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87|回复: 0

揭秘林彪旅苏三年:爱上"红色公主" 谈恋爱像打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2 05: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99紅色公主.jpg
  孙维世(资料图片)

  红色公主孙维世

  斯大林对林彪礼遇有加,给他最好的治疗和享受最好的待遇。对于“斯大林欲用十五个将军换林彪”的传闻,他既不肯定,又不否定。

  “米脂的姑娘绥德的汉”。米脂美女张梅活泼的性格与郁郁寡欢的丈夫格格不入,林彪的婚姻生活出现裂痕。

  一个婀娜多姿的身影,一段魂牵梦绕的追求,林彪藏在心里的秘密。熟悉内情的人评论,林彪谈恋爱如同打仗,讲究迂回,缺少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

  林彪枪伤复发

  1938年冬,陕甘宁边区卫生条件和医疗水平有限,特别是由于国民党暗中实行封锁禁运政策,许多急需的药品不能及时购进和运回边区。尽管医务工作者尽了最大限度的努力,但是仍然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林彪经常处在难以忍受的痛苦之中,身体每况愈下。看到昔日虎将消瘦、虚弱和痛楚的样子,毛泽东难过得直掉眼泪,这是他一生中少有的几次流泪。毛泽东和朱德、张浩、周恩来、彭德怀商量,决定马上送林彪到苏联治疗,同时致电苏共中央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务必使林彪康复。

  12月,林彪在新婚妻子张梅陪同下辗转抵达苏联首都莫斯科,受到莫洛托夫等苏联党政要人的隆重欢迎。热情的主人安排林彪夫妇住进库契诺庄园,一边疗养,一边接受治疗。

  库契诺庄园,位于莫斯科近郊,十月革命前是全俄有名的大地主罗斯潘罗夫的私人别墅。整个庄园,占地数百公顷,有成片的山林、猎场和湖泊,风景秀丽,设备豪华,遐迩闻名。林彪到达时,正值隆冬,湖泊已经结冰,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闪亮,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白雪覆盖了树林,林中不时扑腾起一群群不知名的小鸟,尖叫着飞向天空。石径小道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蜿蜒弯曲,隐入山间林野,夹道笔立的松树透发出一种类似薄荷的清香,一丝丝,一缕缕,沁人肺腑。最热闹的是围猎,人欢马嘶,兽突犬逐,歌声笑语,不绝于耳……这里呈现出一幅幅与国内战火横飞、满目疮痍完全不同的生活景象,引起张梅极大的兴趣。

  张梅,真名叫刘新民,陕北米脂人。米脂,是西北男人魂萦梦绕的地方。那里很穷,也很偏僻,但是却有一方好水土,是个盛出美女的“神仙福地”。米脂姑娘集江南秀媚与边塞健美于一身,皮肤白皙,面色红润,身材婀娜,体贴温柔,风情万种。从明代末年起,“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这句民谚就随李闯王的铁骑传遍天下。有一首“信天游”纯朴而又形象地描绘道:

  蓝蓝的天空云铺的被,

  红萝卜的胳膊白萝卜的腿;

  弯弯的月亮风荡荡地吹,

  清潭般的眼睛柳叶做的眉;

  绿油油的麦叶黄灿灿的穗,

  嫩生生的脸庞红嘟嘟的嘴;

  尕妹妹一见没有法子睡,

  揉碎了情哥哥的肝和肺。

  张梅在米脂县是出类拔萃的美人,被公认为“陕北一枝花”。尽管林彪相貌平平,个头不高,也没有什么特别可爱的气质,但他以自己巨大的声威、名气摘取了这朵塞北名花。

  与张梅欢喜雀跃、兴奋激动的感受相反,到苏联后,林彪更加缺言少语。看到苏联人民安详、幸福、和平建设和生活的情景,他不由地想到苦难深重的祖国,想到挣扎在日寇铁蹄下的同胞,想到艰苦转战中的战友和军队。就像一匹久经战阵的军马,他渴望重返沙场,聆听硝烟弥漫中嘹亮的号角声和白刃相格的厮杀声。加上伤势严重,手术医治情况不理想,子弹伤及脊椎神经,恢复过程缓慢,还留下许多后遗症,林彪心情更加沉郁。据当时与林彪夫妇住在一起的蹇先任回忆:“林彪来这里以后,表面上很平静,但在自己房子里经常发脾气。”

