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90|回复: 0

生物医药结构性牛市行情有望持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3 21:5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2ad35d659277599a.jpg

  养老目标基金是以养老为投资目标的公募基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就是我们每月缴纳的社保)、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一起构成了我国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养老的基础,是我们退休后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基本养老保险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基础的退休收入,覆盖面非常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已覆盖超过9亿人),但能够提供的退休金却较为有限。按照我国关于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设计,基本养老金的替代率目标是在缴费满35年的情况下达到59.2%。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相关数据显示,在制度建立之初,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维持在70%左右,然而2000年以后,替代率持续下降,从1997年的70.79%下降到了2014年的45%。由此,如果仅依靠基本养老金,退休后收入会有较为明显的下降,生活质量可能受到影响。因此,补充养老金收入非常重要。

  养老目标基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等正是为了补充养老金收入而出现的。它们目标相同,但产品定位有所差异。

  商业养老保险致力于为客户提供相对确定的退休后收入,投资风险由保险公司承担;为了确保能够足额支付养老金,保险公司的投资通常以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追求稳定收益,因此整体收益较低。除养老金外,商业养老保险通常还能提供一些残疾、身故等方面的额外保障。

  企业年金是企业为自己的员工提供的养老产品,由企业和员工一起缴费,退休后由员工领取。企业年金由企业自愿提供,由于增加了成本,目前仅有部分企业提供,覆盖面较小。此外,企业年金的投资需要照顾到所有员工的风险承受能力,一般投资相对保守。

  养老目标基金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养老资产的投资管理服务,投资风险和收益都由投资者自行承担,投资较为灵活,以满足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需求,但无法保证收益。

  综上,企业年金个人几乎没有选择余地,个人可以主动选择的产品中,商业养老保险定位于低风险、低收益,而养老目标基金则可以根据投资需求提供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产品。

  养老目标基金有哪些优势?

  首先,养老目标基金具有权益资产投资管理优势。

  养老产品的本质,都是在退休前以强制储蓄的形式积累本金,通过投资争取保值增值。要想提高最终收入,有两个途径:积攒更多的资金或提高投资收益。股票资产风险虽然大,但从长期来看,其收益率远远高于风险较小的债券等资产。银河数据显示,从首只开放式基金诞生起截至2017年年底,偏股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为16.5%,高出同期上证综指平均涨幅10.5个百分点,也远高于同期债券型基金平均7.2%的年化收益率。由于养老资金投资一般长达几十年,因此提高投资收益的最佳方式,是适当增加股票等权益资产的投资比例。

  公募基金行业诞生20年来,在股票投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养老目标基金有能力利用权益资产投资方面的优势,力争为投资者提供更高的长期回报。

  其次,养老目标基金运作公开透明。国家基本养老金、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金的投资运作并不公开,通常只披露投资结果,一般人很难对产品及其运作有清晰的了解。公募基金是目前市场上运作最规范、最透明的产品之一,通过临时报告、定期报告等及时的信息披露,投资者能够对所投产品实现深入了解。

  此外,养老目标基金投资灵活性更高。企业年金由所在企业提供,员工通常没有选择的余地,退休前也无法动用。商业养老保险产品由不同的保险公司提供,购买之前可以货比三家做出选择,但购买后限制较多,不仅需要严格地定期缴费,而且中途退出通常损失较大。相较而言,公募基金不仅可以在投资前货比三家,投资后也可以灵活变更。养老目标基金虽然具有一定的持有期要求,但持有期外投资者可以自由申购赎回,以满足临时资金需求或更换产品需求。

  近半年的时间,市场热度从蓝筹股快速切换到成长股。面对市场风格的转换,经验老到的机构投资者似乎早已习以为常,无论是社保基金还是公募基金,在今年一季度对成长股均有所增配。

  但《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有良好业绩支撑的蓝筹股、医药生物股仍是他们配置的重点,即便在今年年初市场表现不佳的情况下,社保和公募仍然都表现出长期持有的态度。

  从去年第二季度末到今年第一季度末,社保基金连续四个季度持有的个股共有285只,公募基金连续四个季度重仓持有的个股共有1225只,两者连续四个季度同框持有的个股共有224只,其中主板上市公司共有156只,占比近七成。22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在近1年由7.84万亿元增至9.03万亿元,增幅达到15.18%。与上证综指同期的涨幅相比,领先15.79个百分点。

