九师驻延办事处立即将麻田工厂工人和其所带的织机零件送到军委办公厅,组织工人进行生产。

  五、关心群众生活。为了克服当时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号召根据地军民,自己动手发展生产、厉行节约。当时在延安生活非常艰苦,每人每天只发五分钱菜金。1940年5月,朱总司令由晋东南抗日前线回到延安,看见军委机关干部面色苍白,为了增强官兵体质,朱总司令一面抓体育锻炼;一面抓改善生活。他经常教育我们说:大家动手、增产节约,才能丰衣足食。为了改善官兵生活,他亲自领导军委机关官兵开荒种菜。他种的菜地,品种齐全,果实丰硕。军委机关都是选用朱总司令的西红柿、冬瓜、南瓜、辣椒做种子。朱总司令还决定由海外工作委员会训练班抽调人员,统一管理军委机关人员纺毛线。他自己也有一架纺车,毛线纺得又快又好。1943年,第二次精兵简政,在王家坪的军委机关合并为一个大食堂,他经常深入伙房,和炊事员商量如何使大家既吃好、吃饱又不浪费。根据朱总司令的指示,公家办了个宰猪场,猪肉加工成香肠供应市场,增加收入,猪骨和杂碎经常供给军委机关大食堂。他有两次和总务处长亲自到伙房检查,了解食堂是不是真正做到每天有一顿荤菜。他要伙房以肉代油,用猪骨熬汤煮菜,想尽各种办法改善官兵生活。军委机关在朱总司令关怀下,官兵生活日益改善。

  朱总司令不仅是生产能手,而且也是节约模范。他用的铅笔头只剩不到一寸长还在使用。公家发给他的衣裤,一直穿到不能再穿才换新的。他经常告诉炊事员老冯,每月伙食标准只能节余不能超过。有一次,午饭准备了一个荤菜,恰巧,大食堂这一天杀猪又送来一块肉,老冯又烧了一个肉菜。用餐时,朱总司令就查问,经说明情况后,把一个肉菜端回去留作下顿吃。

  六、廉洁奉公,严格教育子女。1942年,朱总司令的儿子朱琦同志从陕北绥德回到延安,朱总司令的参谋活开文同志,见朱琦同志洗衣服没有肥皂,便向军委办公厅总务处领来了两块肥皂给他用。当我把这两块肥皂送给朱琦同志,正好被朱总司令在院外看见了。后来,他得知是潘参谋向公家领东西给朱琦同志用,便告诉潘参谋以后不能再向公家要东西给朱琦用。从领两块肥皂这件小事,充分表现了朱总司令一贯廉洁奉公,严格要求子女的高尚品德。

  【华发网根据搜狐网、《党史博览》、头条军事、人民网、中国网等整合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3 13: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