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开新疆的历史,长久以来,这里就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集地,部落间的吞并、厮杀时有发生。17到18世纪,一支游牧民族准噶尔部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异军崛起,短短时间内就将其他蒙古部落逐一歼灭,雄踞天山南北,势力甚至延伸到青海。这支强大部落,越来越勇,借着有沙俄在背后撑腰,竟然挥戈南下,兵锋甚至已经指向了北京城。
虽然,准噶尔部与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抗衡近百年之久,但是终究改变不了灭亡的命运,同时额敏和卓所带领的吐鲁番维吾尔族走入历史的大舞台。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西征准噶尔部,进军至吐鲁番,额敏和卓脱离准噶尔部,率众归顺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为了躲避准噶尔部的报复,他率众东迁甘肃。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随清军西征准噶尔后,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随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由于立功极多,被封为郡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额敏和卓病故,其次子苏莱曼子承父业,承袭了吐鲁番郡王爵,成为第二位吐鲁番郡王。
自康熙、雍正到乾隆年间,额敏和卓参加了多次征讨准噶尔部的战役,后来又平定了其余大大小小的各族叛乱,得到清廷多次的封官加爵兼赏地。额敏和卓战功显著,最后被封为吐鲁番郡王,他的后代也可以永远世袭。
当这位功臣到达八十高龄之际,为使自己业绩能够留芳千古,他自掏腰包七千白银,修建一座带有民族特色的塔,以示纪念,它就是苏公塔。
苏公塔,又称“额敏塔”,是一座由灰黄色砖砌成的圆形巨塔,塔体向上均匀收缩,下粗上细,通高44米,底部直径10米。塔身表面装饰,有菱格纹、水波纹、变体四瓣花纹、山纹等几何图形共15种维吾尔族的传统纹样,呈凸凹环状分布,图案清晰、简练。
塔内设计结构精巧,颇为壮观,没有基石,没有木料,完全是凭借砖砌出的72级螺旋体中心柱。在砖的外层,古人又涂了一层黄土,使之呈浅土黄色。这种黄土,乃本地所产,取之不尽,土质细腻,无杂质,富黏性,在最大程度上起到对塔身加固的作用。几百余年以来,塔上涂刷的土浆丝毫没有被冲刷过的痕迹,依旧完好如新。古塔的精妙之处远不止此,在塔身不同高度和方向还开出14个窗口,昏暗的光线虽不足以达到照亮的功能,却为古塔增加了一份独有的神秘……
1777年, 额敏和卓病逝,享年83岁,半年后,他的次子苏莱曼续把塔建成,完成父亲的遗愿。塔下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两面分别用汉文和维吾尔文刻下碑记,汉文就写感谢清王朝对他一家的恩赐,维文当然只是写感谢他的阿拉。据说有懂得维文的官员读后向乾隆报告,惹得乾隆老大不高兴。
额敏塔旁为一礼拜寺,颇宏伟,大厅可容千人,但外表极朴素,土筑、平顶。这座礼拜寺的构思是费过斟酌的,不与塔争高,不欲过卑,整个建筑全由平行线和垂直线构成,无弧线,无波纹起伏,亦呈浅土黄色。圆柱形的额敏塔和方正的礼拜寺,造成极为鲜明的对比,而又非常协调,是最单纯的伊斯兰圣地!
家族成员
祖父:素丕和卓。
父亲:尼雅斯和卓。
长子:努尔迈哈默特,因病早殇。
三子:茂萨,曾任伊犁阿奇木伯克。
四子:鄂罗木札布,曾任伊犁阿奇木伯克。
六子:伊斯堪达尔,任喀什噶尔阿奇木伯克。
根据人民网、老常拍古建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