  今年第一季度市场风格的突然切换,使得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对成长股的配置均有所增加。但从长期的持股来看,市值更庞大、业绩更稳定的蓝筹股仍然是机构投资者配置的重点,无论是社保基金还是公募基金,都表现出了对这类股票的持有黏性。在市场出现比较大的震荡时,机构投资者选择了长期持有这类上市公司股票,分享这些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带来的红利。

  上市公司2018年一季报刚刚披露完毕,《证券日报》记者统计发现,从去年第二季度末到今年第一季度末,社保基金连续四个季度持有了285只个股,从持股数量来看,社保基金持有最多的个股仍是农业银行(3.82 -0.26%,诊股)(4.12 -0.24%),在最近四个季度,社保基金对农业银行的持股数量一直保持在97.97亿股,位列农业银行第三大流通股股东。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公募基金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2万亿元,在第一季度末的重仓持股数量已经达到1874只,覆盖沪深两市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从去年第二季度末到今年第一季度末,公募基金连续四个季度重仓持有的个股共有1225只。对公募基金来说,农业银行也是其合计持股数量最多的上市公司,在最近四个季度的持股数量均保持在23亿股以上。

  交叉社保基金和公募基金在最近四个季度的持股名单,可以发现二者在最近四季度继续已经连续同框持有了224只个股,表现出机构投资者对这些股票长期持有的兴趣。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虽然有部分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但两者的考核体系不一样,社保组合的考核更在乎中长期业绩,且有特殊的比较基准,基金经理在管理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上的思路也不会完全一致。

  《证券日报》记者重点关注了这224只个股在近1年的股价变化情况。截至5月4日,224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在近1年间由7.84万亿元增至9.03万亿元,增幅达到15.18%。与上证综指同期的涨幅相比,领先15.79个百分点,表现出社保基金和公募基金独到的选股眼光。

  在上述224家上市公司中,主板上市公司有156只,占比达到69.64%。在震荡行情中,机构投资者似乎更青睐这些市值较大、业绩较稳定的上市公司,以穿越短期市场的波动。

  记者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5月4日,被社保基金和公募基金连续四个季度同框持有的224只个股中,有57只个股在近1年的涨幅达到了30%,有29只个股在近1年的涨幅超过了50%,甚至有5只个股在近1年的时间实现了股价翻倍。上述29只在近1年涨幅达到50%的个股,其市值均在100亿元以上。在近1年的时间内,上证综指累计下行了0.61%,振幅达到18.24%,在震荡行情下,这些上市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也为持有他们的基金带来了不菲的收益。

  除此之外,记者还注意到有5只个股在近1年内股价实现了翻倍,他们分别是涪陵榨菜(25.47 +0.28%,诊股)、新城控股(30.29 +0.90%,诊股)、新和成(38.05 +1.28%,诊股)、乐普医疗(38.95 +0.54%,诊股)和隆基股份(36.61 -2.03%,诊股),截至5月4日,5只个股近一年以来分别上涨116.82%、111.37%、104.41%、104.35%和102.82%。在今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对他们的配置比例也比较高。

  具体来看,公募基金在今年第一季度末对新城控股、隆基股份、乐普医疗和涪陵榨菜的持股比例分别达到17.17%、14.25%、13.09%和9.18%,在上市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名单中也可以看出有众多主动管理型基金在抱团持有这些股票。

  从行业分布来看,医药生物行业成为社保基金和公募基金在最近四个季度最青睐的行业,二者同框持有的224只个股中,有29只属于医药生物行业。按照去年第二季度末至今年第一季度末的社保基金和公募基金持股数量,以及这29只个股在次季度的涨跌测算,社保基金持有这29只个股四个季度浮盈66.75亿元,公募基金持有这29只个股四个季度浮盈124.42亿元,二者合计浮盈191.17亿元。

  2013年,美国Cowboy Venture投资人Aileen,将市场上成立时间较短(不超过10年)、由投资人或者估值机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统称为“独角兽”。由此,“独角兽”一词发轫于美国,并逐渐在全球传播开来。

