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资料图片)
中方:目前没有发现对地面造成损害
据中新社北京4月2日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4月2日发布消息说,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和有关机构监测分析,北京时间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中方信息公开透明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4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关于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中方是否已确认其碎片落入南太平洋海域?或是否已确认所有器件都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毁?
耿爽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2日发布消息,据中方有关部门监测分析,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于北京时间4月2日8时15分左右再入大气层,再入地点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有记者追问,“我可以理解为目前中方已经确认没有造成任何损害吗?”
“据我了解,目前未发现有对地面造成损害。”耿爽回答说。
耿爽同时强调,中方始终高度重视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一直按照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本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处理此事。中方多次向联合国外空司通报有关情况,保持信息公开透明。
中国向空间站进发
天宫一号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此后几年里,先后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飞船进行6次交会对接。
2016年3月16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正式终止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进入轨道衰减期。
这期间,继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空间出舱技术之后,中国再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收入囊中,天宫一号对此贡献卓着。目前,天宫一号的“兄弟”、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正在开展太空接力,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序幕已然开启。
承前启后的天宫一号此番完成使命“回家”,意味着中国载人航天将朝着更新的目标出发,中国空间站则已是箭在弦上、蓄势待发。
在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中国飞天第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透露,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工程已全面展开,中国载人空间站计划到2022年前后完成在轨组装并投入运营,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4月2日,互联网上的刷屏向谢幕“回家”的天宫一号致敬。3日,太空舞台上的中国空间站如何演绎精彩,更值得期待。
天宫一号七大精彩瞬间难忘
4月2日,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流星般从天外回归,结束了长达7年的太空之旅。再见,天宫一号,但属于你的精彩瞬间永远难忘。
名字自带“中国风”
1992年,作为中国载人航天战略的一部分,研制目标飞行器的方案,在早期规划的时候就已经确定。10年后,任务方案通过。此时,它还没有名字,而是被直白地称为“目标飞行器”。
这个小名,一直被叫到2006年。这一年,进入初样研制后,科研人员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天宫一号。
现在已经没有人记得,这个名字究竟是谁想出来的。但天宫与此前的“神舟”“嫦娥”一样,无疑都是自带“中国风”的名字。
太空首迎“中国宫”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火箭起飞的巨大轰鸣,排山倒海般压向四周。火箭缓缓上升,越飞越高,越飞越快,慢慢消失在人们视线中。
北京飞控中心的大屏幕上,不同角度切换着天宫一号飞行器在空中的情况,“一切正常”的声音不断传回。
21时38分,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浩瀚太空,首次迎来“中国宫”。
首次对接太空之舞
2011年,一场曼妙的太空之舞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上演。两位舞者,都来自中国: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11月3日凌晨1时36分,12把对接锁准确启动,上千个齿轮和轴承同步工作,天宫与神舟毫不犹豫地牵手相拥,开始12天的双人太空之舞。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自动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天宫迎来家乡访客
像一尾灵活的蓝色小鱼,航天员景海鹏以手撑地,“游”出了对接通道,出现在天宫一号中。仅仅一分钟后,航天员刘旺“游”进天宫一号。女航天员刘洋则用手助力,一点一点“飘”进轨道舱,如同一枚轻盈的羽毛。
2012年6月18日下午,天宫一号迎来首批家乡访客。3位航天员的入驻,也让天宫一号顿时有了“家”的温馨。6月23日,在“天宫”中迎来端午节的航天员向中国人民和全球华人送上节日祝福。这是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在太空度过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
太空打出完美十环
一天之后,一幕精彩场景在太空上演。6月24日,暂别天宫一号的神舟九号,由刘旺控制着从容来到140米停泊点。12时42分,神舟九号已从自动控制状态转为手动控制,也就是说,它的每一步都将由航天员亲手操纵。
12时55分,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紧紧相牵,对接成功,浩瀚太空中打出完美“十环”。这意味着我国完整掌握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中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最高讲台奇妙一课
2013年6月20日上午,天宫一号变身中国最高讲台,来自孔子家乡的女航天员王亚平,在这里为全国青少年进行我国第一次太空授课。10时11分,开始上课。为了更好展示太空失重状态,聂海胜盘起腿,玩起了“悬空打坐”。王亚平用手指轻轻一推,聂海胜摇摇晃晃向远处飘去。
40分钟的时间里,王亚平成功完成了品质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实验。
送别神十完成使命
送别神舟十号之后,天宫一号即完成了主要使命,进入“退休”生活。但它不甘寂寞,继续工作。
2016年3月,超期服役两年半的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踏上了漫漫回家路。
华美谢幕,意味着更精彩的演出即将上演——如今,天宫二号也早已升空;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即将建成。
筑梦天宫 指日可待
三艘神舟飞船六次对接、中国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第一个“家”,天宫一号这个空间站的“先驱”使命已达,踏上归途正式“回家”。
在天宫一号完成它的历史使命、终止资料服务不得不以无控再入的方式返回地球的消息传出后,这个承载了无数中国人航太梦的航天器却遭受了许多境外媒体的攻讦和非议。互联网上更到处都充斥着关于天宫一号将要坠毁并将给人类带来危害的谣言。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4月2日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再入大气层,再入落区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
天宫一号以一种“平静且安详”的方式回归地球,这些围绕它的谣言不攻自破。对于有关天宫一号碎片是否确认全部在大气层销毁的问题,外交部当日已回应,目前并未发现天宫一号的坠毁对地面造成损害。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实施空间交会对接的目标飞行器,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设计寿命2年。成功发射之后,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试验。
天宫一号在轨运行了1630天,不但完成了既定使命任务,还超设计寿命飞行、超计划开展多项拓展技术试验,为空间站建设运营和载人航太成果应用推广积累了重要经验。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载人飞船阶段,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安全返回和精确落点。这个任务神舟五号、六号已圆满完成。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一阶段是为第三步即建立空间站做技术准备。天宫一号正是“三步走”战略第二步中的重要一环。它的上天运行,意味着我国拥有了建立初步空间站的能力,为我国建立空间站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从提出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计划第一天起,空间站团队就做好了开天辟地的准备。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空间站团队花了整整11年。此后越来越快,由2008年,航天员翟志刚迈出了中国人出舱活动的第一步;2016年,景海鹏、陈冬伴随天宫二号,在太空整整遨游33天;到2017年,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顺利升空……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为中国的空间站时代做好了准备。
短短几年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天地往返技术、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以及独立自主掌握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天宫一号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近日,我国太空站的核心舱外观首次亮相,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太空站,指日可待!
【华发网根据中新社、新华社、澳日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