  越是浮躁,林彪就越是不苟言笑,严肃得像个木雕,他把精力转向攻读英、法、德、俄等国着名军事家的着作,潜心研究军事理论。从1926年算起,林彪已有十二年军旅历史,北伐战争时期与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封建军阀打过仗,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与蒋介石、何应钦、陈诚交过手,抗日战争时期与日军少壮派将领较量过,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但是这些关于选兵、带兵、练兵和进攻、防守、转换的宝贵技巧和战略战术,像一串散乱的珍珠,从未归纳、整理,用一条金线把它们串接,上升到理论上来。利用在苏养病的充裕时间,林彪进行了深刻的咀嚼和提炼,在军事战略理论上有了重要的突破和长足的进展,他很快成为一名理论与实践兼擅的军事战略家。

  林彪在莫斯科度过的几年生涯,迄今文字记述甚少。当年曾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人员的赵研极这样回忆说:

  我第一次见到林彪,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在平型关获得第一场大胜仗的一两年后,时间是1940年,地点在莫斯科。我陪苏俄友人去看我这位中国同胞。这位年轻将领早在长征和抗日战争期间就名声大噪,我得尽力压抑我的兴奋不安的感觉。

  他苍白而脆弱,一副学者般弱不禁风的身材。身穿灰色法兰绒制服,脸上绽放谦逊的笑容,要不是他那副又浓又黑的眉毛和沉着果断的眼神,根本难以相信这个在俄式壁炉前伸手欢迎我的年轻人,就是中共赫赫有名的将领林彪。

  那次见面以后,我和林彪在莫斯科建立了关系。由于他负责中共和俄共之间的联络,也成了我的上司。

  斯大林对林彪礼遇有加是显而易见的。他享受的是最高特权生活。他在努力研究“作战要领”时,可以经常会见苏俄一流理论家。

  中国革命战争的独特经验,使林彪在苏联军界知名度大增,受到斯大林的重视与青睐。1939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战面临爆发的临界点。德国军队在征服丹麦和挪威后,集结重兵,准备向法国发动大规模侵略。英法盟军则沿马其诺防线猬集布防,计划凭借这道延绵近千里的钢筋混凝土纵深防御工事阻止德军入侵。作为中立国,苏联虽不参战,但密切注视着战事的发展。在一次酒会上,斯大林征询苏军将领对德军战略意图和兵力部署的判断。大多数苏联元帅都估计德军可能集中火力,攻击中段防线,打开缺口后,以装甲部队实行机械化纵深突破与追击;但是,无论纳粹分子多么丧心病狂、气焰嚣张,在坚固的马其诺防线面前,也会费时日久,伤耗惨重。

  当时,林彪正好在场。斯大林出于客气和礼貌,问:“林彪同志对德军兵力走向有何看法?”

  “我不是希特勒,不清楚他的真实想法。”林彪一笑,想搪塞过去。

  “嗯?这个回答我不能满意。如果你是德军统帅,你会怎么办?”斯大林摘下含在嘴上的烟斗,犀利的眼神直盯着林彪。

  斯大林认真了,其他人纷纷围上来,气氛有些紧张。林彪仍然不慌不忙,他向来以稳着称,火烧眉毛也能稳得出油。

  “前面几位元帅的判断都很高明。但是,我劝同志们不要过于看重马其诺防线。物是死的,人是活的。有用的时候,它胜过钢铁长城,坚不可摧;没用的时候,它是一堆垃圾,不值半文。”林彪语出惊人。

  “林彪同志能否说得明白点?”华发斑鬓的布琼尼、伏罗希洛夫、提莫申科元帅还不太瞧得起这个三十出头、瘦小的年轻人。

  “我的意思是,如果正面攻打马其诺,防线才会起作用,战事结果可能会如诸位所料想的那样演变成相持战,时间会拖得很长;如果绕开防线,从侧翼作大规模迂回,兜击防线深远后方,马其诺防线就会毫无用处,战局也会很快明朗”。林彪顿了一会,又强调性地补充道,“在中国苏区反‘围剿’斗争中,我们红军经常使用这种战术。”