  出行领域独角兽摩拜被美团收购后,对于企业来说,收购究竟是“收割”还是“落袋为安”,是否正如摩拜CEO胡玮炜说的:“资本对你的支持,未来你都要加倍归还。”这些话题在资本市场的讨论甚嚣尘上。

  诚然,独角兽企业的成长离不开资本的运作。在投资中,不仅要关注怎么进入一个项目,对于创业投资基金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退出,退出机制是创投基金规避风险,收回投资并获取收益的关键。

  随着A股的放开,IPO似乎成为医疗健康独角兽们的终极目标,由于其高投资回报率,IPO也成为投资者最理想的退出方式。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IPO都对企业的持续盈利和资金能力有着不小的考验。

  在动脉网统计的各交易所IPO的企业估值中,以纽交所、纳斯达克等境外市场企业估值表现居中游水平,高估值的独角兽,反而成为投资人们又爱又恨的标的。

  相比2013、2014年IPO的盛况,VC/PE们在投资中的回报率相应回落。因此,相应的,退出策略由全力押注IPO,也调整为并购、股权回购等多种方式并行。

  根据CBinsights的独角兽数据库显示,从2010年到2018年的医疗独角兽中,有19家家通过并购的方式退出,这些企业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动脉网对数据予以整理分析,探寻医疗独角兽并购退出背后的逻辑。

  根据独角兽追踪器数据显示,在医疗健康领域,2009年以来通过各种方式IPO,收购(Acquired)等方式退出的企业共32家,其中IPO退出的企业为11家,总估值为169.3亿美元,收购退出的企业为18家,退出时总估值达475.4亿美元。

  综合以上数据来看,IPO及并购成为资本和企业在退出时的主流选择。

  有资料显示,选择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平均花费超过100万美元,为上市而支付的全部费用占所筹集资金的8%一25%,这些费用主要包括宣传费用、律师费、审计费用、财务顾问费、包销商费用和直接人市费用等。

  上市费用的多少取决于公司规模,集资方法和集资的数量,因此,国外的独角兽企业并不排斥较快变现的并购退出方式,且单笔数额超过IPO的募资金额。

  由于IPO的变现周期较长,在这一期间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金,因此,近二十年来,并购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发展的主题,在上述独角兽的并购事件中,有15个项目属于生物制药领域,占比达75%,总估值高达422.9亿元。

  涉及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较少,数量分别为3家和1家,退出时估值分别为39亿和17亿。

  收购退出的医疗独角兽盘点:最高收购额达70亿美元,生物制药企业占比过半收购退出的独角兽企业分布疾病领域(数据来源:CBinsights)

  就疾病分布领域来看,除了涉及医疗服务的Liberty Dialysis为血透领域,涉及医疗器械的Neotract主攻泌尿科和妇科手术器械,在生物制药领域,针对肿瘤研发产品的企业被并购数量一枝独秀,事实上,在选择IPO退出的医疗健康企业中,生物制药企业也成为主力军,不少企业选择押宝免疫治疗药物。

  其原因在于这一行业为强技术驱动型,高度的专业性、较高的行业壁垒与准入门槛使得市场规范程度较高,同时针对不同适应症,其细分子领域数量客观,投资机构可通过针对不同适应症的产品进行相应的退出。

  此外,整个生物制药行业高度地监管受政策影响。资本可以在医药研发、生产、以及产品销售与流通、后端医疗服务等整个产业链的不同领域和不同时期加以介入。

  在2018年硅谷银行对医疗健康投融资趋势的预测中,就有观点表明,2018年生物制药领域将可能会出现20个以上的大额并购退出交易。

  观察买方企业,我们发现,在前述并购事件中,不存在跨界并购的现象,即便是有着多元化业务的强生公司,在收购中也拥有专门的器械研发业务以及医药子公司扬森。

  独角兽企业多被90年代以前就已IPO,且员工人数过万的传统生物医药巨头公司收购。

  生物制药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大公司更加倾向于收购晚期已有成熟产品上市的企业,而生物制药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研发。

