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0|回复: 0

制造业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开始走向前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16 20: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42a4369f86b46beacfcc73ec6b0d641.jpg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涌来,全球制造业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调整和变革。各工业发达国家纷起应对,制订国家战略,以求在行将到来的变革中取得主动。

  美国于2011年颁布了先进制造伙伴计划(AMP),以“确保美国在先进制造业中的领导地位”;随后,又提出了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口号。德国提出《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英国制订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日本相继提出物联网和机器人战略,法国起草了《未来产业》规划,韩国则有“未来增长动力计划”,等等,无不是为促进本国制造业适应未来、赢得发展。

  “中国制造2025”启动实施两年多以来,顶层设计已经完成,2018年将从六方面继续深入推动其实施。

  苗圩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六方面包括:

  ——继续深入实施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创新五大工程。

  ——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组织实施工业互联网的平台培育、百万工业企业“上云”等工程。

  ——提升制造业的供给体系质量,落实好2018年钢铁去产能任务,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

  ——优化制造业的发展环境,特别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交易性成本等。

  苗圩强调,“中国制造2025”是开放、包容的体系。“‘中国制造2025’成为我们深度参与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双边多边合作的一个标志性的符号。”苗圩说。

  中国制造业就规模和总量在世界名列第一,但中国制造业在效益、效率、质量、产业结构、持续发展、资源消耗等方面与工业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中国制造业必须从规模、速度的发展轨道转向质量、效益的发展轨道,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才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继续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主体,与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相对应。

  对此,中国工程院于2013年适时组织100多位院士、专家,深入研究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各工业发达国家的战略措施、中国制造业存在的问题、重大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历时两年完成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课题,有关部门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并于2015年5月发布实施。

  《中国制造2025》旨在通过一系列措施和3个十年的努力,力图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产组织、加快信息化融合、扩大国际合作等方面,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为此,确定了在2025年前,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强基和高端装备创新5项工程,开展质量提升和服务型制造两项专项行动,并制订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和信息、新材料、医药工业3个产业的发展规划。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路径是,以创新驱动为动力和引领、以工业强基和质量提升为基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为侧翼。这一战略路径十分清晰地告诉人们,中国制造业着力于通过自身的努力,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从多个方面系统地推进。实施这一战略路径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整体上提升中国的制造业,使中国制造业赶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步伐。《中国制造2025》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体现,是致力于提高制造业供给能力的重要实践。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和战略的实现,有4个重要的基点。一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企业活力、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二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构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创业创新;三是着力提高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实现制造业发展的动能转换;四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开放的环境下开展公平双赢的国际合作,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为世界制造业的变革作出中国贡献。《中国制造2025》强调,在开放的环境下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调动制造业自身的积极性和活力,通过广泛的国内外合作,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制造业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的提高。

  《中国制造2025》实施3年来,取得明显成效。各方面、各地对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制造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进程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制造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得以加强,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提速,一些领域的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明显提高。

  表征制造强国的一些指标,如单位制造业增加值的全球发明专利授权量、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制造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销售利润率、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指数),2016年与2012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近年来高度重视制造业研发创新,2015年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为2.01%,近五年来首次超过2%。在推进智能制造中,一批试点示范企业通过实施制造智能化,生产效率提高20%、运营成本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缩短30%、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能耗降低10%,充分显示了这些企业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勇立潮头的精神。同时,这些企业还带动了尚处在工业2.0和工业3.0阶段的制造企业。应该指出,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各种不同所有制的企业,不论国有、民营抑或内资、外资,都积极参与其中。不少在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自动化业务因此而有大幅增长。国外品牌的智能制造装备在中国市场的增长,也是有目共睹。以工业机器人为例,2016年多关节机器人在中国市场销量42963台,同比增长25.2%,与上年度相比,增速加快19.1个百分点。平面多关节(SCARA)机器人销售9553台,同比增长51.9%。两者在中国市场的占比分别为78.5%和88.7%。与其说是企业的性质或是《中国制造2025》的指向性而影响其市场准入,不如说是企业的实力与服务水平影响其在中国的市场状况。

  客观地讲,中国制造业总体上仍未摆脱规模拉动的路径依赖,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尚不够顺畅。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三方面,相较美、德、日等制造强国仍有巨大提升空间,特别是质量效益,未来应是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要突破方向。