  斯大林和在场的苏军领导人都认为这种方案过于离奇、冒险。几个月后,希特勒否决了德军参谋部稳扎稳打,攻坚突破的作战计划,指挥德军机械化部队绕道比利时,以闪电战的速度斜插法国腹部,迫使猬集在马其诺地区的盟军数十个师拼命溃逃。消息传到莫斯科,斯大林大吃一惊,苏军将领也开始服膺林彪天才的判断与预测。

  这件事引发了许多传闻。据说,1942年林彪伤愈回国时,斯大林极力挽留,并向蒋介石提出以十五个将军换林彪。这一传说不翼而飞,无足而走,哄遍全国,无形中增大了林彪在国内政坛、军坛上的地位和份量。当人们询问林彪传闻是否属实时,林彪不置可否地淡淡一笑,说,“我不知道,你们有兴趣,可以去问斯大林和蒋主席。”

  “军场得意,情场失意”,这八个字是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一位工作人员对林彪三年旅苏生活的概括。在林彪军事声望如日方升的时候,他的家庭生活却出现了危机。

  林彪是个夫权思想很重的人。他天性好静,不抽烟,不喝酒,不社交,不跳舞,不参加任何形式的聚会,整天闷在家里,读书,默想,吃饭,睡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没有一点变化,林彪不喜欢运动,很少户外活动,库契诺猎场从未去过。如果说他还有一点爱好,那就是没完没了地踱步、转圈,研究地图。

  林彪爱好和习惯过这种安静、单调和有规律的生活,还要求张梅也这样做。他认为,中国妇女的基本美德就是温柔顺从,夫唱妻随,所以要求张梅不要乱交朋友,不要乱串门,不要乱说话,不要参加各类政治活动,本本分分地呆在庄园里,陪他看书散步。张梅生性好动,个性很强,难以忍受这种禁锢和约束。与林彪呆在一起,她感到压抑、孤独,缺少人情味,没有活力,像僵尸一样。林彪越不让她出去,她就越是出去;林彪越不让她交朋友,她就越是要交朋友,还要交很多的朋友……夫妻之间,裂痕愈来愈大,关系愈来愈僵,到后来竟如同水火,一个星期难得碰面,连周末也聚不到一起。早已习惯了沉寂谧静的林彪也开始感到冷清。这时,一个身材婀娜、仪态翩跹的少女引起了林彪的注意。她就是孙维世。

  大革命后期和土地战争时期,在国共两党严酷的厮杀中,有一大批着名的共产党员和重要领导人或遭通缉,或被屠杀,他们的家人有的辗转避难,有的流离失所,还有的被关进监狱。内战结束后,为对得起死去的烈士,为了让这批饱经苦难的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长,党中央通过各种途径找到他们,分批送往苏联学习。当时在莫斯科学习的烈士后裔和中央领导人的子女有:瞿秋白的女儿瞿独伊,蔡和森的儿子蔡传,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朱德的女儿朱敏,林伯渠的女儿林莉等。

  孙维世也是烈士的后代。她的父亲孙炳文是周恩来的至友,共产党的早期革命家,1927年惨遭国民党杀害。当时孙维世才六岁,母亲任锐历尽艰辛把她抚养成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周恩来派人把她从上海接到延安,送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在林彪夫妇抵达苏联不久,孙维世受党中央派遣,也来到莫斯科,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和莫斯科戏剧学院,主攻导演艺术。孙维世天生丽质,明艳动人,既有学者的儒雅,又有姑娘的娇羞,多才多艺,性情和善,是一个讨人喜爱的姑娘。

  孙维世、瞿独伊、毛岸英这些客居异邦的年轻人,常常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的闲暇,相邀到一起,举行野游、聚餐和集会。年轻人崇拜英雄,他们怀着敬重的心理,多次邀请林彪这位“常胜将军”参加他们举办的重要活动,希望能听到他亲口讲自己的历史,讲革命领袖之间的轶闻趣事,讲井冈山、反“围剿”、长征、平型关大捷……过去,林彪不太愿意和这些年轻人来往,觉得他们过于单纯、幼稚,没有多少共同语言,中间隔着一条很宽很长,不易跨越的“代沟”。自从注视孙维世后,他的态度有了转变,开始对年轻人举行的聚会表示关心和好感。这一变化,使得年轻人高呼“乌拉”,兴奋不已。

  每当有人请他参加活动时,林彪总是和蔼地问:“大家都去吗?”

