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可能已经听过太多关于比特币如何将金融权力从政府和大银行转移到个人身上。区块链技术也可以使人工智能(AI)更加民主化。任何规模的企业很快就能提供类似亚马逊这样的大型零售商的个性化推荐。
想象一下,当你第一次走进附近的商店时,店员马上会向你展示符合你品位、甚至是你的尺寸的产品,这些有可能连你自己都不清楚。
这就是人工智能承诺所带来的直观体验。目前对小型企业的挑战并不是人工智能系统的成本,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可以负担得起,也越来越容易获得。但这其中的障碍是获如何得足够高质量的客户数据,从而驱动相应的系统。很少有零售商能通过多种渠道和设备识别出他们的客户,而且他们也经常依赖第三方的行为数据,而这些数据并不能让他们完全了解客户想要购买的产品。此外,大多数零售商只处理一小部分客户的购买数据,这些数据不足以使这些人工智能系统运行良好。
这就是区块链技术如此具有变革意义的原因。它的关键性创新是它可以创建一个开放和去中心化的数据库,同时对隐私的进行严格控制。消费者可以授权他们光顾的所有商店的信息来向区块链的分类账簿提供数据,以保护消费者和零售商的隐私。
一家家门口的小店和一些商店和一个电子商务网站相比,是永远不会向后者那样有体积为顾客提供最大的选择以最低的价格,但是它可以迎来一群有识别能力顾客,这些顾客欣赏它们店里来自一些小型的、高质量制造商的商品。
即使是在今天,当像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向顾客推荐诸如“现在你已经买了那件黑色的晚会礼服,难道你不需要一些红色的轻便舞鞋?”的时候,精品零售商很难保持竞争力。(这种个性化的技术也有很多更微妙的用途,但这却很难被人们发现。)
如果区块链分类账记录了所有购物者的购买情况,鞋店就可以向这些购物者发送电子邮件,建议其购买匹配的鞋子,即使这条裙子是在不同的商店买的。在实体店,销售助理通过可以扫描一个手机应用程序来查看顾客现有服装的图片,以推荐最适合他们的产品。
但是,在我们听到各种各样的数据可能是如何被从Facebook提取出来,用于各种各样的用途之后,为什么有人会相信一个巨大的数据库会列出我们所购买的所有东西呢?
因为区块链颠覆了权力的平衡,让消费者--而不是企业--控制住局面。
每个购物者将授权他们的购买数据添加到链中。每个购物者都可以控制对数字钥匙的访问,而访问数字钥匙可以让其他人查看这些数据。实际上,零售商永远无法直接访问这些数据,但他们的人工智能引擎可以暂时获得消费者的个人资料和购买历史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与零售商的库存数据结合起来,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推荐和实时奖励。当您愿意为更个性化的建议交易访问数据时,您可以这样做。否则,您的数据将是私有的。
从单个零售商收集的零散数据库到消费者维护的综合数据库,这一转变应该会使推荐引擎和其他预测营销系统的数据量至少增加一个数量级。这将会带来一个可衡量的准确性提高。
这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系统还可以创建另一个数据流,以改进机器学习系统:终极反馈循环。购物者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来说明商家所提供的建议是否有价值,从而创建到模型中的反馈信号,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当然,当前单个零售商可以直接向顾客寻求反馈意见,但是区块链可以允许创建更为完整的数据集。
使用区块链数据库进行人工智能应用还有一个更微妙的好处。即区块链是不可变的。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模型可以访问和信任每个数据元素的来源。如果发现一个数据源不可靠,那么来自该数据源的所有数据都可以被跟踪并删除。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逐步使用,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中有着更有用的人工智能系统。这个行业将会被人工智能系统的爆炸所取代,这将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更安全、更方便。
从区块链诞生以来,去中心化一直被业界作为区块链的核心属性之一。但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一些业界大佬纷纷开始否认这一点,甚至有人声称去中心化这个词是区块链行业翻译产生的重大误导,呼吁翻译成“点对点”,任何区块链应用的规则制定者就是根本的中心。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倾向,可能会误导很多区块链创业者,使其在探索区块链应用落地的过程中走弯路。
什么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翻译自英语单词Decentralization,是由前缀de-、词干central、后缀-ization组成。其中,词干central意为“中心”,后缀-ization意为“……化”,而前缀de-则有离开、除去、取消、相反等含义。因此,将其翻译为去中心化是非常准确的。
