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日本人一向团结,捧日本足球队打世杯亦然,可惜日本队已经出局
一个国家在自然资源匮乏、地震灾害频仍的先天缺陷下,仍然凭藉後天努力,证明了人定胜天并非遥不可及。该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瓦砾废墟上,以战败国的残破之躯,重新崛起并曾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正是四面环海的日本,创造了岛国奇迹!
地处板块交界地带的日本,位於环太平洋火山带和地震带之上。自称「太阳神後裔」的大和民族,似乎并未得到上苍的眷顾。资源贫瘠、地震高发,「日出之国」自古便饱受天灾之苦。据说,世界黎克特制六级以上的地震,有逾二成发生在日本。
秩序文化印象犹深
多灾多难的日本,既无先天优势可以仰仗,反而劣势不绝,唯有後天将勤补拙。正所谓危中有机,祸兮福兮。地缘与天灾,好似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由灾难所激发的忧患意识,早已融入大和民族的骨血,积淀成顺天知命的底蕴,乃至交织成人定胜天的亮色。事实上,如若坐享得天独厚,一切水到渠成,自然也就无法称之为「奇迹」了。岛国的奇迹,正是脱胎於物质困境的精神盛放,是人类对无情大自然的一场成功逆袭。
岛国的奇迹,实际是日本人的奇迹。且看七年前,突如其来的311大地震、大海啸与核辐射,连环重击日本。面对史无前例的浩劫,日本人应变之冷静、镇定、沉着、从容、坚忍,令人叹为观止。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惊慌失措,没有争先恐後,更没有趁火打劫。自然灾难之後社会失序的次生灾害,在日本几属绝迹。即使是在重灾区的避难所,也是秩序井然。灾民守规、合序、有礼,排队领取食水,限时手机充电,接受体检,甚至连垃圾弃置,都依然分类处理。
在日本学者芳贺矢一的《国民性十论》中,分别从十个不同面向,阐释日本国民性:忠君爱国;崇祖先,尊家名;讲现实,重实际;爱草木,喜自然;乐天洒脱;淡泊潇洒;纤丽纤巧;清净洁白;礼节礼法;温和宽恕。专着曾经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国民性大讨论,堪为近代日本人自我塑造的一次尝试。
此次日本之行,体会最深刻的,亦是日本的国民素质。从抵达东京成田机场的一刻,便已感受到日本的秩序文化。偌大的机场,繁忙却不嘈杂,一切都在安静中有序进行。在机场开往市区的地铁上,满座的车厢竟是鸦雀无声,不仅没有人通话,甚至没有人交谈,以至於初来乍到的我们,在无声的静谧中,意识到发声亦是一种罪过,自觉噤声。除了车轮碰击铁轨的声音,彷佛一部默片正在上演。
敬业乐业令人叹服
有研究表明,日本人与中国人虽然同属注重人际关系的「间人」,但日本人以团体为本位,偏向於讲究因缘际会的「缘人」,而中国人则是以家族为本位,偏向於讲究血亲天伦的「伦人」。对於群体的高度依赖,令克己从众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公共场所,日本人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因此形成了发达的秩序文化。
对於日本人的敬业乐业,亦不乏感触。在鎌仓的酒店,职员曾经不止一次热情表示可以免费提供私家车服务,即使几度遭婉拒,却依然锲而不舍。离酒店之际,忽闻身後急促脚步声,回头一望,竟是一位六旬开外的清瘦日本妇人。她见我们停步,立刻快跑上前,用英语说可以开车送我们离开。盛情难却,唯有答允并致谢。妇人展露笑容,温柔的眼波透过金丝边眼镜,荡漾如水善意。她示意我们稍等,随即转身小跑着去取车。她的斑驳白发,在午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好似绲着金边儿的麦浪。一路上,从我们来自何方,到鎌仓风土人情,相谈甚欢。当到达目的地,妇人先行下车,认真地为我们的後续行程指路,并微笑着鞠躬道别。由头至尾,自然而然,毫不矫揉造作。在老龄化社会,不少日本长者仍然要坚持工作。已届退休年龄的妇人,以一颗敬业乐业之心,为业已离开的客人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彼情彼景迄今历历在目,注定成为脑海中无法磨灭的印记。
日本的铁路系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对於初入境旅行者而言,恍若迷宫。托铁路迷儿子的福,我们竟可以穿梭自如,毫无差池。但却也因此错失了体验日本铁路职员周全服务的机会。据友人口述,当年一家人在东京铁路购票後走错方向,售票职员竟然连追三条线,将迷路而不自知的三人截停,并带返正途。自此,对日本人敬业乐业之感慨,不由得又上升至一个新高度。
临别之际,无意间又目睹感人一幕。周日的清晨,一队义工携带着清洁工具鱼贯而行。成员多是家庭组合,父母子女一齐利用假日走上东京街头,小心翼翼地捡拾行人路上的垃圾。其实,日本的街巷十分整洁,目之所及,绝无垃圾可言。但义工们却仍然一丝不苟地「寻宝」,用细长的夹子将几不可见的小石子和小碎叶一一夹起,收落入袋,再继续前行,令人击节赞叹!
百闻不如一见。当脚步在街头巷尾丈量,当目光在市井之间游移,一个真实的日本,渐次成形……
【来源:大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