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鸿门宴》项羽岂是"勇释"刘邦
《鸿门宴》是建国以来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选篇,时间过了半个多世纪,但是,《鸿门宴》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地位仍然牢不可破,实属罕见.时下,中学语文教材的选篇变换频繁,鲁迅的名作《阿q正传》都"下课"了,《鸿门宴》却岿然不动.
正因为如此,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鸿门宴》的解读一向非常重视,虽然诸多解读不太准确,尚未严重偏离主题.但是,近来疯狂的网络却出现了一篇《项羽鸿门宴上为何放刘邦》一文.此文首次提出,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是"勇释"刘邦.
网络是第一媒体,但是,网络之文却是最不受检查约束的文章.网络要借奇文提高点击率,作手要借网络疯炒自己,于是网络往往成了最离谱之文的集散地.由于《鸿门宴》至今仍被高中语文课本选为经典篇目,由于众多的高中生或者高中文化水平的人是网络的主体,因此,有关《鸿门宴》的谬说不能不予以澄清.
说到"鸿门宴",不能不回答三个问题:第一,"鸿门宴"是在什么情况下举行的?第二,"鸿门宴"上刘、项两人的表现究竟如何?第三,"鸿门宴"写出了刘邦、项羽的什么?
一、"鸿门宴"是什么情况下举行的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反秦义旗,轰轰烈烈的反秦大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的最大贡献是点燃了星星之火,此火一发,天下云集响应.在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中,被秦始皇灭亡的六国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复国运动.楚、齐、燕、赵、魏、韩六国纷纷建国.六国的复国运动理所当然地成为秦王朝打击的对象.因此,在临危受命的秦将章邯消灭了陈胜、吴广之后,楚国的项梁、齐国的田儋均成为秦军的主要打击对象.其结果是田儋、项梁先后兵败被杀.此后,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盯上了赵国,而且合围赵国的两支秦军主力,一支是连败陈胜、吴广、田儋、项梁的章邯军团,一支是王离统率的秦国精锐的长城军团.一个刚刚复国的赵国面对这么强大的两支秦军主力,寡不敌众,败势日显.
如果秦军顺利亡赵,秦军几乎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了.章邯军团也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岂图入关的刘邦.所以,赵国君臣被困的巨鹿已经成为秦军与反秦武装的一场生死决战.如果秦军胜利,秦王朝就完全可能重整旗鼓,五十万征南越的主力也可以从容北调,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历史将怎样演变,我们就完全不可预知了.如果秦军战败,历史就像后来的样子,秦王朝迅速灭亡.所以,巨鹿之战关乎大秦王朝的兴亡.
正是在这么一个历史转折关头,项羽登场,杀宋义,夺军权,破釜沉舟,大败秦军,shanghai escorts,杀王离,败章邯,消灭了秦军精锐的长城军团,而且项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后,又在秦二世猜忌章邯的情况下,劝降了章邯.至此,秦王朝赖以生存的主要兵团灰飞烟灭,驻守南越的五十万秦军因为中原大乱政令不通而被阻隔在南方无法北移,秦王朝苟延残喘的机会永不复存,秦王朝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历史的必然.
司马迁对项羽的巨鹿之战的记述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与感情:"楚将士无不一以当十","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诸侯将进(项羽)辕门无不膝行而前".三个"无不",将项羽一往无前的精神,巨鹿之战后项羽的巨大威望,写得淋漓尽致.明人茅坤评价司马迁的这段文字时写下两句名言:项羽最得意之战,太史公最得意之文.
秦汉之际,是一个崇尚勇武的时代,特别是灭秦的暴力斗争之中,项羽的勇武得到了诸侯联军的充分肯定.项羽自然而然地成为诸侯联军的总盟主.项羽的历史地位,项羽的历史贡献也因此永载史册.
巨鹿之战后的项羽率领四十万诸侯联军,浩浩荡荡开往关中.进至函谷关,刘邦已先项羽两个月于公元前209年10月入关,而且刘邦还派兵把住函谷关阻止项羽为首的诸侯联军进入函谷关,俨然以关中王自居.
刘邦此举,并无过错.因为刘、项分兵进击之前曾在楚王前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但是,历史从来只讲强弱,不讲是非.项羽此时作为诸侯军的总盟主,统率四十万诸侯联军.刚刚打完了决定秦朝灭亡的巨鹿之战,各路诸侯对项羽无不项礼膜拜,惟独刘邦.不仅没有"膝行而前",甘居臣工,而且还要封锁函谷关做关中王,公开拒绝项羽入关.
项羽能同意吗?项羽不同意刘邦能做得了关中王吗?
答案非常明确:项羽不可能同意.以项羽此时的军事实力,以项羽此时的政治威望,以项羽此时的个人欲望,刘邦要做关中王首先得问问项羽答应不答应.项羽不同意,刘邦还要封锁函谷关,企图做关中王,怎能不招致项羽的军事打击?
更何况项羽一入关,曹无伤又告了密:一是刘邦要做关中王,二是刘邦要让秦降王子婴为相,三是要尽占秦宫珍宝.这三条没有一条能够得到项羽的同意!项羽要杀子婴,要尽占秦宫珍宝,项羽更不能允许刘邦做关中王.所以,曹无伤的告密对项羽来说是火上浇油.