  根据经济观察网的对中国生物医药独角兽的报道显示,临床试验是药品报批上市前必须经历的阶段,其中三期临床实验主要是验证药品的疗效,是入组病人规模最大的临床试验。

  这也是药品上市前,烧钱最多的环节,所需费用根据规模不等,大都在千万至数亿人民币左右。

  一个创新药从研发至上市,平均的成本是,12年10亿美金。生物类似药的平均成本是2亿美金。因此,这一类型的企业需要不断的投入,融资的轮次相对较多。

  从退出前的轮次来看,独角兽企业有9家处在D轮以后,其中BioVex、Stemcentrx等企业甚至进入F轮、G轮。

  从过往的案例来看,近年来,医疗健康行业独角兽的并购总体收购标的偏向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企业。此外,总体还呈现以下两点规律:

  1.资本偏向轮次靠后,在临床试验中有一定成果的研发型企业;在多数情况下,只有公司的产品经过较长时期的临床研究,这些公司才有可能成为收购对象。

  2.通过上市公司并购的案例也可以在一定层面看到,大部分并购即是为了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在现有的产品结构中,加入更多的优势内容。

  如Impact Biomedicines,在其研发的fedratinib经FDA“解禁”归来且重新投入研究后,Celgene直接进入,颇有“坐享其成”的意味,而这一收购的举动也充分的扩充了Celgene自身的产品线。

  部分典型并购事件

  Stemcentrx

  收购方:AbbVie,癌症干细胞药物开发商

  收购金额:58亿美元

  2016年4月28日,生物制药研究巨头AbbVie宣布,以58亿美元收购抗癌制药公司Stemcentrx。其中,现金支付20亿美元,股票支付38亿美元。此外,艾伯维将完成40亿美金的里程碑支付。Stemcentrx还将把手上的4亿美元分还给股东。

  Stemcentrx成立于2008年,之前经过数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达到5.2亿美元,投资方包括ARTIS Ventures、红杉资本、Founders Fund等。

  这起收购也使得背后的投资公司Founders Fund,获得至少17亿美元的收益。这也是Founders Fund 11年历史中的最大一笔收益。

  全球研究型生物制药公司AbbVie,在全球拥有近25000名员工,产品销往170多个国家。2013年1月2日,AbbVie正式从雅培公司拆分,独立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AbbVie一直在肿瘤癌症领域持续布局,去年收购了生物制药公司从而获得了潜力抗癌药物Imbruvica,实验性单抗药物elotuzumab获得FDA批准,上个月突破性抗癌药Venclexta也获FDA批准。

  在此次收购中,AbbVie主要看中了Stemcentrx的两点,一个是用于治疗肺癌干细胞的领先药物Rova-T,另一个是癌症干细胞靶向识别技术。

  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胸部肿瘤科主任Charles Rudin曾表示:“Rova-T是第一个以生物标识为基础的疗法,有助于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动脉网·蛋壳研究院早在2016年的一份季报中曾提出若干值得关注且尚处于蓝海的创新领域,其中就提到针对用于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标识(biomarker)技术正处于技术突破期,因此在这一技术领域的并购会越来越多的出现。

  因此,收购Stemcentrx将有助于增强AbbVie在血液肿瘤中第一梯队的地位。

  Impact Biomedicines

  收购方:Celgene,一家总部位于新泽西的生物科技公司,专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收购金额:70亿美元

  该交易由三部分组成,Celgene公司为这家总部位于圣地亚哥的公司预付了11亿美元现金。基于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进程,Celgene公司将额外支付14亿美元。

  最后,Celgene公司将根据Impact的销售情况进行支付,如果年度净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那么Celgene还将支付至多45亿美元。

  这笔交易被Techcrunch称为回报率最高的交易之一,据两家公司联合发布的一份声明称,Celgene公司对Impact Biomedicines的fedratinib非常感兴趣。

  Fedratinib是一个高选择性的JAK2抑制剂,目前正在877例患者(涉及18项临床研究)中开展临床试验,有望治疗一种名为骨髓纤维化的血癌。

  Acerta Pharma

  收购方:阿斯利康,全球药业巨头

  收购金额:40亿美元

  在此次收购中,阿斯利康以40亿美元收购生物科技公司Acerta Pharma 55%的股权,以重塑自身产品线。

  阿斯利康将先期支付25亿美元收购这部分股权,然后在Acerta的血癌药物acalabrutinib首次获得美国监管批准或者2018年底(以先发生者为准)再支付15亿美元。

