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50|回复: 0

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6 21: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3818d33d88348d2af676d886f5205d9.jpg

  这5年,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5年,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5.3个百分点;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创新”这个关键词,有讲不完的话题。

  “过去5年,研发投入以年均11%的速度增长,规模跃居世界第二,这说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正在加速。”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北省委副主委、燕山大学副校长张福成表示,与此相对应的是,神威超算、量子通信、北斗导航……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随着创新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茁壮成长。

  张福成委员认为,这些成绩得益于我们的制度优势,可以集中配置更多资源到需要的领域,使得中国在载人航天、航空、计算机、军工等领域办成一件件大事,实现科技实力的迅猛发展。同时,我们的制度以人民利益为中心,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我们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经济实力的强大又成为科技发展的助推力量;高等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科学及工程技术人才,使我国的科技创新相对于发达国家具有明显的人力成本优势。

  全社会研发投入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意味着全社会对创新的积极性更高了,社会资源越来越往创新上倾斜。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寿子琪曾经当过多年的上海市科委主任,对推进科技工作发展颇有心得。他说,研发投入的增长是好事,但不能自满,“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更优质的创新发展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要想让研发投入转化为科研成果,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是更好地按科研规律办事,二是让市场主体活跃起来。寿子琪代表认为,不按科研规律办事,无法研发出成果;不让市场主体活跃起来,研发成果无法转化为经济动力。未来,既要进一步按科研规律办事,又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强劲的投入正源源不断转化为创新成果。全国政协委员、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科教授卞修武先后主持了28项重大医疗科研项目,他深感加大研发投入给我国医疗事业带来的巨大鼓舞。他的研究方向是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干细胞。“肿瘤发生机制的确复杂,但搞科研就要瞄准最前沿,最前沿的科技研究也需要相当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卞修武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认为,这几年我国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有三大原因:一是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国家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越来越高;二是我国已经处于从跟跑转向并跑的历史新阶段;三是我国的教育给创新提供了大量优质人才储备,“中国过去靠人口的数量优势竞争,现在靠人口的质量优势竞争”。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黄宗洪则认为,重大创新成果之所以不断涌现,原因在于政策给力,激发了创新热情,给创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对于未来推动创新的政策,黄宗洪委员给出了五点建议:一是对创业企业实施税收减免。对创业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可在现有基础上延长税收减免优惠期。二是建立政府创业投资基金风险补偿机制。三是继续实施“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合行动计划”,按照“典型引路、分业施策、全面铺开”的原则,分领域、分行业、分企业制订融合方案。四是通过大数据领域技术榜单发布等活动,引进培养大数据领军人才。联合具有相关专业本科和硕士点培养单位,引进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五是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明晰的法律法规政策解释,为企业提供便利。

  在国家充分重视创新创业的环境下,新材料、新技术、新业态将借力创新的政策东风,蓬勃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特种陶瓷研究所所长贾德昌是长期耕耘在新材料一线的科研工作者。他表示,将努力开展石墨及石墨烯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和重点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不遗余力提升石墨烯等关键战略新材料的国际竞争力。

  随着时代进步,新业态、新模式也有可能在传统产业中产生。比如在汽车消费市场,新生代消费者更加追求新技术、高品质、个性化。全国人大代表、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虹表示,为了满足新生代消费者的需求,着力点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扬“工匠精神”,增强发展动能。“上汽集团正在对接上海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全力研发智能汽车,努力建设智能出行平台,推动上海汽车产业成为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新型产业。”陈虹代表说。

  跨学科研究、跨产业应用将是未来高端产业发展的趋势之一。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曹健林认为,通信业是一个典型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都需要现代通信技术,“将通信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让通信产业给其他产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产学研共同努力,可以促进我国高精尖产业不断前进”。

  “对于国家大力扶持的产业和项目,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技术比较优势,有选择地进入,而不是一哄而上。”张福成委员建议,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做好自身的科技创新,决不能将自身发展全部依托于固有产业和行业。要利用已有的创新平台,发挥自身机制优势,依托科技创新闯出一条新路来。

  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为构筑经济新动能提供了强劲动力,但产业升级新动能进一步释放仍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当前,应准确把握科技革命驱动产业升级的路径与规律,从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入手,为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这是经济新动能持续发展壮大的关键。

  近年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技术创新浪潮驱动下,我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带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幅度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不断释放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准确把握科技革命驱动产业升级的路径与规律,为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经济新动能持续发展壮大的关键。

  第一,要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作用,把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扩散应用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主线。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新动能释放的核心驱动力量。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通信、新能源、生物工程、新材料、3D打印等新兴领域的技术创新呈现出集群突破、协同共进、融合拓展之势,带动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加快发展,涌现出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发电、工业机器人等一大批智能、绿色、高端的新产品新产业,为构筑经济新动能提供了关键动力。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增长68.1%,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9.4万辆,累计推广应用量超过180万辆,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

  第二,要充分发挥新要素的关键支撑作用,把发展知识和信息主导型产业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点方向。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为代表的知识型新要素,是现代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在其支撑下,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我国信息服务业利润总额占到高技术服务业的80%以上。电子商务、电子支付、共享经济等一批新业态快速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日益增长的新动能。

  第三,高度重视智能化、网络化革命对传统生产方式、产业组织的创新变革和影响,以“互联网+”促进产业质效升级。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智能制造的发展,可重构的智能制造系统能够实现原料供应、配送管理、机器运行与市场需求之间更加精准的协同和无缝对接,使得生产更加智能化、柔性化,真正实现优质、高效、灵活、低耗、清洁的生产。互联网创新了产业组织模式,众包设计、网络协同研发、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工业云服务等产业组织创新,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效率,使得供给能够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客户的需求。

