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5|回复: 0

美国种族偏见之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28 03: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总编辑戈尔德贝格日前发表公开信,承认该杂志存在“不光彩的历史”。“数十年来,我们的文章报道都带有种族偏见!”——在以往的报道中,该杂志将南澳原住民称为“全人类中智商最低的野蛮人”,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非洲裔采棉工用俚语称为“小黑崽子”等“负面案例”,令这位总编辑颇感“无语”。

  已有长达130年历史的《国家地理》的全球知名度很高。自1979年始,《国家地理》从学术性很强的科学杂志变身为融入新闻、生态、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的大众杂志,以英文和其他40余种语言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现有全球读者约6000万人。这本杂志的一大特点是大量刊登标准极为严苛的精美图片。如今,这本以“美”知名的杂志自曝其“丑”,很是耐人寻味。

  其实,如同那位道出皇帝并没有穿衣服的孩童一样,戈尔德贝格女士只是勇敢地指明了美国社会多年以来的一个痼疾。

  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新南非的建立标志着种族隔离社会制度的消亡,但在全球范围内,作为观念形态的种族偏见仍然根深蒂固,有着种族歧视色彩的言行形形色色,美国丝毫不例外。

  在美国,赤裸裸的种族歧视言行属于“政治不正确”甚或涉嫌违法,被人指责为“种族主义者”是很不光彩的事情。然而,在全美各地,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到处存在,贫富悬殊一望便知。社会现实的恶性循环仍是种族偏见得以滋生的温床。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第一大城市新奥尔良受到重创。10年过后到新奥尔良采访,但见白人聚居区灾后重建成效明显,而黑人聚居的下九区仍是破败不堪,一片萧条,真真是个“下九区”!

  “下九区生活博物馆”告诉人们,“卡特里娜”飓风带来的新问题,进一步暴露了种族歧视的老问题。飓风过后,美国媒体发表的两张相同主题的新闻照片颇有讽刺意味,分别是一名黑人和两名白人携带食品在洪水中艰难前行。画面为黑人的那张图片说明为:一名黑人“抢劫”了当地食品店。而另一幅照片的说明则是:两名白人在一家食品店中“发现了”面包和苏打水。

  种族偏见与歧视渗透于点点滴滴之中。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到刚刚获得第七十五届金球奖终身成就奖的奥普拉·温弗瑞,都曾有过因肤色而遭歧视的痛苦记忆。从正在热映的《三块广告牌》《水形物语》两部影片中,人们也能够看到对美国社会中显性或隐性种族偏见与种族歧视的生动描写。

  今年4月4日是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害身亡50周年纪念日。梦想的呼喊言犹在耳,现实的冷酷令人怅然。戈尔德贝格带领《国家地理》杂志借此时间节点深刻反省,并提出“报道别人,需要先审视自己”。这一举措之所以令人点赞,因其恰如黄钟大吕,被敲醒的不仅仅是一家杂志,而应是整个美国。
来源: 人民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3 13: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