  同时,阿斯利康还拥有以30亿美元收购Acerta其余股份的选择权,取决于一些里程碑的实现。

  此外,该公司还可以根据acalabrutinib首次在美国和欧洲获得批准以及商业时机完全成熟等条件在不同的时点行使选择权,收购剩余45%的股份。

  在宣布此次交易时,阿斯利康首席执行长Pascal Soriot说,这一投资符合公司聚焦长期增长的战略。

  Boston Biomedical

  收购金额:26.3亿美元

  收购方:大日本住友药业

  Boston Biomedical可能不是一家知名的公司,但它的并购价格非常客观,达26.3亿。在Boston Biomedical此前的融资中,公开披露融资的金额仅有200万(根据Crunchbase的数据)。

  日本的大日本住友药业在2月份以26.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Boston Biomedical,这宗交易 成为2012年金额最大的收购交易。如果他们研发的药物在商业上实现成功,Boston Biomedical投资者将获得完整的26.3亿美元派息。

  2017年,FDA批准了3个药物孤儿药地位(ODD),其中一个即为Boston Biomedical公司的实验性癌症多肽疫苗DSP-7888被授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的ODD。

  在美国,罕见病是指患病人群少于20万的疾病类型。开发罕见病药物的制药公司将获得相关激励措施,包括各种临床开发激励措施,如临床试验费用相关的税收抵免、FDA用户费减免、临床试验设计中FDA的协助,以及药物获批上市后为期7年的市场独占期。

  顾名思义,资本市场的“退出”,是指当资本伴随着创业企业走过最具风险的阶段后,必须有出口让其退出并进入下一个循环。为了保证资本运转的连续性,资本的退出机制必不可少。

  常见的退出方式主要有IPO、并购、新三板挂牌、股转、回购、借壳、清算等。

  其中,IPO是投资人最喜欢的退出方式。

  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nitialPublic Offering),也就是常说的上市,是指企业发展成熟以后,通过在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使私募股权投资资金实现增值和退出的方式,企业上市主要分为境内上市和境外上市,境内上市主要是指深交所或者上交所上市,境外上市常见的有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等。

  在美国,提出风险资本退出机制的是美国的二板市场纳斯达克(NASDAQ)。

  在证券市场杠杆的作用下,IPO之后,投资机构可抛售其手里持有的股票获得高额的收益。对企业来说,除了企业股票的增值,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对企业良好经营业绩的认可,可使企业在证券市场上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资金。

  根据Rock Health的2017全年投融资报告显示,2017年是迄今为止数字医疗行业融资金额最大的年份,总计58亿美元,且为首次超过50亿美元。

  就市场来看,2017年并购交易量大幅下降至119笔交易,且没有一起IPO事件,这是公开并购交易量连续第二年下降。

  2017年数字医疗并购交易数量比2016年减少了18%,比达到并购活动顶峰的2015年减少了36%。

  从2016年起,医疗健康行业并购市场就表现出缓慢停滞的趋势,但大体上,整个并购市场仍处于稳步平衡发展的过程之中。资本充足的私营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投资者也急于寻求可能的退出机会。

  通过并购退出的优点在于不受IPO诸多条件的限制,具有复杂性较低、花费时间较少的特点,同时可选择灵活多样的并购方式,适合于创业企业业绩逐步上升,但尚不能满足上市的条件或不想经过漫长的等待期,而创业资本又打算撤离的情况,同时,被兼并的企业之间还可以相互共享对方的资源与渠道,这也将大大提升企业运转效率。

  而并购退出的缺点主要在于其收益率远低于IPO,退出成本也较高,并购容易使企业失去自主权,同时,企业还要找寻合适的并购方,并且选择合适的并购时机,对公司进行合理估值等也存在不小挑战。

  因此,对于国外的生物制药企业而言,并购潮正在不断加剧,特别是对独角兽企业的收购,独角兽企业以其高估值和在某一特定领域的唯一性优势。并购退出数量超IPO,或将会成为重要的退出渠道,这主要是因为新股发行依旧趋于谨慎状态。

  根据动脉网、金融界、中国政府网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6 06: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