盛怒之下的项羽下达了攻击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这是一场四十万对决十万的战争,这是一场挟巨鹿之战胜利之威的虎狼之师对决刘邦军团的战争,这是一场项羽军团对刘邦军团猝不及防的突然袭击:刘邦之败,已成定局.
但是,项羽的攻击令有一个致命伤:意气用事.
刘、项两大集团的关系存在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反秦之时.此时刘邦、项羽是友军,shanghai massage,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mm秦王朝,有共同的利益mm灭秦而享有天下.此时刘项并肩作战,相互策应.但是,秦王朝的灭亡是刘项两大集团的历史拐点.因为此时刘项两大集团的共同利益消失了,共同目标消失了.剩下来的只有一条:利害之争.
项羽如果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刘邦肯定死定了;项羽集团的关键人物(如范增)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刘邦也肯定死定了.但是,项羽集团竟然没有一个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问题,真是一个悲剧!
项羽不能意识到秦朝的灭亡是他和刘邦关系的转折点的最明显例证是他在盛怒之下做出了军事解决刘邦军团的决定.军事解决刘邦集团的决定是正确的,但是,是理智做出这一决定,还是盛怒之下做出这一决定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理智的决定说明了项羽清醒地意识到秦王朝灭亡之后刘项之争势在必然,刘邦已从反秦之时的友军转变为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这就叫政治敏锐,政治成熟.盛怒之下做出这一决定说明项羽并没有意识到刘邦是秦王朝灭亡之后自己的主要政治对手,这就叫政治幼稚,政治糊涂.
历史的神奇就在于它充满了种种变数,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偶然性.
就在刘邦集团即将被消灭的前一夜,项羽的叔叔项伯为了救出自己的恩人张良,私闯敌营,泄漏军机,文言固定句式18例,企图将张良一人救出,以免第二天玉石俱焚.
张良是何等人?他是秦亡汉兴之际一等一的高人,他一眼看穿了项伯救他的主因mm义.项伯是为了义气才甘冒巨大风险,救援自己;因此,他也用不救刘邦是不义之举堵住了项伯之口(你讲义气,我也得讲义气),征得项伯同意将此重大军情报告了刘邦.
由于这一偶然性因素的出现,死定了的刘邦有了转机.
刘邦一连向张良问了两个"为之奈何",张良才向刘邦口授了化解危机的惟一方法: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张良这一招,妙在两处:一是利用了项伯,二是看透了项羽.
项伯是此时惟一可向项羽传话的人,也是忽悠项羽的关键人物,只有先忽悠住项伯,才可能进一步利用项伯忽悠住项羽.而且,从项伯置集团利益于不顾,为了一己报恩就敢在大战前夜私入刘邦军营来看,这个政治湖涂虫的确可以轻易地搞掂.
项羽在盛怒之下做出了军事解决刘邦集团的决定,据此可知项羽并未认清刘邦是此时及今后项羽称霸天下的最大政敌.这种政治糊涂、幼稚完全可以深度发掘.
所以,项伯一进来,刘邦先敬酒,接着就是"约为婚姻",定为儿女亲家.刘邦太有才了!初次相逢,怎么打听到项伯儿女情况的呢?又怎么和项伯马上能够联姻呢?项伯明知项羽要做掉刘邦怎么敢答应这桩婚姻呢?疑问太多了.但是,历史事实是刘邦与项伯竟然联姻了.这种政治婚姻非常凑效,也非常现实,项伯就一下子被刘邦搞掂了.
站到了刘邦阵营一边的项伯不仅相信了刘邦的一番鬼话,而且主动建议刘邦第二天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进行解释mm毕竟是儿女亲家嘛!为亲家考虑得多周到啊!
项伯连夜回到项羽大营,亲自向项羽作了一番解说,其中,最关键的一句话是: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项羽此时最起码应该问项伯的一句话应当是:君安与张良有故?
你凭什么和张良有如此深的交情?你为什么敢在我攻打刘邦的前夜私见张良、刘邦,泄露重大军情?
这是一位稍有政治层次的人最低限度的一个问题.刘邦在求得张良化解危机良方之后,还有一句表现刘邦疑心之重的问话:君安与项伯有故?
可见,刘邦的政治警觉多么高!项羽连这话都不问一问,就偏听偏信,取消了第二天军事解决刘邦集团的重大决定!这就从反面证明了项羽决定消灭刘邦集团完全是意气用事,是刘邦伤害了他的自尊,是"大怒"之下的决定,而非深思熟虑的决定.
对于刘邦集团来说,一场迫在眉睫的毁灭性军事打击躲过去了,万幸啊;对于项羽集团来说,一次消灭最大政治对手的机遇消失了,可悲啊!
刘邦利用了项伯巧妙地躲过一场劫难,表现了刘邦化解政治危机的超常能力,显示了刘邦政治上的成熟.
项羽政治上的幼稚、糊涂也在鸿门宴之前就充分显示出来了.一个如此幼稚、糊涂的项羽能在接下来的鸿门宴上获得政治上的胜利吗?
这就鸿门宴得以产生的真实背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