  “都去,没有人缺席。”邀请人为林彪的细致、周到而感动,一一报出姓名,带着期待的口气说,“大家都非常希望您能参加。”

  “好,既然大家都去,我也去。”林彪痛快地答应。

  如果碰巧孙维世有事不能抽空参加时,林彪面上便闪逝一丝隐隐约约的失望,软绵绵地说,“我今天不太舒服,就不要去了吧。”

  久而久之,人们渐渐发现,原来林彪参加活动是冲着孙维世来的,于是每次聚会都打孙维世的牌子,林彪也欣然应允。

  林彪善于克制自己,总希望姑娘先体察出他的意图和用心,采取主动姿态。在聚会,他与大家均等接触,对孙维世也不例外,从不显露火力重点,避免过于急迫和张扬。年轻人私下议论,“林彪谈恋爱如同打仗,小心翼翼,追求百分之百的把握”。对这种战术,有人赞成,认为这是高明的迂回策略;也有人反对,批评林彪缺少男子汉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魄。

  一个星期日下午,林彪自忖时机接近成熟,单独约请孙维世吃饭。饭后,两人在大街上散步,有一句没一句漫无边际地闲聊。

  林彪扫一眼身边的孙维世,漫不经心地问:“维世,你今年多大了?”

  “我是民国十一年生的,你说多大了?”孙维世调皮地回答。

  “民国十一年就是公元1922年。”林彪走了一段路,突然冒了一句,“整整十四岁。”

  “十四岁。不,你算错了,快二十了。”孙维世惊诧地纠正道。

  林彪一怔,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解释说,“哦,我是在算我比你大多少岁。你今年二十,我今年三十四,相差不是正好十四吗?”

  “你才三十四岁呀?”孙维世故意显得很吃惊。

  “什么意思?”林彪敏感地问。

  “太年轻了!”孙维世夸张地调侃道,“瞧你平时严肃的样子,我以为你至少五十四岁了。”

  “这是个性,知道吗?个性一旦成型是难以改变的,所以俗话讲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这个道理。”林彪有步骤地转向下一个话题,“你想家吗?”

  “家?我没有家呀。”孙维世自母亲去世后就是形单影只、一个人过生活。她停下脚步,莫名其妙地望着林彪。

  林彪赶紧说,“对,你现在还没有,但一个人不能总没有家,那样太孤单了,特别是女孩子,更应该有个温暖的家。”

  “我没有小家,但有大家呀!”生性乐观的孙维世开朗地数落道,“周副主席那里是我的家,延安是我的家,革命队伍是我的家,这里也是我的家!”

  林彪听着孙维世说到“这里”二字,脸上放出光彩,十分兴奋,“对,对,你应该把我这里当作你的家。”

  “不,我是说莫斯科戏剧学院,那是我现在的家。”孙维世细心地补正了一句。

  对于孙维世这个小小的纠正,林彪心里有些不悦,但他很快克制住了。沉默片刻,林彪以关切的口吻问,“你国内有男朋友吗?”

  孙维世爽快地直摇头。

  “国外呢?在苏联有男朋友吗?”林彪更进一步。

  孙维世“咯咯”地笑着,还是摇头。

  “那你打算什么时候结婚?”林彪骤然打了一梭“子弹”。

  “没有男朋友怎么结婚?”现在该孙维世发问了,她觉得林彪问得很蹊跷。

  “男朋友嘛,总是会有的。其实在你周围还是有许多人关心、爱护你的,只是你没留心,或者是没有发现。你准备在什么时候考虑家庭问题。”林彪又重复一遍。

  “什么时候?”孙维世朗声笑着说,“我还没有认真地想过呢。”

  他又用缓和的语气开导她,“革命是个大家庭,但还要有一个小家庭。女同志,要恋爱,结婚,成家,才会有安全感、归宿感,才会有真正的属于自己的幸福。”

  “也许将来我也会有那样的经历。”

  “将来是什么时候?”