那么,去中心化具体而言是什么含义呢?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 Buterin于2017年2月发表的《The meaning of decentralization》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去中心化的含义。他认为应该从三个角度来区分计算机软件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架构、治理和逻辑。
架构中心化是指系统能容忍多少节点的崩溃而可以继续运行;治理中心化是指需要多少的个人和组织能最终控制这个系统;逻辑中心化是指系统呈现的接口和数据是否像是一个单一的整体。
区块链是全网统一的账本,因此从逻辑上看是中心化的,这一点无可置疑。从架构上看,区块链是基于对等网络的,因此是架构去中心化的。从治理上看,区块链通过共识算法使得少数人很难控制整个系统,因此是治理去中心化的。架构和治理上的去中心化为区块链带来三个好处:容错性、抗攻击力和防合谋。
作为一种全新种类的分布式系统,区块链往往被错误地当作是一个分布式的数据库或日志系统,实际上区块链与传统的分布式系统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去中心化。现在我们来审视一下区块链与传统分布式系统的主要区别:
(1)一致性算法:区块链需要解决的是拜占庭将军问题,即网络中存在一个或多个欺诈节点,可能会故意违反协议或传输错误的数据,因此区块链往往采用拜占庭容错的一致性算法(通常称为共识算法),如BFT、PoW、PoS等;而传统分布式系统只需考虑节点失效和通讯错误的情况,往往采用paxos、raft之类的一致性算法,这类算法不能对抗欺诈节点。
(2)中央控制方:在区块链网络中是不存在中央控制方的,没有一个节点可以控制或协调账本数据的生成,各节点通过共识算法进行协调,生成一致的账本。而传统发布式系统则往往是由一个机构进行控制,统一调度各节点参与运算。
(3)规则制定:区块链的规则就是共识协议,又称共识机制,共识算法是其中的一部分。共识机制一般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队设计制定,并开发出相应的程序,提供给社区使用。这一点似乎与传统的分布式系统一样,但区块链的共识机制的改变、升级是需要社区对此有一致的共识,如果不能达成共识,则任何人都可以实施硬分叉,另建一个社区、一条链。这就是共识机制的去中心化过程。
(4)计算模式:由于区块链节点之间不具有相互信任,因此区块链的业务计算是通过智能合约完成的,智能合约代码在网络上的所有(或部分)节点上同时运行,其执行结果通过共识算法在全网进行验证,通过这种计算上的冗余来保证计算结果的一致性。而传统分布式系统则无需考虑这些问题,同样的运算只需在一个或少数几个节点上进行,结果也无需其他节点验证,可以获得很高的效率。
(5)性能:区块链是以相对的低效率来换取公正,目前主流的公有链每秒只能处理几笔到几十笔交易,更高效的区块链软件正在研发之中;而分布式系统的性能理论上可以无限提升,目前已达到每秒数十万笔交易。
由此可见,区块链是一种特殊的分布式系统,通过解决拜占庭将军问题实现了非信任网络环境下的最终一致性,代价是相对较低的效率。如果剔除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因素,由一个或几个中心节点来控制整个系统,则这种效率的牺牲变得毫无必要,区块链就退化为传统的分布式系统。
这两个概念似乎是国人发明的,也许是孤陋寡闻,笔者尚未找到国外有类似的概念,也没有找到对二者含义的明确描述。这里只能根据字面意思来进行分析。
所谓“多中心化”,意思是在链上存在多个中心节点,还有其他非中心的普通节点,所有的交易必须通过中心节点进行处理。其实,这种模型与区块链的“全节点/轻节点”模型是一样的,关键之处有二:
一是在所有的业务场景下,轻节点是否有权任意选择一个或多个全节点来参与交易。也就是说,全节点之间是否可以自由竞争,如果存在一个业务场景,全节点是垄断的、排他的,这样的模型就不是“多中心”而是“单一中心”;
二是全节点的数量是否足够的多。如果全节点很少,则很容易实现共谋,形成寡头垄断,这样的模型仍然是中心化的。
至于“弱中心化”,就更像是个文字游戏,弱中心在某些场景下就是强中心、单一中心,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中心”了。
人们之所以试图否认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特征,或许是因为错误地认为去中心就是要去监管。
其实并非如此。监管与“去中心化”并不冲突,“去中心化”去的是中央控制方和中介方,而不是监管方。
区块链技术从来就不排斥监管,监管节点可以方便地接入任何一个区块链网络。由于区块链的公开透明特性,监管机构反而可以更加方便地监控整个系统的交易数据,而且由于区块链的防篡改特性,交易一旦发生后即不可更改、不可删除,那种数据造假蒙蔽监管的情况就不可能发生了,更有利于监管机构对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由此可见,区块链将成为监管科技(RegTech)的重要工具。
对于监管机构需要干涉交易的情况,如法院冻结资产等,区块链也提供了可用的手段,例如著名的以太猫游戏(CryptoKitties)中就有类似的设计。
CryptoKitties中设计了一个CEO角色,该角色由掌握指定私钥的用户所有,通过智能合约,CEO有权随时停止以太猫的创生、繁殖和交易,如果将该角色的私钥交由监管机构管理,监管机构就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介入,对系统进行所需的控制。
这种监管机制仍然是去中心化的,因为所有的监管规则都事先写在智能合约里,即使是监管方也无法任意更改。这种去中心化的监管模式使得监管机构在获得必要的监管能力的同时,也必须依法监管,不能任意妄为。
区块链热潮之下,无论传统行业还是创业企业,都在寻找“上链”路径。那么,现阶段的区块链生态有哪些?具体项目应用如何落地?
