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44|回复: 0

南宋石刻被涂成庙会风 文物经不起如此折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8-8 02: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物保护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政策机制、资本引流、社会认知形成合力。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四川安岳南宋时代的石刻文物佛像被重绘修复,并上传比对照片,质疑“现代社会竟有如此文物保护”。8月5日,安岳县政府官微@安岳之声 发布情况说明,称1995年当地群众自发捐资,对峰门寺进行培修,修建了保护房30余平方米。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群众聘请工匠对龛内造像进行重绘,被时任安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制止。近年来相关摩崖造像未出现重绘现象。

  从新闻图可以看出,原本古旧但古风犹存的石像,被涂成了庙会风——姹紫嫣红、唇红齿白。稍具审美意识的人都不难看出,这是一次失败的文物修复,一次成功的文物破坏。南宋石刻的珍贵,毋庸过分强调,出现如此景观,实在令人痛心。

  根据当地解释,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已经过去20多年。倘若当地解释无误,如今再谈追责,似乎已很难实现;哪怕可以追责,也难以复原被损毁的文物。文物的敏感正在于此,一旦损毁,万难复原。虽说也有少量例外,如王羲之的《游目帖》毁于二战战火之后被成功修复,但可以确定的是,文物的损毁与修复数量实在不成比例,成本也极其高昂。专业保护,在可见的时间范围内,是留存文物的唯一办法。

  令人五味杂陈的是,这种破坏性修复的初衷并不坏,不以毁坏为目的,却达到了毁坏的效果。对于文物来说,保护不专业就是专业搞破坏,这种情况近年来已发生多次。如前段时间,多位历史爱好者在“帝王陵文化研究会”组织的“走陵”活动中,搜寻陕西咸阳唐崇陵陵区内的石刻残件,并将残件统一搬运至陵区摄像头监控范围,已然有误伤文物的可能;2016年,辽宁省绥中县小河口村南面的锥子山长城被用水泥重新修缮,已经看不出长城模样,“最美野长城”在“保护”的名义下被结结实实地抹平。

  文物保护,最需要的是理性的专业精神,只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时至今日,文物保护已成为全社会的主流话语,得到广泛认同,但不能否认的是,当前的运转机制和公众认知水准,还谈不上达到理想的状态。《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热播,掩盖不了文物修复人才培养机制的单薄与专业人才的稀缺;而民间对保护文物正确姿势的理解,从南宋石刻被毁、“走陵”搬动残件等也可见一斑。

  文物保护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政策机制、资本引流、社会认知形成合力。虽说石刻被毁的代价过于高昂,但时至今日,也理当让其成为一个经典的反面素材,成为一次全社会普及文物常识的契机。相关部门,对辖域内的文物应当有细致的摸底;政府财政与社会资本,应当有流向文物保护的常规渠道,而不能只依赖“民间捐资”;可能接触文物的民众,应当有基础、正确的保护认知。

  “中华文明五千年”已经构成主流话语,成了民族认同的底色。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文物保护真正达成全社会共识、形成强烈的集体诉求,也不过数十年间的事;文物保护的现代化机制与现代国民心态,也还处在努力的建构与转型之中。当谨记,五千年历史,看着厚重、宏大,但粗糙、拙劣的一涂一抹,也足以在某种程度上消解它。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5 05: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