  “等革命胜利呀!”

  “可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毛主席不是说过,抗日战争是场持久战嘛,打败了日本鬼子,还有蒋介石,到那时,你已变成老太婆了。”

  “老太婆就老太婆嘛。”孙维世想到自己变成老太婆的样子一定非常滑稽,又笑了起来。她一瞥发现林彪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了,忙又补充了一句,“我想,中国革命的成功不会太远。”

  不知不觉,两人走到了孙维世的宿舍前。到了互道“晚安”的时候。

  林彪站定,直视孙维世,一字一句地说:“你知道吗?我喜欢你,非常喜欢你。跟你结婚,和你生活在一起,是我最大最强烈的愿望。”

  林彪决定不再兜弯子,直截了当地把问题提出来,这使孙维世一下愣住了。这个平常受大家崇敬的英雄将领表面上那么严肃,不苟言笑,今天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来?孙维世猝不及防,脸庞涌起一层绯红,心跳得格外急促。她冷静了一下,也心直口快地说出自己的疑问:“您?您不是已经结婚了吗?”

  林彪的脸也顿时热辣辣地红了起来。孙维世与张梅很熟,是一对要好的朋友。“我和张梅,你并不了解,我们合不来,关系一直不好,我很痛苦……”林彪向孙维世解释家庭的不幸,最后,他说“我和张梅的感情已坠入绝谷,难有复苏的机会。我很难过,我们之间很快就要分手,所以,我希望你理解我,支持我,帮助我。”

  孙维世很为难,她心慌意乱地应付了一句,便逃避似的奔入宿舍。

  1942年1月,林彪与张梅正式分手,张梅留在莫斯科工作。随后,林彪收到中共中央的来电,催促他尽早返归抗日前线。回国前夕,林彪又特意找到孙维世话别。吃过晚饭,两人一同来到莫斯科河畔散步。河水泛黑,缓缓地载着浮冰流向远方。

  林彪有些伤感地说,“再过几天,我就要回国去了。”

  “我希望在这里能看到您的捷报,比平型关大捷更辉煌的胜利!”孙维世真切地说。

  “我一定不辜负你的期望。”林彪笑得有点勉强,“不过,我对你的期待,你还没有答复我呢!”

  “您的期待?”孙维世不太想接上这个话题。

  “你还记得我们上次的谈话吗?现在,我已经和张梅分手了,我也决定今后非你不娶!你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完美的姑娘,你和我一块回国吧……”

  孙维世没料到这位久经沙场的军人,在情感上同样好胜,而且情意绵绵。她估计林彪会把这个问题再次提出,要她表态的,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为了不伤林彪的自尊心,她委婉地拒绝道:“很遗憾,我不能和您一块回国。我正在念导演系,还没有毕业呢?”

  “学不学习,毕业不毕业,这有什么要紧?如果以后你和我在一起,不必去演戏,就做我的助手!”

  “那不行。我来苏联,是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批准的。学习是我现在压倒一切的任务,如果半途而废,我回去怎么向他们解释?”

  1942年2月,林彪怀着黯然、失意、怅惘的心情,形单影只地离开苏联,绕道新疆回到延安。

  这是一段鲜有人知的恋情,林彪莫斯科之恋披露后,人们有时猜想:

  “如果孙维世当时在莫斯科许诺且回国和林彪结合,林彪的下半生或许会重写?”

  可惜历史是不容假设的,林彪也不是痴心汉。“文化大革命”期间,孙维世就是惨死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残酷迫害之下。

  揭秘林彪旅苏三年:爱上"红色公主" 谈恋爱像打仗

999林彪.jpg
  林彪

  延伸阅读:林彪总结打胜仗"9条秘笈":有70%左右的把握就不错了

  林彪,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时期最杰出的指挥将领之一,在实践“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摸爬滚打、不断成长。

  在成功中总结经验,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林彪在战争的洗礼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作战风格,这些“林彪式”的作战方法显着提高了红军的作战效能,形成了红军军团独特的作战方略。

  军事专家、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解读:林彪对自己的作战特点怎样总结?“九条经验”如何指导红军战无不胜?