  显而易见,《中国制造2025》实施和推进所取得的成效,是中国制造企业在各方的支持下奋发图强的结果,是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而积极吸纳、融入各类高新技术的结果,是多年技术创新积累而发力的结果,是在开放的环境下与国外相关企业开展平等互利双赢的合作的结果。

  一些国外组织对《中国制造2025》的认识,不乏臆测和推断,其逻辑和推理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结论自然是片面的、双重标准的。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对华301调查报告,多处提到《中国制造2025》,但遗憾的是调查报告充斥了违背事实的推理,与《中国制造2025》的主张和部署不符。这一调查报告置世贸组织原则于不顾,单边主义发起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1300个单独关税项目产品,包括航空航天、信息通讯、机械产品在内,加征25%的从价税。这一行动,固然对清单所列这些产品在美的竞争力有所影响,特别是对生产这些机械产品的中国企业,可能带来竞争力削弱、订单减少、经营困难。但中国的回应,对美国相应的产业带来的影响或许更甚。

  《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已经和仍将发挥提升中国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中国制造业将直面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和挑战,并受惠于所产生的科技成果,加快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供给能力,排除干扰,朝着制造强国这一目标坚定地前进。

  “未来一段时间,由于汇率波动、国际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我国制造强国指数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波动,但不会改变制造强国发展进程总体向好的趋势。”中国工程院院长、院士周济表示,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利好的推动下,2017年中国制造强国综合指数还将小幅回升。

  “早在2011年,中国制造业在规模发展上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但从综合指数来说,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周济认为,“大而不强”仍然是中国制造急需突破的瓶颈问题。

  周济介绍,制造强国应该具备四个主要特征,包括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创新发展能力。以此为考量,“制造强国指标体系”从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四方面对各国制造强国发展水平给予评价分析。

  2012年至2016年,中国制造业“规模发展”指数值和占比均为最高,体现传统优势不断强化的持续性,但尚未有效带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的提高,整体转型升级有待进一步培育。特别是“质量效益”指数的贡献率始终最低,且变化不大,2016年中国制造强国质量效益指数为13.59,仅占美国质量效益指数的22.8%,制造业增加值率、高技术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等细分指标均出现下滑。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加快推进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性转变,要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推进制造业整体提升,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制造体系,从而为早日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奠定坚实基础。”周济说。

  高质量攻坚迫在眉睫,与会专家纷纷为中国制造提质增效开出良方。“质量效益虽然差距最大,却也是追赶的主要着力点,未来应是中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要突破方向。”朱高峰认为,质量效益应面向制造业整体而不是局限在一些重点领域;同时,结构优化必须与质量效益相辅相成匹配发展,更多体现在向质量效益高的产业和环节发力,尤其是量大面广的传统产业和中小微企业,而不是停留在“高”和“新”的发展概念上;此外,可持续发展中研发创新投入的增加也要与产业效果挂钩。

  “生产一台苹果手机所需的上百美元成本中,通过我国劳动力组装获取的价值还不到10美元,虽然同属于新兴电子信息产业,其背后的质量效益和实际价值仍有待考量。”朱高峰说,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制造以代工、加工为主要特征,处于产业链中低价值环节,亟待越来越多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推向市场。

  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着力点,也是培育新产业新动力的重要方向。一时之间,“中国制造2025”“中国工业4.0”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热词,制造业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开始走向前台,受到广泛关注。

  “过去,我们讨论智能化大多体现在流通领域。如今,制造智能化正逐渐进入生产领域,中国制造业规模发展优势有望带动质量效益、结构优化和持续发展的转型升级。”在朱高峰看来,坚持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基础,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如何运用大数据思维,实现消费者与生产者一体化发展,成为关键。

  近几年,各地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步伐正在加快。上海率先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将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与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钢铁化工、都市产业等领域搭建一批平台载体,发展20个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万家企业“上云入网”。

  江苏将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工程和“企业上云”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新发展10万家企业核心业务“上云”、百万设备上平台,重点建设5000个星级上云企业、100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0个“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基地。

  “‘中国制造2025’实施3年多来,极大地调动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积极性,特别是动员了企业作为制造业主体的力量,汇集多方优势资源,形成全国上下联动振兴制造业发展的态势,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周济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美国制造强国指数稳步较快增长的压力下,我国制造强国指数与美国之间的差距缩小进程并不显著,要在2025年实现初步目标、203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仍需要作出更大努力。

  根据新华社、中国政府网、经济日报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19 01: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