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术一直是亚运会港队奖牌希望,不过以前夺牌靠的也是内地来的外援。但自从前太极拳武术世界冠军郭伊纳成为港队教练後,她自创一套教学法,令香港自家运动员首次在世界大赛突破性地披金戴银,今届亚运有望「零的突破」。辉煌背後,巾帼英雄郭伊纳坦言并没有得到额外奖金和名声,她却依然尽心尽力,牺牲与相隔两地的孩子相处的时间,因为她早视自己队员如同亲生子女,建立出感情。而教练与队员的默契,也成为了比赛时队员心理强大、作出临场调整的致胜关键。
於2014年正式上任的郭伊纳,带队短短两年,就在16年时四年一度的亚洲武术锦标赛带领港队获得男女子太极拳2金1银2铜,令港队在太极项目上由奖牌榜在12年时10名开外,跃升到奖牌榜首位,并重夺失落的亚运参赛资格,许得恩及莫宛萤在一星期後的亚运将分别出战男女子太极全能项目争夺奖牌。同年她的队员又於第二届世界太极拳锦标赛获得10金13银。「赛前目标是6面奖块,最後有23面,8个参赛运动员每人至少也拿到银牌。」郭伊纳自豪道。提到今届亚运在太极拳项目的目标,她指:「正常发挥两人也有实力拿奖牌,不过最终要看临场稳定性。」
因为自小柔韧性及协调力好,郭伊纳8、9岁时就开始习武。16岁开始主攻太极,2003年以19岁之龄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太极世界冠军,於2010年时正式退役。退役後她曾到比利时执教,不过一直有到港队执教的心愿。「97年回归後广东武术队和港队有很多合作,因此和港队的教练和队员感情很好。当时港队没有一个太极项目教练,而是由一个教练带领3个项目,後来武术队改组,需要一个太极专项教练,我就成为了新的教练。」她说。
性格有助转型教练
虽然贵为世界冠军,郭伊纳却坦言:「出色的运动员不一定是好教练,而成绩稍逊的运动员也有成功培育出世界冠军的例子。」而郭伊纳正是那些少数同时胜任运动员与教练的人。从与郭伊纳交谈中发现,她非常健谈,性格也不像一般女运动员般刚烈,无论是外形还是说话的语调都很温婉,是一个很细腻的人。她笑言,这些性格的确可能有助她担任教练工作,因为教练要用准确的语言去解释动作背後的理念,尤以太极这种由道学思想演变而来的武术为甚。「太极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套思维。如果只展示动作如何做,让运动员去模仿,是没有用的。因为动作背後牵涉很多东西,包括气息的运行。」郭伊纳如是说。
她举例说,「虚灵顶劲」这个基本动作靠表面的「形」是看不出。表面看似是普通一个头部保持正直的动作而已,但其实讲求内里的阴阳平衡、虚实对立。「这个动作的关键在於既不能用死力、但也不能完全放软。」郭伊纳说。不过这样说还是太抽象,所以郭伊纳经常思考用生活化和形象化的例子去解释。她说:「虚灵顶劲的状态就像一棵树,它的树干是实的,重心在下,但树叶是虚的,会随风摇摆。」
除了善於用语言传达动作要领外,队员眉头眼额之间细微的情绪变化也会被细心的郭伊纳轻易察觉。「有时带队参加比赛,运动员会突然想尽快上场比赛。但太极是慢工出细活,不能太兴奋,否则一定失准。我必须在比赛前察觉到队员的心理变化,万一他们太兴奋,就要带他们到後台听音乐调节情绪。」
不重个人名利得失
不过再有效的教学理论和临场心理指导,也不及教练与队员之间的互信来得重要。郭伊纳透露,刚刚来港接任教练工作时,因为教练职位数量的限制,自己的职位只属「助理教练」,但她的工作却和「正教练」一样,薪金却比「正教练」低。因为在她带领下在世界赛取得佳绩,自己队员拿到了不少体院颁发的奖金,但按规定教练却没有。然而她从来没有因此而在工作上怠慢。「理论上我是做又三十六、不做也三十六。但我早就视运动员如自己的子女一般,建立了感情,不会计较。」
「记得去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时,我没份带队,但是我的队员没有我都很不安心。我甚至想过自费去看他们比赛。幸好现在科技发达,可以透过视像会议直播他们练习的情况,让我作出即时提点。」她忆述道。最後莫宛萤在世大运得到铜牌,是对郭伊纳最大的安慰。
郭伊纳运动员时期是世界冠军,之後也摇身一变成冠军教头,令人想到另一位中国传奇教练郎平。然而武术作为国粹,受到的关注度始终比不上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及主流奥运项目。郭伊纳坦言:「遗憾是一定有的,自从京奥作为表演项目後,我们也一直争取让武术成为正式奥运项目,可惜未能如愿。但武术不止是一门竞技体育项目,在竞赛层面上的确没有一些皇牌项目受关注,但它在民间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全世界也有很多武馆,在香港空余时间很多人耍太极。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在民间里习武是国家自强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武术人在各自位置努力,不会觉得气馁。」
为港队牺牲天伦乐
郭伊纳表示自己当然非常敬佩朗平取得的成就,并直言女性从事体育工作比男性困难得多。「体育界一直是男性主导,而且女性还要同时兼顾工作及家庭,最终必定要作出不少牺牲。」她忆述:「2015年时我怀孕了。边大肚边示范动作,在香港与广东的家来回奔走。小朋友出生後两个月我就又要离开家里去带队去北京参赛。那段时间真的很累,不过刚接手队伍又不能松懈。」
郭伊纳坦言家人时有怨言,不过因为从小作为运动员,对自己责任心和纪律性的要求很高,所以不会因为私事就不对自己工作负责,反而宁可牺牲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以前做运动员是为了国家的集体荣誉而战,现在是为了港队的集体荣誉而战。」
她也自觉对运动员有很大的责任,说:「自己是过来人,明白运动员的黄金年龄有限,我自己也因为伤患与年龄渐大被迫退役。所以我不能因为我自己的不尽责,而令运动员在巅峰期时没有发挥出潜能,错失了可能一生人只有一次的机会。像亚运这种大型运动会4年只有1次,运动员没有多少个4年。」
提到未来,她希望可以帮港队建立一个能长远发展的太极拳竞赛体系。「以前港队主要靠引进外援。他们有带头作用,但如果要持续发展,就需要有本地土生土长培训出来的运动员。现在我带队的队员中有7位是本地精英运动员,另外2位是青少年。或许我们对比国家队起步较慢,但记得当时我也是广东队第一批专攻太极拳的运动员,会帮教练教第二批、第三批的运动员。我也期望我的队员也会像我当年一样,用集体的力量,去弥补不足。」
尽管作为运动员还是教练的武术之路都一点也不易,郭伊纳时刻提醒自己作为武术人的初衷,并将之化为自己的动力。「尊师重道是我们武术人的传统,传承中华民族国粹是我们武术人的使命。」她坚定地道。
【华发网根据文汇报采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