  金一南说,我们讲林彪毫无疑问是我们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工农红军、八路军和解放军中最杰出的指挥将领之一。林彪给别人讲怎么样当好师长时,他总结出这样9条。

  第一条要勤快,他说不勤快的人办不好事,更不能当指挥员,凡是自己能亲手干的事,一定要亲自过目,亲自动手,他说指挥员切忌懒。因为懒会带来危险,会带来失败。

  第二条要摸清上级意图,他说你只有真正摸清上级的意图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打破框框,才能有大用,才能决心强,决心狠,敢于彻底胜利。

  第三点要调查研究,对敌情、地形、部队要做到心中有数,他讲要天天琢磨不能间断。

  第四点,他说要有一个活地图。指挥员和参谋人员必须熟记地图,要经常的读地图,最好的办法把地图挂起来,搬个凳子坐下来对着地图看,从大的方向到活动地区,从地形全貌到某一个地段地形特点,从粗读到细读,最后用红蓝铅笔把主要山脉、河流、城镇、村庄全部标下来,边标边画,边画边记。他说把战场的情景和地形的情况和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都装到脑子里去,离开地图也能指挥作战。

  第五点,要把各方面的问题都想够想透,就是每一次战役战斗组织要让大家提出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要让大家来找答案,而且从最坏的、最严重的情况下来找答案,这样打起仗来才不会犯大错。

  第六点,要及时下达决心,他讲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下决心打呢?林彪讲不打无准备之仗,但是任何一次战斗都不可能有完全具备各种条件,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林彪讲,一旦有70%左右的把握就是很不错了,就要坚决的打,放手的打,主观努力来创造条件,化冒险性为创造性,取得胜利。

  第七点,要有一个很好的,很团结的班子。领导班子思想一致,行动才能协调合拍,如果领导班子不好,人多不但无用,反而有害。

  他讲的第八点,要有一个很好的战斗作风。有好的战斗作风的部队才能打好仗、打胜仗,好的战斗作风首先是不叫苦,抢着担负最艰巨的任务,义勇顽强,不怕牺牲,猛打猛冲。

  第九点,他说要重视政治,要亲自做政治工作。林彪说部队战斗力的提高要靠平时坚强的党的领导,坚强的政治工作,连队的支部一定要建立好,建立好支部提高全体指战员的觉悟,有了坚强的党支部的领导,有了坚强的政治工作就会做到一呼百应,争先恐后,不怕牺牲。

  我觉得要研究林彪作战指挥的人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林彪讲过的这9点。这些东西是林彪作战经验的典型经验,他这个总结是对他在红土地上在这块土地上实现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他个人的体会。这些体会对于林彪指挥作战,对于提高我们红军作战效能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形成了红一军团这种特殊的作战方略,这就是林彪指挥作战的特点。

  林彪与十大将的恩怨情仇:惟独对一人惺惺相惜

  新中国成立后,十位共和国大将大多掌控着中国军队系统的各大中枢。有着政治野心的林彪,是如何处理与十大将的关系呢?

  一、帮落难粟裕说公道话

  终林彪一生,只与粟裕及老部下陶铸两个人谈得来。吴法宪回忆说:“林彪这个人自视甚高,但他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视粟裕的意见和建议。”

  林彪担任红四军军长的时候,粟裕曾做过他的参谋长,虽然时间很短,但无疑为后来的惺惺相惜打下了基础。1958年粟裕落难后,林彪参加了几个批判的会议,但他没有落井下石,或者“明批暗保”,更不曾无中生有说粟裕一句不是,甚至还帮粟裕说了难得的公道话。不久,林彪专门找到粟裕,宽慰他,然后说他“缺少党内斗争经验”。这个时候,粟裕头上戴着“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与“里通外国”两顶高帽子,总参谋长一职也被解除。林彪能冒着莫大的风险找粟裕,而且说些忌讳的话,可见二人的交情。

  二、整死“老病号”徐海东

  “文革”前徐海东一直卧病在床,远离权力中枢。“文革”开始后,徐海东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中央领导权必须交给那些一贯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人;趁毛主席、刘主席健在,一定要把埋藏在中央的“定时炸弹”挖出来,以防后患。这封信击中了林彪、江青的要害。