  第四,要充分发挥服务要素对制造业价值提升的影响,以制造与服务融合,拓展产业价值升级新空间。服务要素,作为制造业最重要的中间投入,是产业价值提升的重要催化剂。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通过增加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服务要素投入,面向客户需求延伸提供基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融资租赁服务、在线诊断和支持服务等创新服务内容,进一步延展了产业价值链,拓展了价值增值的空间。目前,海尔、三一重工、沈鼓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已完成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其基于制造的服务收入已经占到全部营收的30%左右。

  第五,要高度重视产业集群建设对产业整体升级的协同和溢出效应,把发展高质量的产业集群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我国拥有一批较早融入全球市场竞争、产业配套齐全、富有活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在我国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凭借长期不断形成的技术积累和学习效应,在专业化分工、网络化生产、集群式创新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成功实现了产业整体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未来,应进一步发挥集群的知识创新优势、生产网络优势、空间集聚优势,促进高端人才等创新资源向产业集群集聚,进一步创新优化产业组织,促进高水平开放合作,使其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

  我国产业升级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两极分化还比较严重。对不少企业来讲,转型升级还面临信心不足、资源缺乏、环境欠佳等问题。

  一是市场自发驱动产业升级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升级的过程本身,也是以创新为引领的资源要素再优化配置的过程。在有些领域,因过高的行业准入门槛、地方保护主义、行政性垄断、管理体制僵化等,导致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流动性不足,创新资源和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不高。一些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市场化退出机制不健全,资源要素再优化配置遭遇阻碍。部分资源能源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现代市场体系不完善,影响了产业升级内在驱动机制作用的发挥。

  二是企业自身积累和外部支撑不足。首先,部分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缺乏新产品开发和新业务拓展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获得间接融资方面存在不少困难。其次,多数科技资源集中在高等院校、研究院所,真正有研发实力的企业并不多,一些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使得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受到严重制约。再次,高端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能够引领企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型企业家、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以及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三是有利于新产业新业态健康发展的产业治理体系尚未形成。目前,我国在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民用卫星、互联网金融等新产业新应用的准入规范方面还不健全,其推广应用仍受到一些政策法规的制约;大数据、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规范发展,缺乏成熟有效的法律法规指导,无法从信息保护、交易规则、监管治理等方面为其保驾护航,以至于阻碍了新动能的有效释放。

  四是传统产业运行的成本负担重、产业升级压力大。尽管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了简政放权的力度,但是管制多、办事难,隐形收费、变相收费等问题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加之融资成本、物流成本、能源成本、人工成本等综合运行成本偏高,进一步增加了转型升级的压力。长期以来,企业融资成本、全社会综合物流成本一直偏高,进一步挤压了传统产业的利润空间,这些都有待于通过改革创新加以解决。

  当前,我国亟待从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入手,为产业升级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一是要进一步深化简政减税降费的改革,持续降低企业综合性成本。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为各类经营主体营造平等宽松的市场环境;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并实施普惠性降费。多措并举,实施产业升级导向的降成本措施;深入推进石油、天然气、电力、电信、铁路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进一步降低企业用油、用电、用气、用网、物流等成本。

  二是加快完善产业升级的政策体系,引导创新要素向产业升级的重点领域集聚。以产业技术政策为核心,提升产业升级基础能力,加大对各领域创新和技术改造升级的普惠性支持,持续加大对战略前沿领域的研发支持,完善财政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和技术市场建设。加强对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导入阶段的金融支持,加强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深层次互动。完善针对传统领域、欠发达地区产业升级的支持政策,加强科技、人才、金融等资源的整合与服务对接。

  三是健全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以制度建设倒逼产业升级。进一步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落实产业政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大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力度,提高侵权的代价和违法成本,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透明的、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强化标准体系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以技术标准、能效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环境标准等倒逼产业提质升级。持续推进僵尸企业退出,完善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化、法制化长效机制。

  四是坚持鼓励创新、审慎包容的原则,为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保驾护航。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数据产权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立法,以法律先行,为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畅通路径。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面向新兴业态的监管模式改革。加快健全和完善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共享出行、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准入规范,建立健全符合新业态新模式运行规律的监管体系。

  五是健全宽领域、多层次的产业升级公共服务体系。支持面向产业集群和重点行业的产业升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建设一批产业升级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为企业引进国外成套成熟的技术及本土先进技术转移交易等提供支撑。加强工业互联网、工业云服务平台等面向未来的先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升级的信息能力。完善企业“走出去”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企业“走出去”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健全和完善“走出去”信息发布、风险防范、投融资、海外并购、法律咨询等综合服务。支持企业面向全球整合资源和布局产业链,联合开展研发和创新活动,推动我国产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实现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做好今年工作,要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和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和根本要求。只有深刻理解这个根本要求,才能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加快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经过长期努力,我国科技发展成就显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与经济实力还不相称,与经济建设主战场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还不适应,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创新机制、创新实力和创新能力方面都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在以下几方面重点突破。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好国家战略科技和创新链的整体布局优化。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格局重塑中,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挖掘发展内生动力。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努力为高质量发展重点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能力、善于集成创新资源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以最佳的比率和最快的速度实现技术创新的转化应用。

  把人才作为支撑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人力资源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人力人才资源,这是创新发展最大的“富矿”。要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推进创新教育,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环境,加快推进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队伍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集众智汇众力,推动形成中国创新的蓬勃之势。

  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科技创新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支撑引领作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实体经济的重点难点都在于制造业,要实现中国制造的历史跨越,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要重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协同,顺应信息化大潮,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新技术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争取向智能制造转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培育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等核心品牌力量,促使我国产品在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实现整体跃升。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经济日报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19 20: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