从全球范围看,区块链项目已覆盖开发者工具、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泛金融、社交和娱乐、网络传输和安全、数据存储和计算等多个重要领域。
盈灿咨询研究员袁鑫强告诉记者,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和不可篡改等优势。不过,其基础层协议相对较为晦涩、语言欠丰富,导致应用门槛高。因此,开发者工具成为区块链生态中最核心一环。尤其智能合约出现后,凭借灵活多变、适用性强的特点,加速了区块链技术应用进程,一系列拓展应用项目相继出现。
“区块链技术的影响已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袁鑫强表示,“如娱乐领域,依赖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和高度自治的特点,用户的权益被放大,从产品的体验者和使用者升级为内容创作者和产品的管理者,其代币报酬机制更加强了用户进行内容创造的动力。不仅如此,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点与云技术完美契合,利用区块链技术,分布式云存储和分布式云计算变成现实,一方面有助于计算机硬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合作。”数字货币应用广泛说起区块链技术发展至今最成熟、广泛的应用,非数字货币莫属。“以比特币为例,目前市场上流通的比特币已超过12万个,若以单个5万元人民币计算,总市值已突破60亿元。虽然其中有一定的泡沫成分和非理性因素,但不可否认,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币等已成为一类重要的投机工具。”袁鑫强指出,越来越多区块链企业专注于开发数字货币的投资价值,为投资者提供多种数字资产组合,并制定“混合智能”策略。
与此同时,不少支付场景开始支持数字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之一。同时,类似支付需求的产生和扩大,也推动数字货币支付工具及其衍生技术发展。袁鑫强表示,“除了电子货币,一些以传统金融资产作为标的的交易所开始出现。不过,当前全球各地监管机构对数字货币特别是代币的发展持谨慎态度,一方面鼓励数字货币发展,另一方面认为数字货币市场存在不合理因素。因此,从外部环境看,交易所项目将面临较大的政策不确定性风险,其本身也有股东背景复杂、资金链易断裂等问题。”
袁鑫强介绍,区块链技术在贷款场景中也有应用,提高了获客效率,但未对网贷发展产生颠覆性作用。在保险领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相对较分散,有些应用解决了缔约方之间的无信任问题,使险企、再保险公司和经纪人等结合在一起,形成高效、透明的市场,有些应用则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面向物联网的保险,承保和理赔由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此外,在身份识别、票务、隐私管理、电子商务、能源、供应链等其他场景,区块链技术也有多重应用。”
显然,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在部分领域产生巨大创新价值。不过,区块链从一项技术到一个系统,再到一种应用,整个过程并不容易。
工信部电子标准院区块链研究室主任李鸣指出,这种情况下,企业“上链”首先要想清楚通过区块链技术解决哪些问题,其次要考虑切实的落地场景。“区块链目前已解决线上价值传递问题,但尚未解决线上线下互通问题。因此,区块链更适合解决原生数字环境下的问题。而要将区块链技术成功落地,需要‘工程化’思想,从知识维、时间维、逻辑维进行整体思考。其中,知识维是指与区块链技术落地有关的知识,如智能合约;时间维是指制定技术落地的具体时间表;逻辑维是指确认实现技术落地的一系列条件之间的逻辑。总之,既要满足法律和监管的要求,也要解决技术本身的效率或其他安全性问题。”
袁鑫强认为,区块链技术多元化的特点,要求区块链项目有更强的适应性,能充分实现“跨链”需求。同时,私有链将是大多数区块链项目的基础。“因其特有的权限管理,使信息透明与隐私需求达到平衡。从发展趋势看,政府机构将更多参与区块链技术的落地过程,尤其在身份管理、个人信用、金融等需要信用背书和政策密集的领域。”
