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及高古玉器「玦」这种形制。商、周时始,用作符节器。《广韵》谓:「逐臣待命於境,赐环(谐音『还』)则返,赐玦(谐音『诀』)则绝。」其实,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时期,玉玦乃有「决」断的人才用作腰间佩饰。
《庄子》指出:「绶佩玦者,事至而断。」亦即《白虎通》所载:「凡能决嫌疑者,即佩玦;故见所佩玦,即知其所能。」至两汉,依然流行这种看法。不过,上述二者俱不是古玉玦原本的用途;寻且,「玦」这形制始源更早。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玦实物,可证明是例必放置墓葬死者头两旁(耳朵附近)的古代耳饰。像青莲岗文化,距今超过六千年的马家滨文化(今太湖地带)和距今约五千多年的崧泽(一作「嵩泽」)文化(今上海青浦等区域),皆有玉玦耳饰出土。
例如附图,就是承袭马家滨文化的崧泽文化青玉耳玦(长约四点三公分),十分珍罕;可见那时的琢玉技巧较前精致得多。较後期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距今约四千年至五千年),就是直接继承崧泽文化晚期发展而成。其实,最早雕琢玉玦,是远自距今超过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分布於宁绍平原,同属长江下游地区),考古家有出土文物为证,而且亦作耳饰。
玉玦,是玉环有缺口者;不少古玉专家均认为「缺口正好夹入耳垂」,男女皆可佩带。这种假设,事实上不大可能,因为极易夹不牢而掉落;也不可能穿那麽大的耳洞。故有专家推断:「生者佩玉环;亡者配玉玦(谐音『诀』、『绝』)。」但迄今仍难确证是否如此。
我国远古时所用的治玉工具,除了解玉砂,主要是原始砣具。这类玉玦耳饰,以较薄的小玉块磨成。据考古学家研究,应是用席地坐式「水櫈」,玉工用弓弦或兽筋之类来回拉动,使木轴旋转,砣头大小及形状不同,皆用坚石制成,所产生的磨痕与旋纹等,与近代仿品大相迳庭,触目可辨。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
|