  1967年7月30日,陈伯达、戚本禹指使一群打手抄了徐海东的家,抄走了给毛泽东信的底稿。接着,他们对徐海东的迫害一天甚于一天。他的存款被冻结,勤务员被撤走,药品供应受到限制,最后连氧气也不给供应了。1969年10月25日,林彪签发中央军委“一号命令”,徐海东被强迫“遣散”到河南郑州干休所。这里住房潮湿,没有暖气,没有药品,连酵母片也不给。后来据林彪在河南的死党交代:林彪要他采取断氧、断药、不治疗、不护理的方法,要置徐海东于死地。1970年3月25日,徐海东含恨逝世于河南郑州。

  三、对黄克诚尚念旧情

  1945年9月,黄克诚率部进军东北,从此在林彪麾下,两人并肩作战多年。庐山会议之后,黄克诚被撤销所有职务。1967年1月,黄克诚被抓到北京,开始了长达8年多的监禁生活。他的“反党集团案”由中央专案组第二办公室负责,主要负责人都是林彪的嫡系。专案组采取“逼供信”,黄克诚身心俱疲,无奈之下,他给林彪写了一封信求救。仅仅过去3天,林彪的指示便到了,黄克诚的境遇随即开始有所改变。

  有人认为,林彪在黄克诚的问题上,多少是念旧情的。林彪在东北战场上,最难堪的一仗就是四平之败。实际上,当时林彪已知四平不可守,而毛泽东命他坚守。新中国成立后多年,在庐山上,黄克诚向毛泽东提出了这个问题,毛泽东主动承认是自己让林彪死守的,算是间接给林彪“平了反”。

  四、总是与陈赓意见不同

  林彪和陈赓是黄埔的师兄弟,南昌起义时,林彪是连长,陈赓则是营长。起义军在向广东进发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钱大钧部阻击,陈赓带领全营掩护主力撤退。敌军人多火力强,起义军伤亡惨重。林彪建议撤退,陈赓厉声说:“没有总部的命令不许撤退!”并命令林彪带领连队往上冲。林彪争辩说人太少,陈赓大喝道:“你再说我就枪毙你!”此后,两人长期分属不同的军队序列。

  在解放军南下进军的征途中,陈赓成了林彪的下级,但与林彪发生了3次争议,主要是战术上的。毛泽东最终审时度势,都支持了陈赓,这让林彪脸上相当挂不住。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陈赓的过早离世,林彪与陈赓的恩怨纠葛戛然而止。

  五、林彪蓄意打倒谭政清除障碍

  庐山会议后不久,林彪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提出了一套更“左”的东西。此举受到主抓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谭政的坚决抵制。林彪对谭政和总政治部“不紧跟”的态度和做法很不满意,感到谭政主持总政工作的思想和方向都同他格格不入,认为谭政是他推行自己主张的障碍。

  1960年9月14日,军委扩大会议召开。在研究讨论政治思想工作时,林彪原指定谭政在会上作报告,但同时又指定总政治部另一位领导同志作另一个内容不同的报告。林彪蓄意从谭政的报告中挑刺,寻机批谭政,将会议引向早已安排好的整谭政的路上去。23日,会议将矛头直接指向谭政以及总政治部的其他一些领导人。经过了30余天的揭发批判和讨论,10月20日,林彪在大会上做了总结讲话,指责谭政“这个人没有动力,缺乏精神上的动力”。军委会议后,总政治部进行“整风”,撤销了谭政的总政治部主任等职务。谭政蒙冤之后,很快就从军界淡出了。

  六、用李作鹏取代萧劲光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海军司令员的萧劲光,在东北战场上曾与林彪共蹈战火3年多。1959年9月林彪取代彭德怀主持军委日常工作后,围绕着“突出政治”大做文章,发现海军行动迟缓、“跟得不紧”。林彪得出结论:根本原因在于偌大海军没有“自己的人”。

  在林彪的安排下,1962年6月李作鹏出任海军常务副司令员,逐步向萧劲光“逼宫”。1966年秋,林彪先后两次到海军大院支持李作鹏,公开宣布海军党委要以李作鹏等人为核心。继而,他将李作鹏提升为海军第一政委,接替萧劲光任海军党委第一书记。虽然因有毛泽东的“最高指示”,萧劲光仍保留着海军司令员职务,实际上已经无法参与领导工作。李作鹏在海军说一不二,达到了“逼宫”夺权的目的。