4月2日,由京东金融研究院和工信部下属中国信通院云计算和大数据所共同撰写的《区块链金融应用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区块链可以应用在包括资产证券化、保险、供应链金融等10个典型的金融场景。
“区块链不等于币圈。技术是中性的,关键看应用的领域和场景。”京东金融研究院院长孟昭莉认为,“如果没有真实的应用场景,区块链技术将失去生命力。”而在金融场景中,区块链技术不仅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而且已经有不少探索实践。
在白皮书所列举的10个金融场景中,大都存在参与节点多、验真成本高、交易流程长三类共同特性,并因此造成业务的效率低、信用风险较高等问题。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内置合约等特性可以为金融业务中的痛点提供解决方案。
以区块链在车贷资产证券化中的应用为例,近年来,资产证券化,特别是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同时也面临资产现金流管理有待完善、底层资产监管透明性和效率亟待提高、资产交易结算效率低、增信环节成本高等问题。
而目前已经成熟的车贷资产证券化的区块链平台,能够实现资产池统计、切割、结构化设计、存续期管理等功能系统的全流程,不仅能让资金方穿透地了解底层基础资产,而且提升了整个交易流程效率。比如在资产出售结算的环节,可以实现将原来的按日结算,缩短到按分钟结算,大大缩减支付到账时间。
同样,资产托管也是区块链应用的一个典型领域。在冗长的资产托管流程中,操作风险时有发生。比如在私募基金的资产托管中,合同签署环节有时会出现私募基金管理人未严格执行先签署合同、后进行运作的要求,而是“先上车、后补票”,影响托管合同的回收与管理;或者因为合同签署人的身份无法可靠验证,合同原件和证券公司印章被恶意造假,出现“阴阳合同”。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金托管平台,可以实现资产委托方、资产管理方、资产托管方、投资顾问和审计方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不仅全流程的自动化,而且保证了履约的安全性和交易的真实性。在实际业务中,引入区块链技术有望将原有业务流程缩短60%~80%,使信用交换更为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白皮书所选取的10个金融应用场景,使用的都是联盟链技术。
据介绍,相对于公有链,联盟链技术更为成熟,而且联盟链大多以商业契约方式开展合作,更符合金融应用的需求,以联盟链为切入点最具可行性。
按照“去中心”的程度,区块链可以分为强中心化的私有链,弱中心化的联盟链和完全去中心化的公有链。三者基于不同的信任体系,私有链基于内部组织框架的个人或企业信用,联盟链基于商业契约的联盟式信任体系,公有链基于密码学的陌生人信任体系。
孟昭莉解释,从当前的技术水平和信用体系完备程度来看,公有链和私有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缺乏可操作性。一方面,公有链的技术还远未成熟,其完全去中心化的特点,与金融交易的相对私密性存在天然冲突,实际应用层面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另一方面,私有链与传统中心化交易处理系统无异,传统场景中的痛点无法完全克服。
除了对应用场景的研究,白皮书也对区块链应用的风险进行了重要提示,包括相关技术不成熟限制了应用范围、监管体系不完善导致行业乱象丛生、区块链被过度消费导致的泡沫等等。这些风险应该引起行业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如何推进区块链的下一步应用?白皮书建议,一是在急用先行、大胆试错的思路指引下,加快行业标准化的推行;二是优先考虑痛点明显、增量显著、发展迅速的精品业务落地,试点成功后再逐步扩大;三是组织并扩大产业联盟,促进产业成熟。
“我们希望借助白皮书的发布,引导行业更多地关注区块链技术在具体场景中的应用价值。”孟昭莉称,“我们对于区块链技术的前景是十分看好的。但只有与场景和应用相结合,区块链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不会颠覆和取代传统金融,而是让行业的效率和信任的提升有了新的技术实现工具。”
根据新华社、人民网、凤凰网、环球网、中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