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48|回复: 0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21 07: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9a0cb7343d1d768f34dd55dd43ada08.jpeg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本,比2016年的4.65本略有增长;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12本,略低于2016年的3.21本。

本次调查自2017年7月开始启动,历经半年,执行样本城市为50个,覆盖29个省、市、自治区,调查可推及人口12.84亿。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內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的68.2%也有提升。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9.1%,较2016年的58.8%上升了0.3个百分点。

而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最长。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0.43分钟,比2016年的74.40分钟增加了6.03分钟;人均每天互联网接触时长为60.70分钟,比2016年的57.22分钟增加了3.48分钟;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7.02分钟,较2016年的26.00分钟增加了1.02分钟。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分析,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方式接触率,整体阅读人数持续增加,但也带来了图书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

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一成以上国民全年纸质图书阅读量超十本,5.4%的国民全年电子书阅读量超十本。一成以上国民平均每天读书1小时以上,18周岁至29周岁的青年群体日均读书时间最长,是最喜爱读书的人群。

据魏玉山介绍,通过对国民纸质图书阅读数量的分析发现,2017年,纸质图书阅读数量在10本及以上的国民比例超过一成。其中,有4.1%的国民年阅读纸质图书数量在20本及以上,有0.9%的国民年阅读纸质图书数量在50本及以上。2017年,两成以上国民阅读电子书的数量在10本以下,电子书阅读数量在10本及以上的国民比例为5.4%。其中,有2.4%的国民年阅读电子书在20本及以上,年阅读电子书在50本及以上的国民比例为0.8%。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在1小时及以上的比例为12.1%,年龄越大的群体,日均读书时长整体越少。

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分析认为,近十年来,图书阅读量和阅读率都处于相对平稳的态势。这说明,如今媒体接触方式和阅读方式已呈多元趋势,很多人选择了数字阅读、有声阅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分流和补充了图书阅读。“从国际上看,纸书阅读量其实是呈缓慢下降趋势的,相比之下,我国阅读态势平稳,这证明这几年国內大力推进全民阅读,重视纸书、深阅读,已经开始收到一些成效。”不过,徐升国认为,尽管我国人均图书阅读量为4.66本,但与一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提醒我们培养国民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需要长期努力。”

今年有一个新趋势是,两成以上国民有听书(有声阅读)习惯,移动有声APP平台已成为听书的主流选择,听书內容以“听故事(情感故事、少儿故事等)”为主。

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平均水平的17%提高了5.8个百分点。在听书方式的选择上,“移动有声APP平台”最受欢迎,选择通过此方式听书的国民比例整体较高。而在成年国民和14周岁至17周岁青少年中,选择通过“广播”“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人也较多,在9周岁至13周岁少年儿童和0至8周岁儿童中,选择通过“有声阅读器或语音读书机”听书的人较多。

从听书內容看,成年国民和未成年国民存在一定差异。在有过听书行为的成年国民中,选择“听故事(情感故事、少儿故事等)”“收听评书连播”“听图书节选或连载”的国民较多,选择比例分別为41.2%、39.1%和26.9%;而选择“听图书介绍与图书推荐”“听英语或进行其他语言学习”“听诗歌朗诵”的人则相对较少。与成年国民不同,在有过听书行为的未成年人中,听书內容以“听英语或进行其他语言学习”“听诗歌朗诵”“听故事(情感故事、少儿故事等)”为主。

徐升国由此认为,听书方式的流行,也说明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时代已经来临。这从另一个方面对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提出了更高要求,“全民阅读推广活动应该从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入手,而不能追求单一形式。”

中国有句古话,“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华民族有著优良的读书传统。“闲来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书籍典藏汗牛充栋,勤学善学传统更是一脉相承。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顏真卿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到汪洙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从苏軾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到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等等,无不体现中国人对学习的热爱和对阅读的推崇。这些经典名句,也始终激励著后人去遨游知识的海洋,不断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力量、荡涤思想灵魂、提升精神境界。

哲人有言:“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每每读到这句话,我都深有感触。对于很多人而言,现代生活或许是平凡的,但平凡並不意味著接受平庸。读书,恰恰是克服平庸的一种生活方式。因为,阅读不仅给人以知识,更像一艘航船,带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从狭隘驶向开阔。

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边感慨,读书能给人带来无穷的益处;一边又抱怨,生活节奏太快,没有时间读书,或不知道该读什么书。甚至,年初制定了读书计划,规定自己一年要读多少本书,到年底,一盘点,书确实是买了,但大多安安静静地躺在书柜上。“读书人为什么不读书了?”这确实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想起了清代文学家袁枚的那篇《黄生借书说》。黄生来袁枚这里借书,袁枚不仅慨然答应,还告诉他:“书非借不能读也。”为何如此说?原因就在于,很多人藏书很多,但往往以“有空再看”的心态,將其束之高阁;而借来的书,由于时刻担心需要尽快还回去,反而会让人珍惜宝贵的阅读机会。袁枚並非借此鼓励借书,而是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裹足不前,也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某种意义上,在读书中扩展精神的疆域,需要有一种紧迫感。

对此,我有著切身的体会。小时候,正赶上十年浩劫。每每望著大门紧锁的学校资料室,透过窗户看到堆在地上、布满灰尘的各种书籍,不免耿耿于怀,望书兴叹。无奈,只好四处询问邻居、亲戚、同学、老师,看谁家有好书。虽然借书费力,还是成功地从邻居那里借到了鲁迅的杂文集《热风》,从姑父那里借到了苏联的文学名著《海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紧迫的时间,让我如饥似渴地啃读这些著作,而它们也如同甘露浸润著我的心田。

之后,我考入南开大学,从此进入了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作为书籍的“大本营”,学校的图书馆基本上成了我每天必去的场所。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读《红岩》这本书,在读到渣滓洞的革命烈士,他们即使身陷囹圄,还不忘读书,这样一种精神,在带给我感动的同时,也让我多了一份坚定。每读完一本,总会有几分激动,在內心告诉自己,又攻下了一个知识堡垒,又获得了一次知识的洗礼。正是因为这种紧迫感,四年下来,草草统计,居然读了上千本书。而大学时的这段经历,不仅让读书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更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如今,虽然已工作多年,我依然保持著每个月去一两次公共图书馆看书的习惯。一来,是因为那里的阅读环境好;二来,也是因为书的品种多,特別是新书的比例大,在啃读经典的同时,可以迅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通过阅读,更新知识,克服“本领恐慌”。而新知识的获得,也会给人带来成就感等正面的反馈,激励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去汲取营养。可以说,正是因为这种“双向互动”,激励著我们在阅读中,不断扩展知识和精神的疆域。

读书是一场精神的长跑,无论何时开始,都不会太晚。对每个人来说,如果你想不断提升自己、拓展视野、启迪智慧,不妨以热情和时间拥抱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根据新华社、北京日报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3-28 08: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