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5|回复: 0

在南印度遇上班加罗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4 11: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9在南印度遇上班加羅爾.jpg

  图:班加罗尔以科技行业闻名

  也许是应了漫漫西行路那个古老的传说,去印度,真不是件容易的事。班加罗尔,我此次印度之行的目的地,认识它是从夜幕中的车鸣声开始。

  梁文道写过一本随笔集《噪音太多》,用这个书名来形容班加罗尔再好不过了。在旅店放下行李,饥肠辘辘的我立即冲上街头觅食,虽然不在市中心,但各种机动车和行人的数量简直让人目瞪口呆。人行道是用破碎的水泥板铺成,我小心翼翼地踩在上面,身旁不时有嘀嘀嗒嗒的摩托车呼啸而过。昏黄的路灯和灯箱广告闪烁的彩灯共同把马路照亮,晚饭后的人三五一群地聚集在街头的各个角落,所有人都在聊天。

  出发前,我读过曹景行写的一本有关印度的小册子,了解到「班加罗尔」(Bangalore)的意思是煮熟的豆子。「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位国王。有一天,他出去打猎却迷了路,弄得又累又饿。但不久之后,他遇见了一位圣者,也不知道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这位圣者给了他一些豆子吃,救了他的命。这种豆子的名字叫班达克卢鲁。以后慢慢走音,就成了班加罗尔。」

  如今的班加罗尔犹如一颗科技行业大锅里煮熟的豆子,从事科技的人,大概会有比我更深的感触。在班加罗尔市内随意走一走,经常可见电子科技公司,或是大幅电讯广告。不过,就算是身处市区最中心,这座以科技闻名的城市和它的基础设施之间的强烈落差,让人心情无法平服。在班加罗尔搭公交是一项冒险活动。直到我上了大巴,才相信这里的公交车门真的不会关。只要车速不快,沿途不停有乘客随上随下。车上有穿着旧黄色制服的售票员,他们身上背着一个同样有些破旧的黄色小皮包,上车买票,每人约十几块卢比(约一块港币)。

  马路上拥挤不堪,除了大巴,还有像蚂蚁那么多的摩托车、自动人力车(Auto Rickshaw:类似中国的三轮车),每天出产无规律的喇叭声,排放大量让人吃不消的尾气。马路上几乎没有斑马线,没有非机动车道,连人行道也少见。不管是圈养的还是野生的牛羊,或是身着绚丽莎丽的行人;又无论是在艳阳高照的晴天,或是湿滑泥泞的雨天,行在马路上,游刃有余,谁都可任意穿行。人、车、动物同行,共同奏出一首独具印度风味的城市交响曲。

  二十多年前,这里不过是有两百万人口的城市,如今膨胀的人口已达到一千万。而它的科研水平与基础设施之间的差距就像一场龟兔赛跑,只是,兔子不会躺下睡大觉。班加罗尔这颗煮熟的豆子,何时才能变成金豆?

  在印度最开心的事,是有机会去当地朋友家做客。S博士,班加罗尔一间着名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研究范围是信息工程。我离开印度的那天中午,他邀请我和其他几个朋友去他家做客。S博士的家在市郊,一栋髹成黄色的双层小楼。他的父亲也是博士毕业,现在是一名药剂师。母亲是家庭主妇,但接受过教育,会讲流利英文。

  条件好的印度人家很爱乾净,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底楼是客厅,地铺红色漆的木沙发上整齐好坐垫,小茶几上铺了一条像毛巾被一样的桌布,上面放着当天的报纸。墙角虔诚地供着一尊佛像,前面放了祭品。一坐下来,几个印度男士便开始翻阅报纸,其中一个拿着体育版问我:「你知道林丹吗?我很喜欢他!」

  我并不感到意外,从到达印度的第二天起,我就发现印度朋友对中国的了解超乎我们的想像。一顿丰盛的印度午饭后,大家又坐下来聊天,这似乎是印度人的喜好。S博士的妈妈也加入我们的话题,她问我在中国做什么运动,问我中国的方言和普通话,甚至谈起中国的计划生育。像S博士这样的高学历家庭是幸福的,我无法统计到班加罗尔有多少类似的家庭,但在印度,成绩优秀的学生大多选择攻读电子科技,这一领域在印度的就业前景被看作是最好的。

  几年前,宝莱坞电影《三个傻瓜》(3 Idiots,港译《打死不离3兄弟》)创造了印度电影在香港票房收入的奇迹。这套电影由印度首屈一指的大明星阿米尔.汗主演,批判了印度僵化的教育制度。也正是这套电影,引发了我对印度大学的无限遐想。在朋友的带领下,我参观了S博士就读的研究所(India Institute of Science, IISc),体验了印度的大学生活。IISc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只开设硕士和博士课程。校区内建筑陈旧,但聚集了全印度最优秀的学生和老师。与《三个傻瓜》描述的大学不同,这里的学习气氛似乎轻松很多,能来这里的学生,都是顶尖中的顶尖。也许正因为如此,在这里做研究对他们来说也许不单为求一份好工作。

  最让我难忘的是离开印度那天傍晚,我在电子与通讯工程学系和P博士的交谈。他曾去过上海的大学交流,对中国的了解似乎多过其他学生。谈到印度时,他批评印度政府的低行政效率和腐败,但对国家的民主给予肯定。他甚至不太接受印度巨大的贫富差距,认为目前贫困人口的比例已经降至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但无法否认的是,印度教育经费不足,甚至不能让IISc的学生有足够的旅费出国参加国际学术论坛。尽管科技的发展和廉价劳动力为班加罗尔带来了无限商机,但出国意味着更高的薪酬和优质的硬件设施,印度的精英们也正追赶着资本的源头。

  当然,与当地人的交谈还是有难度的,他们可爱的口音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你很容易从他们脸上分辨出的,是他们对印度的热爱。

  【来源:大公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1 01: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