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个月,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通过发债或股东增资方式密集“补血”,掀起新一轮增资潮。
据上证报粗略统计,自去年底以来,至少有5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宣布增资计划。今年一季度,招联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等增资计划已获监管批复。
最新披露增资计划的是马上消费金融公司。“五一”前夕,该公司股东重庆百货公告拟出资约6.34亿元,参与马上消费金融第三轮融资,增资后持股比例将升至31.06%。本轮增资完成后,马上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金将从22.1亿元增至40亿元。三年前这家公司成立时,这一数字仅为3亿元。
几乎同时,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宣布,近日发行了总金额为15亿元人民币的第一期金融债券,主要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
在业内人士看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频繁增资的举措背后,主要源自对经营前景的看好。
2017年,国内消费金融市场全面爆发,同期受制于监管整顿,处于灰色地带的消费金融公司逐步退出市场,留给持牌机构大量“收割”机会。已开业的2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大部分实现盈利,如招联和捷信,两家公司2017年净利润均超过10亿元。
拟增资的马上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全年净利润5.78亿元,较2016年同比增长约88倍。也正是这一增速,让其股东方之一重庆百货2017年斩获投资收益约1.77亿元。
然而在业绩大增的同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负债端压力也随之而来。如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截至2017年末,该公司总资产31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倍;总负债290.19亿元,是2016年末的4.6倍;净资产27.81亿元,是2016年末的2.2倍。
从数字来看,负债增速已超过了资产增速。因此,不难理解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为何要增加注册资本。按照监管要求,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如同银行,有资本金充足率要求。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表示,新一轮增资背后有公司发展原因,也确实有杠杆率的考量。
前有手握场景和流量的电商系平台“围追”,后有资金和风控一应俱全的银行“堵截”,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寻求更多场景,成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突围的重要方向。
某银行系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负责人称,随着参与主体和资金涌入,竞争不断加剧,而监管又趋严,今年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或呈放缓态势。未来是否具有构建场景的能力,将成为消费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核心竞争点。
22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股东资源,通过线上或线下多种方式获客,但始终增量有限,需要借助第三方平台。
然而,去年监管部门雷霆整治现金贷业务,“斩断”持牌机构与无放贷资质平台的资金输出合作。此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需要自建风控,寻找获客场景,但这两者正是部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短板。
上述分期平台人士透露,对消费金融公司来说,年化不超过36%的收益率“很薄”,但大数据风控成本很高。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前期没有相关积累,通常要靠客户持续生命周期价值来赚取收益。
同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服务的客群也有限。上述人士说,匹配的客群已经被银行信用卡“吃”光了,剩下的非信用卡人群和信用卡边缘化人群,面临的逾期风险和欺诈风险特别高。
“去年,一些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只做资金输出,赚取无风险收益,也就是靠‘吃利差’盈利,风控能力缺乏锻炼。今年这些公司,在资金和获客成本上升下,应该会‘吐出’一些利润。”该人士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保证合规的前提下,回归流量角色的场景助贷获客方式正在回暖。在赵国庆看来,未来无论和谁竞争,关键要做好用户差异化,比如在客群选择上,服务比银行更下沉的用户。
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首先表现在实物商品消费提档升级。
汽车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前2个月,汽车类商品销售增长9.7%,同比提高10.7个百分点,拉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约1.1个百分点,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的主要因素。其中,代表汽车消费升级方向的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新能源汽车增势强劲。前2个月,SUV销量达到173.4万辆,增长11.6%,占汽车整体销量的比重达到38.3%,比去年同期提升3.5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销量7.5万辆,增长200%。
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居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带动相关商品销售持续增长。前2个月,化妆品、家用电器、服装类等商品销售分别增长12.5%、9.2%和7.7%,同比加快1.9、3.6和1.6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商品销售增长10.7%,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智能马桶盖、按摩椅、滚筒洗衣机等智能节能产品销售实现较高增长。
国家发改委首次组织编写的《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发展报告》发布。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报告从四方面分析我国消费的发展特征:一是我国居民消费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6万亿元,增长10.2%,2013—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3%,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30%以上。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8322元,增长7.1%。二是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高出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26.7个百分点。消费率稳步攀升,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达到43.5万亿元,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6%,自2012年以来已连续6年占比超过50%。三是消费升级步伐加快。2017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进入了联合国划分的富足区间(20%—30%)。四是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实际增长7.3%,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顺应把握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持续推进“十大扩消费行动”,大力促进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幸福产业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实物商品消费升级的同时,服务消费规模持续扩大。
信息消费发展势头良好。网络提速降费点燃居民信息消费热情。截至2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12.8亿户,累计流量达到68.9亿G,分别增长14.8%和186%; 4G用户达到10.3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总数的71.6%,其中前2个月净增3555万户。
节假日旅游市场旺盛。大众出游热情持续高涨,全域旅游、自驾游、乡村游成为旅游热点。春节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86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7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1%和12.6%;清明节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旅游总人数1.0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1亿元,分别增长8.3%和8%。
文化消费延续较快增长势头。影片质量提升推动票房高速增长。一季度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202.2亿元,同比增长39.8%,首次突破200亿元,刷新了电影史上单季度国家电影市场的最新纪录。其中国产电影票房150亿元,增长93.2%,占总票房的比例由去年同期的53.7%大幅提高至74.2%,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居民消费快速增长,“新消费”功不可没。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并在发展中呈现出诸多新特点。
线上线下加速融合。“互联网+”与更多传统消费领域加速渗透融合,网上购物、网上订餐等新兴消费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前2个月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073亿元,增长35.6%,同比加快10.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4.9%,比去年同期提升3.8个百分点;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59.7亿件,增长31.2%。
电商推动农村消费规模稳步扩大。物流、电信、交通等农村消费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不断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前2个月,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36亿元,增长10.7%,快于城镇增速1.1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4.8%,比去年同期提升0.1个百分点。
根据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