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牧野导演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在内地火热上映中
後知後觉如我,大约是身边的亲朋好友中最後一个去看《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的。所以,在观影之前,我对故事的基本情节已了然於心,但铺天盖地的好评,还是驱使着我走进影院贡献票房。
一如众多观者所知,《我不是药神》这部片子的故事改编自真人真事,情节也并不复杂,讲述的是一个叫程勇的神油店店主因为缺钱答应一个慢粒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的请求,开始代购治疗慢粒白血病的低价仿制药——「印度格列宁」,从而成为人们口中「药神」的故事。然而,「药神」初登场时,却是个卑贱到尘埃里的小角色——他一没钱,二没德,无法给自己患病的父亲凑到手术费,在关於儿子去留的争执中还出手误伤了正怀着身孕的前妻。但在我看来,这才是电影让人着迷的核心部分:一个并不完美「人」,如何一步步地成为「药神」。
甫一进入电影院,灯光暗下,荧幕上还未有画面,带着咖喱味的印度音乐就先声夺人地掀开了序幕。前几个镜头都是关於程勇的小店,短镜头的特写一个接着一个切过去。这样的开场,相对保守也相对聪明,几个画面下来观众已经明白这时的主人公程勇就是一个在昏暗的小店里将日子过得囫囵吞枣的小市民,甚至可以说他是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毫无疑问,这时的程勇是真的无法理解白血病患者们努力活着的意义,无法感同身受,也无法为他们付出些什麽的。他只是想在赚钱的同时顺便做点好事,并完全没有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他并不是一个坏人,但也没有成为一个好人。直到目睹吕受益进入急变期,并最终离开人世。
彼时已然当起了小老板的程勇开始召集当年帮他一起卖药的病友并且以成本价、最後甚至倒贴钱销售,只为了给这些等要救命病人最後一丝生机。这是一条无法回头的路,影片借假药贩子张长林之口说出了一句残忍的真相:「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穷病。」穷病是治不完的,而这也正是多少人生命结束的原因所在。
电影每一处转折都在意料之内,叙述稍显老套。但仔细一想,也不难明白,这就是现实,残酷到几乎再无发展出其他岔道的可能。
如果说吕受益的死是程勇改变的开始,那黄毛的死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後一根稻草。那个只有二十岁的孩子,为了活下来背井离乡,却在最後关头为了程勇付出生命。他的死最终将程勇推成了「药神」——原本只愿卖药给老顾客、害怕承担法律责任的程勇变得义无反顾,开始将药卖给所有有需要的病人。那一刻,这个小人物已然在影片的刻画下成为了「药神」,一个被判入狱时有整条街的病友夹道相送的「神」。
观影结束後,不少观者都潸然泪下,感慨良多。诚然,这是一部极具社会真实度的影片,但我想要强调的是,片中,除了假药贩子,每一个角色的行为都是出於正当且正义的立场:警员打击违规药品,义不容辞;正版药公司起诉仿制药,合情合理;穷人想要活命而购买印度走私药,情有可原……影片的立场显然应了村上春树的那句名言「在鸡蛋与高墙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边」,尽管如此,理性观众如你我,也应该明白,因为影片的立场倒向了穷困的患者而嗔怪其他的哪一方都是不智的,毕竟现实中,谁都不容易。
选择守法还是选择救命,是推动《我不是药神》情节发展的主要矛盾。这背後,编剧和导演也难免会陷入充分挖掘故事深度还是尽可能避免敏感话题的两难抉择。平心而论,程勇这个角色的确踩到了违法的红线上,不美化犯罪分子和犯罪行为是影视作品本就该守的「规矩」,於是,「国家将格列宁纳入医保」成为全片的结局才真正地实现了「皆大欢喜」的观众需求,也一口气解决了影片中的所有现实冲突。
以真人真事改编成电影作品并从而引起社会公众反思是近几年来全球电影业都在探索、发展的方向。韩国的《辩护人》、美国的《辛德勒的名单》都是这样具有批判性的作品先例,都是在讲述一开始自私且平凡小人物受到时间感化後成为受人尊敬「神」的故事——彷佛必须经过这样「先抑後扬」的成长,人物形象才不会片面,社会反问才会深刻。《我不是药神》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影片,也会是最後一个,但目前鱼龙混杂的电影行业中,它大胆地运用黑色幽默包裹厚重的现实主义题材,这一举动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从电影本身的拍摄质量来说,《我不是药神》也堪称上乘。影片带有导演文牧野本人极强的个人风格,手持摄影的运用、细微表情的抓取、贴切配乐的选择都让电影质感十足,再加上对观众胃口的电影节奏和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这一切都注定了这部电影的「走红」。看过一些访谈,导演文牧野始终谦逊低调,但今次提及演员时却说,这部片子中所有演员都贡献了巅峰演技。我本是持怀疑态度的,观影之後才知道,这不是过誉。从演技担当徐峥、周一围,到後起之秀王传君、章宇、谭卓……每个人的表演都可圈可点,层次分明,在这最难演绎的小人物故事里,他们每个人都确实贡献了入木三分的刻画式演绎。
很难评定哪一幕是这部影片中最让人感动的记忆画面,也很难说哪个演员表现出了的角色最触动人心,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我只能说,我衷心期待着更多像《我不是药神》这样的优秀电影出现在中国的院线大荧幕上。
【来源:大公报 作者:锺 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