  七、对张云逸无可奈何

  “文革”开始的1966年,张云逸已经74岁,且因一直体弱多病,没有担负党政军的重要工作,对林彪、“四人帮”夺权不构成障碍,因此侥幸得以保全。但当时张云逸作为中共中央监委副书记,了解某些高级领导人的“问题”与“错误”,掌握着不少党内的检举信和揭发信。造反派及其背后的阴谋家当然急切地需要这些资料,而张云逸坚决顶住不给,因此造反派也要造他的反。

  尽管没受到重大迫害,在“打倒刘、邓”的高潮中,张云逸的处境也很困难。但他没有屈服于咄咄逼人的压力,不去违心表态。林彪对这个“倔老头”一直无可奈何,也打消了从他身上搞材料的最后一点念头。

  八、文革中第一个迫害罗瑞卿

  林彪和罗瑞卿的关系曾经是非常密切的。林彪当红四军军长时,罗瑞卿是师政委;林当一军团军团长时,罗瑞卿是军团的保卫局长;到陕北后,林彪当红军大学的校长,罗瑞卿是教育长。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罗瑞卿当总参谋长也是林彪建议的。但仅仅经过一年,他们关系就出现了裂痕。林彪对于罗瑞卿有时不经过他向毛泽东直接请示和决定问题不满,同时还对罗瑞卿有时支持别的元帅而不支持他不满。

  1961年春天,罗荣桓和林彪对如何学习毛着产生分歧,林彪恨罗瑞卿没有支持他,冲他发了一通火。1962年秋,林彪生病期间,由贺龙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罗瑞卿因此同贺龙交往多了起来,这也引起林彪的不满。尤其是1964年军队“大比武”受到毛泽东赞扬,令林彪感到了贺龙对他的巨大威胁,同时还感到“罗瑞卿这个人不好,同贺龙搞到了一起”。自1965年起,林彪开始排挤、打击罗瑞卿,使罗瑞卿成为‘文革’“揪出的第一个大敌人”。从此,罗瑞卿成为开国大将中遭受迫害最为惨重的人之一。

  九、整王树声是“隔山打牛”

  “文革”中,叶剑英成了为数不多手上仍然握有实权的元帅,成为林彪夺权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由于叶剑英的正确领导,军事科学院的“文革”开展得比较晚。当王树声从“支左”岗位返回时,整个领导班子都靠边站了,叶剑英也受到所谓“反二月逆流”的冲击,不再主管事务。暂时没被林彪抓着“小辫”的王树声,开始主持工作。林彪为整叶剑英的材料已经不择手段,很快,他对王树声保护叶剑英的行为非常气愤,决心先搞掉这个“障碍”。

  1968年5月造反派召开批斗大会,拿出一份有关叶剑英的材料,拳打脚踢,逼王树声揭发“内幕”。危急时刻,周恩来打来电话,要求停止对王树声进行武斗。由于王树声受到保护,又实在整不出什么材料,林彪对他最终也是无可奈何。

  十、对许光达下手最狠

  新中国成立后,许光达曾担任国防部副部长,手握兵权,又是林彪“死对头”贺龙的爱将;且他刚直不阿,不止一次地抵制过林彪、江青一伙。这三点,让林彪欲整死他而后快。1964年春天,林彪在空军召开打扫卫生现场会,要司令员亲自带队参加。许光达悖逆其意,厌烦地说:“我们部队准备大比武,训练这么紧张,要我动员大家一天到晚去抠暖气片缝,我不干。”这话很快就传到了林彪那里。后来,江青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议纪要》,叶群的《广州部队某部蹲点调查报告》,许光达都认为是小题大作,作风不正,自然就借口逃会,贯彻不力。这些事情触怒了林彪、江青一伙。1967年1月,林彪一伙为陷害贺龙,制造了所谓的“二月兵变”,并把“兵变参谋长”的头衔强加在许光达的头上。许光达从此被非法关押起来,惨遭折磨。1969年6月3日晚,许光达不明不白地惨死在医院的马桶上。

  【华发网根据人民网、军事网、中国历史网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4 14: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